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episodes

交流让思维更深入,分享使见识更广阔。纽约文化沙龙希望建立一个跨学科、跨背景的交流平台,唤醒你内心深处那份孩童般的好奇,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使认识的疆域互相拓展。

纽约文化沙‪龙‬ 纽约文化沙龙

    • Education
    • 5.0 • 2 Ratings

交流让思维更深入,分享使见识更广阔。纽约文化沙龙希望建立一个跨学科、跨背景的交流平台,唤醒你内心深处那份孩童般的好奇,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使认识的疆域互相拓展。

    第一百八十三期:「这里是纽约」非虚构写作分享暨重音年选征集发布

    第一百八十三期:「这里是纽约」非虚构写作分享暨重音年选征集发布

    如何写一个比你庞大、复杂、丰富指数级别的世界?如何思考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用文字“驯服”它?或者说,如何接受驯服的“不可能性”——在意识到你永远不属于它,它永远不属于你之后,仍然毫无恐惧地继续在其中生活?
    欢迎来到纽约。你在这里居住,搭乘地铁经过布鲁克林大桥,开车穿过荷兰隧道,乘坐水上出租去斯塔腾岛;吃过最盛名的犹太熏肉三明治、《欲望都市》里的香蕉布丁、大隐隐于中国城的叉烧包;对夕阳下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世贸中心的剪影渐渐熟视无睹。来到纽约的第__年,它不再让你惊奇。
    但如果你知道,1937年12月11日,曾有两头公牛从屠宰场的卡车上逃脱,让川流不息的荷兰隧道堵塞了十分钟;1955年的一个冬夜,张爱玲曾经和尚未前往台湾的胡适在她寄居的YWCA前短暂地聊天;八九十年前,一个叫蒋希曾的激进艺术家曾经拖着行李箱在西村和联合广场间徘徊,试图向路人兜售他自出版的小说……你会不会对这座容纳你的巨兽,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
    这是一个盲人摸象的游戏:越试图了解纽约,它就变得越庞大,大到无法摸到它的边界;但你会记得它粗糙的皮肤、繁杂的气味……如果你足够冷静、专注,你或许能听到它的心跳。
    8月13日,纽约文化沙龙与重音社联合推出一场纽约在地写作讲座。重音社合创人李骄阳、钟娜将带领有意“驯服”纽约的你,梳理关于这座城市的非虚构书写,分享她们的创作经验,并现场发布重音年选纽约故事写作征文主题。

    关于重音社:
    重音社 (Accent Society) 致力于发掘并分享跨语言、跨地域、跨媒介的新写作,向海外读者介绍华语新锐作者,向中文读者介绍海外写作动态。我们是中国第一个服务中英文写作者的孵化、交流、传播平台。每周定期推送作家访谈、作品推荐、英文杂志投稿奖项及驻留机会等。
    重音社公众号:Accentsociety





    (Poster:Nadia)

    主讲人:钟娜双语写作者,文学译者,播客主播,文学孵化平台重音社合创人。中英文作品散见《小说界》,《上海文学》,《新京报书评周刊》,《洛杉矶书评》,Lit Hub,The Margins,A Public Space等。纽约小说中心青年作家项目成员,Tin House工作坊成员,长篇节选获Bette Howland奖,New School Chapbook奖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李骄阳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的诗人和跨媒介艺术创作者。重音社合创人。文字作品散见于Gulf Coast Magazine,3:AM, Blackbox Manifold, Foglifter Magazine, 洛杉矶书评,中国新闻周刊等。跨界实验作品在纽约现场艺术中心, 移民艺术家双年展,Performa双年展,洛杉矶设计节,希腊国际电影诗歌节,Chashama Gallery等地展出。曾获得纽约艺术基金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和支持。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83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第一百七十八期:特殊教育与残障权益

    第一百七十八期:特殊教育与残障权益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名句,在面对特殊教育时,开始彰显它的深刻意义——当我们谈论特殊教育时,是否真的能意识到它与残障权益的息息相关,还有主流社会在面对残障议题时往往显露的健全中心主义?残障孩童的生命经验,在医疗跟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与特殊及融合教育的课堂产生强烈碰撞。书本不再是唯一的主宰,身体的一切部位和感官都需要成为知识的来源。特殊教育老师的个人身份和意识形态亦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特教领域以及学生个体。

    本期沙龙活动,从NYU本科毕业的电影导演转行拿到纽约州教执的聋重听人老师(Teacher of the Deaf, TOD) 陈伊如,将为大家带来特殊教育101小课堂,分享她在纽约布鲁克林圣弗朗斯西聋人学校的双语工作经验,还有由于学习美国手语而与残障群体产生联结的故事,希望借此能与大家共勉,为一个融合且无障碍的未来社会,努力上下求索。






    (Poster:Nadia)


    主讲人:陈伊如出生于中国上海,现工作和居住纽约。电影导演,诗人,聋重听人教师(听人)。2019年,伊如毕业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电影系,辅修心理学和美国手语。2022年,她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聋重听人教育取得了硕士学位。如今,她在纽约圣弗朗西斯聋人学校担任教职。伊如擅长诗意的影像及多媒体创作。她的短片《夏青》入围多伦多亚洲电影节等20余国际电影节,摘得上海酷儿影展评审团大奖等多种奖项。她也曾担任过纽约独立剧院HERE的艺术总监助理,及美国纪录片导演Stephanie Black的个人助理。她与日籍表演艺术家尾竹永子和中国舞蹈家及纪录片导演文慧合作完成长片纪录片《没有规则是我们的规则》。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8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第一百七十七期:我在MET修文物

    第一百七十七期:我在MET修文物

    “文”,错画也;“文物”,铭文之物也;传统“金石学”看重的正是青铜器和石碑上刻载的文字信息。然而,现代语境下的“文物保护”更多以“物”为中心,是一门融合了历史,艺术,科学和匠作经验的综合体系。这个庞大体系里的基层工作者——文物修复工作者,便是“文物”的仆人。

    以古琴为例:圣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道分离烙印在儒家的潜意识里。一种看似平平无奇的乐器——古琴,被尊为“圣人之器”。在演奏、收藏和修复古琴的千年传承中,人们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技艺,而这些曾经不言自明的做法,在现代博物馆语境下遇到了质疑和挑战。

    文物修复的原则和理念是什么?文物修复工作者如何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地、考古发掘现场等大型机器里与其它职能协作?在新与旧,中方与西方交流碰撞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从业者,有怎样的趣闻和反思?


