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集

共81讲,逐句讲解,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关注四哥品书,轻轻松松学国学,轻轻松松读经典。

每天10分钟 | 轻松学会道德‪经‬ 四哥品书

    • 历史
    • 5.0 • 2 个评分

共81讲,逐句讲解,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关注四哥品书,轻轻松松学国学,轻轻松松读经典。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拍马屁,但是对于拍马屁,却没有几个领导是讨厌的。就像乾隆一样,乾隆身边为什么会留一个和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和珅说话听起来舒服,听起来受用,同样可以帮你做事,当然要用一个说话还好听的人了。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本章的内容,还是沿袭老子一贯的思想,就是辩证的思想,一个事情正反两面来看,其实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只有你作为听者的取与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友善的人不愿与人争辩,喜欢与人争辩的人不友善。
    就是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功过是非,是不进行争辩的。在这里,老子就是强调了不要言过其实,不要总是辩解,不要讲太多的话。
    我们说,老子一直研究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到现在,就有些像现在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涉及内容是宏观和哲学方面的内容。正因为比,老子更注重的是行动和结果,所以,他对言语的态度一直保持就是,要少说,甚至不说。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行不言之教,大辩若讷,等等,都是在表达这一个意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显示自己知识广博;喜欢显示自己知识广博的人,并不是真正具有真知灼见。
    前面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有一句和这句话非常相近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还有前面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三句话,其实都在阐释老子谦卑内敛的思想。你能你行,你厉害,但是你没必要拿出来显摆。
    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才高八斗,却恃才傲物,最终遭人忌惮下狱,最后埋进冬雪,被活活冻死。还有,杨修之死,杨修在曹操面前屡次卖弄学识,最终,曹操忍无可忍,将杨修斩首示众。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的,而你整天在炫耀自己的学识,那么我们就会怀疑,你是真的博学吗?你是真的具备各方面的学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积藏,保留。
    既:连词。
    连起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有道的人不保留什么财富,他都用来帮助他人,结果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都用来赠送他人,结果自己反而财富更多。
    越帮别人,自己越有钱,越给予别人,自己得到的越多。这个逻辑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说,你如果能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足够多的价值,那么,你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道理非常简单,但是,能做到的人却非常少,最直观的例子,为什么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却掌握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一样的道理。你一个流浪汉,不创造任何价值,所以,你勉强不被饿死;你作为一个公司的职员,为企业创造了部分价值,所以你得到了相应薪水;

    • 10 分钟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看第一句。
    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是国家小、人口少的社会。
    老子认为,小小的国家,挺好。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一定要小,而是强调了一种状态,就是小国之后的安定祥和,小国之后的不尚武,不纷争的状态。
    所以本章老子的基调,就是讲述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的样子。小国寡民,是说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少,而民众的品德越来越纯良。这样以来,治理大国,就像治理小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前面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小的国家治理好了,那么到最后,邻国和睦,天下就太平了,百姓就安定了。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什,十。伯,百。什伯,泛指很多,多种多样。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他们却不怎么使用。
    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由于人们内心极度富足,所以,人们不会贪求器物的大,不会贪求器物的奇。因为人们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挥霍和享受。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向很远的地方迁徙。
    就是说人们都知足常乐,无忧无虑,重视生命,重视内心的精进和修炼,因此对于身外之物,对于外界的追逐,就非常淡泊了,所以也就不会“远徙”了,不会随便搬到很远的地方去居住。
    所以,老子接着说: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就是说,虽然有船、有车,却无人乘坐它去远行他乡。
    即使你的交通十分方便,人们也不会舍弃家乡去远途跋涉。为什么呢?人们衣食丰足,并且可享天伦之乐,何必要在外漂泊而忙碌奔波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陈:读zhèn,同“阵”,布阵。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说,虽然有铠甲、有兵器,却有人使用它去布阵打仗。
    因为天下太平,国家和睦,这些东西现在根本用不上。很少有战争的发生,当然也就用不着这些兵器和作战的工具了。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前面这几句,老子使用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式,“使有……而不……”,“虽有……无所……”,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贫穷的什么都没有,不是科技就很落后,而是,即使有这些,但是我们的首要选择是,不用。言外之意,就是迫不得已,我们还是要使用的。这个意思老子在前面的章节断断续续都有透漏,比如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比如,取天下常以无事,等等,放到现在,这个就像我们关于核武器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们不主张动用核武器,但是,前提是,你得有核武器,否则,你就是没有实力的狂妄和自大,就没有任何威慑和说服力了。所以,如果你没有,那么你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就是现在的利比亚的下场,而反之,就会像现在的朝鲜一样,虽然是小国,弹丸之地,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现在敢轻易动武。就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所以,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老子一方面表明了自己对于外交,对于战争,对于用兵的主张,而另一方面,就不是对外的,就是对内治国,对于民生,对于百姓的生活,对于百姓的精神状态的美好期许。
    所以,老子接着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人们的思想恢复到结绳记事时代的淳朴状态。
    所以,并不是说老子想让时代倒退,而是老子对于人们精神状态的

