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集

易生天地二仪,天地二仪又生进退之象、昼夜之象、忧虞之象、失得之象共四象, 四象又生乾、坤、艮、兑、坎、巽、震、离八卦。
八卦在人意识上的接收体会也就一个“知”字,知行合一的知。

动物也好,植物也罢,世间万物随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万物自会随着时而成长,时到自会结果。

圣人法天则地育物,进退之象、昼夜之象、忧虞之象、失得之象对标春夏秋冬四时。
圣人培育推进事物,也自随四象变化而变化,时到,事一定能成

易经钥匙|身临其境观周‪易‬ 贵州的龙渊

    • 历史
    • 3.5 • 2 个评分

易生天地二仪,天地二仪又生进退之象、昼夜之象、忧虞之象、失得之象共四象, 四象又生乾、坤、艮、兑、坎、巽、震、离八卦。
八卦在人意识上的接收体会也就一个“知”字,知行合一的知。

动物也好,植物也罢,世间万物随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万物自会随着时而成长,时到自会结果。

圣人法天则地育物,进退之象、昼夜之象、忧虞之象、失得之象对标春夏秋冬四时。
圣人培育推进事物,也自随四象变化而变化,时到,事一定能成

    《周易》和阳明心学中相关联的地方一些体会

    《周易》和阳明心学中相关联的地方一些体会

    最近再捋周易和阳明心学的时候,也有和以前不一样的体会。 周易中常提到的“动”这个字,基本代表着“知”起,然后围绕这个“知”已经有了具体的执行计划,这个才是“动”, 就好比一个“意”起,“我要打他的右脸”其实这个“我要打他右脸”已经是随“我要打他”这个知而形成的操作计划了, 这个就是“动”, 这个“动”对应的就是阳明心学中的“已发”,对应的就是乾卦九三中“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的“知终”。 阳明先生在四句教中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主要说的还是这个“动”,心中动了,有计划我要干嘛了,意识到了,若没有不合适,就可以去落实。 我当初也是这里谨慎做功夫开始的,慢慢熟练了,才有了“知”的体会, 这个“知”就是孔圣人在系辞中说的“几者,动之微”。也就是“动”前的那个几。 所以咱们要入门,还是得先从这个念“动”能止,判断这个动合不合适,若没有不合适则坚决执行,从这里下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才有机会体会到“知”几。我谨慎不妄动,谨慎到一言一行皆内求合适后在落实,将谨慎培养成习惯,以此一秒不间断,坚持做了5年功夫,最清楚不过了。这关的实修积累,逃不掉,避不开,得实打实的做,空想也不行,只有这么做才能有机会积累起来体会到“知”,接着进阶围绕“知”的刚中到能大观,再接着才能“在天上无为大行” 。可能有的朋友听见五年,会感觉时间很长,我是时还没到,就先在喜马拉雅上分享一些体会,希望帮助一些困境中的人,说实话,现在大环境,并不好,大家都挺难的,甚至在水生火热之中,迷茫没有方向。其实周易中对于“功夫”多久成熟,在未济卦中的九四爻说过“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只要时时保持恐惧谨慎,不放过一个不合适的念头,在心念动上,做为善去恶功夫,积累起来了,三年,必道大成,而立大功,有赏于大国。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为道水平,能不能立功,也要看时到没到。

