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分钟

社心第十章:第二部分 从众、服从与顺从m4a 社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

    • 社会科学

社心第十章 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从众
1. 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分类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1)真从众: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如一、心服口服地从众。
(2)权宜从众: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并不认同群体的看法,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才暂时屈从于群体的选择。
(3)不从众:是从众的对立面,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被群体意见所左右,而保持自我原有选择的一种行为。
3. 从众的经典实验研究
(1)谢里夫有关规范的形成实验
谢里夫利用诱动错觉研究个体反应如何受其他人反应的影响。实验者让被试坐在暗室里,在其面前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然后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单独估计时,被试的判断差异极大;三人一组时,被试会产生相互影响,彼此的判断趋于一致,趋于大家判断结果的平均数。这说明群体规范一旦为个体所接受,便会有力地左右他的思想和行为。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阿希设置了以下的实验情境: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室时,看到6名与自己一样参加实验的被试已经在等着了。实际上,这6人是阿希的实验助手。阿希让真被试和这6个人围着桌子坐下,并依次指定为1号到7号。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实验者一次展现18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上面有一条线段(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分别标有A、B、C,其中一条与标准线段长度完全相同,而另外两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差异非常大。阿希告诉被试他们的任务就是报出A、B、C中哪条线段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呈现图片之后,7名被试按座位顺序大声报告自己的判断。显然,这一判断任务极为容易,只要视力正常的人都能看出B是正确答案。
前两轮实验中,实验助手都选择了正确答案。所有被试反应都一致。然而,在第三次判断时,第一个被试仍像以前那样仔细地观察线段,但却给出了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第二个被试也给出了相同的错误答案,以此类推,所有实验助手都异口同声地选择了错误答案。总体而言,被试平均在3次回答中有一次会附和助手的错误答案,而有些被试却总是给出错误答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76%的被试至少都发生了一次从众现象。
4. 从众原因
多伊奇和杰拉德认为,从众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1)信息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性社会影响,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能导致个人接受而不只是公开顺从。
(2)规范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的需要,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由规范原因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讨厌偏离者。
5.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①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

社心第十章 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从众
1. 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分类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1)真从众: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如一、心服口服地从众。
(2)权宜从众: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并不认同群体的看法,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才暂时屈从于群体的选择。
(3)不从众:是从众的对立面,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被群体意见所左右,而保持自我原有选择的一种行为。
3. 从众的经典实验研究
(1)谢里夫有关规范的形成实验
谢里夫利用诱动错觉研究个体反应如何受其他人反应的影响。实验者让被试坐在暗室里,在其面前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然后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单独估计时,被试的判断差异极大;三人一组时,被试会产生相互影响,彼此的判断趋于一致,趋于大家判断结果的平均数。这说明群体规范一旦为个体所接受,便会有力地左右他的思想和行为。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阿希设置了以下的实验情境: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室时,看到6名与自己一样参加实验的被试已经在等着了。实际上,这6人是阿希的实验助手。阿希让真被试和这6个人围着桌子坐下,并依次指定为1号到7号。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实验者一次展现18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上面有一条线段(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分别标有A、B、C,其中一条与标准线段长度完全相同,而另外两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差异非常大。阿希告诉被试他们的任务就是报出A、B、C中哪条线段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呈现图片之后,7名被试按座位顺序大声报告自己的判断。显然,这一判断任务极为容易,只要视力正常的人都能看出B是正确答案。
前两轮实验中,实验助手都选择了正确答案。所有被试反应都一致。然而,在第三次判断时,第一个被试仍像以前那样仔细地观察线段,但却给出了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第二个被试也给出了相同的错误答案,以此类推,所有实验助手都异口同声地选择了错误答案。总体而言,被试平均在3次回答中有一次会附和助手的错误答案,而有些被试却总是给出错误答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76%的被试至少都发生了一次从众现象。
4. 从众原因
多伊奇和杰拉德认为,从众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1)信息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性社会影响,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能导致个人接受而不只是公开顺从。
(2)规范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的需要,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由规范原因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讨厌偏离者。
5.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①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

12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