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集

一个轻松带点严肃的对话平台。 我们不讨论图像是什么,而是想通过对话引发思考:图像是这样吗? 希望通过多文化多身份的交流环境聊一聊问题,再尝试找一找解决办法。 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聊天。

图像存在presence 图像存在presence编辑组

    • 艺术
    • 5.0 • 1 个评分

一个轻松带点严肃的对话平台。 我们不讨论图像是什么,而是想通过对话引发思考:图像是这样吗? 希望通过多文化多身份的交流环境聊一聊问题,再尝试找一找解决办法。 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聊天。

    Vol.9 商业摄影能当饭吃吗?

    Vol.9 商业摄影能当饭吃吗?

    这里是图像存在presence第九期圆桌对话。
    -本期简介-商业摄影能当饭吃吗?客户需求与个人风格的平衡,创作独特审美风格还是更好地服务于产品,以及拍摄过程可能面临的困惑是摄影师们老生常谈的话题。本期圆桌会议邀请了分别从事写真、电商、时尚摄影的lean、嘴儿、二蚊&轩轩四位嘉宾,谈谈从业余到商业摄影职业化道路上走过的成长路径与困境。
    不仅分享了对商业影像行业更深层次的了解,还启发了摄影师们在视觉文化中的角色和责任的思考。通过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经验分享,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摄影从业人员的主观视角,窥见当下摄影师这一角色的生存环境和行业发展空间,以及如何突围的路径。
    在当下的“快文化”热潮中,我们也许在思考自己的风格和创造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摄影的过程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图像的结果。
    -本期嘉宾-Lean Lui,生于中国,长于香港,于伦敦Central Saint Martins修读现代摄影与哲学硕士学位。她活跃于艺术和时尚领域,第一本摄影集《19.29》入围北京三影堂摄影奖,其后又于2018年香港国际摄影节、俄罗斯及东京等地的画廊展出,被媒体广泛报导,更因此获得Dior女装创意总监Maria Grazia Chiuri的赏识,邀请她拍摄品牌2021早春的女装广告大片。当时她年仅21岁,更成为首位为Dior拍摄全球广告的亚洲摄影师。2023年在伦敦出版的新书《无菌室》被i-D、Loeil De La Photographie等媒体报导推荐,亦被Another Magazine选为2023最佳摄影之一。
    少女嘴,是一位来自西安的独立胶片旅拍摄影师,在国内写真圈从业已有10年。她的作品中大量运用红色和黄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番茄鸡蛋色”风格。以细腻浓厚的色彩、精湛技艺和独特视角,不断捕捉镜头前的美丽瞬间。

    轩轩,曾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在转向视觉领域后,成功完成品牌方到乙方的角色转变。目前专注于品牌形象策划和制片工作。

    张溢文,设计出身的摄影师,毕业后曾在朝日新闻出版社任职,现作为自由摄影师活动。

    -时间轴- 00:00:16误打误撞?如何成为职业摄影师 00:10:19 成长、探索与融合:摄影师的风格建构 00:15:56 甲方乙方:商业拍摄的挑战与个人风格的坚守 00:24:38 下沉市场流量为王 00:45:49 大鱼吃小鱼:审美有高低吗? 01:01:22 抄袭真的可耻吗 01:07:18 月亮与六便士:生存与未来的展望-本期图片-嘴儿,2023
    张溢文拍摄的山下智久
    Soft Sculpture,Leanlui,2022
    摄影师:张溢文 制片:轩轩,2023
    Vivian Sassen
    嘴儿,2022年
    摄影师:张溢文 制片:轩轩,2023
    Lean Lui,2023
    本文提及的爆款摄影师的参考图片
    Thomas Ruff & Prada 镜头下的Hunter Schafer
    Juergen Teller拍摄的北野武
    Lean Lui拍摄的Chanel Cover
    -本期音乐-(音乐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OP: Money by Pink Floyd
    ED: Money, Money, Money by ABBA
    图像存在 Presence 第九次圆桌对话
    Lean,轩轩,嘴儿,张溢文,张雅琼对话于2023年12月5日深夜
    编辑:陈启辉 Qihui Chen
    校对:张雅琼 Joan Zhang
    音频剪辑:张清宇 Ram Zhang
    合作/参与讨论请联系VX:Presence2033
    全平台播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同名搜索:图像存在Presence
    本文为图像存在Presence版权所有,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1 小时 15 分钟
    Vol.8 在中间地带:通往策展的实践

