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集

仁义礼智信的真义是什么?
这五个字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
其意义与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有什么差距?
为什么五常在本性里早已具足?
既是早已俱足又为什么要学习五常?
为什么五常与日常的修行会息息相关呢?
行持五常也会产生过与不及的法执吗?
如何让五常在二六时中活活泼泼呢?
值得推广,个人受益、亲友受益、公司受益......整个社会都受益啰!

张庆祥讲五‪常‬ 黄庭心学

    • 课程

仁义礼智信的真义是什么?
这五个字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
其意义与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有什么差距?
为什么五常在本性里早已具足?
既是早已俱足又为什么要学习五常?
为什么五常与日常的修行会息息相关呢?
行持五常也会产生过与不及的法执吗?
如何让五常在二六时中活活泼泼呢?
值得推广,个人受益、亲友受益、公司受益......整个社会都受益啰!

    信(二) “信”的陷阱

    信(二) “信”的陷阱

    好德性要如何去行持?张庆祥讲师通过精彩的小故事来告诉我们如何落实“信”德,又不至于堕入执着的陷阱。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否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信守承诺?那孔子又为何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为什么守信有时反而会沦为小人?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信”?如何才能“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答案尽在其中。


     (二)“信”的陷阱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能够行这五者于天下,能够把这个仁给做好,那哪五者呢?恭、宽、信、敏、惠,你看光”仁”这个字,也要什么基础才能够成就呢?信。当然我们这样子讲,那个“义”要不要信来成就?也是要,都是需要的,信,这个字,最为重要。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君子一定要先信,信就是,我所做出来的已经切中一个君子的节度,而且已经有一个时间,而且感召人家的悦服,而后劳其民,如果未信就开始劳其民,百姓就认为你在利用他。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跟朋友交往,你要说说他的缺点,让他能够接受,那你得要先你的行为行事,要先有一个切中君子节度的样子,你跟他相处的时间,要让他感受得到,你的德,而后跟他讲的时候,他会非常惭愧说,对,我应该要这样,如果你跟他建议什么,其实你比他还糟,各位,这个效果大不大?那效果就很小很小。

    所以这个信,除了讲内在自己不失于己,还有一个意思,达于外,他明德显现于外,让人看得到了,让人信服得来了,所以人信之,那个信也有外面的意思。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拼,有为天爵打拼,有为人爵打拼的,有两个都一起打拼的,我也可以为人爵打拼,里面不失我的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行仁义忠信这样的德性,乐善不倦,所有善事尽量去做,这就是经营我们的天爵。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世面上的那些官位,那是所谓的人爵。所以当你在做这个仁义忠信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返回我们的先天。信,这个德,它很重要。

    子使漆雕开仕。孔子叫弟子漆雕开去做官,对曰:吾斯之未能信。说我还不能不失己,而且我的德也还未洋溢于外,让人能信服,所以我还是觉得我不要当官,子说。孔子听他这样讲,非常的高兴。漆雕开还没有把握,他就坦诚他还没有把握,这样有没有信?这就是信,不失己,我就是我的德性,我的才气都还不到,我就说我不到,他的信还没有到,我承认我还没到,就我承认的这个心是信的,那他的实质是还没到,这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心已经先信,心先信了之后,他的性就跟着慢慢接近了,他说这个话,信已经一百分了,这就是信。

    我们要了解信这个字,说不失己,是不失实相的你,不失现在的你。我的现在距离实相也许是远的,我承认我现在距离我先天是远的,我承认这个学问很好,我正在追求,我承认我现在正走在三分之一,我正走在一半的道路上,这个就是信。

    我承认我现在不能指导你,我承认我指导你可能现在是有问题的,这个就是信。你的信,经过这一番坦诚,一百分。你的内在的学问,会跟着这个坦诚一直前进,这是很重要的。信也会有执着,所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不失己,也要近于义,能够辅助别人,这样子说出去的话,承诺过的话,才能够去实现它,才叫做信。信如果说出去,有损与人,

    • 20 分钟
    信(一) “信”的真实意涵及其囊括的范围

    信(一) “信”的真实意涵及其囊括的范围

    到底该如何来定义“信”这个字?是照本宣科按照字面去解读,或是在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内涵?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如是说:“信”是真、是诚、是本来、是老实,也是实相的意思……
    原来耶稣所说的“信我者得永生”,指的是我真你也真啦!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聆听讲师娓娓道来!


