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钟

和艺术一起旅行【25】艺术圈也流行复‪古‬ 和艺术一起旅行

    • 社会与文化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5期
重新吹起的理性之风:十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这一期,我们要讲到在欧洲艺术的发展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现象,古典主义的多次复苏,它象征着一股理性思潮,传递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让人回望过去,反思当下。

古典主义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艺术。它涵盖文学、思想、音乐和建筑等领域:不论是罗马仿效希腊文化,还是十四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这些都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再生。它通常以理智严谨、均衡和谐的姿态出现。然而古典一词,到十七世纪,才被正式用在艺术的发展上。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发端于十八世纪末的欧洲。这股再次复兴的古典风潮,从古代文化的重镇──意大利罗马──扩及到全欧洲,影响了各地的艺术文化。除了绘画、文学、音乐和戏剧,工艺设计也深受其影响。

但不同于古典主义纯粹效仿古代艺术,新古典主义与社会政治的变迁,有着极大的联系,它的精神不在于直接模仿古物,而是重现古典时期朴实的风格。

启蒙时代之后,除了人们理性的觉醒,对巴洛克和洛可可浮夸腻味的厌倦,新古典主义之风的吹起,还与十八世纪中叶,庞贝古城的再发现有关。一部在2014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电影《庞贝末日》,就是以庞贝古城为背景,讲述了奴隶与公主的悲情恋曲。

庞贝城的命运,就像这对男女主人公一样,昔日的繁华热闹,最终被掩盖在6米深的火山灰之下,随着时间流转,被世人所遗忘。甚至庞贝古城的名字和位置,也无从可考。


电影《庞贝末日》海报

失落千年的古城遗迹,在十六世纪时,因开凿地下水道而被重新发现。十八世纪左右,在那布勒斯王国的支持下,庞贝与其他惨遭同样命运的古城,被先后发掘出来。轮廓完整的庞贝街,残留的建筑、器具、珍品与壁画,让历史与考古学家欣喜若狂。它像是一条时光隧道,让后人清楚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面貌,也让十八世纪末的欧洲,重新掀起了对古典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潮。


庞贝古城

早在启蒙时代,就曾有支持古典主义的文学家,发表过备受关注的论文,鼓吹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德国的考古学家兼艺术学者温克尔曼(Johann Winckelmann)发表文章,大力吹捧希腊艺术的肃穆、理想与高贵,并潜心研究希腊罗马的艺术史,带动了社会对于古典艺术的重视。

到了十九世纪,希腊罗马时期雕塑的出土,也促进了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比如现存于法国罗浮宫的《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Aphrodite,called Venus de Milo),以及只剩躯干与翅翼,迎风昂扬的《胜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


《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亚历山德罗斯 公元前130-100 卢浮宫 法国

除了意大利,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艺术学院里,新古典主义之风,也在悄然酝酿。前几期我们在介绍法国风格之战中,提到理论家们掌握着当时的舆论方向。其中,学院院长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就极为推崇法国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普桑,而普桑所崇拜的艺术家,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普桑的艺术形式可见一斑。勒布伦根据自身的艺术理念,制定新的制度,奠定了法国艺术学院的走向,也促成了日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 H. Gombrich)认为,学院的制度还让艺术界产生了一种质变,也就是推动了年度展览会的出现。年度展览会让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类型的绘画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下的热门事件都成为燃起想象的来源。

在新古典主义酝酿的同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5期
重新吹起的理性之风:十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这一期,我们要讲到在欧洲艺术的发展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现象,古典主义的多次复苏,它象征着一股理性思潮,传递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让人回望过去,反思当下。

古典主义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艺术。它涵盖文学、思想、音乐和建筑等领域:不论是罗马仿效希腊文化,还是十四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这些都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再生。它通常以理智严谨、均衡和谐的姿态出现。然而古典一词,到十七世纪,才被正式用在艺术的发展上。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发端于十八世纪末的欧洲。这股再次复兴的古典风潮,从古代文化的重镇──意大利罗马──扩及到全欧洲,影响了各地的艺术文化。除了绘画、文学、音乐和戏剧,工艺设计也深受其影响。

但不同于古典主义纯粹效仿古代艺术,新古典主义与社会政治的变迁,有着极大的联系,它的精神不在于直接模仿古物,而是重现古典时期朴实的风格。

启蒙时代之后,除了人们理性的觉醒,对巴洛克和洛可可浮夸腻味的厌倦,新古典主义之风的吹起,还与十八世纪中叶,庞贝古城的再发现有关。一部在2014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电影《庞贝末日》,就是以庞贝古城为背景,讲述了奴隶与公主的悲情恋曲。

庞贝城的命运,就像这对男女主人公一样,昔日的繁华热闹,最终被掩盖在6米深的火山灰之下,随着时间流转,被世人所遗忘。甚至庞贝古城的名字和位置,也无从可考。


电影《庞贝末日》海报

失落千年的古城遗迹,在十六世纪时,因开凿地下水道而被重新发现。十八世纪左右,在那布勒斯王国的支持下,庞贝与其他惨遭同样命运的古城,被先后发掘出来。轮廓完整的庞贝街,残留的建筑、器具、珍品与壁画,让历史与考古学家欣喜若狂。它像是一条时光隧道,让后人清楚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面貌,也让十八世纪末的欧洲,重新掀起了对古典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潮。


庞贝古城

早在启蒙时代,就曾有支持古典主义的文学家,发表过备受关注的论文,鼓吹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德国的考古学家兼艺术学者温克尔曼(Johann Winckelmann)发表文章,大力吹捧希腊艺术的肃穆、理想与高贵,并潜心研究希腊罗马的艺术史,带动了社会对于古典艺术的重视。

到了十九世纪,希腊罗马时期雕塑的出土,也促进了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比如现存于法国罗浮宫的《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Aphrodite,called Venus de Milo),以及只剩躯干与翅翼,迎风昂扬的《胜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


《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亚历山德罗斯 公元前130-100 卢浮宫 法国

除了意大利,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艺术学院里,新古典主义之风,也在悄然酝酿。前几期我们在介绍法国风格之战中,提到理论家们掌握着当时的舆论方向。其中,学院院长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就极为推崇法国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普桑,而普桑所崇拜的艺术家,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普桑的艺术形式可见一斑。勒布伦根据自身的艺术理念,制定新的制度,奠定了法国艺术学院的走向,也促成了日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 H. Gombrich)认为,学院的制度还让艺术界产生了一种质变,也就是推动了年度展览会的出现。年度展览会让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类型的绘画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下的热门事件都成为燃起想象的来源。

在新古典主义酝酿的同

6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