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集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西安话麦克风|听见西安的声‪音‬ 西安发布

    • 图书
    • 5.0 • 2 个评分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抗战岁月中的西安城墙防空洞|西安话 麦克风

    抗战岁月中的西安城墙防空洞|西安话 麦克风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夏至已到,七月将至,暑气渐浓。位于西安市安东街的西安人防纳凉中心再度开放,成为周边市民暑天纳凉的首选。殊不知,历史上,西安城墙里也有很多防空洞,并在抗战时期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七七事变”82周年纪念到来之际,今天的西安话·麦克风就让我们跟随主播的声音一起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城墙里防空洞的故事。


    西安城墙里的防空洞拯救了数以千人?
    文章来源:遇见城墙微信公号


    烈日下的酷暑难当,去防空洞纳凉就成为很多市民的首选。

    位于西安市安东街的西安人防纳凉中心,这就是西安市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防空洞。走进洞里,顿觉心静气爽,洞里的温度只有15℃左右。

    在长达1公里的防空洞里,有写作业的、读报的、看电视的、打牌下棋的、睡觉的,还有绣十字绣的……享受着清凉的生活。

    殊不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西安城墙内部的防空洞可是起了极大的免遭生灵涂炭的保护作用。

    西安城墙的防空洞主要产生于三个时期,一是1926年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时期,将士们挖洞以防炮轰,筑暗堡以备藏身突袭。

    二是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有政府、军队挖的安置电台、仓库的防空洞,还有老百姓挖的“躲警报”的防空洞,老百姓把钻防空洞叫“躲警报”。

    三是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部队挖了防御攻城的暗堡,但西安和平解放,没派上用场。这些窑洞大多成了流落到西安的难民、及贫困市民的蜗居之所。
    这些大大小小、曲曲弯弯、遍布城墙上的洞,对于防空设施薄弱的古城西安,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虽未攻至西安,可日本飞机对陕西多地进行狂轰滥炸。先有城墙附近居住的民众,在城墙上自行开挖防空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1940年12月22日,省防空司令部沿城墙一周共建防空洞625个,洞高1.5米、宽3.1米,总长5100米,而且全部用砖衬砌。这些在城墙上挖掘的防空洞挽救的西安人生命数以千计。

    西门里到西南城角登城马道处当年还有十几孔防空洞。这防空洞有几种样式:一是直通城外环城林的单洞;二是几个单洞中间有横通道的双联洞。

    防空洞巷道一般一米五左右,主巷道有高接近二米的。洞内巷道每隔几米就朝洞旁边挖一个小洞,是专门藏人的洞。大一点容一家三四口人,小一点仅够两个大人容身。

    1937年,以防空和整顿市内治安为目的,当时的省政府防空协会和警察局联合勘察城墙的防空洞,探明共有大小洞穴211个。

    但1938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对西安不断地狂轰滥炸,有些老百姓就自己在城墙上挖洞,便于在轰炸来的时候避难。到了1983年,西墙管理所对城墙上的防空洞又统计了一遍,全城内外共有洞穴的数字就达到了1991个。从那以后,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城墙整体完整,填补了几乎所有的防空洞。 

    如今,我们只能在“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内看到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防空洞,继续为世人展示抗战留下的历史记忆。


    本期主播:成芃,怀揣梦想,热爱生活

    • 4 分钟
    我们互为彼此的影子——也许这就是父子|西安话 麦克风

    我们互为彼此的影子——也许这就是父子|西安话 麦克风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我们互为彼此的影子》贾平凹

    一个儿子酷似他的父亲,做父亲的就要得意了。世上有了一个小小的自己的复制品,时时对着欣赏,如镜中的花、水中的月,这无疑比仅仅是儿子自豪得多。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蛇蜕皮一样地始终是自己,但儿子却往往愿意像蝉蜕壳似的裂变。