    “信”的真实意涵及其囊括的范围

    下面我们来讲仁义礼智信的“信”。信就是真,信是诚。因为真就是诚,诚就是真。信是本来,信是老实,也是实相的意思。不迷失自己,不扭曲自己,不变其本来。这个是自己内在的信。

    例如孟子所说的:无名之子,屈而不信。这个信,就是伸开来,回到原来的样子,就是本来面目的意思。他说,无名指弯掉了,然后找个医生把它弄直了。曲而不信,就是弯了,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信这个字有伸开的意思,也有回复本来的意思。回复本来就是真,我们的心回复本来就是诚,就是一个老实,气血的本来就是实相,都是有本来这个意思的,踏踏实实的本来面貌衍生出来的意思,这些都是信所包含的范围。

    所以从内而言,性是实有于己。我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本来有的都没有丢掉,不迷失我自己的本来的心性,那个就叫做信。从外面来说,行为,言谈,足以使人悦服,心悦诚服,足以以人,以之为真。我说了就算,就是这样,他们也都相信。这个从外面来说呢,信,所谓言而民莫不信,不言而信。不必说人家就已经信了,非常的悦服。从外面的信是这个意思。

    还有所谓的“相信”。相信是指我真,你也真。这个“相”这个字是讲两方,两方都真叫做相信,而非以一方的仰望信服叫做相信。所以说信我者得永生。那是说我里面是什么,你的里面就是什么,那你可以得永生。那这样讲就对了呀!耶稣本身是得永生的人,那你里面已经修炼的跟他一样的精粹,有没有?那当然你就得永生了。不过我们都会解信我者得永生,我们怎么解啊?我皈依给你,我拜你,我相信你,这样就可以得永生。当然这样粗略来说是可以的,究竟来说就不可以。以上这个是信字的基本含义。

    所以,维护自己的真,就是信。例如,当荣辱的境现前的时候,不因荣辱而损了自己的心性内的真,那个实相,那个自在的性,那个本来的造化,那就是所谓的信。当尊卑的境现前的时候,不因尊卑而损了自己内在的真,就是你的性。当是非的境现前的时候,不因碌于是非而损了自己的真,这个呢,就是在是非境下的信。

    有时候是这样,是非起来了,你并没有入于是非,可是你内在嘀嘀咕咕,已经失了自己的真,对不对?也有可能那个人入了是非,可是内在的坦荡和泰然,远非你所能想象,对不对?所以重点在于内在的那个真,是碌于是非不损己的真。不要以为清高远是非,这个是小人的看法。大人的看法,远是非是无义。这样讲会不会太重一点?道场有那么多是非,有人正在被欺负了,你只是忙着远是非,有没有义啊?没有义,真的没有义。

    入是非而能保其真,是有义且有信,叫做信义。不因患难而损自己的真,叫做自己在患难中的信。患难已经现前了,逃难了,逃到夷狄之邦了,也还没损自己的真。不因富贵安乐而损自己的真,再怎么富贵安乐,内在淡泊,还是一如往常,那是你的性 。

    所谓“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很道道地地一个信的表现,不因人的屈侮而悲,不因人的吹捧而亢。人的屈侮我们常

    • 18 分钟
    智(三)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智(三)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外在的行为举止依时而有所不同,然而,依于仁、依于正理却是永远不变的主轴。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每个人都说他很聪明、很有智慧,把他赶到那个抓野兽的网跟陷阱里面,而丝毫不知道要避开。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每个人都说他很有智慧,叫他实行中庸,实行这个仁连一个月都守不住。实际上,这个孔子那么多的弟子里面,能够守住仁超过三个月超过一季的,有几个?就那么一个而已。每个人都说他很智慧,就一点点叫你不要去踏着这个陷阱做这个一定必有什么因果,叫你不要踏,你没有办法避开。最简单的已经天生俱足的仁,叫你守住,你无法守一个月。所以,能够远害就是智,能够守着你的仁就是智。智不是真的一个很难懂的东西。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有三次都当到宰相的官。子文三次都当到宰相的官,无喜色,不骄纵。三已之,无愠色。三次被赶下来,不生气。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然后,他的政事一定会原原本本仔仔细细的告诉新来上任来接这个位置的人。怎么样?这个人的德性怎么样?孔子说,忠矣,很忠。曰:“仁矣乎?”问这样仁吗?曰“未智,焉得仁?”为什么孔子批评他未智,一点智慧都没有怎么有仁?因为他看不出他爬上那个位置三次都被赶下来,他看不出长远的趋势。他再上去几次还是被赶下来。为什么?因为他不奉承不阿谀。因为这个君王旁边一群都是小人。他还没有看到旁边那一群小人走路,他再怎么上去是不是被赶下来,这只是趋势。一个人没有远见,看不到长远的趋势,怎么样才算是有智慧?告诉我们要看出长远的趋势来。