    Vol.8 在中间地带:通往策展的实践

    这里是图像存在presece第八期圆桌对话。
    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记录。
    -本期简介-本期圆桌会议邀请了高哲君、金秋雨、林叶三位策展人嘉宾,就策展人的角色、展览的目的、大众文化、机构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思辨与讨论。
    随着视觉媒介的变化和急速发展,互联网这一全球传播平台让数字照片和视频更加易得了。如YouTube、TikTok、Twitter的涌现,让“互联网展示”这一行径,近乎成为一种人人都能进行的简单活动,这意味着: 图像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既有的传统被彻底地改变,当代艺术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实践。
    鲍里斯•格洛伊斯 (Boris Groys)在《走向公众》写道:“策展人”(curator) 作为一个以展览为媒介的角色,该词在词源上源于“治愈” (cure)并非偶然——策展即是治愈 (to curate is to cure )。艺术家、策展人们也许有责任更多地关注公众的诉求,艺术亦不应独处于优越的地位,作品、展览应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话题和社会的渴望。
    在某种程度上,独立策展人以及在线展览的出现,使得展览空间不再是一个特定的、启迪的、泛有“灵晕”的场所,也不再简单地由静态的、完成的和封闭的形式组成。相反,它可以在任何时间被安置在任何地点,通过提出公众、策展人、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成为一种流动的、大众的、可参与的、去乌托邦的开放情境与试验场。
    策展不仅是完备的制作、精巧的呈现或被动的接受,更是积极的参与。正因如此,打开美术馆的“围墙”,鼓励更个性、更多元视角的叙述与参与,在艺术家、公众、机构之间架起“中间桥梁”,也正是策展人的职责所在。至于如何越过其间的这道狭缝,仍是我们对于当下乃至未来的诘问。
    -本期嘉宾-高哲君,一名来自上海的艺术从业者。他的兴趣集中在当代艺术的文化和政治议程上,强调作为一个文化中介人的角色,致力于撰写无声的故事,由此打破陈规激发创新。
    金秋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助理教授,东京艺术大学博士后期。独立策展人,关注亚洲影像。non-syntax策划。
    林叶,艺评人、译者。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与摄影理论翻译工作,译作有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现象》、《日本摄影50年》、《私摄影论》,选译《日本艺术摄影史》等。文章发表于假杂志、ARTFORUM、腾讯·谷雨、澎湃、《信睿周报》、《艺术当代》、瑞象视点、《书城》、《中国摄影》等媒体。
    -时间轴- 00:00:16 穿过策展的窄门 00:11:42 关乎道德的底线坚守 00:23:26 独立策展的职业化需求 00:38:44 策展是一种精英主义吗 00:44:55 策展需要门槛吗 00:56:27 网红打卡是‘谁’的问题 01:02:01“形同虚设”的美术馆 01:06:52 此时此地的“灵晕”:泛图像化与在场 01:22:53 时代的共志:架起梯子的人-本期图片-SISA,策展人:金秋雨&许钧宜,东京,2023
    Documenta 14 卡塞尔文献展,2017

    《日本艺术摄影史:从浮世绘到数码摄影》 ,西村智弘,美学出版社,2008
    《异乡的脉搏》The Pulse of the Foreign Land,策展人:林叶,2023《迷雾岛屿》Foggy Island,策展人:高哲君,2023
    哈洛德·泽曼在他的”粉红工厂“,摄影:Fredo Meyer-Henn,1990s
    ACTUAL SIZE! Photography at Life Scale展览现场,策展人:大卫·孔帕尼,ICP,2023
    大卫·孔帕尼同时以策展人,写作者,教育者三种身份研究摄影。
    《如何成为一个学艺员(学芸員になるには)》,深川雅文,2002
    人们在平遥摄影节上和作品合影,Penelope Umbrico,2009
    无题, 加藤泉, PERROTIN, Paris,2020
    《深濑昌久1961-199

    • 1 小时 30 分钟
    Vol.7 黑白摄影:记忆与现实的重叠?

    Vol.7 黑白摄影:记忆与现实的重叠?

