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集

...

退休老教师讲物理【初二上‪】‬ 物理老师卢耀兴

    • 课程
    • 4.7 • 16 个评分

...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学期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
    期末考试就快要到了。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们已经一起走过了一个学期。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以前每周都更新的,最近空了两周,因为最近我在忙于制作初二下的内容。初二下,内容更难,我做音频课的难度也更大些。但是无论多难,只要时间允许,我还是会坚持做完。应编辑的邀请,新的专辑将会改成收费的精品专辑,音质和内容也会大幅升级。 我打算把下学期的内容制作成3个专辑,力求做得更好,欢迎你继续关注收听。
    很多同学在评论里留言,要求我做一个总复习。限于音频的篇幅,10来分钟的时间,我只能在这里帮你提纲挈领地点一下上册的重要知识点,为总复习指个方向。上册一共六章,涵盖了除了电以外的,力、热、声、光4部分。下面我逐章提示要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否则不给分。时间的测量要会认读停表。
    误差不是错误,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针对参照物而言的,没指明参照物是无法说清的,因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是不同的。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1,找准研究对象;2,确定参照物;3,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若变化了,就是运动的,若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
    相对静止是指两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彼此的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具体有两物体都静止和两物体同速同向运动两种情况。
    “匀速”的含义是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否则就不能断定是匀速。
    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只与两者的比值有关。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一段路程内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这段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第二章 声
    声包括次声、声音和超声,都得由物体振动而产生,且以波的形式借助介质传播。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一般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真空不能传声。声速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声速增大。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特性的三要素。频率决定音调,频率高音调高;振幅决定响度,振幅大响度大,另外响度还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分散的程度以及传播远近有关;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
    声音有乐音和噪声。噪声的危害可大了,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控制噪声。当人们要休息、要学习、要安静时,再优美的乐音也是噪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人们靠触觉可以感知到。但感觉往往会出错,因此人们制造了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区别是重点。
    固液之间熔化凝固,液气之间汽化液化,固气之间升华凝华六个物态变化,都与吸热、放热,温度高低有关。熔化、汽化、升华要吸热。这样记:烧火、变成气、升上去要吸热。前面记住了,后三个相反,凝固、液化、凝华要放热,这样就好记了。
    晶体熔化的条件,熔化的特点及熔化图像,液体沸腾的条件,沸腾的特点及沸腾图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的应用这些都是重点,必须整得清楚明白。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只能升华、凝华。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这些数字都是要记住的。
    第四章 光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影子、小孔成像,既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又可证实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是在地球上留下月亮的影子,

    • 12 分钟
    【第6.06讲】生活中的密度

    【第6.06讲】生活中的密度

    【第6.06讲】生活中的密度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
    人们通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石头比木头重;铁块比铝块重。
    用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同学们辨析一下,这两句话对吗?尽管这两句话听者都能明白,可这种说法是错的。应该说:
    石头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铁块的密度比铝块的密度大。
    密度与温度关系密切。
    一般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变化时,物体的质量是始终不变的,只有体积随温度变化,由ρ=m/V可知,密度也会随温度而变。温度变化时,气体的体积变动最大,密度变化最明显;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要小些,密度变化没那么明显。在粗略考虑问题时,可以忽略温度变化对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影响。
    (1)咱们先说温度对气体密度的影响。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温度降低时体积减小,密度增大。也就是说,温度高、密度小的气体会上升,温度低、密度大的气体会从周围过来填补,这就形成了对流。其实,液体一样的道理,也能形成对流。所以,形成对流的条件是:液体或气体下面的温度高,上面的温度低。
    当火灾发生时,物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和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温度很高,密度小上升到高处,所以逃生时应弓着腰行走,尽量呼吸低处的空气。
    (2)再来说说,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水在4℃以上时,符合热胀冷缩的规律。但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反常膨胀”,不是热胀冷缩,反而是热缩冷涨。所以一定质量的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又变大,密度变小。所以,表面结冰的湖水,由上至下,其密度是逐渐增大的,温度也是逐渐升高的,湖底的水温可以维持在4℃。
    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典型的应用有:
    1. 农业上利用密度的知识选种。
    2. 扬场时也是利用物质的密度不同将农作物、砂石、草屑分开的。
    3. 工业上利用密度选择合适的材料。
    4. 调酒师利用不同饮品的密度差别调制出了分层的鸡尾酒。
    5. 计算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也可以计算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6. 利用密度的知识鉴别物质、选矿等。
    【思考题】
    1. 燃气泄漏报警器,接触到一定量的泄露气体时,会报警。问报警器是安装在高处好,还是安装在低处好?
    2. 判断某个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好啦,咱们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 4 分钟
    【第6.05讲】密度测量的6大妙招

