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分钟

S3E3丨从产业投资到国际合作,碳市场如何撬动能源转型“新拐点”‪?‬ 泰度Voice

    • 管理

近年来,气候变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全球低碳转型刻不容缓。碳交易市场通过总量设定、配额分配与交易,在市场机制下以低成本的方式促进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同时,碳市场的国际化建设与各国规则的碰撞为能源行业参与者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将进一步影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与效果。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于5月1日开始实施,碳交易市场发展再进一步。在此之前《泰度Voice》将连续推出两期关注碳交易市场的节目。本期节目邀请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马爱民、华泰证券研究所能源转型首席分析师刘俊及华泰证券固定收益部碳金融业务负责人蒋璨,希望能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科普中国碳市场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对“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充分引入金融要素,应对国际能源政策变化”等市场重点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聊天的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 马爱民

华泰证券研究所能源转型首席分析师 刘俊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部碳金融业务负责人 蒋璨



时间轴

03:54 碳市场首个行政法规具有哪些亮点?

06:18 强制+自愿,全国+地方,国际+区域,碳市场远比你想的复杂

13:19 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碳市场的成败

16:56 ESG指引与《条例》对碳数据的要求不约而同

18:16 碳市场本身就是为了寻找有效的碳价信号,也将指引产业低碳转型

22:22 碳价将通过市场机制重新平衡电力能源的投资

25:52 企业与市场已为扩容基本做好准备

36:56 欧盟碳关税既是挑战,也是技术创新的机遇

42:27 绿色股权激励,影响长远却一直被忽视



泰度小课堂

中国碳市场体系:从覆盖范围上可分为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两者覆盖的行业与企业范围不重合且互相独立运行。全国碳市场覆盖发电、建材、钢铁、有色等八大行业,当前已纳入发电行业企业,其他行业将逐步纳入,由生态环境部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制定纳入碳市场管控的企业排放门槛、企业名单,确定碳市场配额总量及分配方案等;而地方(试点)碳市场,先于全国碳市场建立,当前有北京、上海、广东等8个省市地方碳市场,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运行,在覆盖行业、交易主体、交易产品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输出经验。

从碳市场性质与交易产品上可分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又称强制碳市场/配额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又称自愿碳市场),强制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权(碳配额),自愿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碳交易机制促减排原理:碳市场主管部门每年为纳入强制碳市场管控的重点排放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相关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少碳排放,并按照规定时限内清缴与自己实际排放量等量的配额完成履约工作。当实际碳排放量超过排放额度时,企业需要在市场中购买碳配额。因此,超额排放的企业需付出额外成本,而减少自身排放的企业可从出售富余碳配额中获得收益。随着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逐渐严格,未来配额供应也将逐步减少并推动配额价格走高,减排成本与配额收益两相对比将激励企业实施减排措施、规划长期低碳转型投资。此外,企业还可在自愿碳市场中购买CCER用于抵销一定比例的应清缴碳排放量,全国碳市场为5%,以此鼓励更多的自愿减排项目、减排行为。



研报

近年来,气候变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全球低碳转型刻不容缓。碳交易市场通过总量设定、配额分配与交易,在市场机制下以低成本的方式促进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同时,碳市场的国际化建设与各国规则的碰撞为能源行业参与者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将进一步影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与效果。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于5月1日开始实施,碳交易市场发展再进一步。在此之前《泰度Voice》将连续推出两期关注碳交易市场的节目。本期节目邀请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马爱民、华泰证券研究所能源转型首席分析师刘俊及华泰证券固定收益部碳金融业务负责人蒋璨,希望能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科普中国碳市场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对“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充分引入金融要素,应对国际能源政策变化”等市场重点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聊天的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 马爱民

华泰证券研究所能源转型首席分析师 刘俊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部碳金融业务负责人 蒋璨



时间轴

03:54 碳市场首个行政法规具有哪些亮点?

06:18 强制+自愿,全国+地方,国际+区域,碳市场远比你想的复杂

13:19 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碳市场的成败

16:56 ESG指引与《条例》对碳数据的要求不约而同

18:16 碳市场本身就是为了寻找有效的碳价信号,也将指引产业低碳转型

22:22 碳价将通过市场机制重新平衡电力能源的投资

25:52 企业与市场已为扩容基本做好准备

36:56 欧盟碳关税既是挑战,也是技术创新的机遇

42:27 绿色股权激励,影响长远却一直被忽视



泰度小课堂

中国碳市场体系:从覆盖范围上可分为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两者覆盖的行业与企业范围不重合且互相独立运行。全国碳市场覆盖发电、建材、钢铁、有色等八大行业,当前已纳入发电行业企业,其他行业将逐步纳入,由生态环境部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制定纳入碳市场管控的企业排放门槛、企业名单,确定碳市场配额总量及分配方案等;而地方(试点)碳市场,先于全国碳市场建立,当前有北京、上海、广东等8个省市地方碳市场,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运行,在覆盖行业、交易主体、交易产品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输出经验。

从碳市场性质与交易产品上可分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又称强制碳市场/配额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又称自愿碳市场),强制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权(碳配额),自愿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碳交易机制促减排原理:碳市场主管部门每年为纳入强制碳市场管控的重点排放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相关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少碳排放,并按照规定时限内清缴与自己实际排放量等量的配额完成履约工作。当实际碳排放量超过排放额度时,企业需要在市场中购买碳配额。因此,超额排放的企业需付出额外成本,而减少自身排放的企业可从出售富余碳配额中获得收益。随着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逐渐严格,未来配额供应也将逐步减少并推动配额价格走高,减排成本与配额收益两相对比将激励企业实施减排措施、规划长期低碳转型投资。此外,企业还可在自愿碳市场中购买CCER用于抵销一定比例的应清缴碳排放量,全国碳市场为5%,以此鼓励更多的自愿减排项目、减排行为。



研报

44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