    中国的传统里,有“严父慈母”之说,所以在初为人父时可以对任何事情宽容放任,对儿子却一派严厉,少言语,多板脸,动辄吼叫挥拳。在整个少年时期,儿子可以随便呼喊国家主席的小名,却不敢悄声说出父亲的大号。我的邻居名叫“张有余”,他的儿子就从不说出“鱼”来,要吃饭桌上的鱼,就只好说吃“蛤蟆”,于是小儿骂仗,只要说出对方父亲的名字,就算是恶毒的大骂了。可是每一个人的经验里,却都在记忆的深处,牢记着一次父亲严打的历史,耿耿于怀,到晚年说出来仍愤愤不平。我们总是发现父亲对儿子的评价不准,不是说儿子“呆”,就是说他“痴相”,以至儿子成就了事业或成了名人,他还是惊疑不信。




    可以说,儿子与父亲的矛盾是从儿子一出世就有了,他首先使父亲的妻子爱心转移,再就是向你讨吃讨喝,以至意见相悖惹你生气,最后又亲手将父亲埋葬。古语讲,男当十二替父志,从儿子12岁起,父亲就慢慢衰退了,所以做父亲的从小严打儿子,这恐怕是冥冥之中的一种人之生命本源里的嫉妒意识。若以此推想,女人的伟大就在于从中调和父与子的矛盾了。

    只有在儿子做了父亲以后,他才有觉悟对自己的父亲好起来,可以与父亲在一条凳子上坐下,可以跷二郎腿,共同地衔一支烟吸。但是,做父亲的已经丧失了一个男人在家中的真正权势后,对儿子能促膝相谈的态度,却很有几分苦楚,儿子的恭敬即使出自真诚,父亲在本能的潜意识里仍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于是他开始钟爱起孙子了。父亲钟爱孙子,便与孙子没有辈分,嬉闹无序,孙子可以嘲笑他的爱吃爆豆却没牙咬动的嘴,在厕所比试谁尿得远,自然是爷爷尿湿了鞋而被孙子把一根胡子来惩罚了。这样的场面,往往使做儿子的感到了悲凉,在孙子不成体统地与爷爷戏谑时,就要打自己的儿子,但父亲却在这一刻里凶如老狼,开始无以复加地骂儿子,把积聚于肚子里的所有不满全要骂出来,真骂个天昏地暗。




    我说,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前半生,儿子对父亲不满,后半生,父亲对儿子不满。记得有一个理论解释说,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存在着什么优劣,而质量的秘密全在于次序排列,石墨和金刚石构成的分子相同,而排列的次序不一,质量截然两样。所以我认为一代一代的人是上帝在一次次重新排列后,推到世界上来的,那么你曾经是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何尝又不会是你,父亲和儿子原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明白了这一点多好呀,现在为人父的你还能再压制你的儿子吗?现时为人儿的你还能再怨恨现时你的父亲吗?不,不,还是这一世民主、和

    • 5 分钟
    忙归忙,不忘六月黄~大咖凌江带你遥想那个麦场|西安话 麦克风

    忙归忙,不忘六月黄~大咖凌江带你遥想那个麦场|西安话 麦克风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俗话说:忙归忙,不忘六月黄!今天,小布邀请到大咖主播、西安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凌江带你在西安话的音韵里一起遥想那个麦场……




    《遥想那个麦场》作者:王昆
    初夏的一个傍晚,太阳的大半个身段已经隐藏在起伏的群山之后,露着头的那部分依然饶有威力的把整个西边映照得红红彤彤、影影绰绰。在夕阳余辉中,我独自一人来到村外,踏着布满蓑草的田埂,迎着扑面而来的阵阵麦香,伴着不绝于耳的蛐蛐声,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时,对面走过来给菜地里打完药的六叔。说起快要到来的夏收,他显得很轻松:“现在这麦,没啥收头,收割机开到地里,一个多小时麦子全部装到袋子就运回家了”。六叔这句话,道出了现在农村人对于夏收的理解,却淡化了我不少的期许,约束着我的想象。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便是,那个镌刻着我童年无数美好时光的麦场,却真真切切地在社会进步的年轮中愈加的隐退和疏远了。而我记忆中的麦场,时常会随风而至,随梦而临。