    【第6.05讲】密度测量的6大妙招

    【第6.05讲】密度测量的6大妙招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
    这一讲我们讨论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我总结了6大妙招,有此6招,几乎可以将密度测量的难题一网打尽。
    测物质的密度有多种方法,以后还会继续谈。今天我们只谈利用密度的定义ρ=m/V来测量密度。由ρ=m/V可知,只要测出某物体的质量m,和它的体积V,就可以算出该物质的密度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这个我们已经学过了,很简单。所以问题就只剩下,如何测体积了。测体积,听起来很简单,具体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
    最简单的两种情况,就是液体的体积或者形状规则的固体的体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妙招。
    液体的体积可以直接用量筒测量。
    形状规则的固体。比如一个球形的铁球,或者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木块等等。测它们的体积,只需要量出其边长、直径,然后就可以用相应的体积公式计算出来。
    如果是形状不规则的固体,比如一块小石头,该怎么办呢?
    乌鸦喝水的故事,听过吧?乌鸦够不着瓶里的水,就向水里扔石头,石头会把水位抬高。咱们也可以借鉴这个办法。将小石头放到水中,然后看看水的体积增加了多少,石头排开水所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啦。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称为“排水法”。
    妙招1:排水法。针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如果能在水中下沉,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间接的测出其体积。具体做法是:
    (1)先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2)再将小石头用细线拴住,缓慢地浸没到量筒的水中,读出石头和水的总体积V2;
    (3)用V2减去V1,就是石头的体积。
    注意:加入量筒中的水要适量,适量的意思就是,水量足以浸没固体,并且固体浸没后,水面又不超过量筒的量程。
    如果是在水中漂浮的物体,又怎么办呢?比如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小木块。
    妙招2:既然它不沉,那我们就想办法帮助它沉下去。可以用一根很细的针或者铁丝,把木块压到水里去。因为针很细,针占的体积可以忽略,体积计算方法跟刚才讲的“排水法”是一样的。
    你还能想到别的什么方法吗?
    妙招3:还可以在木块上绑一个重物,比如绑一个铁块,也能帮助它沉到水下去。只是这个时候你需要考虑这个铁块的体积了,具体的做法是:
    (1)首先还是往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将铁块单独沉入水中,读出水和铁块的体积V1;
    (2)取出铁块,将铁块与被测的木块绑在一起,沉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水位的读数V2;
    (3)用V2减去V1,也就是木块的体积。
    上面说的方法,都只适合于体积较小,可以放入量筒中的物体,如果是量筒装不下的物体怎么办呢?
    妙招4:较大的不溶于水的固体,可以用溢水法。所谓“溢水法”,就是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再将物体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水自然会溢出。我们接住溢出的水,然后用量筒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这个体积就是被测物体的体积啦。
    如果你没有溢水杯,用一个倾斜的烧杯装满水,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另外,溢出的水最好能直接流入量筒中,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如果由另一容器中转,测出的体积容易偏小。

    那如果是吸水的固体,比如一块陶瓷,能不能用排水法呢?
    妙招5:吸水材料它的体积应该是,排开水的体积再减去吸收水的体积。如果直接用排水法测体积会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的测量值偏大。怎么办呢?如果你测量时动作够快,物体还没来得及吸多少水,就已经测完了,那这点小误差就可以忽略掉了。更精确的做法呢,是先让它吸饱水,再用

    • 8 分钟
    【第6.04讲】认识量筒

    【第6.04讲】认识量筒

    【第6.04讲】认识量筒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
    前面我们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个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日后你学化学的时候,还会接触到容量瓶、移液管等更多的测液体体积的工具。物理课目前只要掌握量筒就可以了。
    量筒一般都是瘦瘦高高的,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子。为什么要把量筒做成这个样子呢?
    这是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与量杯或者带刻度的烧杯相比,量筒的精度更高。加入同样多的液体,瘦瘦高高的量筒,它的液面变化更明显。试想,如果你用洗澡盆一样的容器来量液体的体积,加入一点点水是看不出液面起伏变化的。所以瘦瘦高高的量筒,更适合精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根据量程,量筒有大有小,该选用多大的合适呢?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在选择量筒时,要尽量选量程稍大于液体体积的量筒,这样能一次性测出结果,避免分多次测量累积误差。但也不可选择过大的量筒,因为量筒越大,分度值也越大,测量精度也就低了。

