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 30 分钟

和心理学家许燕一起聊聊怎么避免心理枯‪竭‬ 晚点聊(中国区)

    • 创业

喜马拉雅禁止我们使用外部链接,这完全违背了互联网开放的精神。推荐重新在苹果、小宇宙或豆瓣订阅《晚点聊 LatePost》。如果已经在苹果订阅却还能看到这段,是因为订阅的是晚点聊(中国区)。搜索《晚点聊 LatePost》重新订阅正常版本即可:)
*本期音频转自视频访谈材料,建议大家如有条件可用耳机收听,效果比外放更好。本期是《晚点聊》与年终系列报道相关的特别节目。在这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嘉宾许燕,一起回顾我们这一年的精神状态。2023 年是三年疫情后的第一年,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心理都处于恢复过程中。这一年,从热搜榜、公开新闻提供的数据中,我们能看到:年轻人热衷寺庙、手串,热衷考公 “上岸”,热衷买彩票。职场广泛的 “非人化” 现象也引发了关注,“发疯”、“全职儿女”、“孔乙己文学”、“四不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房、不生育)等词汇一度流行。 网络暴力一再发生,李佳琦的言论遭到讨伐,上海万圣节人们的个性表达获得喝彩。“情绪价值” 成为了一种被重视的 “价值”。人们涌向淄博吃烧烤,又涌向哈尔滨看冰雪,大学生们发明了 “特种兵式旅游”……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释放、自由的渴求。 许燕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她在 1978 年考入北师大学习心理学,成为中国恢复心理学专业后的第一批学生。近 50 年来,许燕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枯竭、心理绑架、心理贫困、心灵善恶等领域有开创性研究,著有《人格心理学》《成为更好的自己》等。 学者之外,她是一名身边总围着学生的教师,与年轻人有最直接的交流。她感受当人们是年轻人时,他们有共同精神处境,她也感受时代变化落在不同代际年轻人身上的具体差异。她会在课堂问学生为什么去逛寺庙、考公,好奇学生为什么连恋爱都不谈了……她以一个老师自然的职业本性关注着年轻人,也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应对时代变化,应对未来巨大的心理挑战。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 疫情对人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02:22 -过去三年多,全球很多人出现 “社会心理残疾”。 人们应对现实变化的不同表现09:54 -年轻人中的“寺庙热”,反映未来的不确定和人们感觉自身对命运缺乏掌控力。 15:16 -年轻人中的“彩票热”,因为在常规系统中获得不了的东西,就会在非常规系统中寻求。19:27 -“发疯” 是积极的表达,要给人能够 “发疯” 的场所和机会。25:09 -不断发生的网暴行为可能是出于什么心理?30:39 - 社会出现了“心理热”,但流行的 MBTI 人格测试的测量指标并不好,没那么科学。 经济和工作的问题38:49 - “全职儿女”“孔乙己文学”“四不青年”(指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房、不生育)背后的社会心理是什么?45:51 -整个经济状态导致我们出现 “期望递减效应”,一个人该如何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失业?51:18 -为追求稳定,“考公”“考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一些人进了体制后也不适应。52:51 -以前人们是入职三年后才会出现心理枯竭,现在入职几个月后就可能出现心理枯竭。 心理健康问题年轻化01:01:20 -疫情之后,孩子的自杀率增加,一个 6 岁的孩子会说,“我活着没有意义”。01:05:59 -“亲职教育”缺失,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做合格父母。 成为“人”和“更好的自己”01:13:27 -李佳琦的言论遭到讨伐,说明许多人相信现在靠个人努力不一定能获得成功。01:16:15 -许多人越来越

喜马拉雅禁止我们使用外部链接,这完全违背了互联网开放的精神。推荐重新在苹果、小宇宙或豆瓣订阅《晚点聊 LatePost》。如果已经在苹果订阅却还能看到这段,是因为订阅的是晚点聊(中国区)。搜索《晚点聊 LatePost》重新订阅正常版本即可:)
*本期音频转自视频访谈材料,建议大家如有条件可用耳机收听,效果比外放更好。本期是《晚点聊》与年终系列报道相关的特别节目。在这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嘉宾许燕,一起回顾我们这一年的精神状态。2023 年是三年疫情后的第一年,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心理都处于恢复过程中。这一年,从热搜榜、公开新闻提供的数据中,我们能看到:年轻人热衷寺庙、手串,热衷考公 “上岸”,热衷买彩票。职场广泛的 “非人化” 现象也引发了关注,“发疯”、“全职儿女”、“孔乙己文学”、“四不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房、不生育)等词汇一度流行。 网络暴力一再发生,李佳琦的言论遭到讨伐,上海万圣节人们的个性表达获得喝彩。“情绪价值” 成为了一种被重视的 “价值”。人们涌向淄博吃烧烤,又涌向哈尔滨看冰雪,大学生们发明了 “特种兵式旅游”……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释放、自由的渴求。 许燕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她在 1978 年考入北师大学习心理学,成为中国恢复心理学专业后的第一批学生。近 50 年来,许燕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枯竭、心理绑架、心理贫困、心灵善恶等领域有开创性研究,著有《人格心理学》《成为更好的自己》等。 学者之外,她是一名身边总围着学生的教师,与年轻人有最直接的交流。她感受当人们是年轻人时,他们有共同精神处境,她也感受时代变化落在不同代际年轻人身上的具体差异。她会在课堂问学生为什么去逛寺庙、考公,好奇学生为什么连恋爱都不谈了……她以一个老师自然的职业本性关注着年轻人,也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应对时代变化,应对未来巨大的心理挑战。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 疫情对人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02:22 -过去三年多,全球很多人出现 “社会心理残疾”。 人们应对现实变化的不同表现09:54 -年轻人中的“寺庙热”,反映未来的不确定和人们感觉自身对命运缺乏掌控力。 15:16 -年轻人中的“彩票热”,因为在常规系统中获得不了的东西,就会在非常规系统中寻求。19:27 -“发疯” 是积极的表达,要给人能够 “发疯” 的场所和机会。25:09 -不断发生的网暴行为可能是出于什么心理?30:39 - 社会出现了“心理热”,但流行的 MBTI 人格测试的测量指标并不好,没那么科学。 经济和工作的问题38:49 - “全职儿女”“孔乙己文学”“四不青年”(指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房、不生育)背后的社会心理是什么?45:51 -整个经济状态导致我们出现 “期望递减效应”,一个人该如何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失业?51:18 -为追求稳定,“考公”“考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一些人进了体制后也不适应。52:51 -以前人们是入职三年后才会出现心理枯竭,现在入职几个月后就可能出现心理枯竭。 心理健康问题年轻化01:01:20 -疫情之后,孩子的自杀率增加,一个 6 岁的孩子会说,“我活着没有意义”。01:05:59 -“亲职教育”缺失,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做合格父母。 成为“人”和“更好的自己”01:13:27 -李佳琦的言论遭到讨伐,说明许多人相信现在靠个人努力不一定能获得成功。01:16:15 -许多人越来越

1 小时 3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