    • 10 分钟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与别人的重大怨恨即使和解了,也必定还会有遗存的怨恨存在。
    那么具体什么叫和大怨?事实上有很多的理解,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的角度,一种是个人的角度。
    我们先说个人的角度,站在个人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要采取过激的处理方式,不要让彼此之间的积怨产生太久,隔阂产生太深,否则,即使你后期采取了补救和缓和的措施,但是终究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和受伤的痕迹。所以,说话不要说的太满,做事不要做的太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执政者对于已经造成的严重的冲突或者矛盾,如果只采取表面的敷衍政策,愚民政策的话,将一定会带来百姓内心的抵触和失望,从而给国家的管理带来了潜藏的隐患和危机。就像清政府的末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大厦即将倒塌,虽然慈禧太后实行了新政,并推行了洋务运动,想极力修补破损的大厦,但是无奈在封建社会的体制和思想的束缚下,慈禧的所作所为,注定只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也就是老子说的,“和大怨”的做法。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累计了几千年的积怨,终究还是要将束缚它的枷锁打破,去寻找更民主,更公正,更具有生命力的体制和组织。
    所以,老子接着发问:
     
    安可以为善﹖
    善:好的,妥善的。我们说道德经中的善不单单指善良的意思。
    所以,安可以为善,就是说,怎么做才是最妥善的呢?
    老子给出了下面的方法: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左契:契,契券,古时用来借贷的凭据。古时的契约用竹片做成,分成两半,左边的这一片,叫左契,由债权人拿着,也就是出借方拿着。右边的这一片叫右契,由负债人拿着,也就是借方拿着。所以,左契,我们就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借据。
    所以,连起来,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说,因此,圣人拿着借据,却不向人讨债。
    就是说,圣人广施恩德,很少与人结怨结仇,这个德行的表现,就像你虽然拿着借据,但是却不总去讨债一样。
    所以老子紧接着总结: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彻:税收,赋税。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是说,有德的人就好像上面拿着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如同有些主管收取赋税的人那样苛刻。
    就是说,对待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选择包容,选择不用刚强的方式解决,你也可以选择铁拳铁腕,选择严苛压迫。
    这个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关于曹操的故事是一样,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缴获了,大量曹军部将写给袁绍的投降信,这个的时候,曹操选择了一把火烧了这些信件,而不是论罪严查,而不是刑罚诛杀。所以,这正是老子说的“有德司契”,我有你把柄,但是我不与追究,就是为了树立自己宽大德行和威望。
    所以,在看老子看来,你能够按照规章按照制度办事,你只算是“有智”的人,但是你能够不只是遵守所谓的规章制度,而能够通过不责罚,通过不强惩,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能达到出奇的效果,那么你就是“有德”的人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有亲疏之别,却永远伴随在有德行的人身边。
    就是说,天道没有亲疏,但是却常常和善人在一起。这句话乍一看,好像是矛盾的,你既然都无亲无疏了,那你为啥还伴随在善人

