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集

一档有关 读书 | 语言文学 | 社会文化 的人文对谈播客。主播旅居东京。我们试图以学术视角剖析习而不察的日常,以条分缕析的思考回应纷繁的声音。欢迎你在各大声音平台订阅我们,并在评论区、邮箱、听友群与我们互动。

【主播】
蛋妞:文学博士生。喜欢城市、桌游与摄影
小盒子:二手哲学家,现居东京

【听友群】
添加小助手:Localfm2021,加入听友群(不定期直播、赠书抽奖)。商务合作、约稿也请添加小助手。

各站停车 | Local FM 蛋妞Dan、小盒子

    • 哲学
    • 4.3 • 26 个评分

一档有关 读书 | 语言文学 | 社会文化 的人文对谈播客。主播旅居东京。我们试图以学术视角剖析习而不察的日常,以条分缕析的思考回应纷繁的声音。欢迎你在各大声音平台订阅我们,并在评论区、邮箱、听友群与我们互动。

【主播】
蛋妞:文学博士生。喜欢城市、桌游与摄影
小盒子:二手哲学家,现居东京

【听友群】
添加小助手:Localfm2021,加入听友群(不定期直播、赠书抽奖)。商务合作、约稿也请添加小助手。

    JC73 | 刻板印象,还是重新认识自己?聊聊MBTI人格测试

    JC73 | 刻板印象,还是重新认识自己?聊聊MBTI人格测试

    人格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识。你曾经思考过自己是谁吗?要如何弄清自己的人格?风靡当下的MBTI测试是什么?它到底准不准?本次我们伴随《我们何以不同》一书,一起探讨人格测试与自我认知的迷思,并分享我们各自的MBTI结果。
    (小盒子的结果竟然出乎意料?)
    MBTI不仅是一种测试,更是通达自我认知的钥匙。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何而来,你到哪里去”的心理学回答。不过人格测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格可以发生变化,而人也并不能简单定义,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认识你自己。
    |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1:34 回忆一次心理学课堂上的人格测试06:32 蛋妞的心有戚戚:MBTI有那么准吗?11:36 MBTI小游戏:ENTJ的蛋妞现场诊断小盒子20:41 你的回答所指向的,是当前的你,还是理想中的你?25:45 信效度考量:要关注每个特质的稳定性与百分比29:32 大五人格特质(Big Five):外向型,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37:25 陷入困惑的“你话不多”——我到底话多不多?43:12 人格特质与道德评价:现代社会似乎有一种“外向崇拜”,内向则被视为性格缺陷47:10 筛选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依靠一份人格量表

    • 58 分钟
    JC71 | 共情与敏感:我们太容易被冒犯了吗?

    JC71 | 共情与敏感:我们太容易被冒犯了吗?

    这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政治正确」,似乎人人都感觉被冒犯,都说要共情,但也常常「玻璃心」。是我们太脆弱,还是社会对我们太不宽容?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如何找回得体感,思考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成了现代人迫切的需要。
    本期我们借助《敏感与自我》一书,尝试来探讨「敏感」与「冒犯」的边界。敏感的人活得更幸福还是更痛苦?为什么我们难以在共情上达成共识?不冒犯任何人的「纯洁语言」是可能的吗?共情又是何以可能的?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启发。
    |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5:57 人类是如何变得敏感的?变得敏感,是一件好事吗?14:54 分道扬镳的敏感:太敏感是问题,不敏感也是问题23:25 我们都共情,但共情不到一块儿30:25 被《芭比》整破防了,至于吗?太敏感了吗?36:13 战争让人更敏感还是更凶狠?「敏感」的反义词是「冷血」吗?40:00 语言的冒犯:要激怒一个人,只需要一个符号,甚至一个表情,一个手势49:50 共情何以可能?「濠梁之辩」与认识论基础58:55 健康的社会应该像健康的人体,既要适度敏感,也要做好保护,增强免疫力

    • 1 小时 4 分钟
    JC70 | 在「消费社会」里,我们更加束缚、还是更加自由?

    JC70 | 在「消费社会」里,我们更加束缚、还是更加自由?

    消费主义是当今社会绕不开的话题。批判消费主义很容易,也大多落入俗套,本期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流的消费主义批判,尝试为消费主义辩护。
    我们的讨论从如下问题入手:我们何以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评判是从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异化”理论?批判消费主义会陷入自我取消吗?我们能从消费主义批判里学到什么?
    “消费主义”的道德化,可能会取消消费行为的合法性。我们试图用“消费社会”来取代“消费主义”,描述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状况。当批判消费主义的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商业化,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消费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比起拒绝消费从而被消费,不如拥抱消费,进入消费,让消费为我所用。
    |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 时间轴
    02:15 分享最近的消费体验:烘干机治愈了内心,而电子设备延展了世界
    13:18 疾病还是罪状?用“消费社会”取代“消费主义”
    19:34 只批判“消费主义”,却不批判消费的个人,能够减轻道德负担吗?
    22:35 消费是一种暴力,但比起贫瘠和禁锢,它却是相对不那么坏的暴力
    28:03 “齐泽克T恤”:批判消费主义的声音,也会沦为商业化的符号,变成一门生意
    33:57 知识分子的需求就比大众的需求更真实、更理性吗?
    41:52 研究消费主义不是不消费,而是为了防止被骗
    45:37:商业综观之“消费漫步”:网购平台,超市以及奢侈品店
    | 参考书目
    消费主义全球史 / [法]安东尼·加卢佐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

