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周四报道,在美国再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欧洲的一些气候人士原本幻想中国和欧盟能够携手填补华盛顿留下的空白。然而,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的进程表明,这场“理想中的联盟”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实现。
法国世界报指出,自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以来,中欧官员之间的信任度极为有限。虽然双方都在口头上维护《巴黎协定》和多边气候合作机制,但从未忘记各自的国家利益。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会上再次呼吁“消除贸易壁垒,保障绿色产品自由流通”,此言被普遍视为是对欧盟的暗讽,欧盟正试图抵御中国电池与电动汽车的“海啸式”涌入。
法国世界报表示,中国将自己塑造成“全球南方”的领导者,而不是与欧洲并肩的伙伴。
该报指出,中国在新兴国家阵营中赢得了掌声。本届气候大会的主席、巴西外交官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在接受《卫报》采访时盛赞道:“中国提出的方案惠及所有人。如今太阳能板价格低廉、竞争力强,如果真关心气候变化,这绝对是件好事。”
法国世界报认为,中巴之间的“气候蜜月”说明,中国在南方国家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逐步扩展到气候治理与技术标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北京不仅是资金和设备的来源,更是可效仿的“减碳样本”。
在欧盟这一边,9月底,欧盟气候事务专员沃普克·霍克斯特拉公开批评中国计划削减温室气体排放7%至10%的目标,“远低于科学界认为的必要水平”。此言立即招致北京的强烈不满与书面回应。
在本届气候大会的谈判中,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紧张,进一步被放大。
在谈判室内,北京不断提出要重启《巴黎协定》第9.1条的讨论——该条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此同时,中国及其盟友还抨击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根据进口产品的碳足迹征税的制度,这一机制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新兴经济体的眼中钉。
蒙田研究所一名气候与能源研究员认为:“欧盟被要求在资金上作出让步、在碳机制上调整立场,但事实上欧盟是无能为力的。相反,中国把COP当作展示和销售绿色技术的舞台——凭借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它牢牢握着会议的主导权。”
法国世界报认为,中欧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气候政策之争,更是绿色产业主导权的较量。欧洲担心被中国产能淹没,中国则希望以市场实力巩固其在低碳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不过,一名法国外交官指出,中欧还是有共同利益的。法国智库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院(IDDRI)的总干事塞巴斯蒂安·特雷耶也指出,“欧盟力推雄心勃勃的脱碳议程,而中国则需要为自身产能寻找出口。这种经济结构上的互补,也可能让双方在气候谈判桌上暂时站到同一阵线。”
不过,法国世界报总结指出,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尚未结束,但结局似乎已经可以预见:中欧之间的跨越欧亚大陆的“绿色联盟”,仍然停留在口号层面。气候外交的未来,依旧在理想与现实的缝隙中摇摆。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Chaîne
- FréquenceTous les jours
- Publiée14 novembre 2025 à 02:22 UTC
- Durée6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