222 episodes

纵观社会百态,坐看时事风云,
热辣点评,尽在姜湖。

姜湖评‪论‬ 羊城晚报

    • News

纵观社会百态,坐看时事风云,
热辣点评,尽在姜湖。

    “摩托车驾照一天速拿”:危害安全的黑色产业链亟需斩断

    “摩托车驾照一天速拿”:危害安全的黑色产业链亟需斩断

    5月1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调查》栏目曝光的“摩托车驾照速成班”作弊产业链,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按照《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规定,驾驶摩托车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但市场上的一些驾培机构,公开打出了“一天拿本”“包过保过”的旗号,公开招揽学员。记者在山东、陕西、河北等地调查发现,摩托车驾考“一天速成,四科保过”的乱象并不鲜见,甚至有的地方形成了招生、培训、考试“一条龙”的黑色产业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曝光的黑幕让人触目惊心。驾驶摩托车,不仅关乎个人安危,更关乎公共安全。因此,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接受严格规范的驾驶培训,是每一位摩托车驾驶员上路前必须跨越的门槛。然而可怕的是,这一基础门槛竟被非法驾培机构轻易践踏。
    记者的暗访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切开了这个隐藏在阳光下的毒疮,一些驾培机构的种种作弊手段被一一揭露:从教练亲自上阵协助作弊,到监考人员变身“枪手”代考,再到跨省批量接送外地学员,一幕幕场景令人瞠目结舌。“只要交钱就能拿本”,这不仅是对法律尊严的蔑视,更是对公共安全的挑衅。
    那些“拿钱买证”驾驶人,可能连交通标识标线都不懂,更不用说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一旦上路,无疑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并直接危及公众生命安全。交通事故频发,往往与这些“马路杀手”不无关系。
    同时,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存在,严重扭曲了摩托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这一便民惠民政策。2020年,公安部推出这项政策,原本是为了简化流程、方便群众,如今却成了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工具,让国家的善意政策蒙尘。

    面对如此猖獗的作弊产业链,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出重拳打击,也要强化监管。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迅速行动,对参与作弊的驾培机构、教练员、监考人员以及背后的利益链进行彻底清查,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利用媒体曝光,提高公众对于此问题的关注度和警惕性,营造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加强源头治理,堵塞制度漏洞,是长久之计。监管部门应将摩托车驾照培训与考试的每一个环节纳入常态化、精细化管理,从培训内容的标准化、考核标准的严格化,到考试流程的透明化,每一步都要做到可追溯、可核查。此外,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内部人士及公众举报违规行为,也是有效净化行业环境的重要途径。
    在记者暗访中,有驾校工作人员直言,对于“一天拿本”问题,“没人查这个”,甚至有一家“考试包过”的驾校与当地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仅一墙之隔。可见,如何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水平。
    总之,斩断黑色产业链,需要政府、行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既要有雷霆万钧的执法力度,也要有细致入微的管理智慧,更要有深入人心的安全意识教育。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张摩托车驾照都承载着责任与信任,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安全回家的坦途。
    主播:姜雪媛责编:傅铭途 谭洁文文案:陈广江
    编审:郑宗敏 黄蓓楠(实习生)