    崔子弑其君,陈文子很清廉,他也是清大夫。弃而违之。他就离开他的国家。我有这么烂的同袍我不要了,这么肮脏的土地我不踩了,我要到别的国家。到别的国家,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他看到说他这个国家又有臣杀他的君,哎,又跟我那个国家差不多。违之,之一邦。又离开又到别的国家。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到了任何国家,又说跟我那个国家崔子杀我的君是一样的。违之,他又离开。怎么样?这个人够清廉的吧!子曰:“清矣。”很清很清廉。曰:“仁矣乎?”那到达仁了吗?曰:“未智,焉知仁?”没有智慧哪里算的上仁?没有智慧怎么能说仁?为什么还说他没有智慧?因为以崔子来说,不识时务。对于不可违抗者,不断的逃,有什么智慧可言?对于你毫无办法违抗的东西,你穷尽一辈子的精力去逃,浪费时间,不如安时而处顺。安于这块土地,你好好的行你份内你可以做的事情,好好的呼吸,好好的养气,好好的养仁,对不对?好好的行义,就安时而处顺做你可以做的事,而不是做一个你根本无法做的事情,这个人就是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才有智可言。子曰:“舜其大知者也与!”说舜是这么样的大智大慧。为什么?好问而好察迩言。迩就是切近。他非常的好问,舜好问,有什么就问,不要怕,不要说我是小人物,我这样问会不会很不好意思,那是你的自尊心在作祟。有就问,因为我的程度就这样。好察迩言,在最切近的俗语里面有殊机,在最切近的俗语里面圣贤,都已经把修行最重要的殊机已经都埋藏在你里面。就可以摸一摸你的心头,有没有?摸一摸你的良心,既然叫你摸一摸你的良心,那心能摸的到摸不到?那当然摸的到啊,你摸摸看就知道啦

    • 21 分钟
    智(二) 智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落实?

    智(二) 智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落实?

    真正的大智大慧者,于内在能顺性无为、能成己,于外在能成物、能辨是非、识事务、知权变,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时的智者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这个“智”字的。


    孟子曰:”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汤那时候已经很大了,那葛很小,可是葛很野,要这要那,汤都顺从他,到真正不得已,汤送人去帮他种稻子,稻子给他们吃,送妇人小孩给他们拿东西去敬仰他们,可是这个葛君他以为汤怕他,汤很大,葛很小,他以为他怕他,然后夺了他的食物,杀了小孩,那时候汤才开始平定天下的置业。文王事昆夷,文王那时三分天下,有两分,还是侍奉蛮夷,什么都顺他,真的不行,才开始革命。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有智慧的人,有仁德的人是我再怎么大我顺从你没有关系,我再怎么有好的意见,你提出了意见,就用你的意见吧,做做看如果差不多的话,这是仁者的作为,智者则不同,可以以小事大,我的国家很小他很大,然后他有很蛮横,那我硬要追求自己的自足,那就很难了,那大军压境的时候,不是你一个想追求自足的国君就可以抵挡,对不对?你必须率全国的子民去抵挡,那死伤无数,只是为了你一个头脑的不清楚,对,有很多理念很好,你的理念是说,我要有自主权这很好,各位这种理念到哪里都说得通,这很好,但是要不要稍微想一下敌我情势下力量的悬殊,个人都应该有个人的力量可是当你拿鸡蛋砸石头的时候是谁会破?当然是鸡蛋会破,那你必须会去权衡这个力量,当我是石头,他也是石头,互相砸那也许不知道谁赢,我是铁的时候砸石头,那石头有可能会输,对不对?这种就是一个智慧,而不是只是一个理想,所以这个太王事獯鬻,太王就是文王的父亲,他很小,獯鬻很大,那就只好凡事顺从他,我做你的臣,可以吧?做你一个小小县的县长,这样可以吧?因为你一个做王的人,你的目的是为了要养百姓还是要争地盘,这得想想对吧?各位你一个从政者,你是希望坐上那个位置当代王,还是希望为百姓谋福利,你得想一想,做一个国家的国君,到底是要巩固我的地盘,还是说因为我当他们的国君,所以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护佑,你得想想,所以如果你的目的真的是为了百姓,真的是为了治民,那这个权衡下怎么能让百姓更安然,你得想想,那就是“智”的所在,勾践事吴也是一样。