    使用量筒时,首先要注意看清楚它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适用温度。
    液体的体积通常用升(L)或毫升(mL)表示,所以,量筒上刻度的单位多数是mL。1mL相当于1立方厘米;1L相当于1立方分米,也就是1000mL。
    量筒最上面的刻度是该量筒的量程,也就是它能测量的最大的体积。刻度中的每一个小格,表示的是量筒的分度值,也就是它能读出的最小的体积。
    注意观察量筒上的标签,每个量筒上都会标注一个温度值,最常见的是20℃,这个温度是量筒的适用温度,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都会加大误差。如果需要测量热的或冰的液体,你需要快速的操作,在量筒自身温度明显被改变之前完成读数。

    量筒读数也是有讲究的。
    液体装进量筒后,液面一般都不是平面,要么是凹面、要么是凸面。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与凹面的底部或者凸面的顶部相平。否则读数不准。如果俯视,读数会偏大;如果仰视,读数会偏小。
    另外还要注意,读数时量筒要放在水平台面上,不能将量筒拿在手上读数。
    另外,使用量筒时,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1. 不可将量筒立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因为这样量筒很容易倾倒。如果想测量量筒中液体的质量,需要将液体倒出至烧杯中,然后再用天平称量。
    2. 量筒是测量工具,不可用作长期储存的容器。
    【小结一下】
    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使用量筒前应注意其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适用温度。
    量筒中液面一般是凹面或凸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相平。
    【思考题】
    既然已经知道了用烧杯测体积并不精确,那为什么还要在每个烧杯上都刻上表示体积的刻度线呢?好了,下一讲再见!

    • 4 分钟
    【第6.03讲】密度还是那个密度

    【第6.03讲】密度还是那个密度

    【第6. 3讲】密度还是那个密度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
    同学们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同样大小的石头和木头,石头重,木头轻。知道原因吗?原因就是物质结构的疏密程度不同。石头的结构紧密,木头的结构疏松。这样两种相差比较大的物体,一掂量就知道了。如果掂量不出来的时候,又该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呢?
    有两种方法:一、体积相同比质量,质量大的结构紧密;二、质量相同比体积,体积小的结构紧密。当质量、体积都不相同时怎么办呢?那就求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比值大的结构紧密,比值小的结构疏松。这种求比值的方法实际就是上述的第一种方法,体积相同比质量。因为体积作除数,得到的就是同样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想想,这种思想方法之前用过没有?在机械运动中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用的就是这种思想方法,没忘记吧。
    课本上有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和理论推理是一致的:
    1. 同种物质,质量体积比是一定的,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 不同物质,质量体积比一般是不相等的。
    所以,物质的质量体积比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结构的疏密程度,即物质的密度。所谓“密度”,“密”是疏密,“度”是程度,疏密程度就叫做“密度”,这种思想方法,似曾相识吧?
    由密度的定义可知,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是由质量m的单位和体积V的单位复合而成,是这两个单位的比值。所以密度的单位是:kg/m³或者g/cm³。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g/cm³ = 1000 kg/m³。这也不用死记,把1kg变成10^3g,1m³变成10^6cm³,然后约分,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互换关系了。