    • 4 min
    学校拟统购600元运动鞋?到底是谁出的主意

    学校拟统购600元运动鞋?到底是谁出的主意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视频内容显示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向学生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征询家长对于学校统一购买600元一双运动鞋的意见。该问卷内容提到,此举旨在消除学生攀比心理,确保学生足部健康。
    600元一双的运动鞋,虽然算不上什么奢侈品,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学生正在长身体,鞋码变化很快,600元的鞋子难免会让有些家长吃不消。令人无语的是,此举竟然是为了“消除学生攀比心理”。有网友因此吐槽:还是让学生攀比吧,好歹还能便宜点。
    图/央视网
    面对质疑,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称,教育部门只是在个别学校、部分班级发了调查问卷,是为回复某个议案采集数据,并非让学生家长购买。
    在那份引发争议的调查表中,“调查内容”一栏内容为:尊敬的学生家长: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学校为学生配备统一款式的校园健康运动(鞋)。为消除学生攀比心理确保学生足部健康,建议各中小学校如校服一样,由学校统一组织家长出钱为学生配备校园健康运动鞋,每双运动鞋价格在600元左右,费用由学生家长承担。请您给出意见。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其中问题着实不少。错字病句不必多言,关键是没有说清楚一个重要问题:统一购买600元一双的运动鞋,到底是谁的主意?
    毋庸讳言,对于身穿校服的中小学生来说,鞋子很容易成为互相攀比的对象。因此,绝大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孩子们统一鞋子款式,问题是,统一配备应以方便学生和家长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方便引人浮想联翩的别的什么。
    如果这个方案真的是人大代表提出的,只能说明那个人大代表有点“不接地气”。但是,如果人大代表的建议仅止于配备同一款式的运动鞋,后面关于价格和采购方式的说明都来自教育部门,那么,教育部门不免有“抢戏”的嫌疑:先提出一个高高在上的价格,如果征求意见通过,那就皆大欢喜;即使遭遇家长大面积反对,也可以甩锅给人大代表。此外,还有一种可能——以家长无法接受的价格提出统一配备计划,然后以家长抵触来搪塞人大代表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谁的主意,当地教育部门都难辞其咎。那枚鲜红的公章,火辣辣地戳在语焉不详、错漏百出的调查表上,既然是以教育部门的名义开展问卷调查,行事风格何至于如此浮皮潦草?如果说运动鞋风波只是“虚惊一场”,工作作风可是个不该被忽略的大问题。
    主播:姜雪媛
    责编:张齐 谢小婉
    文案:赵志疆
    编审:郑宗敏 叶肖霞(实习生)

    • 3 min
    再因低俗广告被“罚”上热搜,椰树该醒醒了

    再因低俗广告被“罚”上热搜,椰树该醒醒了

    因使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商业营销,并使用“用椰子擦乳”“南太平洋美女很少‘飞机场’”等广告语,5月6日,椰树集团有限公司因涉嫌违反广告法被海口市市场监管局龙华分局罚款40万元。5月8日,话题“椰树涉擦边广告被罚40万”登上微博热搜。
    作为不少人眼中的广告界的“泥石流”,椰树集团绝非浪得虚名。近年来,因多个广告宣传“打擦边球”“妨碍公序良俗”,椰树屡屡陷入舆论漩涡,多次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但椰树“一直行走在擦边最前沿”,大有“将擦边进行到底”之势。这次,椰树再次因低俗广告被“罚”上热搜,对公众来说一点都不奇怪。
    @椰树集团 在视频平台上的界面截图
    事实上,“椰汁丰胸”是无稽之谈,毫无科学道理。但椰树多年如一日地打造“丰胸人设”,从包装设计、广告语、代言人到招聘启事、企业挂历、直播画面等,椰树不遗余力地以“擦边营销”的方式向社会传递“丰胸”的强烈暗示。尽管屡屡因“低俗”引质疑、吃罚单,但椰树始终乐此不疲。
    在流量内卷的互联网时代,一个热搜的回报可能远远大于处罚。在椰树看来,舆论热议不仅不是折损品牌形象的坏事,反而是提高曝光率和知名度的好事。“黑红也是红”“骂名也是名”,只要有流量就行,这就是典型的“黑红营销”。
    对于这种营销理念,椰树并不避讳,甚至不以为耻反而为荣。2022年1月,椰树在其官网发布“开门红报喜”,重点提到了两次争议广告的“成就”:“2019年‘我从小喝大’椰树牌椰汁广告风波和2021年椰树培养职业经理学员招生广告风波时应对决策成功,合计引起5亿多人次网民关注,再次提升‘椰树’品牌知名度,促进销量持续逆势增长。”也就是说,低俗路线、“黑红营销”,就是椰树的流量密码。
    “擦边球式”低俗营销并非椰树集团的首创,也非某个企业或行业特有问题,但像椰树这样数十年不改“擦边”本色、“俗”中作乐,并从中渔利,是极端个例。椰树之所以执迷不悟地走在擦边的道路上,归根结底是对流量的盲目崇拜。在椰树的营销观念中,只要能引来关注和流量,区区几十万元的罚款微不足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低俗当创意,在道德和法律边缘反复试探,即使赚到流量也是“毒流量”,最终会落得“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的结局。大企业应有大担当,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打造“低俗”人设的方式追求流量,公序良俗不允许,法律也不答应。椰树该醒醒了。
    主播:姜雪媛
    责编:张齐 谢小婉
    文案:陈广江
    编审:郑宗敏 崔骞尹(实习生)