    本期沙龙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生包嫒迪,将在物质文化和遗产保护学科框架下,以古琴修复为案例,结合其在故宫,大都会博物馆等机构访学工作的经历,与大家共同探讨“文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Poster:Nadia)



    本次活动由湾区文化沙龙和纽约文化沙龙联合主办,并由湾区文化沙龙提供免费的网络直播。如果您不能亲临现场,欢迎观看直播及在线提问。

    主讲人:包嫒迪特拉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候选人,大都会博物馆访问学者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7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第一百七十五期:“全球华人”时代的生与死,从创作、媒体、社群与技术的角度

    第一百七十五期:“全球华人”时代的生与死,从创作、媒体、社群与技术的角度

    主办者的话:

    沙龙的朋友们,久违了!距离上次线下活动已经过去两年七个月十六天了,恍如隔世。疫情期间,大到国际局势、小到柴米油盐,整个世界都在大张旗鼓地、亦或静悄悄地发生着巨变。在过去两年里,全美各地沙龙合作办了许多线上分享;但对各地沙龙来说,建立当地的线下社区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这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随着纽约市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适逢最近一些新老朋友来访纽约,我们会在未来几周举办几期不同形式的线下活动。本期沙龙,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媒体人张洁平和学者周成荫,探讨“全球华人”这个概念在当今意味着什么,技术可以为全球华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连结做些什么——以此开启“后疫情沙龙”的序幕。

    内容介绍:

    “全球华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今天是否仍然成立,一直有很多争议。但它的出现,与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演绎,不同人群因为这一身分的组织与斗争,有其真实的历史脉络。后疫情时代,人们习以为常的“全球”出现断点,许多地方陷入孤绝,重新连通变得困难;“华人”这个身份也在变化的国际政治间产生新的张力。在数字世界里,我们还有重新沟通与连结彼此的意愿与能力吗?从语言、文化、技术和组织的角度,连结者还可以做什么?






    (Poster:Nadia)


    主讲人:张洁平Matters Lab、在场计划及飞地书店创办人周成荫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中东研究学系实践副教授,亚太中心东亚研究所所长,杜克故事实验室负责人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5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第一百七十四期:中国代孕市场田野调查

    第一百七十四期:中国代孕市场田野调查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中国代孕产业处在“灰色地带”是什么概念?代孕产业到底经营的是什么?谁在参与?他们又是如何理解这个“行业”的?代孕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还是有其他周边产业的支持?代孕应该被彻底禁止吗?代孕可以被彻底禁止吗?这些问题不仅困扰大众,也影响着法律、伦理学的研究和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入田野,考察代孕产业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本次讲座将会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通过对田野调查的分析来理顺这些问题。第一个部分关注的是代孕作为一个“灰色产业”的状况,讨论它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发展,它与其他地下产业之间的关系、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代孕产业的发展之后,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讨论委托方和代妈的动机,并将其放置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语境中理解。这引出了更加核心的问题,也是代孕最困扰人们的问题——究竟谁才是母亲?代妈是否在出售孩子,而委托父母是否在购买孩子?针对这一点的讨论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试管婴儿技术,将母亲角色拆分成了基因、妊娠、养育三部分,似乎带来了亲属关系认知的混乱,但人们会灵活、有策略利用生物学和文化上的知识,对新型的亲属关系进行解读。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李在洲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生育和性别社会学,现关注中国的商业代孕问题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4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第一百七十三期:如此愤怒,别无选择?——从代孕话题看当下中国女权生态

    第一百七十三期:如此愤怒,别无选择?——从代孕话题看当下中国女权生态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本次讲座的立论前提是: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一定要回到女权的基点,然后可以看到它原非孤立,而是联系到其他女权者已经长期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生育所造成的女性不利,以及一些女权者持续讨论的元命题,例如:受剥削女性的无奈 VS 女性的自由选择。因此这一讲座的主张之一是还原代孕议题的面向,并且觉察这一议题在全球交叉性不平等背景下的展现,为生育、母职经验下以及更广泛的女性的身体的解放提出可能的公共性导向,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反思与批判的女权对话。

    本次讲座也将试图理解代孕现象给中国女权者带来的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或许是今日中国女权备受阻击之时的一种设防?简单来说,是否反对代孕为何成为一些女权者所设的基本甄别题?从这一点出发,将试图探究当下中国女权生态的演变及构成,并提出女权者在这艰难的状态中可能选择的位置。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话题,然而讲者愿意尝试并且决心首先将自己的困惑和挣扎作为一个示例。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吕频女权活动家,女权之声创始主编。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3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2 Ratings

2 Ratings

Top Podcasts In Education

The Mel Robbins Podcast
Mel Robbins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Podcast
Mark Manson
The Jordan B. Peterson Podcast
Dr. Jordan B. Peterson
The Livy Method Podcast
Gina Livy
TED Talks Daily
TED
The Rich Roll Podcast
Rich 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