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episodes

几十年的人生风雨中他们与学术为伴,教书育人,求知探索。清华学术大师们的求学旅途中有哪些动人故事,他们的学术志向、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是如何确立和产生的?那些曾经登上“人文清华”讲坛的学术大师,他们的人生际遇对我们有哪些新的启发和思考?人文清华将与您一起走进他们的学术人生。

#关于我们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2016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播客精选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登上讲坛的清华人文学者的长篇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各位听众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亦知其所以然。他们作为亲历者的口述,同时呈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人与文化发展的鲜活历史。

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 人文清华

    • Education

几十年的人生风雨中他们与学术为伴,教书育人,求知探索。清华学术大师们的求学旅途中有哪些动人故事,他们的学术志向、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是如何确立和产生的?那些曾经登上“人文清华”讲坛的学术大师,他们的人生际遇对我们有哪些新的启发和思考?人文清华将与您一起走进他们的学术人生。

#关于我们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2016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播客精选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登上讲坛的清华人文学者的长篇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各位听众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亦知其所以然。他们作为亲历者的口述,同时呈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人与文化发展的鲜活历史。

    82 厕所:一种关于“释放”的设计学 |清华博论003

    82 厕所:一种关于“释放”的设计学 |清华博论003

    导语
    中国人常用一个俗语来代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琐碎的日常事务,那就是“吃喝拉撒”。虽然都是人的基础生理活动,但在受关注的程度上,“吃喝”估计是“拉撒”的百倍不止。而清华美院的梁骥同学就是一个研究“拉撒”的博士。作为工业设计方向的研究生,他不仅要想办法为厕所的使用者带来不黑不臭不脏不滑的体验,而且要考虑排泄物的循环利用问题,另外他还要将这些新式厕所想办法“推销”出去。通过他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我们能窥见为什么“上厕所”被称为是“最重要的小事”。
    本期嘉宾
    梁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包容性设计,长期从事厕所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1:32 一个设计师如何“掉入厕所坑”04:21 比尔·盖茨为什么拿着粪便演讲07:30 “标准”厕所,修起来不容易10:21 停留在上世纪的胡同厕所要怎么“走向现代”13:18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一个问题:尿盆怎么办16:32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二个问题:老年人需要特殊保护18:10 用公厕来展现北京风貌20:08 胡同大爷为什么阻拦公厕改造?23:54 在农村改厕所,我们依旧不用水冲34:21 推广农村厕所改革,要害在“孙子”42:45 美国参众两院竟然很长时间都没有女厕所44:36 要想女厕不排队,女厕面积得要男厕的2倍多52:07 厕所革命,要从娃娃抓起54:19 在乡村小学,厕所会阻碍孩子成长58:32 现在的东西不如过去耐用?可能是设计理念变了01:01:18 设计师是要能够给人带来希望的
    东城区轿子胡同1号(改造前左、中,改造后右)

    东城区厕所标识展示

    免水冲蹲坐一体便器及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厕所系统设计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 1 hr 6 min
    81 科技不只是生产力,也是这个世界给爱玩之人的犒赏|清华大课间019

    81 科技不只是生产力,也是这个世界给爱玩之人的犒赏|清华大课间019

    导语
    这期播客的起因是我在课间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展览的海报,展览的名字叫做“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的主办方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带着好奇,我走进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观看了这个展览,很受启发,也想由此展开和科学史系的老师一起录一期播客,看看这些研究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人到底在怎样思考问题。
    嘉宾

    胡翌霖(左二)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学术顾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象学的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技术史
    王景(左一)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策展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术部馆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博物馆学与社会工作
    重点关注性别、残障、老龄化、包容性社会发展等人权与人类学议题
    小标题
    03:01 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长啥样?
    07:28 从当年知识分子的日记读起
    10:12 互联网普及了,还要博物馆干什么?
    13:20 科学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3D打印吗?
    17:52 很多东西流行起来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奇观“
    24:22 去掉功利色彩看技术发展:要感谢那些那些真正会玩的人
    29:38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也是创造力
    36:29 学者的底色和学科的底色,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41:56技术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50:52 搞技术哲学的学者,是不是挑股票的眼光都特别好?
    57:10 历史上既没有充分条件,也没有必要条件,只有重要条件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Podcast等各大音频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 1 hr
    80 一出好戏,可以让哲学家幸福到喝醉|清华大课间018

