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 集

Talk三联 三联中读
-
- 历史
-
-
3.7 • 457 个评分
-
Talk三联是由《三联生活周刊》数字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播客栏目。立足杂志的封面故事和重大报道,邀请当期撰稿记者和相关话题嘉宾,用声音的形式记录和分享报道背后的故事,延展和重现封面现场,为“三联”读者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
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第一时间收听节目,阅读延伸内容、参与福利活动,并与主播们留言互动。
商务合作:caihua@lifeweek.com.cn
-
EP83 经济现在到底是冷是热?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实现下一轮的经济增长,需要靠哪些领域的驱动?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机遇与挑战?短期内的经济变动,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洋,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黄子懿一起,分享对于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前景、潜力领域等问题的思考,帮助大家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如何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更加理性地看待我们的生活与世界。
【本期嘉宾】
主播: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时间轴】
00:02:18 中国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形势
00:10:22 当前的低位运行,背后有哪些影响因素?
00:13:39 提振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00:27:24 住和行,两大行业还有多少潜力?
00:31:53 “疤痕效应”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00:34:53 学好经济学的知识,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请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
EP82 从海里来的我们,真的了解大海吗?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尽管我们从小学就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70%的表面积为海洋覆盖,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最初来源,海岛、沙滩也是许多人假期休闲的首选。但是,我们所能触及到的海洋范围,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面对如此浩渺的水下世界,我们依旧有太多的未知。
同时,这片充满未知的海域又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如何保护海洋,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多样性?是愈发迫切的问题。对于海洋的保护工作在基于怎样的规律开展?当前又有哪些正在施行的举措?这些信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从《海鲜诱惑》《深海诱惑》到《海洋诱惑》,土摩托袁越为我们提供了广阔且深入的视野,去了解与海洋有关的故事。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袁越和长期关注海洋保护的研究员陈冀俍,聊聊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历史、现状,以及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袁越,《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陈冀俍,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国际环境法在读博士
【时间轴】
00:03:01 “海洋三部曲”所从何来?
00:06:26 人类亲近海洋的历史,比想象中近很多
00:12:40 在环球生态中,海洋在发挥怎样的作用?
00:15:36 此次采访的最大收获:叠层石
00:26:33 三大近海生态系统
00:29:23 被视频宠坏的游客,与潜水技术
00:32:39 生态系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00:37:02 什么是海洋保护区?以大堡礁为例
00:43:15 公海保护难在何处?
00:50:38 南极海保护的经济账
00:55:58 全球环境治理的两套复杂系统
【图集】
▲澳大利亚鲨鱼湾的叠层石(袁越/摄)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
EP81 与马保国相处一天,依旧看不透流量的秘诀
“为什么这个火了?”在面对一拨又一拨陌生但被流量裹挟的名字时,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可能只是一个无心之举、一个表情,一段有些无厘头的视频,便因为“大意了,没有闪”,与流量撞个满怀。
网红真的是一张彩票吗?这些“网红”身上又有哪些会红的特质?为什么说“网红是平台的消耗品”?流量分配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三位参与此次报道的记者,分享他们的观察与理解。
只是,近距离接触身处流量中心的人们,就能找到流量密码么?似乎并不可能,即便是被流量砸中的他们,也很难说清这其中的奥秘。而如何面对流量对生活的改变,是我们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0:03:04 马保国是短视频江湖中的金毛狮王谢逊
00:06:05 与马老师相处一天,都发生了甚么事?
00:11:15 火了之后,如何面对媒体?
00:13:47 天生的表演者与网红体质
00:19:27 流量这件事就像中彩票
00:24:15 “挖呀挖”会火的基本原理
00:26:52 一个素人被流量砸中后,会发生什么?
00:30:36 MCN公司、平台与网红的关系
00:41:55 如果有机会,你愿意成为网红吗?