    • 53 分钟
    JC69 | 真理越辩越明吗?让人困惑的"不可能三角"

    JC69 | 真理越辩越明吗?让人困惑的"不可能三角"

    常听到“真理越辩越明”,但是真的如此吗?我觉得这句话是可疑的,因为“真理”、“辩”和“明”这三个概念很可能都未经审视,因此有必要逐一考察。此处也不卖关子了,直达结论:真理越辩越明,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真理·辩·明”三个要求里,最多同时只能满足两样。
    要想让这句话成立,我们可能需要重构对其中概念的认知。如果是真理,同时又明确,那论辩则无从发生,或者说为此展开的言说,都已不是论辩,而是发感慨,是谈心得;而如果是真理,又经过论辩,那其结果就不再明了,也无需明了;而那些经过论辩,又明了的事,早已不再是真理了,而是说法,也是生活的真实。
    |谈话人
    小盒子
    |时间轴
    01:55 “真理越辩越明”的神话,是一种知识的本质主义神话
    04:44 避免预设结论坚信不疑的“征服式论辩”
    07:25 真理无需,也不可能总是那么明白
    15:10 辩论的有效性,不取决于结果,而取决于过程
    25:09 “是什么”与“该怎样”:真理属于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33:05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真理辨明论唱得越响,往往越反对多元化
    41:07 我们无法打着终极真理的旗号,指点人类的历史和生活

    • 44 分钟
    JC68 | 从「恋爱脑」到国民创伤:新海诚与《铃芽之旅》

    JC68 | 从「恋爱脑」到国民创伤:新海诚与《铃芽之旅》

    新海诚的《铃芽之旅》上映有一段时间了,虽然讨论度下降,不过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聊一次。这部电影很能让我们这些在天灾多发地区生活过的人产生共鸣。从文本到现实,从角色到情节,从新海诚的创作经历到作品理念,我们试图发掘更多的视角,分享各自的观察。
    本期我们还邀请到了资深新海诚爱好者佐治(他在JC10也登场过),他去日本留学的动机就是源自新海诚的作品,对新海诚的所有作品也是如数家珍,甚至在电影院把《你的名字》看了几十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的热情与厨力!
    我们或许是最晚聊的,但我们也想聊一些不那么时效性的内容。本期不可避免地是观影体验与影片内容的畅聊,会有剧透,如果还没看过,很建议欣赏完原片再来收听!或许可以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 谈话人
    佐治
    蛋妞、小盒子
    | 时间轴
    01:10 各自的观感:新鲜,共鸣,突兀,责任
    05:35 不仅是铃芽在关门,也是日本社会的“关门”
    12:50 需要脑补、看设定、查资料才能解释清楚的影片,是不合格的
    19:07 从《星之声》到《铃芽之旅》,新海诚一以贯之的主题是“距离”
    “天灾三部曲”的叙事变化:双螺旋结构→矩形结构→单线叙事
    23:35 要恋爱,还是要责任?又或者,我全都要?
    32:33 用娱乐作品唤醒大家对创伤的集体记忆,注定如履薄冰
    37:39 “关门师”这么攸关国运的职业,居然没有组织化、编制化?
    42:25 《灌篮高手》和《铃芽之旅》谁的受众更广?
    47:35 日本的“圣地巡礼”文化,成为了旅行的意外之喜

    • 55 分钟
    读书日 | 买书不读怎么办?聊聊堆积起来的“阅读焦虑”

    读书日 | 买书不读怎么办?聊聊堆积起来的“阅读焦虑”

    买书不读怎么办?每逢读书日大促,剁手买书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堆在家里、挤占空间,成为尾大不掉的“积读”,又会给人带来焦虑。另外,眼下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在记录我们的读书行为,阅读量、阅读时间的数据化统计,也会加深我们对于读书的焦虑。这期节目,我们就沿着之前的“读书论”脉络,聊聊如何应对读书过程中的各种焦虑。
    | 谈话的人:蛋妞、小盒子
    06:10 “积读”:买书“积”在家里,也可以是“读书”行为的一部分16:20 “积读”=买书不读带来的阅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1.“读完的书才有价值”? 实际上,不用读完的书,比需要读完的书要多得多。2.书比其它物件更难断舍离,我们需要定期维护“积读”,让书“流动”起来。30:40 各种读书应用把阅读数据化后,带来了更多的“阅读焦虑”36:50 阅读行为不应限制媒介,也可以碎片化40:40 阅读的初衷在于对我们自身“问题意识”的回应,问题意识勾连起我们的“主题阅读”。

    • 48 分钟

用户评论

4.3(满分 5 分)
26 个评分

26 个评分

danrand_c

内容很好

但是希望改进一下录音音质 有时候听起来有点费劲

@@sssSing

咋没有更新啦

希望能继续更新,聊的主题都好有意思

江江与我对愁眠

整个播客最喜欢的栏目

喜欢两个主持人剖析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还喜欢

忽左忽右
JustPod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来都来了_
知行小酒馆
有知有行
岩中花述
GIADA | JustPod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