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集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一言一吾
-
- 设计
-
-
4.2 • 54 个评分
-
一言一吾
引 人 文 新 知 / 致 敬 创 造 力
这是一档富有人文价值和美学品味的自述类音频节目。节目旨在“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给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
节目邀请当代具有创造力、思想力和启迪力的代表者——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学贯中西、长于跨界、乐于分享,或旁征博引,或梳理脉络,或回溯自我,呈现自述者的灵感来源和自我塑造中的吉光片羽。以东西见闻、价值表达、叙事描述,提供趣味性&有价值&有启发的新知。
播出时间:周六 中午12:00 (两周更新一次)
嘉宾简介:
张永和:
中国第一位具备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自2011 年起成为建筑界最高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委团的首位中国人。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现任【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
王亥:
上世纪八十年代伤痕美术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移居香港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并开始涉足空间设计领域。1998年王亥在香港开设了私房菜馆,被誉为“香港私房菜之父”,随后又成为了《锵锵三人行》的首位嘉宾主持。2012年前后回到成都,开始打造崇德里、轻安、高宅等项目。在他手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完美融合,为成都留下了值得寻味的艺术空间。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知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米兰三年展中国建筑师展、哈佛大学中国建筑展、深圳双年展、西岸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釜山建筑文化节等重大展览的策展人。
青山周平:
在中国生活工作十三年的日本建筑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因为一档《梦想改造家》电视节目他意外地走红,是80后新生代设计师代表。自2005年至今,他主要关注的不仅是建筑设计,更多的可能是人和自然环境、文化、生活这几个最基本的事情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方面,他更愿意去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项目。
-
建筑午餐Vol.12|Tango:漫画是生活的解药
- 本期聚焦 -
漫画是生活的解药
早在2010年,Tango就以#一日一画 为题,在微博发起原创漫画连载,一画就是十多年。最初为逗笑朋友而画,后来为喜爱他的众多粉丝创作。Tango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
画漫画对Tango而言,是自由创作的机会,也是一种心灵疗愈。身为广告人,Tango的日常难免要接受客户的否定,漫画则是一种对工作的补充,让他可以不受拘束地表达内心,同时也带来自信。面对生活中不时来袭的抑郁和焦虑,作者和读者都需要漫画这枚解药。
为了保持创意的活力,Tango选择了最简单的黑白线条作为表现方式,不刻意追求“风格”,也不想被IP形象“绑架”。他自称是“即兴漫画家”,每天简单思考今天什么逗乐自己了,随手一画就很开心,没有限制。
Tango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建筑,尤其是地标建筑。在他看来,建筑是心理学”集体无意识“概念下,最容易被大众识别的形象。东方明珠、陆家嘴三件套、埃菲尔铁塔等“名建筑们”都不止一次被他狠狠调侃过。当漫画家把一件严肃权威的事物变得荒谬可笑的时候,读者的心情也随之放松下来,反问自己:有什么大不了,开心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 -
范蓓蕾:寻找建筑的感性品质
- 本期话题 -
建筑的“感性品质”
从亘建筑事务所接到的第一个民宿项目,到创业初期重点实践的创意园区改造,再到之后拿下国际奖项的一庭亭、丁蜀成校等项目,以及当下走红社交媒体的阿那亚友谊湾卷宗公寓,范蓓蕾团队的设计始终以“人如何使用空间”为出发点来展开想象。当空间充满人的活动,生活细节和情感片段,它就有了生命力,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方盒子。
范蓓蕾认为建筑跟所有艺术一样,会通过形式和材料唤起你的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审美情绪。这是在形式和功能被满足之后,才会慢慢浮现出来的一种“闲情”,可遇而不可求。
当范蓓蕾在自己的项目中捕捉到这种情绪的时候,她就如同随身携带了一个玻璃罐一样,把感性体验装进罐中,积累成下一个项目中闪光的片段。本期《捕梦者说》,就让我们和建筑师范蓓蕾一起聊聊,如何寻找建筑的“感性品质“? -
建筑师刘艺:山系建筑,从本土遥望世界