    80 一出好戏,可以让哲学家幸福到喝醉|清华大课间018

    导语
    去年年底,清华办了首届哲学-戏剧节,在45天的时间里,为大家带来了近20场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精彩演出和公共活动,其中就包括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话剧《浮士德》的展演。
    今年3月,图米纳斯导演与世长辞,而话剧《浮士德》成为了导演首次与中国团队合作、亲自创作排练并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这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的两位发起人,和《浮士德》制作人,一起聊一聊哲学和戏剧的那些事儿!
    嘉宾
    雷婷(下图左二)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编剧、制作人
    话剧《浮士德》出品人、制作人
    夏莹(下图左三)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发起人
    肖薇(下图左一)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发起人

    小标题
    03:18 “哲学-戏剧节”到底是个啥节?
    09:11 《浮士德》落地清华始末: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发生
    18:23 如果你试图五分钟读完《浮士德》,那只会浪费你生命里的五分钟
    22:19 浮士德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晶体
    24:18 当代人再读浮士德:理性终将毁于理性本身
    27:57 图米纳斯:一个世界级大导的成长之路
    31:30 跟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导演合作是什么体验?
    39:15 戏剧之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
    47:23《浮士德》这么晦涩,出品人为什么要“花钱找罪受”?
    49:46 哲学诞生于对话,对话就是最初的戏剧
    54:21 让学生理解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戏剧老师比哲学老师更在行?
    60:23 未来的哲学家就是导演,这是德勒兹说的
    62:25 一出好戏,可以让哲学家幸福到喝醉
    67:57 图米纳斯导演在排练厅朗读的《浮士德》片段
    《浮士德》选段中文翻译
    我真想看到他们——
    自由的人们,在自由的土地上相会
    这样,我才会对那个瞬间说
    停下吧,你有多美!
    在时光的流逝中
    我的痕迹才不会消退
    这是崇高而又奇妙的瞬间
    值得我永远品味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Podcast等各大音频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 1 hr 9 min
    79 超哥:做《文化有限》是对我阅读能力的一次复健|清华大课间017

    79 超哥:做《文化有限》是对我阅读能力的一次复健|清华大课间017

    导语
    4月23号是世界读书日,4月28号是清华校庆,本期节目邀请了两位毕业20年左右的校友来聊聊关于读书的事儿。一个影视人类学学者+大学老师+纪录片导演,会拥有多么庞杂的阅读喜好?一个顶流文化播客主播竟然也有过一段“阅读间断”的时光?如果有后悔药可以吃,毕业20年的他们希望改变什么事情呢?今天这期播客是校友回家,也是主播串台,同时也是一期斜杠青年的聚首,我们一起聊聊关于读书、关于大学的那些事儿吧!
    嘉宾
    梁君健

    清华大学2001级校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执导《一张宣纸》《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部纪录片
    张超

    清华大学2004级校友
    播客《文化有限》主播
    小标题
    00:24 清华毕业20年后,我在开小卖部
    07:05 大学时候射出的子弹,现在正中了我的眉心
    09:42 “系统性阅读”不适合我们这样的人
    11:30 人类学学者+纪录片导演的书架上有什么?
    15:11 从河北定窑到消费主义的全球史
    17:25 做一档读书播客,是为了倒逼自己多读书
    20:00 阅读能力也是需要进行复健的
    24:28 教书和录读书播客,会让读书丧失乐趣吗?
    28:13 读书就像吃辣椒,没那么功利,也没那么多意义
    30:17 社交媒体在渲染读书焦虑
    33:42 阅读让我对“不确定性”建立了耐受力 
    40:11 阅读时的小灵感,让它飘着就很好
    41:11 如果有一颗后悔药,但它是大学限定款
    49:34 做喜欢的事情,代价是什么?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李珈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Podcast等各大音频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 1 hr
    78 古代怎么对齐时间?和历史学者聊聊东亚各国的时空观|清华博论002