    当麦子完成升浆,鼓鼓的麦穗逐渐泛黄时,麦田上空的“算黄算割”,总是三三两两、一声紧似一声地低空翻飞着,相互追逐着,在不知疲倦地催促着麦子熟了收割。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闲不下来的爷爷就会从我家的门楼上取下放置了一整年,落满了灰尘的镰架和镰刀,端半盆子水,在门口支好磨石,磨起镰刀来。听着那“呲呲呲呲”的磨刀声,总有一种龙口夺食的紧迫感。在村子的东头,隔着芋子壕,有一块20多亩灌溉不方便的荒地,这就成了全村多少年来固定的麦场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夏收时除了牲畜碾场外,每个村的麦场上都会出现一台“电碌碡”在绕着圈的碾压着麦子。在那个没有车,也很少见到拖拉机的年代,能开个“电碌碡”碾场是全村的男劳力们都争抢的最美差使了。我村开“电碌碡”的好把式叫美社。这人精瘦干练,个子不高但走起路来却箭步如飞,搭眼看就是个灵性人。六月的响午,毒辣的太阳烘烤着整个麦场,没有一丝风的闯入,闷热的让人难以抵御。美社一蹬上“电碌碡”神气劲就来了。草帽之下,时髦的墨镜戴着,花花衫子穿着,很有一种驾驭的底气和派头。“电碌碡”在他的操控之下快速自如地翻滚着,随后就听见麦秆受重压后不断发出的啪啪声。此时,我们一帮孩子都蹲在场边,一个个都带着稀罕羡慕的眼神瞅着很是风光的美社。趁着翻场的间隙,美社让我们几个轮换着坐在“电碌碡”上,然后掀起电闸,孩子们都欣喜若狂地兜了几圈,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到双脚离地时,飞起来的那种妙不可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的麦场还是村东的那片地。到了夏收时节,麦场上燥热不堪的空气很容易引燃男人们的爆发点,有借打骂孩子发泄的,有夫妻之间边干活边带着火药味的埋怨呐喊的,有时还上演着为争抢打麦机两家人大动干戈,赤膊扭打的闹剧。除了燥热下的鲁莽,更多的是在机器的轰鸣声和不断泛起的麦尘中,邻里乡亲们那不顾其倦,舍尽其力,相互

    • 11 分钟
    五月的浪漫,属于关中的麦田|西安话 麦克风

    五月的浪漫,属于关中的麦田|西安话 麦克风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五月的浪漫属于关中的麦田,在五月即将结束的时候,小布为大家“安排”一篇充满着麦香气息的文章,一起来听主播棠棠的演绎。




    《五月麦香》作者:冯敏生

    当枝头的山杏渐渐泛黄,红玛瑙似的山樱桃格外晃眼,风吹着金色的麦浪,就在芬芳的五月,故乡的麦子成熟了,淡淡的清香,糅合着山野清新的风,直在天底下飞翔。



    每到麦子成熟丰收在望的时候,我的老父亲就舒眉展颜,每天都要到我家的麦田边,驻足伫立,他手搭凉棚,极目远眺,一地金色的麦穗,棵棵坚挺饱满,整整齐齐地昂首站立,我的老父亲,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正在检阅他凯旋的队伍;也有时候,父亲在午后的阳光下,或者在夕阳的余晖中,在麦田边徘徊,他一边吮吸风中丝丝麦香,一边有滋有味吸着旱烟袋。金色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在蓝天白云,在青山绿水,以及在村庄袅袅炊烟的映衬下,成为山村最壮观的风景,这时的老父亲,欣赏这赏心悦目的风景,哼着无词的乡曲野调,丰收的喜悦,在他的眸子里闪烁。