    • 3 min
    “砸玩具”式粗暴家庭教育当休矣

    “砸玩具”式粗暴家庭教育当休矣

    近段时间,社交媒体账号“赵菊英家庭教育”“家访中国”“赵菊英聊教育”发布的几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赵菊英让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高达模型,在男孩的房间里安装监控,让女孩将自己的玩具漫画书都扔进垃圾箱……系列行为被网友吐槽为“霸凌式教育”,还有网友称赵菊英并非视频中宣传的退休老师,而是“被辞退”。
    对此,甘肃嘉峪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赵菊英于2023年从该市某小学退休,针对网友们反映的问题,教育局将介入调查。
    图源网络
    即使其是小学退休老师,也不表明其就具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教育指导与学科教学是两码事。当前,家庭教育话题很受家长关注,而自媒体平台上的家庭教育账号良莠不齐,一些家庭教育博主以贩卖焦虑、刺激功利来博眼球、吸粉,这走到了家庭教育的反面。
    要让方兴未艾的家庭教育指导发挥作用,引导家长科学育儿,需要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加强对此类账号的规范,要求指导者必须有相应的专业资质。而家长也要提高识别能力,不要受家庭教育博主的功利蛊惑,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教育,家庭教育必须强调家长的陪伴,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规划孩子适合的成长道路。
    这个家庭教育博主,以家访的方式,来进行情景式的家庭教育,这让家庭教育有现场感,这种方式没有问题。但是,其所呈现的家庭教育理念、方式,却是有害的。如果她是在职教师,在家访时,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必定会因涉嫌对学生进行霸凌教育、恐吓教育,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而受到违反师德的处罚。退休教师也不能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对学生好为名,如此粗暴对待学生。
    有人说,这种教育方式,家长认可就没有问题,有的家长就希望有人来管孩子,如收掉孩子的手机、玩具,让学生“收心”一心一意学习,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进行监控,告诉孩子,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做“人上人”。但是,这些家长的育儿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应纠正家长这种想法,告诉家长不能把学生作为没有情感的学习工具,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空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健康的成才价值观教育,能够考上名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未来会是普通的劳动者,“不能进名校就是失败者”会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价值观。
    但是,一些家庭教育博主却迎合家长的功利教育诉求,强化简单、粗暴、机械的家庭教育。而且,还把自己包装为“资深教育专家”、把孩子送进国内外名校的“成功父母”。不要说这些资历、经历需要核查,就是孩子进了名校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家庭教育是很个性化的,适合别人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而且,进名校并不意味着成功,孩子是否身心健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2022年1月1日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当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18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些人看准家庭教育的“商机”,进入家庭教育指导领域,但是,却不具备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从现实看,不少家庭教育指导,还是走的贩卖焦虑的营销路线,不是去解决家长面临的育儿问题,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而是强化“分数至上”的功利教育观

    • 5 min
    陪诊师变身“号贩子”,行业边界亟待划清

    陪诊师变身“号贩子”,行业边界亟待划清

    北京市民王鑫因女儿生病面临挂号难,情急之下在某社交平台发布求助帖,很快就有“陪诊师”私信他,“可以帮忙挂号”“挂号服务费500元”。王鑫发出一连串疑问:“为什么我们挂不上号,是不是和这些所谓的‘陪诊师’抢占号源有关?陪诊师提供挂号服务,和‘黄牛’性质有何区别?”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本来为了满足一些特定人群在医院就诊时的陪伴需求而产生的陪诊师,正在悄悄变味——一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行营销之实,倒卖医师就诊号源,扰乱医疗秩序。(5月6日《法治日报》)
    “需求井喷”“轻松收入过万”“90后加入陪诊大军”……近年来,陪诊师这种新职业持续火爆,不仅部分陪诊师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引来众多效仿者,而且购买服务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陪诊师变身“号贩子”等现象,则给火爆的陪诊行业浇了一盆凉水,让人猛然醒悟,原来该行业也鱼龙混杂、暗藏风险。
    图/视觉中国
    其实,目前陪诊服务尚处于市场自我探索阶段,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奇。陪诊师和“号贩子”均毫无行为边界可言,很容易出现身份快速互换现象。比如,医院里有熟人是一种资源,若将这一资源用于提升陪诊服务水平,供需双方是乐观其成的。甚至通过贩号搞到号源,仍可显著提升陪诊师的竞争力。“号贩子”混入陪诊师队伍当中,除了可通过陪诊服务赚钱,还能暗自干贩号的勾当,如此很难分清他们究竟是陪诊师还是“号贩子”。
    陪诊师变身为医托、“药贩子”等,同样轻而易举。“医托”借陪诊之机,将患者诱导到小诊所实施欺诈,这完全有可能。目前医保福利越来越好,倒卖医保目录内药品的非法利润越来越高,“药贩子”提供陪诊服务,不仅多了一个赚钱门道,而且贩药也更为方便。倘若陪诊师既无入职门槛,又缺乏过程监管,将来不排除保健品推销员和医疗骗子等也会混迹其中。
    陪诊服务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放手市场自主创新,不能管得太早或太死。但放手创新不是放任不管,当市场自我探索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及时推出行业规范和监管规则。将陪诊师纳入法定职业目录,然后制定规则、完善管理,包括服务价格怎么确定、质量如何评估和监督、双方的权责边界如何划定、纠纷怎么调解和处置等,都得制定细致的规则。如此才能划清行业边界,引导陪诊服务行业进入发展的正轨。
    目前医疗领域各种便民举措不断推出,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构建老年友好型医院、探索医疗护理员和医疗社工服务模式、推动居家养老和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加规范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陪诊服务仍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医疗机构优质服务为基础,以市场化陪诊服务为补充,才能将便捷就医的服务网络织得更加密实,让患者在看病的每一阶段和各个环节,均能够获得优质服务。
    主播 | 姜雪媛责编 | 张齐 谢小婉文案 | 罗志华
    编审 | 郑宗敏 施琪铧(实习生)