00:44:56 网红的盈利模式
00:47:20 Web2.0时代的幻境
00:51:33 在网络或者现实中成名,都需要天赋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请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福利】
点击链接加读书小助手,领三联自制【女性主义流派知识图谱】
https://t.yiwise.com/qoI8u -
EP80 丘濂·自然自在 | 环境史视角下的城市与自然,有什么不一样?
漫步在城市内的公园,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干旱的土地会被悉心灌溉,栽种的植物种类会刻意选择,分叉的树木需要定期进行修剪。尽管作为一种自然环境,这里却处处遍布着人工的痕迹。公园是人工和天然的美好结合,它是窥见城市和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一扇窗口。
我们渴望接触野生自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城市仍然是我们主要的生活之地。但日益肮脏的空气、拥挤的环境、喧嚣的噪音,让我们逐步认识到城市演化过程中的生态悖论,只有自然环境的美好才能使得城市成为更宜居之地。那么,城市和自然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而当有了自然的视角去打量城市之后,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会有何不同?
在前几期节目里,我们探索了城市里的动物、植物、动物园和在城市内田园生活的可能性,而作为“自然自在”系列播客的收尾,本期我们将视野放在更“硬核”的学术层面。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老师,从环境史、城市史的角度探讨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城市公园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使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本期嘉宾】
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侯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注于城市环境史研究,著有《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
【时间轴】
00:01:37 什么是“环境史”?
00:06:55 “城市环境史”究竟在研究什么?
00:16:25 为什么美国文化里,非常强调对“荒野”的保留?
00:30:08 纽约中央公园营建史
00:39:22 在城市公园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00:44:12 “无墙之城”,何以成为美国城市的特色?
00:52:27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在哪里?
00:59:37 灾难、气味、下水道……城市环境史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话题?
01:10:37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可以生发出自然探索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吗?
01:19:10 经过疫情的洗礼,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渴望是否变得更强烈了?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名词】
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美国环境史学家,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领军先锋,美国堪萨斯大学霍尔荣誉教授(荣休),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自然的经济体系》《尘暴》《帝国之河》等。曾获美国历史学奖班克罗夫特奖、苏格兰文学奖、英语语言联盟传记奖,并多次获普利策奖提名。
《尘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该书以环境史的视角,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持续发生的大尘暴。书中不但宏观性地描述了尘暴发生的气候、土壤、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还细致讲述了尘暴发生时所有的细节,包括对人们生活、生产、交通以及对人精神状态的影响。贯穿全书的一个观点是,大尘暴的发生与资本主义文化有关。1979年该书正式出版,次年便获得美国历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
《自然的大都市》(Nature's Metropolis: 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该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的著作,最早出版于1991年。在该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关于19世纪美国历史的环境视角,主要分析了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的生态和经济原因,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大都市芝加哥与其乡村腹地之间的联系。
《园与森林》(Garden and Forest)杂志:出版于1888~1897 年,是美国第一本致力于园艺、植物学、景观设计和保护、国家和城市公园发展的杂志。该杂志由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的创始董事查尔斯·斯普拉格·萨金特(Charles Sprague Sargent)创办。总共发行了十卷,包含大约8400页,包括1000多幅 -
EP79 玉琮、玉鹰、玉猪龙,我们如何“玉”见文明曙光?
