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分钟

107 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 不过如此 | 简读中国史

    • 历史

 戊戌变法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政府的海军实力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战胜国日本从此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并开始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也进一步的加深,一大批爱国志士开始思考救国的方法。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比较活跃,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等人。他们以“变法图强”为口号,开展救国活动,并组织学会,兴办报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而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当时,在督办军务处当差的袁世凯,认为康有为的上书切中时弊,他也曾向光绪皇帝提出变法事宜,思想观点和康有为十分接近。

康有为、粱启超组织强学会,定期讲演,印行书刊,介绍西学,制造舆论,聚集力量。袁世凯也积极参加强学会,是发起人之一。而此时的清廷内部,存在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两派势力的矛盾。维新派的政治制度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满洲贵族和传统势力的利益,守旧派开始对光绪帝率领的维新派发动攻击。

1898年9月18日,光绪皇帝的一封密诏送到康有为的手中。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光绪帝意识到事情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三日后,又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决定铤而走险,实行兵变,计划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可是,实行兵变要有兵才行,于是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第二天,谭嗣同秘密赶到袁世凯的驻地法华寺,与袁世凯见面。袁世凯当面慷慨激昂,满口答应用兵包围颐和园,然后再囚禁或者杀掉慈禧太后的计划。

这之后事情的发展,在史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答应维新派的要求,骗得光绪皇帝的信任;一面看到慈禧太后的势力强大,决定投靠守旧派。他用假话支走了谭嗣同后,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

另一种说法认为,袁世凯告密是消极的,是慈禧太后决定发动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戊戌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所引起。那时慈禧太后并不知道康有为等要对她动手,而是在他已听到西太后训政,并要捉拿康有为、康广仁的消息之后,怕受连累治罪,不得已和盘托出。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同时下令逮捕变法的维新派人士,并废除新法,"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在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逃过追捕,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6人被捕后,未经审讯就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帝,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史称《戊戌变法》,后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最终失败,由于此次维新变法前后共持续了103天,历史上又称此次变法为称

 戊戌变法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政府的海军实力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战胜国日本从此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并开始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也进一步的加深,一大批爱国志士开始思考救国的方法。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比较活跃,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等人。他们以“变法图强”为口号,开展救国活动,并组织学会,兴办报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而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当时,在督办军务处当差的袁世凯,认为康有为的上书切中时弊,他也曾向光绪皇帝提出变法事宜,思想观点和康有为十分接近。

康有为、粱启超组织强学会,定期讲演,印行书刊,介绍西学,制造舆论,聚集力量。袁世凯也积极参加强学会,是发起人之一。而此时的清廷内部,存在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两派势力的矛盾。维新派的政治制度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满洲贵族和传统势力的利益,守旧派开始对光绪帝率领的维新派发动攻击。

1898年9月18日,光绪皇帝的一封密诏送到康有为的手中。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光绪帝意识到事情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三日后,又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决定铤而走险,实行兵变,计划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可是,实行兵变要有兵才行,于是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第二天,谭嗣同秘密赶到袁世凯的驻地法华寺,与袁世凯见面。袁世凯当面慷慨激昂,满口答应用兵包围颐和园,然后再囚禁或者杀掉慈禧太后的计划。

这之后事情的发展,在史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答应维新派的要求,骗得光绪皇帝的信任;一面看到慈禧太后的势力强大,决定投靠守旧派。他用假话支走了谭嗣同后,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

另一种说法认为,袁世凯告密是消极的,是慈禧太后决定发动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戊戌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所引起。那时慈禧太后并不知道康有为等要对她动手,而是在他已听到西太后训政,并要捉拿康有为、康广仁的消息之后,怕受连累治罪,不得已和盘托出。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同时下令逮捕变法的维新派人士,并废除新法,"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在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逃过追捕,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6人被捕后,未经审讯就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帝,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史称《戊戌变法》,后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最终失败,由于此次维新变法前后共持续了103天,历史上又称此次变法为称

7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