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in

2516.理想战略失败和新能源车市场的升‪级‬ 雪球·财经有深度

    • Investing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理想战略失败和新能源车市场的升级,来自中年电竞选手。
理想还是很像当年被云计算公司O V H 狙击的小米,历史会重复但是不会简单重复,之前觉得理想比当年的小米更高明,其实是被市场证明错了,大家犯的错误是很类似的。
打造高端产品有两个办法:
1、给人独一无二的体验和高级的审美。
这个典型的代表是苹果。从iMAC第一代开始就是这样,从乔布斯回归做ipod到iphone,一直都是。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代表其实是沃尔沃,沃尔沃真的试图追求在安全性这件事儿上跟其他品牌有差异,而且是全系的。
通过营销,让用户相信自己的产品品质比别人更好,这个在汽车行业的使用非常的普遍。更普遍的是,营销的产品和走量的产品除了logo一样可以说压根没什么关系。
比如,保时捷对于扭北的圈速非常沉迷,基本是长期都是走量的量产,如GT3,和赛车的第一,如919EVO。
宝马为了”驾驶乐趣“,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营销,从最早盖里奇的宝马广告,到最近请王杰克等一堆媒体跑瑞典去雪上漂移。
然而M power这些车和走量的丐版3系5系,可以说体验天差地别。
F1冠军红牛车队挂个本田标,可以说跟本田的走量车毛关系都没有。
奔驰的投入主要在F1和其他关于历史的品牌营销,可以说跟G L B 、G L C 毫无关系。奔驰的大多数走量产品,除了S级、E级之外,可以说是除了车标很难找到亮点了。
比亚迪和华为,也在最近两年加入了这个群体,代表作一个是仰望易四方,一个是智驾小视频。
同理,这些技术和走量款的车根本就没啥关系,比亚迪20万以上的销量甚至都进不了排行榜。
而华为的智驾,大多数时候提供的也是社交价值,给朋友吹牛的时候用,实际体验价值对普通用户不大,出来很多新闻都是用户买了非智驾版,然后瞎搞出车祸。
这里的技术,主要是为了打造品牌用的,所以我个人称其为“技术营销”,之前的事实证明,奔驰宝马的操作是有效的,沃尔沃的操作是要被收购的。
为什么汽车行业要“技术营销” 而不是跟iphone一样,搞全系统一体验,
原因是:
1、软件统一容易但是之前的汽车的软件体验没那么重要。
2、硬件统一要花钱,会有用户钱包和不安全感的矛盾。
用户既需要品牌能给他提供放心的感觉,但是预算却是越低越好,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丐到不行的1.5 T 奔驰、3缸宝马、A柱减配高级车、非智驾版的华为问界M7。
其实特斯拉和雷总也加入了这个群体。雷总发布会孜孜不倦的讲3个小时,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但是特斯拉和s u 7是接近全系标配的,所以技术也是可以拿来用的,不纯是“技术营销”。
理想的战略误判
我猜测理想的战略,是用苹果的策略,对汽车进行改造,在体验上做到比竞争对手好,搞“全系统一体验”,战略性的放弃了“技术营销”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
汽车的软件的领先,不能带来足够大的产品体验差异。
iphone和安卓的体验差异在很长时间内是很大的,最近几年才接近,且软件体验几乎是手机的80%到100%。
但是理想虽然有行业第一的智能座舱,最好的 N V H ,最好的车内空间和体验,但是这个可能只占开车的20%到60%,当然,对不同的人不同。
对于保守的、预算有限,但是又特别“注重安全”的客户,这些实际体验的优点,不如“技术营销”+“魔法攻击”来的实在。
我个人挺看不上这些群体的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理想战略失败和新能源车市场的升级,来自中年电竞选手。
理想还是很像当年被云计算公司O V H 狙击的小米,历史会重复但是不会简单重复,之前觉得理想比当年的小米更高明,其实是被市场证明错了,大家犯的错误是很类似的。
打造高端产品有两个办法:
1、给人独一无二的体验和高级的审美。
这个典型的代表是苹果。从iMAC第一代开始就是这样,从乔布斯回归做ipod到iphone,一直都是。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代表其实是沃尔沃,沃尔沃真的试图追求在安全性这件事儿上跟其他品牌有差异,而且是全系的。
通过营销,让用户相信自己的产品品质比别人更好,这个在汽车行业的使用非常的普遍。更普遍的是,营销的产品和走量的产品除了logo一样可以说压根没什么关系。
比如,保时捷对于扭北的圈速非常沉迷,基本是长期都是走量的量产,如GT3,和赛车的第一,如919EVO。
宝马为了”驾驶乐趣“,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营销,从最早盖里奇的宝马广告,到最近请王杰克等一堆媒体跑瑞典去雪上漂移。
然而M power这些车和走量的丐版3系5系,可以说体验天差地别。
F1冠军红牛车队挂个本田标,可以说跟本田的走量车毛关系都没有。
奔驰的投入主要在F1和其他关于历史的品牌营销,可以说跟G L B 、G L C 毫无关系。奔驰的大多数走量产品,除了S级、E级之外,可以说是除了车标很难找到亮点了。
比亚迪和华为,也在最近两年加入了这个群体,代表作一个是仰望易四方,一个是智驾小视频。
同理,这些技术和走量款的车根本就没啥关系,比亚迪20万以上的销量甚至都进不了排行榜。
而华为的智驾,大多数时候提供的也是社交价值,给朋友吹牛的时候用,实际体验价值对普通用户不大,出来很多新闻都是用户买了非智驾版,然后瞎搞出车祸。
这里的技术,主要是为了打造品牌用的,所以我个人称其为“技术营销”,之前的事实证明,奔驰宝马的操作是有效的,沃尔沃的操作是要被收购的。
为什么汽车行业要“技术营销” 而不是跟iphone一样,搞全系统一体验,
原因是:
1、软件统一容易但是之前的汽车的软件体验没那么重要。
2、硬件统一要花钱,会有用户钱包和不安全感的矛盾。
用户既需要品牌能给他提供放心的感觉,但是预算却是越低越好,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丐到不行的1.5 T 奔驰、3缸宝马、A柱减配高级车、非智驾版的华为问界M7。
其实特斯拉和雷总也加入了这个群体。雷总发布会孜孜不倦的讲3个小时,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但是特斯拉和s u 7是接近全系标配的,所以技术也是可以拿来用的,不纯是“技术营销”。
理想的战略误判
我猜测理想的战略,是用苹果的策略,对汽车进行改造,在体验上做到比竞争对手好,搞“全系统一体验”,战略性的放弃了“技术营销”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
汽车的软件的领先,不能带来足够大的产品体验差异。
iphone和安卓的体验差异在很长时间内是很大的,最近几年才接近,且软件体验几乎是手机的80%到100%。
但是理想虽然有行业第一的智能座舱,最好的 N V H ,最好的车内空间和体验,但是这个可能只占开车的20%到60%,当然,对不同的人不同。
对于保守的、预算有限,但是又特别“注重安全”的客户,这些实际体验的优点,不如“技术营销”+“魔法攻击”来的实在。
我个人挺看不上这些群体的

9 min

More by 听喜马拉雅

音乐季节:怀旧金曲 好声音陪你听
熊猫大湿
笔记侠 | 笔记江湖
笔记侠
一万光年动漫电台
一万光年动漫电台
一个人睡前听
熊猫大湿
【快手曲子排行榜】
苏北如你
欢乐集结号|搞笑段子
主播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