    子张问明:明其实就是指明理的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谮就是挑唆是非的谗言,浸润就是像海绵泡入水里,这就是浸润,那个水不时地往里面侵,侵夺进来,这是个比喻呀,比喻有个人一直在你耳根旁,一直说一直说,说那个人怎样、怎样!说久了,你是不是就像那个海绵,那个水已经渗透你的里里外外,为什么?因为他所用的能够浸润你是肤受之愬,肤受之愬就是他说的那个过程里面,流着眼泪,那个愤恨,那种感动,有没有?那个义愤填膺让你动容,那种苦愬,愬就是苦愬,不行焉,虽然他这样说很可怜,虽然他这样很动容,但是还是不跟他走,为什么,因为我要看看他这样合不合理,我要听听看他说的话到底合不合理,好比有个人说,那个张讲师以前说我自以为是,他并且也说你自以为是,说得很动容,很委屈,各位,自以为是的人多不多?多的是呀!我说你自以为是你应该怎么想?我有没有自以为是?他说我是哪一个环节,我得去请问他,请他给我指点指点,那个是君子曰,是

    • 18 分钟
    智(一) 智的真义到底是什么?

    智(一) 智的真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对于智慧的定义是否有误解呢?
    人人都想要开启智慧、增进智慧,到底有没有简单可行的方法呢?

    原来,古人早就在经典里讲得清楚明白——智慧是经实践仁义而来的呀~


    智,什么是智呢?明真相,抽丝剥茧的去看真相,而不是看一个表象。
    守清正,什么是清正?长远的,得到长远的好处,吻合大道的生生不息之德的。这个道的德是什么呢?生,大道的德,天地之德曰生。

    掘本末,一个事情总是从根本开始,因为有一个根本才发展到枝叶。了解那个根本就知道未来的走向。
    事利害,这样做下去,对我来说到底长远来说是好还是坏?是现在的好,未来会不会好?是现在的坏,未来会不会坏?了解这个关系。
    有远见,看到二三十年后的事情,看到千秋万载的事情。
    识时务,懂得现在的权变。虽然未来可能有好处,现在偏偏你必须走向完全另外相反的方向,这不一定的。虽然你知道应该要和为乐,现在必须用硬手段,这是不一定的。

    知进退,什么时候要进,什么时候要退?不全然的退,不全然的进。全然的进也会过于太刚猛,全然的退也过于太卑懦。什么时候应当退一下缓一下,什么时候应该立即前进,大步要跨前进,君子要掌握这个契机。

    别是非,这就是修行人常常劝人远离是非。劝你远离是非,是希望你不要制造是非,希望你不要因为某个是非,由于你在其中而让是非越搅越混乱,越来越扩大,所以叫你远离是非。可是真正的君子呢!他是入于是非。他为什么入于是非?因为入于是非是希望那个是非得到平反,那个是非让它缩小,让那个是非泯灭掉,而后走向该走的道路。所以君子入于是非,了解是非,辨别是非,决断是非,而后伸张正义,让它平反。那是君子,有这个君子才走这条路,有这种的知见才走这条路。如果你没这个能力就远离是非,这样知道吗?如果你平常就是很容易被感动,很容易被煽动,很容易因为他的三言两语然后你就开始放荡,当有是非发生的时候,拜托千万不要迈场,请你远离就好了。但是我们不能请那个训练有素的法官说叫你远离是非,那是不对的,因为就靠他来决断是非。所以,叫你别是非,是要你能够清明公正的去了解,去抽丝剥茧,进而去裁断。