    • 2 分钟
    揭秘易经之“易”:孔圣人的“无思、无为”智慧

    揭秘易经之“易”:孔圣人的“无思、无为”智慧

    易经的易到底是什么?孔圣人在《系辞》中说: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说易前,咱们先聊聊走神,这个走神大家都体会过,可以借走神更加方便体会易到底是何物。有没有过一个体会,咱们没事的时候往那一坐,心中各种思绪来了,白天同事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看不起我,接着思绪跳转,上周末怀疑被人针对,接着思绪继续跳转小时候某件事,等等。此时思绪完全是不可控的状态,这就是走神,短则几分钟,长则个把小时。说完无事时候的走神,咱们又说说有事时候的走神, 明天要准备个比较重要的会议,我们在思考怎么布置会场,结果想到某个同事,思绪自动跳转到某个同事的小孩前两天发烧可能是流感,接着思绪继续跳转自家小孩会不会接触传染源,同样短则几分钟,长则个把小时,这就是有事时候的走神。有了走神的体会,咱们再来说何为易,就好体会了。 有事时候,我们在内求事情该怎么推进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的设定个框架,这个事一定要从哪个方向做,这个事一定要用什么方法做,这个事一定要用什么思路来做,这就是“无思”也。随思绪在心中扩散开来,看见不好的,不需要刻意针对,不需要限制它,这些与事情无关的思绪,自不会影响到我们走神。而无拘束的思绪,也自会引导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看清这个事情,这就是“无为”也。当能做到“无思”“无为”的在心中综合来观事物的时候,这些事物会有一些“隐藏”属性,例如观到某个人今天一起吃饭没有用筷子,会不会有隐情,这就是“感”,接着围绕这“感”继续深入,相关的信息会自动汇聚而来,他说了什么话,他今天其他反常举动等,都会因为这个“感”而汇聚而来,从而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由“感”汇聚而来的事物,一起来观,就会得出结果,原来他手指不小心被烫伤了,从而方便我们判断如何应对,理他或者不理他都根据实际情况而应对。这就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先综合来观的时候,自会有感,我们可以自行判断,这个感和我们要做的事是否相关,若相关,则继续遂这个感而深入,若不相关,这个感则止,他影响不了我们。所以走神儿和易是相似的,只是走神是不可控的,而易则是可控的,通过神,让我们在全局看清楚事情的全貌,从而做出合适妥当的判断。一切的应对都是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无事时候,感而遂,观到隐情了,真实所需了,我们合理的满足他,就是“咸”卦。有事时候,感,发现隐情了,但是他的真实所需和我现在要内求的事,完全不相关,属于支线任务,我们可以不理他,这就是“姤”卦。有事时候,感,发现隐情了,而且这个人在关键位置,和我们目标还重叠,那就制定计划的时候,把他的真实目标和我们的目标一起打包,借对方之手来推进,这就是“随”卦。无事时候,但是却身处尊位,除了要时刻不停的观天下形势,在落实时候也要照顾下级官员,以及百姓想法,这就是“大有卦”上位者观事情,该往哪个方向推进,下发任务时候,下位者执行任务时候,也要充分观清楚相关百姓的各种隐藏情况,从而将命令不受阻碍的执行下去,避免一刀切,这就是“巽”。上位者安排事情了,下位执行人没有观清楚上位者这个命令的真实目标,执行时候,有其形,但是完全没用,就像做了一把木头腐朽的拖把那般,有其形状,但是一用就断,这就是“剥”卦。这里就举这几个例子了,64卦就不

    • 5 分钟
    清明起源揭秘-清明竟与周易也有关系

    清明起源揭秘-清明竟与周易也有关系

    今天清明节,就聊聊清明的起源和清明之意吧。清明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逃亡的时候,饿晕过去了,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为救他,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晋文公吃。后晋文公当了君主后,想去感谢介子推,但听信谗言,想用放火把介子推给逼出来,结果介子推活活被烧死,留下一首诗,其中开篇一句“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通过历史车轮的运转,现在的清明由此而来,但此清明早已非彼清明了。“清”主要是喻的水清,水清则能看清楚水中石头,小鱼,水草一切东西,若水浑浊则什么也看不见。我们常人常态就是遇事情易被情绪,臆想,走神,等一切因素影响,变成内耗,从而遇见事情更是容易盲目应对,我们心中此时就是浑水状态,就像在浑水中摸虾米一般,看不见目标和方向,更别说抓到了。而“明”则是在“清”的基础上而来,“看到”石头了,还能“看到”石头下面可能的螃蟹,看到“水草”了,还能“看到”水草下面可能的乌龟,或者螺蛳,不仅能“看见”明面上的“阳之物”,又能“看见”隐藏起来但是有关联的“阴之物”,这就是昼夜之道,日月合而明。周易《贲卦》中的天下文明,正式如此,先要清才能在心中看见天下之文,事物在心中汇聚被我们“观到”而成文,然后才能将这文给明了,以找到合适的推进路线,既能顺天,又能应人。所以推子介愿晋文公“常清明”正是如此,正,才能常清,清才不被外物扰乱内心而看清天下,在看清天下之后而明于天下,自然外能平天下,内能心有百姓而治好国。

    • 2 分钟
    蒙卦(浓缩精华版)-圣人是如何给心理困难的人做心理咨询的?