编者按:成长在重庆,工作在成都,刘艺的人生上演着一场双城记。同属川渝地区,两座城市的气质却大不相同,一个火爆热情,一个温润柔和,这两种气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刘艺个性的两个方面:外表成都,内心重庆。
在成都生活多年,刘艺潜移默化地受到这座城市的影响,渐渐理解了它的独特之处。“包容性”是刘艺谈及成都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作为移民城市,成都对于五湖四海的人始终敞开怀抱。温和的气候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竹林掩映的公园茶室大摆龙门阵,是成都人最典型的肖像画。农耕文明滋养出成都人的松弛,与北上广相比,这座城市少了几分对峙竞争的生存压力,多了一些自在惬意的生活气息。
当网友们看到刘艺团队设计的天府艺术公园时,惊讶于这个兼具国际视野和个性表达的项目竟出自西南本土的“大院建筑师”之手。谈及“大院建筑师”这一身份,刘艺却表示:“相比独立事务所的小项目能够更大程度上表达个性,大院建筑师在项目中需要更多沟通协调的工作,尤其是大体量的公共建筑,需要寻找的是‘最大公约数’,这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建筑师的个性表达,但却反映着当下社会的某种共性。”
显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刘艺的内心多少有点叛逆,也试图去平衡公约数和个性表达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天府当代艺术馆-人文图书馆的设计中,刘艺并没有做一个传统的方盒子美术馆,而是在不追加造价的前提下,利用屋顶为人们营造出了一个连接自然的公共空间。
这座“山系建筑”位于天府艺术公园内,屋顶草坪犹如公园的纵向延伸,人们可以随意走上屋顶,观望公园美景,甚至眺望远处的雪山。室内也出现了一座座“书山”,带来奇幻有趣的氛围。刘艺的设计理念源于成都文化基因中对“山”的崇拜,又从实际功能出发,让这座“山”巧妙遮挡了背后的高架桥,隔绝嘈杂的城市噪音,为市民带来更宁静的生活体验。
刘艺坦言,年轻时做设计,会想做更时尚的、未来感的东西。后来慢慢才感知到成都文化的魅力,它会改变建筑师的观念,更深刻地去理解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这种对于“在地性”的考虑,运用到成都周边灾后重建的项目中,更多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四川德阳特殊教育学校、阿坝九寨沟漳扎镇小学的项目中,刘艺作为建筑师,参与了当地社会结构的重建,试图通过空间来重塑人的精神。他在设计中运用了当地村寨的模式,让孩子们理解“作为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生活空间是有价值的,在现代文明中也有一席之地”,以此带给藏区孩子更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帮助他们在未来融入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
在聊到社会责任的问题时,刘艺身上“重庆”的一面又跑了出来,他会感叹国内建筑师在项目中的话语权问题,反思国内建筑行业在某些方面的落后,也认真考虑过大院设计师坐拥丰富的资源时,应该如何去推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的产业革新等等。
“我们中国建筑师应该更有自信,当下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准和国外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生产和造价体系确实有点制约我们整个建筑品质的发展了。”刘艺这番话说出了大部分中国建筑师的心声,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够企及欧洲的施工水准,拥有更完善的材料工业体系,本土建筑或许才能实现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表达。 -
捕梦者说Vol.10|王灏:古宅修复,在限制中寻找纯度
编者按:圈外人很容易误解王灏是专做木构和古建筑修复的建筑师,事实上,浸润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他,擅长将传统木构技艺转译成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用古典的材料来做现代的房子。最初王灏选择木材,是因为木材唤起了他的亲情记忆,小时候住的外婆家的木构房子,总能带给他一种温暖安心的感觉。这也让王灏意识到,对于中国人而言,木材除了实用性,更有它特殊的“情感价值”。
本期对话的焦点是王灏的新作,位于安徽呈坎古村的即下山文郁堂。十五年前,藏家郁建民偶得了两座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徽式宅院,抱着建造自己归隐之地的心情,请建筑师王灏以木构的专业思维来修复古宅。王灏倾注了六年的时间,将它改造成了一座既清雅隐逸,又温情宜居的民宿。
谈话过程中,王灏反复提及建筑的“纯度”问题,“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渐渐跃出语言的海面,让我们观察到他思考的原点——翻新文郁堂,首先要找到的是它的空间属性,它内在形式的本源。这个本源,要到它所在的呈坎古村里去找。文郁堂并非横空出世,它的灵魂和精神,就藏在呈坎古村的时空缝隙之中。 -
建筑午餐 Vol.10|乡村振兴,从民宿去往何方?
乡村振兴,从民宿去往何方?