    • 7 分钟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在攻克这些坚硬强壮事物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
    为什么呢?因为: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对于水来说,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什么意思?其实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明了水和大道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为啥老子会认为水就是不可替代的呢?其实是这里是指的水的柔弱但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特性。那么,为么是水,而不是空气,或者是土呢?这里一方面是这些东西胜刚强的特性不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五行学说是大家默认的,也就是说宇宙都是有这水火金木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符合有柔克刚的属性的,也就只有水了,所以老子说这个水,它在这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个时代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老子思想的出处和内容了。而事实上,老子对水的评价是相当的高,道德经全书多处出提到水,并且水的特性的思想可谓一直延伸到全书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水的柔弱的思想,而这个柔字,在道德经全书就出现十一处之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的能够胜过强的,柔的能够胜过刚的。
    而关于本句话的理解,站在太极的角度,可能好理解一下,就是最最刚强的东西,是需要柔弱的东西来克制的,就像太极图,阳的尽头是阴,阴的尽头就是阳。所以,刚强的尽头,就像阳的尽头,就变成阴,那么刚强的尽头变成柔弱了。所以,以强制强,以暴制暴,老子迫不得已是不主张的,因为老子认为,有些时候,表现出弱的,表现出柔的,它的结果,反而是胜过强的,胜过刚的。
    举个例子,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被他分封的七个异姓王中,包括韩信在内,除了两个病死的,剩下的五个,全都被刘邦诛杀了。
    而和韩信不同,萧何最终得以保全自己,为什么?萧何知道弱之胜强的道理。而刘邦不是不提防萧何,尽管平时萧何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刘邦仍不放心,所以,萧何在后期,就开始装聋作哑了,开始故意毁掉自己的名誉,开始做一些贪污受贿,侵吞民田的事情。这样以来,刘邦才打消了对萧何的怀疑,萧何才得以保全自己。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结合当时刘邦的性格变化,也许,萧何的做法,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去实践。
    就是说,这个道理,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老子上面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所以,基于此,老子针对执政者,给出了下面的结论: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承受,承担。后面的受和这个是一个意思。
    垢:污垢,引申为耻辱的意思。
    连起来,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就是说,因此,圣人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可以配称国家的君主。
    这个就像蔺相如一样,我们说蔺相如由于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声名大噪,作为打仗出身的名将廉颇就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做了上卿,所以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选择一直忍让回避,因为他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俩闹不

    • 10 分钟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的道,大概就和张弓是一样的道理吧?
    天道的展现,就像张弓,就像射箭一样。我们说,古时候,列子是射箭的高人,孔子也是箭道老师。那么,射箭与天道有什么关系?老子紧接着解释: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于射箭,要想射得准,在高处的箭柄一定要压低,而在低处的弓身则要向上抬高。这样结合,才能瞄准目标,才能射中目标。
    还有什么要求呢?老子接着说: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身变弯,弓梢距离变小了,但是弓弦拉开弓的宽度却增加了。
    就是说,你长长的这个弓身,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变短一些了,而你这个松弛的弓弦,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拉紧一些了。所以,弓弦紧绷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量,它的代价,就是弓身的纵身变短而得到的。
    所以,老子总结出天道的道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其实就是总结前面,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
    这个就像一个水坑,如果里面的水太多了,水就会溢出来,就流走了;那么这些流走的水去哪了呢?它就流到旁边,这个还不满的水坑里面了。
    举个物理学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扩散运动,物理学中的扩散运动,就是说,物质总是从高浓度地方流向低浓度的地方,直到最后浓度均匀分布。
    所以,高浓度他多出来的浓度,最终一定是要被稀释掉,来补给浓度低的,从而最后大家平均了。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它正是老子关于天道的公平公正,天道的无亲无疏观点的部分解释和说明。
    所以,老子的思想,许多内容和我们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是一致的,甚至,老子有些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超前的。
     