    蒙卦(浓缩精华版)-圣人是如何给心理困难的人做心理咨询的?

    今天咱们借蒙卦聊聊这事,先说说蒙是啥,我们心里面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轮流或者综合,呈现在我们心中,被我们看见,这一些杂乱无章的事的混合体,就是蒙了。 常人遇见难事了,因为容易被私欲给干扰,而事情在私欲的发酵下,变成现在常说的内耗,内耗积累多了,就变成了很多的事,多到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那个遇见的难事了,心理健康就出现了状况了,甚至做出一些迁怒,或者让自己后悔的事。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子去咨询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和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中,这个女孩子说她觉得自己做事总是犹豫不决,说小时候去买自己觉得好看的衣服,却总是被母亲说不好看,说自己的父母太强势,说自己小时候对旁人明明是好心,却总是被误会,还给自己贴上了一个太在意别人眼光的标签,等等,这一系列事,就是蒙了。 这些蒙,因圣人和求助者的交流而来,但圣人的做法可不是给寻求帮助的人,开个十几天的咨询疗程,而是当下就解决了,我们看圣人是如何操作的。 孔圣人在彖传中说:“匪,我求童蒙” 匪就是不正的意思,刚才提到的内耗,抑郁,情绪,甚至因为情绪原因,产生出一些迁怒他人,报复社会的想法”都是属于匪而不正的范畴。 初九卦辞中说的“发蒙,利用刑人”就是先用法律砍头等事,先将他这些不正的想法止住,回归到事情本身上来。 彖传中的“我求童蒙”就是我求,求助者内心真实欲做之事,也就是那个隐藏起来的“刚”到底是什么,我围绕这个目标而求,在求的过程中和求助者交流,求助者因此而见蒙,故我求童蒙,前面举的例子中,那一系列“内耗的事”就是因为我求,而对方见的蒙。 这个时候圣人的做法就是将对方的蒙,也就是这些内耗出来的所有事,放在心中综合来观,则能看见她这一切内耗的源头,原来是昨天,寝室的六个女生,准备一起买一套统一的闺蜜装,还把选什么款式这重任,交给了求助者, 结果六个女生的想法都不相同,她为此难做了,并因此联想到了小时候,母亲不喜欢她选衣服的眼光,觉得父母强势,觉得自己太在意别人眼光,等等一系列的让自己内耗的蒙。 圣人找出了求助者隐藏内心深处的真正难事了,然后和求助者确认,求助者接着思考了一下这事,和这些“蒙”。最终确认了,原来自己困惑,抑郁的症结在这,于是问圣人该怎么办。 这就是孔圣人彖传中“我求童蒙”的后半句“童蒙求我”了,求助者见蒙了,确认了自己的真正症结点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来求我。 故孔圣人说“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志就是欲做之事,志是内求一件事的目标,志立起来了,才能不内耗,开始有了围绕事情如何推进的基础。 圣人在面对帮助求助者找到了“内耗”背后真正的难事了,只需帮他取一卦,然后将卦象告知对方,对方自会根据卦象,并结合自己擦拭开“内耗”后,得到的真实欲做之事,自己内求该如何解决。 故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筮就是卜筮的筮。 易经的作用,正是如此,先帮助心理困扰,不正之人,听他们倾述,然后通过他们的倾述,找到根源,找到他们近期真正遇见的难事,然后在这个难事上,取一卦,帮助他们自己内求,自己看清自己的事,从而在根源处解决他们的困惑。 故孔圣人在彖传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 这里说句题外话,这不21年的时候,国家推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一直到23