    密度的公式,我们要理解它只是“定义公式”,或者叫“测量公式”,千万不能由此生出这样的结论来:
    “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这样的说法就大错特错了!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同种物质的密度并不随体积或质量的增减而变化。因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如果质量增大几倍,同时其体积也一定会同样增大几倍,结果两者的比值,也就是密度,仍保持不变。要始终抓住密度是物质结构的疏密程度,这个核心概念,同种物质其结构的疏密程度是一定的,与质量或体积均无关。例如:一大块海绵,它是松松软软的,难道一小块海绵就不是松松软软的了吗?显然,海绵的密度还是那个密度。
    课本上的密度表列举了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密度,仔细研究下这些密度值,还可以得出不少知识点:
    1.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但是反过来,密度相同的,不一定就是同一种物质。
    2.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密度 > 液体的密度 > 气体的密度。
    3. 同种物质的密度与它的状态有关,比如水变成冰,密度也变小了。
    4. 水的密度,你需要背下来。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为1g/cm³,即1000 kg/m³。由此可知:1m³的水,质量是1000kg,也就是1吨。1cm³的水,也就是1mL水,大概2滴左右,它的质量是1g。
    【小结一下】
    1.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它表示物体结构的疏密程度。
    2.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但不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3. 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为1 g/cm³,即1000 kg/m³。
    【思考题】
    物质的密度与其温度有关吗?与压力有关吗?
    下一讲我们再聊如何测量密度,咱们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

    • 6 分钟
    【第6.02讲】你真的了解天平吗?

    【第6.02讲】你真的了解天平吗?

    【第6.02讲】你真的了解天平吗?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
    我们已经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可这个数量到底是多少,必须经过测量才知道。生活中通常用称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称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等臂天平的原理是,当横梁平衡时,左右两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此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的读数之和,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只有横梁处于水平位置,也就是两臂平衡了,才能称出准确的结果,否则测量无效。这也就是天平为什么要叫“天平”了。
    调平衡是每次使用天平开始称量前都要做的重要步骤,包括三步:
    第1步: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为什么一定要放水平台上呢?若台面是倾斜的,天平横梁水平时指针不在正中,这样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已水平。如果倾斜特别严重的话,还会阻碍横梁的摆动,无法测量。
    第2步: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如果没这样做,测量时,粗心的人绝对要犯错,细心的人也多有不便。
    第3步: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正中央。
    归纳起来就是“一放、二移、三调节”。
    调平衡的第3步要求指针停留在分度盘的正中央,一般需要等较长的时间横梁才会静止下来。如果你不想等,也可以在指针摆动时注意观察,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刻度两边摆动的幅度,如果向两边摆动的幅度相等,也可以认为是平衡的。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两边摆动幅度相等,它停下来以后,指针一定会停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的位置。
    此时,如果指针往左摆得多,往右摆得少,应该怎么调平衡螺母啊?这种情况是左边重了,所以要把平衡螺母往右调。反之亦然,如果向右摆得多,则向左调平衡螺母。
    需要注意的是,天平调平衡后就不能再移动了。如果非要移动不可,那就要重新调平衡。
    调平衡之后就可以开始称量了。那被测物体是放在左盘好,还是放在右盘好?
    注意我问的是好与不好,而不是行与不行。我们都知道“左物右码”,也就是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中,砝码放在右盘中。那是因为标尺的零刻度线在左边,刚才调平衡的时候游码就已经位于标尺的最左侧了。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中添加砝码。所以是“左物右码”。这样,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读数之和才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非要反过来,“左码右物”,你能否称出物体的质量来?其实也可以称得出来。此时 游码的读数 + 物体的质量 = 砝码的质量,所以物体的实际质量就应该是砝码的质量与游码读数之差,用所有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读数才是被测物体的实际质量。跟“左物右码”比,这样太麻烦了。
    加减砝码的顺序应该由大到小好,还是由小到大好?
    当然是由大到小更好。因为砝码的质量是逐渐接近物体的质量,最后差一点就移动游码。称好后,放回砝码也是由大到小夹进盒子里,这样可以避免天平一直上下摆动。
    标尺上的示数是游码左边对齐的刻度。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游码移动到零刻度时就是左边与零刻度对齐的。
    如果标尺上1g被分成5等分,每一小格就是0.2g。这个就是天平的感量,也就是说加减0.2g天平有感觉,再少,天平就感觉不出来了。
    例如,某一物体质量约28g。称量时,先往右盘夹进一个20g的砝码,注意要轻拿轻放。接下来该如何操作啊?这是经常考的题目。20g离28g还差的很远,接下来当然是继续往右盘加砝码,再夹进一个10g的砝码,发现多了,只好退下来,换一个5g的

    • 9 分钟

用户评论

4.7(满分 5 分)
16 个评分

16 个评分

玛卡巴卡的巧克力

雾里悟物理

嗨嗨嗨嗨嗨啊嗨嗨啊好啊好啊哈

李莘阑

爱辽爱辽

爱辽爱辽

往矣升平

听后感

贼好了!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