了解史前时代的故事,器物是更为核心的途径。因为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不断赋予的特殊意涵,“玉器时代”的文明也就显得更为迷人。为什么在先民眼中,“玉”会成为一种被推崇的材质?玉器的生产和应用,在不同文化区之间,有哪些异同?在五千余年前的时代,这些相隔很远的区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而“玉器时代”突然结束,目前有哪些推测?除了历史本身,我们也会好奇历史现场的还原,比如在考古/遗址现场,如何想象数千年前的景貌?学者们又是如何严谨地开脑洞的?而对于记者而言,从考古报告出发的写作,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李硕的《翦商》里,为何可以读出“更高级的现场感”?在本期Talk三联中,你可以听听记者们的见闻与思考。
【本期嘉宾】
主播 | 薛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时间轴】01:44 考古中国:从仰韶到良渚04:15 什么是“玉器时代”?15:41 备受欢迎的材料,为什么是“玉”?21:17 谈年代伤感情:究竟谁影响了谁?25:41 差点被忽视的巨型“玉猪”33:34 打不上的logo与文明的消亡35:44 “上层交流网络说”与麦当劳42:36 考古现场与“大遗址保护”50:21 如何找到“更高级的现场感”?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三联生活周刊》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福利】
点击链接加读书小助手,领三联自制【女性主义流派知识图谱】
https://t.yiwise.com/qoI8u -
EP78 丘濂·自然自在 | 在城市近郊自耕自食,这样的生活现实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生活总会使人心生向往,可真的让住惯了城市的你锄草种菜、烧火烧炕、安抚鸡羊,长久地生活上几年,你真的愿意去接受这些新技能带来的挑战吗?或许你在心里就要打上问号。
不过对于蚊滋滋和长角羚这对“知识农夫”来说,他们很乐于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因为这是身为自然教育者一种知行合一的实践。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乡村生活和周末“农家乐”时光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广阔的乡野不再是一个提供休闲娱乐的背景,而是与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系统。如何应付疯长的杂草?如何防范偷鸡的豹猫?他们要学会与这些“自然邻居”的相处之道,因为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他们选择这片距离城市不远的“里山”地带来居住,也意味着他们并不想做世外桃源中的隐士,而是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更多城市里的来客。
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这里距离北京的中心只有70公里,却有着山地、溪川、草地、农田、果园和房舍彼此镶嵌的迷人景致。这里的自然浓度极高——颜色鲜亮的北红尾鸲在房顶筑巢,红外相机还捕捉到了狗獾、野猪、狍子等各种“丛林大咖”。 本期播客就让我们走出水泥丛林,来到他们生活的世界,听一听真正与野性为邻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吧~
【本期嘉宾】
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长角羚,曾就职环境NGO,从事濒危物种保育。现任盖娅 · 沃思花园农夫。
嘉宾 | 蚊滋滋,在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从事环境教育工作。2014年与长角羚创建盖娅·沃思花园。
【时间轴】
02:23 为什么要起“自然名”?
04:04 “里山”究竟是什么?
09:52 结庐在何处?要看自然浓度
15:37 农场生活的四时节律
17:24 自给自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9:20 烧炕、做灶、装旱厕,里山生活的小技巧
24:58 买农具里的大学问
29:50 动手能力是逼出来的
35:44 蚯蚓粪的脑洞再利用
37:54 如何在山里与动植物“和平相处”?
45:08 北红尾鸲、麻雀和岩松鼠的“爱恨情仇”
48:30 老菜的妙用,丑菜的价值
58:02 把生活镶嵌到自然,成为它的一部分
1:01:21 如果不搬去乡野,是否也有机会实践生态友好?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用户评论
选题有意思,但是实际内容不够充实
如题。主持的女生讲话语速很慢,似乎是一边说话一边思考措辞。关于哲学的这一期,没有提供特别有深度的观点。
男主持人果然还是为男生说话
男主持人给人一种审视上野的感觉,像是在找寻着什么,证明着上野受伤了才…选择不婚不育
杂志文章与博客是否有所脱节
听了新消费主义这一期,正如主播们反复强调的,他们并没有临期消费的经历,他们的临期消费不是别人带领就是为了这次的节目。那是否你们就并没有很多的发言权?试图从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但又没有多少干货;试图从采访的个别案例里去发现,却只是在你们的圈子里稍微下调一部分的案例,并且非常同质,只是你们个人眼中的“低消”。但实际上最大的践行这种消费方式的人群到底是在哪里呢?我总觉得相比于杂志中一些脚踏实地的文章,三联 talk 好像少了很多关怀。或许你们的受众是和你们同样消费水平的人群,但你们又能给这些听众带来什么呢?如果你们的受众也包括你们选题中真正应该讨论的对象,你们的内容有没有触碰到她们这样生活的本质呢。总感觉内容很白开水,不上不下,采访落不下去,干货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