    这里是图像存在第七期圆桌对话。
    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记录。
    -本期简介-
    在数字技术化的时代,黑白摄影古典的、保守主义的创作手法似乎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然而夏洛特-科顿(Charlotte Cotton)在《为什么黑白摄影如此流行?》一文中却提及 “传统的黑白摄影仍然是思考摄影的重要切入点”。
    本期圆桌谈话邀请了黄京、周仰、达腾腾三位嘉宾聚焦于黑白摄影的现状和表现形式,在介绍各自的创作背景以及自身创作动机之余,探讨了黑白和彩色摄影在功能上的差异,思考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和传达信息的方式。
    -本期嘉宾-
    达腾腾,摄影师,男,1994年出生于湖南武冈,现居广州。
    黄京,1987年生于广州,现居深圳。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艺术专业。2011年获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新人奖。作品于法国梵高博物馆(阿尔勒,法国)、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德国徕卡美术馆(威兹勒,德国)、德国堤坝之门博物馆(汉堡,德国)、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荷兰FOAM 摄影博物馆(阿姆斯特丹,荷兰)等展出。
    周仰,摄影师、译者,作品关注记忆、文化遗产与神话。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在读。作品曾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天水摄影双年展、浙江美术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展出,并获集美·阿尔勒Madame Figaro女性摄影师奖提名、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提名。近年来还致力于摄影文论译介,翻译出版则包括《凝视的训练》、《美国表象》、《每一个疯狂的念头》、《安妮在工作》等。
    -时间轴-
    ・ 00:01:12 自我介绍&作品介绍
    ・00:06:12彩色当道,为何仍选择黑白摄影作为创作方式?
    ・00:24:42黑白和彩色的官能差异
    ・00:31:17黑白摄影是更真实的表达方式吗?
    ・00:36:55黑白摄影的渴望:重建过去还是现代的变革?
    ・00:43:50 如何理解摄影的物质性?
    -段落简介-
    ・自我介绍&作品介绍
    三位摄影师的作品分享。
    ・彩色当道,为何仍选择黑白摄影作为创作方式?
    在彩色、数字影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仍然进行黑白摄影的创作缘由是什么?三位创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们对黑白摄影的选择不仅是经济成本上的选择,也涉及到黑白作为媒介的适应性以及黑白与现实的差异性,同时包含了各自的个性表达和审美追求。
    ・黑白和彩色的官能差异
    (官能:人类的心系由许多官能所组成,诸如意识、感情、知觉、想象、记忆、推理、意志、注意等,均属人心中的重要官能)。
    彩色和黑白的适用场景差异,也会相应影响着摄影师的决断,更依赖于拍摄者的主观选择。但总体来说,黑白和彩色在摄影表达中是互补的,取决于主题、审美维度和摄影者的个人直觉。
    ・黑白摄影是更真实的表达方式吗?
    黑白摄影是否能够更真实地表达现实?这也许是主观的窥探和推测的偏见。摄影的真实性不仅仅依赖于黑白或彩色的媒介差异性,而在于摄影本身赋予的“现实证据”属性。也许黑白摄影只是表达现实意识形态的一种创作手段,架构起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
    ・黑白是塑造当下还是塑造历史?
    相对彩色摄影还原“现场”的真实,黑白摄影在形式上的美感和物理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与时空的关系显得更为深刻而多元。不仅是过去的时间,也代表着想象中的时空。这种“虚构的时间”概念类似中国文人画中的想象时空,如《谿山行旅图》、《九峰雪霁图》所呈现出想象的空间关系和抽象时间性。
    ・黑白摄影的渴望:重建过去还是现代的变革?
    从铂金印相到CCD,现

    • 51 分钟
    Vol.6 艺术创作需要道德的约束吗?

    Vol.6 艺术创作需要道德的约束吗?