    • 6 分钟
    中国文化中的“善”和“恶”是什么样的体会

    中国文化中的“善”和“恶”是什么样的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和“恶”是什么样的体会。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善吗,它是也并不是,它也许是别人眼中的善,但并不是真正的善。善只是一个妥当合适,就像尿急,若想就地解决,这一念起,在城市中,咱们自然知道不合适,这就是不善, 若在荒郊野外,随地大小便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善。念来了,凡不是不善的,全部都是善,都给落实出来,就是在进德修业了,这个就是“常” 也就是“致知”了 圣学功夫的核心就这二字。 但若是不刻意去致知,那么心念起了,我们很容易随我们习惯,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这个念头落实了,这个时候往往是善恶掺半的。恶不断的积累,才有了看的见的痛苦,毁誉得失,也就是所谓的业障。恶的感觉千变万化,善的感觉只有一种,我们只有反复的,去在一念起上,刻意的为善去恶,去反复的感受这个“善”的感觉, 自会不知不觉间顺天道变化而变化,所有问题都能引刃而解。就像假钱千千万,但是真钱的感觉只有一种,我们只有反复的摸真钱,假钱一过手,立马就知道真伪。

    • 1 分钟
    剥卦(浓缩精华版)-下位人办事不力,圣人如何应对

    剥卦(浓缩精华版)-下位人办事不力,圣人如何应对

    安排的事情,下面的人心不在焉,想当然推进,推进的结果和目标相差甚远,圣人是如何应对的。 咱们借剥卦来聊聊这事,先说说什么是剥,咱们以前厕所的木门,或者老式的木棍拖把,放在潮湿的地方,久了,会腐朽,腐朽后的拖把,有拖把之形,但是完全不能用,一碰就碎,这就是剥之意,故孔圣人在“彖传”中说,剥,剥也。 剥卦中的象中、上位之人给下位之人安排一个任务,让下位之人做一张床,但是下位之人,想当然的做了一张“剥”床,一张腐朽的床,只有床的形,但是完全不能用来睡。 故孔圣人在彖传中说“柔变刚也”,上位者安排下位者做张床这事,本意是用来睡觉,这个才是上位者内心要做的事情, 但是下位者只想当然做床,结果做出来的床是“剥床”,完全不能睡,上位者的“刚”早以变,故“柔变刚”。 下位做“剥床的人,没有得中内求,想当然的推进,是典型的小人,故“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事情不利有攸往。 举个例子,七八年前我在国企上班的时候,一次外面出差,那时候我是一个标准的小人,当时我在酒店玩着游戏,领导让我去买一袋大苹果,还特地交代,杨总要来,他喜欢大苹果,一定要那种特别大的, 于是我心中想着游戏,想当然的去买了一袋,我觉得大的苹果,结果和领导的目标,也就是那个“刚”相差太远了,我买来的这袋,脱离了整体情况,我自以为大的苹果,就是剥卦中我做的“剥床”了,有其形,但是刚已变,没法用。 其实就是当时心中想着游戏这事,没把买苹果这事,当成事来做,才做出了“剥床” 遇见这种情况,若上位之人,完全不给面子一脚将这个“剥床”给踢开,百分百有凶,故初六卦辞“剥床以足,蔑,贞凶” 遇见这种办事不利的小人在下位, 我们看圣人是如何操作的,九五爻辞“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 鱼是在湖中隐藏之物,平时不可见,得用钓,或者其他方式才能获得,鱼喻的就是,下位办事的小人的,内心深处,真实所需之物,“贯鱼,以宫人宠,”就是将他内心深处的,所想要之物,绑定在安排给他的具体事情上,事情完成后有赏。 举个例子,前面做“剥床”的小人,圣人通过心中的天上,综合观,该下位之人的整体情况,他的言行举止,近期做的事,发现他想要一台苹果14, 于是将这个“鱼”绑定进安排中 。“交代你个事,你帮我做个床,这个事做好了,赏一台苹果14。 这个下位的小人,自会将这事当成事,谨慎考虑清楚后再做,是百分百不会做出“剥床”的,这就是“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了。 孔圣人在彖转中说的“顺而止之,观象也” 顺就是上位之人要安排人落实前,顺如何推进这事的那个方向,那个一念“知”来,然后以这个“知”为原点,观到下位人的心中,真实所想要的那条鱼,等一切情况,则终止内求,止于推进计划成形,故观象也,观天象。

    • 3 分钟

用户评论

3.5(满分 5 分)
2 个评分

2 个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