    好像《春秋》里边每一段紊乱的故事后面都会写,君子曰:然后怎样怎样。前面他会给你写很紊乱的故事,写一段给你。然后会给你批注,君子曰怎样怎样。那当时的乱臣贼子最怕的就是怕后面那个君子曰。那个君子曰一出来就台语:嚇一跳,很惭愧,我跟君子曰都不同。后面如果再写一个小人曰,那就跟都他一样了。不过小人曰的时候会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做法,写不完的。但君子永远就只有一个看法。那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劝大家读《春秋》的原因。比较著名的就是《左传》,可是实际上《左传》能够写出来的,其实是当时比较冷血的部分,其它的那些善意在四处,那些属于《春秋》的注解,其实参考性非常强。因为他所注解到的方式,是因为当时列国的时候那个君王当政,你一不对,他就给你砍头了,对不对?那一些是属于秘传的那些,那些参考性其实是特别强的。

    能权变,不失其本。本不失,但是透过权变的方式,这个时候不权变反而不能达到这个本,所以我必须做另外一种选择。
    能慎密而不失其干。非常慎密的抽丝剥茧,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比如说我们两个在讲一席话,讲讲讲到这里必须去解释的时候,就分支解释到那里去,解释到那里去,讲到那里又必须再

    • 17 分钟
    礼(三)“礼”也有陷阱

    礼(三)“礼”也有陷阱

    礼”那么好,可是也有陷阱。离开了内在的本性,只剩下外在的表象;执着于“礼”,便不懂权变...“礼”的陷阱还有哪些呢?凡学问必要执其本,学“礼”的本就是任何作为的本,这个本是什么呢?且让我们来一起聆听...


    再看这一段的礼。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周游列国,有一天到了卫国。他不晓得卫国的国君会不会用他啦。子路问他说:夫子,如果卫军早就希望你去帮他,去辅助他,去为政。请问你到卫国为政的时候,是要以什么为当务之急啊?子曰:“必也正名乎!”什么当务之急啊?一定要先正名,。正名就是体制。谁什么位置,这个位置叫什么名,那个名一定要跟他的负责的那里面的事务是不是要相称?对吧!这就是所谓的正名。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有这个事吗?名称哎,一个名词而已,有什么好计较的?他说,师傅啊,我是不是跟错人了,干嘛这么迂腐啊你太迂腐吧!奚其正,干嘛要正名?子曰:”野哉,由也!”这么野蛮啊!子路啊,你连这个都不懂,你还骂我迂腐。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阙”是空着,君子对于他不知道的事情,不敢评判。

    你对于这件事情,你这样一说,我就知道你丝毫不懂,你不要评判。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份位不正,就光光说也说不通的啦。对不对?你一个公司的负责人,你不能叫他工友,对不对?你也不能叫他总管,对不对?总公司就应该叫总经理,分公司就应该叫什么?他可能要叫分处的经理。你要给他一个适合他的份位的名称。他讲起来才顺,他是代表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家不知道你要做什么,到底要不要拿给你批,给谁才能够负责。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规矩通通不对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到底谁才可以下令惩罚谁呢?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我要找谁,我真的不知道谁才可以决断。那你们上面一群人乱哄哄,我到底要找谁。你告诉我明天我要的答案谁可以给我,有没有?这是很令人失望的地方,就是这样。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给他这个名,一定是名正言顺跟他的内涵完全吻合的,言之必可行也,他一定握有这个实权。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点都不随便的,所以正名,就光光讲这样很小的事情,却攸关体制之重大,这就是礼。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义是他的内涵,怎么样行,还要靠礼。义没有礼来节制是不行的。礼是属火,义是属金,火克金,对不对?义就是要靠礼来截它,不然义就会变成有勇无礼则乱。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孔子很厉害,孔子到一个国家,看他的体制怎么安排,名称怎么定定,那个国家不一定一样,然后他就知道这个国家治理到什么程度。那一边的百姓应该有什么心思,清清楚楚,见其礼而知其政。这是因为礼能够默化于无形的关系。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规范,上面的好于规范,我们下面的就跟从规范。上面好于挑战规范,下面通通乱。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则贼民兴,丧无日矣。上面不照体制,下面呢也不照体制,全部都乱。夫义,路也;礼,门也。一定是要开了门才看到路,要先从礼。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古人, 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有没有?不断地的敬上他的诚意跟他的礼数让他看得到,然后请这个贤人他才肯出来。然后文王请姜太公的时候,敬上他的礼,然后请他上将台的时候,文王还是在下面。因为当将登台的

    • 22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