    这里是图像存在presence第六期圆桌对话。
    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记录。
    -本期简介-
    艺术创作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艺术家和公众的热议话题。在#MeToo运动的盛行之下,澳大利亚喜剧演员盖茨比(Hannah Gadsby)基于厌女症、创造力和‘艺术品与艺术家关系’的视角,策划举办了展览——“It's Pablo-matic: Picasso According to Hannah Gadsby”,对这位艺术家留下的遗产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质疑。
    本期圆桌会议从毕加索的道德审查事件出发,围绕当下的互联网媒介与机构“展示”体现的公共性,进行了一次关于道德约束、艺术创作和批评实践的相互辩证和对话,同时引入艺术教化、言论自由和艺术市场等种种因素的考量,对艺术创作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微妙平衡共同进行了探讨。
    -本期嘉宾-
    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批评家,公众号「理解摄影」创办人。
    汪逸玮,专注于摄影及摄影书出版的研究和写作者。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目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
    严佳林,生于1992年,福州人。她的创作围绕着个体与群体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并试图通过图像探索记忆被遗弃的过程。她是一名摄影师、策展人、杂志文章撰稿人,也是中国女性摄影推广平台「照镜子Miroir Project」的联合创办人。
    张一博,英文名Able,试图理清并调和当代艺术与艺术批评之间矛盾循环又相互依存关系的一名艺术家、写作者、策展人。在加州、伦敦完成本硕学业后,现于东京艺术大学攻读艺术文脉研究及策展博士学位。常驻日本东京,资深美食爱好者。
    -时间轴-
    ・00:01:41  毕加索与女性主义风暴
    ・00:07:47  当代媒介中的大众审查
    ・00:12:20  形式实验还是厌女症?
    ・00:18:12  艺术自由与道德标准的动态平衡
    ・00:24:30 审判之手——矛盾、制衡与多元语境的交织
    ・00:39:10 当代艺术的悖论——道德审查下的持续对话
    -段落简介-
    01 毕加索与女性主义风暴
    尽管美学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关注性别平等的多元价值观浪潮中,毕加索的绘画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道德舆论的漩涡之中。艺术作品固然存在其本身的独立性,但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作品在反映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艺术家本人的道德评价。
    这其中的视点差异涉及到伦理、美学和市场等多个层面,单纯的二元分化只会导致有失偏颇的“观看”。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超越道德审查吗?
    02 当代媒介中的大众审查
    随着当代社会的媒介发展,社交媒体增加了公众的自由表达的路径,也强化了公众对艺术家的道德约束。不同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接纳度、对问题的质疑程度不尽相同,而展览机构作为承担“公共性”的组织,也会因为不同的运营目的和社会责任,协商或决定有争议的艺术作品的开放程度。显然,这些复杂的变量或条件共同构成了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审查与约束。
    03 形式实验还是厌女症?
    在男性视角主导的艺术界,女性似乎一直处于一种被物化、被观看的景观状态,毕加索画笔下的女性似乎显得尤为如此。然而厌女症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社会现象,本质在于其社会功能,并非美学或现象学上的状态。列奥·施坦伯格在《另类准则》一书中,从形式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毕加索沿着艺术史内在断裂而接续的联系中所产生的,对于绘画表现形式的探索。那么在毕加索的作品中所呈现的,针对女性不同程度的敌意解读是对于艺术家个人的刻板印象?还是泛滥的文化叙事