    夜晚,星光满天,故乡的缕缕麦香袭入我的房间,我和弟陶醉在五月麦香中蒙眬入睡。第二天,天色尚未大亮,我和弟被父亲有节奏的“嚓嚓”磨镰刀声所惊醒,再也睡不着。我们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就是不想起床。直至父亲连声喊叫了几遍,我和弟才慢腾腾穿衣起床。父亲早已把几把镰刀在一块磨刀石上磨得锃亮锃亮。这时,东山梁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们迎着田野飘来湿漉漉的麦香,全家人拿着镰刀,走向村东头自家的麦田里。



    早在我们之前,村里人一字排开,纷纷弓着腰,在自家麦田里争先恐后地收割麦子,他们的身后留下一行行刚收割的麦堆子。我们来到自家的麦田里,父亲神情庄重地率先挥舞着镰刀,“噌噌”几声,怀中一拢小麦欣然拿在手中,父亲左手举起夏收第一镰小麦,就如同高举起一面金色旗帜,那布满沧桑岁月皱纹的脸,灿烂地笑了。于是,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纵情地挥动镰刀开始收割,一棵棵饱满穗大散发着香味的小麦,在我怀里跳跃舞蹈,这是收获的成就感。



    这时,东山梁上的太阳越升越高,一群小麻雀在我们头顶上“叽叽喳喳”叫着,盘旋着,偌大的麦田里,麦香弥漫,侧耳聆听,整个旷野里收割声整齐有序,富有音乐感。中午时分,太阳火辣辣地在头顶上照着,我们全家忙碌了一大晌,直累得腰酸背疼,口渴难忍。正在这时,母亲送水来了,提来一大木桶凉茶水。母亲一大早精心挑来山泉水,在铁锅里烧开,用勺子舀在木桶里,泡上新采的鲜竹叶、金银花、薄荷,凉茶清香可口,我坐在麦堆上,一连牛饮几大碗,舒服得很。一地麦子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就收割完了,我们用车把收割好的麦子运送到麦场上,暮色中,空荡荡的田野里,在晚风中依旧弥漫着浓郁的麦香。



    “集麦垛”、“敬场神”,是村里人最隆重的仪式。村子人也习惯称为“集麦尖”,就是把今年所有麦秸秆很艺术地堆放成上面是圆蘑菇形,下面是圆柱形,这样堆集成一个

    • 6 分钟
    《魂断蓝桥》的“蓝桥”在哪里?|西安话 麦克风

    《魂断蓝桥》的“蓝桥”在哪里?|西安话 麦克风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魂断蓝桥》的“蓝桥”在哪里? 作者:张旭辉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事的起点是英国伦敦的滑铁卢大桥。

    “喂,当兵的。”这句经典的对白让人久久难忘。
    那天,英国陆军上尉克罗易在休假中邂逅了女孩玛拉,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




    然而残酷现实使得这对鸳鸯备受煎熬,一方面是快速升温的爱情,一方面是随时都要出征的战场。

    军令如山,不可抗拒。克罗易还没来得及向亲爱的玛拉道别就赶赴战场。后来,玛拉以为爱人战死沙场,被生活所迫堕入风尘。谁知道战后玛拉与克罗易意外相逢,巨大的惊喜和绝对的落差让玛拉自觉形秽。她无法给予克罗易想要的爱情,她也不能回到过去重新再过一次。于是,玛拉来到了两人初识的滑铁卢大桥,走向了车轮下,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表演中令人回味无穷。




    看完电影,我脑海中一直有两个疑问。那个滑铁卢是拿破仑遭遇的滑铁卢吗?那个桥是蓝色的吗?为啥又叫“蓝桥”?

    滑铁卢很快搞清了,拿破仑失败的地方在比利时,这个大桥在伦敦。

    其实,除了天蓝,大桥和蓝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么,电影的名字为何要叫“蓝桥”呢?

    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陕西。一次在去蓝田葛牌镇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路牌叫“蓝桥”。当时就很诧异,这个“蓝桥”和电影《魂断蓝桥》中“蓝桥”一样吗?有没有关系呢?