    78 古代怎么对齐时间?和历史学者聊聊东亚各国的时空观|清华博论002

    导语
    当喧闹的闹钟将我从被窝中拖出来时,我常常充满怨恨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发明了“早八”。显然,我不是唯一一个人,一些历史学研究者甚至把这样的问题推进到了更深的层次:到底是谁发明了“时间”。具体来说,那就是本应该连续的、均匀流动的时间,是怎么样被人打上一个个标签予以分割,并赋予其不同意义的。本期的清华博论请到的徐仕佳博士的研究就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以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琉球王国作为切口,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东亚地区时间流动的地图。
    本期嘉宾
    徐仕佳,2017-2021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长期从事琉球王国史相关研究。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0:48 除了新垣结衣以外,琉球为什么是“重要的”
    03:00 琉球?流求?流虬?
    07:41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时空观”?“时空观”为什么值得研究?
    10:54 历史学家都用什么史料来认识“时间”?
    14:29 朱元璋颁赐的明朝日历,琉球人民不爱用?
    17:09 明朝日历如何渐渐被琉球接受?有利于搞钱!
    19:17 在接受中国时间之前琉球怎么看“日子”
    26:00 通过派人来中国进修,琉球掌握了先进的造历技术(但偶尔也会出错)
    31:03 琉球对中国历法的“本土化”改造
    36:22 “麦稻四祭”:琉球也要牢牢把控本国的时间发布权
    38:14 东亚的“时间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
    44:34 花四五年研究琉球王国的时空观,值得吗?
    46:17 在被钟表划分刻度之前,古人的时间并不是均质流淌的
    49:25 历史学研究也要做田野吗?
    53:55 历史研究并不孤单,因为你会认识很多“纸上”的朋友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 55 min
    77 苏联科幻电影:被遗忘的想象|清华博论001

    77 苏联科幻电影:被遗忘的想象|清华博论001

    导语
    当提到苏联电影时,大多数普通的90后脑中的第一反应大多都与“二战”有关,不论是浪漫的《雁南飞》或是悲壮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即使是电影研究者,一般也只关注20年代苏联对电影的实验性改革,或是关注几个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电影人,例如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或梁赞诺夫。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刘宣伯却关注到了“苏联科幻电影”这一似乎已经被大众遗忘的领域。苏联到底产出了怎样的科幻电影?它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刘宣伯为什么会关注如此冷门领域?这对他的求学生涯带来了什么?在第一期“清华博论”节目中,我们先让节目主持人聊聊他和他的博士生涯。
    小标题
    00:07 “清华博论”是一档怎么样的节目
    01:20 本硕博主要研究方向不同,是种什么体验
    06:34 “反复横跳”的背后是不变的兴趣
    07:59 为什么选择苏联科幻电影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10:56 苏联科幻电影中迷人的“宗教性”
    13:59 苏联科幻中的独特美学传统
    18:08 试图把自己作为一个苏联人来看苏联科幻电影
    21:42 “圣愚”或许是一种俄罗斯民族性的表现
    29:20 电影史作为博士论文是愉悦的疲惫
    38:43 选苏联科幻电影作为论题,那找工作怎么办? 
    41:10 无法笃定:一种叙事的历史哲学
    45:32 预告!“清华博论”之后将有什么精彩内容
    本期嘉宾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 52 min

Top Podcasts In Education

6 Minute English
BBC Radio
Easy German: Learn German with native speakers | Deutsch lernen mit Muttersprachlern
Cari, Manuel und das Team von Easy German
Coffee Break French
Coffee Break Languages
Серёжа и микрофон. Подкаст
Сережа и микрофон. Подкаст
Mythes et Légendes
Quelle Histoire
Learning English from the News
BBC Radio

You Might Also Like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声东击西
ETW Studio
知行小酒馆
有知有行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
忽左忽右
Just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