    • 50 分钟
    Vol.5 一份海外摄影学习的不完全指南

    Vol.5 一份海外摄影学习的不完全指南

    这里是图像存在的第五期。
    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记录。
    -本期简介-编辑部的成员中,有一些成员正在在海外学习摄影,而另一些则已经完成学业并回国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时常遇到一些相似或独特的困扰,同时也听到不同朋友对在外研习摄影的好奇以及疑问。抱着推动‘信息透明化’的初衷,本期圆桌对话我们分别邀请了在韩国,荷兰,英国,美国与日本等不同地域环境学习摄影的朋友,通过分享他们在创作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共同探讨他们在海外学习的感受。
    -本期嘉宾-杜尚衡,韩国弘益大学摄影系博士在读,FF Seoul空间联合运营成员。作品创作主要以单一民族国家韩国的移民空间、移民社会为对象,在异乡人的身份及视角基础上,观察并解读这个缩小的社会。
    个人网站:www.shanghengdu.com
    何博,1989年出⽣于四川省德阳市,是一名基于摄影图像的艺术创作者、写作者、教育者和策展人。2015年取得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图片摄影创作及理论方向),攻读硕士期间曾赴法国巴黎第⼋大学交流。2023年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KABK)“摄影与社会”硕士项目(MAPS)。现任教于四川传媒学院摄影学院。
    何博过往的艺术实践主要涉及现成图像的再创作及其理论,图像和文本之间的叙事关系,战争、灾难和暴力背景下的沟通障碍,档案和记忆的虚构性,以及摄影图像在构建历史和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功能及效果等方面。目前,何博的艺术实践尝试处理2008年四川地震背景下记忆和后记忆的话题。
    个人网站:hebo.photography
    任泽远,1997 年生于中国宁波,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的作品涉及移置和中间性的概念。结合摄影、录像、表演和装置,他最近的实践在不同的海岸上展开和迭代,检视传统时间和知识的线性模型如何被海洋扭曲和断裂。最近他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了纯艺术硕士学位,并在那里获得Graduate Commons Grant。
    个人网站:zeyuanren.com
    文非易,视觉艺术家和研究者,现于英国伦敦生活和工作。作品涉及摄影、动态图像、声音和装置等不同媒介。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学位,并在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实践主导的美术博士学位。
    个人网站:feiyiwen.co.uk
    王露,工作生活于日本东京。研究生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先端艺术表现方向。摄影家,东京ARTiX³空间主理人。
    个人网站:wanglufoto.net
    -时间轴- 00:02:15 分岔的创作小径 00:08:08 向外的探索 00:13:39 意料以外的冲击 00:28:30 各自的当下实践 00:36:05 展览的在地性差异 00:51:50 摄影艺术市场:“红海”还是“蓝海” 01:08:08  期许与展望-本期图片-文非易, chapter 2: wood, water, rock, 2021
    何博,送流水,2022
    任泽远, Way finding to the Past,2023
    杜尚衡, Grand Forest,2019
    王露,帮,2021
    韩国弘益大学,图片来源于官网
    东京艺术大学,图源网络
    Slade Class Photograph, 1905,Slade Archive
    罗德岛设计学院,图源官网
    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图源官网
    ---------------------------------------------------------------
    图像存在 Presence 第四次圆桌对话
    杜尚衡,何博,任泽远,文非易,王露,张清宇对话于2023年8月15日深夜
    编辑:张雅琼 Joan Zhang,陈启辉 Qihui Chen
    校对:张清宇 Ram Zhang
    音频剪辑:张雅琼 Joan Zhang
    合作/参与讨论请联系VX:Presence2033
    全平台播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同名搜索:图像存在Presence
    本文为图像存在Presence版权所有,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1 小时 14 分钟
    Vol.4 为什么创作者需要思考身份?

    Vol.4 为什么创作者需要思考身份?

    这里是图像存在presence第四期圆桌对话。
    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记录。
    本期圆桌谈话旨在围绕创作者身份这个议题,从创作者的自我与主体的讨论,延伸到更为深入的权力关系。身份不只是关于某个单独的个体或某一群体的特殊样本,它更具备变化性和复杂性。对于艺术家而言,外界环境和权力关系实时发生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创作。本期我们选择了岳青、徐冠宇、廖逸君三位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案例,共同讨论“身份”作为创作方法所延伸出来的种种思考。
    本期嘉宾:
    李田,工人。
    金秋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助理教授,东京艺术大学博士后期。独立策展人,关注亚洲影像。non-syntax策划。
    汪逸玮,专注于摄影及摄影书出版的研究和写作者。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目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
    严佳林,生于1992年,福州人。她的创作围绕着个体与群体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并试图通过图像探索记忆被遗弃的过程。她是一名摄影师、策展人、杂志文章撰稿人,也是中国女性摄影推广平台「照镜子Miroir Project」的联合创办人。
    「时间轴」
    00:01:11 把“身份”作为方法
    00:05:05 被构建的身份
    00:10:57 “高墙与鸡蛋”——身份政治的背后
    00:17:02 互动的凝视
    00:21:35 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
    00:26:05 跨越边界的主体
    00:34:00 多重身份是一种创作优势吗?
    图像存在presence的初衷是希望能有从事摄影相关不同工作或者在学习的朋友一起讨论摄影。每期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流和思考。也欢迎不同文化背景的身份背景的朋友一起交流。
    编辑:张雅琼 Joan Zhang
    校对:陈启辉 Qihui Chen
    音频剪辑:张清宇 Ram Zhang
    合作/参与讨论请联系VX:Presence2033
    全平台播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同名搜索:图像存在presence

    • 38 分钟

用户评论

5.0(满分 5 分)
1 个评分

1 个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