    很快自己就先打败了自己,人家多高大上的伦敦大桥,咱这小可怜的乡野小桥,怎么比也不在一个档次啊!

    后来,我开始翻阅各种资料,慢慢发现,这个蓝关、蓝桥太不一般了,以至于电影《魂断蓝桥》引用的这个名字就出自我们的蓝桥,而且我们的蓝桥,除了美好的故事,还有着神圣的诺言。




    各位看官,这个蓝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在古代,蓝田和商洛是连接秦楚的要冲,军事上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的都是这里。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一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就是当时通往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接近咸阳的一段险道。蓝关古道从峣山到蓝桥段是一道绵延起伏的山岭脊梁,古称“青泥岭”,因此也把古蓝关称为“青泥关”。苏东坡先生赞誉“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被贬往潮州路经这里,就曾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名句。




    唐宋时期的文人,路经秦楚古道,吟咏歌赋中多涉及蓝田、蓝关、蓝桥、秦岭、商山、武关等地名。所以说,蓝关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蓝桥。之所以叫蓝桥,是因为蓝桥是当时古道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除了派发军事、行政命令的人,升迁的官员和南来北往的人也常常在这里歇脚。自然,这里也成了各类信息的汇聚地,蓝桥也因此成为秦岭深山中最负盛名的地方。很多诗人喜欢在此处题诗留念,蓝桥俨然成了墨客骚人的乐园。



    此间还有一个

    • 8 分钟
    听白衣天使讲述地震中关于母爱的伟大故事|西安话 麦克风

    听白衣天使讲述地震中关于母爱的伟大故事|西安话 麦克风

    没有比西安话,更方言;没有比方言,更中国。这是说的平台,这是听的场景。拿起麦克风,用西安话,传西安风。听西安方言,感受嫽扎了的西安魅听;用西安风格,传达最醇厚的西安风俗。欢迎进入西安发布”西安话麦克风”大厅,听西安方言,解中国风情。在这里,你的诵读音频、原创诗歌、城市摄影作品通通有机会汇集于此。我们将与你共同启封一本汇集全城又浪漫悠远的城市诗集。

    5月12日,不仅是母亲节,也是第108个国际护士节,还是汶川大地震11周年的纪念日和全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在这个充满爱与坚守,铭记与希望的日子里,今天的西安话·麦克风邀请到一名西安的普通护理工作者,听她用动情的声音讲述汶川地震期间关于母爱的伟大故事……




    地震中的母亲:“亲爱的宝贝记着我爱你”

    母亲,这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名字。

    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在废墟中垮塌下来的房子里发现一具遗体,她诡异的死亡姿势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停止呼吸,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他们再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原来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由于母亲身体庇护着,怀中的孩子毫发未伤。救援人员抱出孩子的时候,他还在静静地睡着,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随行医生在包裹孩子的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面是这位母亲在死之前给孩子留下的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用生命写下的字,这是用生命完成的爱。

    她用怀抱为孩子搭起了最伟大的庇护所,孕育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奇迹。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那一瞬间,伟大的母爱定格。



    常言道:世事无常,我们根本不知道惊喜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也许你常年在外生活工作,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母亲,甚至少有问候。

    但这个世界上为人子女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吧:拼尽全力,想给母亲最好的,可越过山丘之后,却发现无人等候。

    趁还来得及,给自己的母亲多些爱与陪伴吧。




    主播介绍:张阿妮,平凡护理岗位上的平凡人


    心中有爱,无畏前行。在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际,愿每一个生命都被呵护、愿每一份爱都被善待、愿每一个人都常怀感恩之心、愿身边的感动永远常在。

    内容统筹:屈雪娇 陈克
    技术统筹:邹建彬
    制图:翟雪莹
    策划:逍逍客
    出品:西安发布编辑部
    本期文章综合自网络

    • 4 分钟

用户评论

5.0(满分 5 分)
2 个评分

2 个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