编者按:李晖的名字通常与上市公司风语筑联系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成功的企业家,资本的宠儿。从建筑模型到艺术展策划,风语筑的商业版图已经延伸到了元宇宙,铺陈出声色明媚的未来城市风景。除了科技与虚拟现实的探索,风语筑在乡村振兴的领域也颇多尝试,可以说是实践出了一些“真知”,这与李晖个人对乡村的情感不无关系。
从2015年开始,风语筑于浙江桐庐乡村开始打造「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项目,邀请了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于此地进行犹如“大地艺术节”一般的空间和装置艺术创作,试图“用艺术振兴乡村”。藤本壮介、袁烽、水雁飞、俞挺、范蓓蕾、林君翰、瞿广慈、西涛设计、毕蓉蓉等业界佼佼者前往名不见经传的浙江乡间,进行了一次抛却都市,归隐田园的创作。建成后的「放语空」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城市人群的隐居之地。这里的体验不同于其他民宿,它激发了各种不同维度的想象力。一个“现代桃源”能够提供的,除了隐于山林水岸的风景,或许还需要一些形而上的启发。李晖用很直白的话来表达愿景:最简单的评价标准就是人们喜不喜欢,有没有好的体验,愿不愿意多住几天,多来几次。
2022年,风语筑作为联合发起方参与了浙江「龙游瀫畔 | 8090青年创造季 」项目,项目位于浙江龙游县城乡结合的滨湖地带,城市与村庄、风景与历史、文化与产业经济在这一“界线”相遇交织。实践项目包括生态景观及其附设的小型建筑、构筑物、室外装置艺术、村居空间环境改造等。与「放语空」最大的不同,是这次的建筑师、艺术家、景观设计师们都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由学术鼎力团的导师们如朱荣远、马岩松、柳亦春、刘珩、刘建华、庞伟、沈烈毅、张宇星等人带队,从90多位报名者中选出27位,自由组团、选址,在很大的自由度上进行创意思考。
“乡村需要怎样的建筑和艺术?“每一代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当机会来到年轻人的面前时,将会有新的书写,新的体验。代际创作需要有持续的推动力,「龙游瀫畔」或许可以成为让青年发声的平台。
在和李晖的交谈中,我们也触及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建筑师创作出优秀的空间,如何用好这些空间,不让它消隐成世界灰蒙蒙的背景?“运营”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乡村振兴也好,城市更新也罢,除了空间塑形,我们更需要有好的内容,为空间注入灵魂,注入生长的可能性——这恰恰是乡村振兴整个环节中最难实现的部分。
本期【建筑午餐】,一言一吾i-Talk和李晖一起探讨乡村振兴的理想如何落地?乡村空间内容的创作和运营方式,又有哪些可能性? -
建筑午餐 Vol.9|品牌叙事如何用空间表达?
- 本期话题 -
品牌叙事如何用空间表达?
认识F.O.G.建筑事务所是因为「观夏」,这一当红的国内高端香氛品牌发端自线上,创立一年后迅速在北京、上海、深圳开设线下体验店。店铺空间与艺术陈设一同营造出了极具东方韵味的品牌语境,其空间设计均出自F.O.G.建筑事务所。
这个7月,F.O.G.为新晋走红的服装品牌「小着」设计的旗舰店在上海网红街区巨鹿路开幕,F.O.G.设计的位于北京国子监的观夏新店也如期亮相。前卫的风格和鲜明品牌属性,再度吸引了时髦人士的目光。
一言一吾i-Talk与两位创始人郑宇和詹迪聊了聊,品牌叙事如何在空间里发生?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规划空间,有哪些优势?设计如何帮助品牌创造内容,空间又如何能成为商业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编者按:郑宇和詹迪为公司起名时,恰逢伦敦地铁罢工的一个大雾天。F.O.G.这个名字反映了他们对于空间的一个态度:由水滴组成的、没有固定形态的东西,没有边界。对一个公司而言,他们也希望没有排面,每一位成员对公司的贡献都是近似的,大家都能工作得开心。一群热爱建筑设计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团不拘一格的创意云雾。
不同于传统的办公室协同办公,F.O.G.建筑事务所的运营模式很特别,公司创立于伦敦,落地在上海和重庆,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诸如西雅图、墨尔本、南京等地都设有办公室。职员们分布在全球各地,以一种离散的方式办公。线上协作的模式带来很强的即时性,不受朝九晚五的办公时间所限,也不受时差和距离所限。在疫情频发的时刻,更成为了某种生存之道。
在F.O.G.看来,商业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一种“反商业”的思考,超越既定的功能属性,形成一种空间的愿景,再用个性化的设计手法去表达这种愿景。空间设计对品牌理念进行了转译,也兼顾了品牌拓展功能边界的需求。正如两位创始人对一言一吾i-Talk所说:“我们去塑造空间,很多时候需要去为品牌做解读,这个解读肯定不是几个字就能解决的,它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用户评论
赞👍🏻
优质内容
10分钟获得不一样的新知
嘉宾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