    好,说了天之道,下面老子笔锋一转,开始讲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的道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穷人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来供养富裕的人。
    这个是老子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描述,我们说,当时贵族阶级越来越富,下层百姓却是越来越穷,贫富差距就像贵族和贫民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社会现象呢?这个其实和我们现代西方提出的马太效应如出一辙。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所以,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而穷人变得越来越穷。
    而这个效应放到地区的发展上,同样如此,所以,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流向发达地区,长此以往,落后的地区越来越落后,而发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发达。
    这就是人流的惯性,人的惯性,也就是人的属性,换句话说,这也就就是老子说的,人之道。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多余的财富拿来供养天下财富不足的人?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言外之意,老子对人之道是不赞成的,老子更崇尚的,当然是天之道。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对比人之道和天之道,不难发现,人之道就是个人的、自私的表现,而天之道,就是公众的、无私的表现了。
    那么又有谁可以做到天之道的事情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

    • 10 分钟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们来看第一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出生的时候,肢体都是柔弱的;人离世的时候,肢体就由柔软变得僵硬了。
    我们说,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今天我们站在健康的角度来说,就是说,柔弱,有韧性是具备生命力,活力的特点,是人体免疫力强的状态。而强的,硬的,僵的,麻木的,等等,都是身体病态的状态。有句话叫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筋要有韧性,所以我们一般做锻炼,都要拉拉筋,包括瑜伽,很多都是锻炼柔韧性的。筋的柔韧性越好,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身体越好。而你的身体一旦开始僵硬了,就是不健康的表现了,一旦硬了,就是僵化的了,就是血液不通了,血液不通就会冰冷,就会麻木,也就是生病了。
    所以,婴儿一出生,浑身柔软的不得了,但是当我们最后老死,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变成冰冷的僵硬的尸体了。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其枝叶是柔脆的;草木凋谢死亡的时候,其枝叶就由柔软变得干枯而僵硬了。
    草木和人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就是,有生命的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柔而至,而由僵而亡。
    所以,结合上面的内容,老子给出结论: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所以,僵硬的事物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
    老子曾对弟子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很硬但它存在的时间不长;舌头很软,但它却能长久存在。所以,有些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的东西,不一定真的强大;而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弱小的东西,其实也许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
    因为有了这个智慧,我们说,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才得以延续。我们说,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现存的,就只有中国的文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懂得示弱,懂得柔弱生之徒的道理,所以,才没有被灭族,所以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而中国人强大的一点在哪里,就是你可以征服我的国家,但是你征服不了我的文明,就像曾经的
    蒙古征服了中原,但却很难改变中国的文明一样。
    所以,中国人,虽然表面上,有时候表现出对入侵者的柔弱,但是骨子里,却有一种对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执着的坚持和倔强。

    是以,兵强则不胜
    就是说,因此,如果用兵逞强于天下,就必然会被正义的力量打败。
    所以,老子认为,用兵之道,不能倚恃强暴,不能穷兵黩武。因为一旦贪杀逞强,就会丧失民心,也就是我们说的失道寡助,终究会败落消亡。
    所以,可以看老子对待刚强的态度,是反对刚强,是要戒刚强的。关于用兵本身,老子就是不主张的,你还用兵刚强,那么就更不对了,所以,这里也是老子的反战思想的一个补充说明。

    木强则折
    如果树木太强壮高大了,迟早会被砍伐或者折断。
    太壮的树木,就是家具好的材料,当然就被砍伐了,而太老木头虽然不能做家具了,但是一碰就折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成了朽木了。
    树木和人是一样的,我们说老人最害怕摔跤,就是因为人一老,骨头就脆了,特别容易骨折,就像老的木头一样,腐朽了,就特别容易断开了。
    所以,木壮则伐,木老则朽,老子在这里其实是再一次阐述前面,

    • 8 分钟

用户评论

5.0(满分 5 分)
2 个评分

2 个评分

你可能还喜欢

李诞
李诞
天真不天真
杨天真本真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道德经妙解》精讲
郭永进 老师
道解《道德经》
罗水道解道德经
《道德经》逐句精讲|分享道德经学习心得|适合初学者
书生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