    • 3 min
    3万余条新生儿信息被贩卖,漏洞在哪?

    3万余条新生儿信息被贩卖,漏洞在哪?

    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公益诉讼案,判令三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29万余元。该赔偿金用于个人信息保护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公益事项。公益诉讼起诉人发现,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2月期间,李某先后非法购入多地新生儿信息3万余条,包括新生儿出生日期、性别、父母姓名及联系方式等。某摄影公司、某创意公司为拓展婴童摄影业务,先后向李某购买并使用上述信息,李某从中非法获利29万余元。(4月22日《法治日报》)
    新生儿信息被贩卖等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孩子出生的消息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亲友,推销奶粉和月嫂的电话就打了进来;产妇和婴儿还没有出院,理胎儿头、做胎毛笔等生意就找上门来;婴儿稍大一些,影楼为孩子拍写真的计划已经做好并精准推送给了孩子父母,等等。很多人感到困惑,孩子的信息是怎么被他人如此快速掌握的呢?很多父母不堪其扰,要求整治这类行为的呼声一直较高。
    这起公益诉讼案不仅让人拍手称快,而且一些做法具有示范意义。假如让家庭单个起诉泄密者,就会面临孤掌难鸣和涉案金额不大等窘境。由相关部门和机构代理这些家庭展开公益诉讼,就可以集诸多零散小事为大事,诉讼的成功率显著提升。将公益损害赔偿金全部用于个人信息保护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公益事项,则具有将后端治理转化为前端预防的作用,这一新颖的做法同样值得推广。
    也要看到,此案除了要通过公益诉讼来追责,还应向前追溯,看看信息泄露的源头漏洞在哪。李某这个信息的中间贩子、摄影公司等信息使用者都得到了相应惩罚,但这不是终点,还应该追问,多地新生儿信息是怎么流到中间贩子手上的,如果是黑客侵入,就说明医院的信息平台存在漏洞;如果是内部人员贩卖信息,则说明管理存在漏洞,防范“内鬼”的力度要加大。
    此外,针尖大的窟窿能透斗大的风,病房里的床头卡、护士站里的住院患者信息栏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漏洞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堵死这些漏洞,才能从医疗机构的源头堵死医疗信息泄漏的漏洞。
    在一些地方,贩卖新生儿信息已经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前端信息收集,到中端转手贩卖,再到末端精准推送等,每个过程的分工极为精细,商业推广或诈骗的效率也很高,对此更应高度警惕。只有斩断这根链条的每个环节,才能达到治本之效。
    信息泄露成为新生儿的一份“见面礼”,无论从情感上还是实质危害上,均让人难以接受。相关方面应强化母婴信息保护力度,严惩贩卖新生儿信息的行为。
    主播:姜雪媛
    责编:张齐 姜雪媛
    文案:罗志华
    编审:郑宗敏

    • 3 min

Top Podcasts In News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辛坊治郎 ズーム そこまで言うか!
ニッポン放送
Economia reală
RFI România
Affaires culturelles
France Culture
SBS Pashto - اس بي اس پښتو
SBS
World in 10
The Times

You Might Also Like

新闻早报
羊城晚报
36氪·快讯不联播
36氪音频频道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36氪·8点1氪
36氪音频
涨乐早知道
涨乐全球通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刘飞&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