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episodes

我们将把国学经典呈现给大家,一起学习经典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记得关注主播并订阅专辑哦,这样上新就会提醒你了。欢迎分享给你的好朋友,一起来我们的直播间分享倾听后感,等你哦。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朱熹和王阳‪明‬ 2022战胜自己

    • History

我们将把国学经典呈现给大家,一起学习经典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记得关注主播并订阅专辑哦,这样上新就会提醒你了。欢迎分享给你的好朋友,一起来我们的直播间分享倾听后感,等你哦。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任重而道远的修行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任重而道远的修行

    任重道远的修行
    儒家讲究的是修己以安人,通过加强个人修养理顺人际关系,讲究“反求诸己”,遇到问题到自己身上找原因,“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但是,儒家更强调的是“义者宜也”,凡事追求妥当、恰如其分,就是把握好“度”。因此,儒家的修行也不是一味地自省、自责,也不是无原则地把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在修行上也要贯彻“中庸”精神,把握好度。我们不要忘记,“勇”为儒家“三达德”之一,如果按儒家的方式修行,最后把人修得火气全无、逆来顺受、唯唯诺诺,那只能说他修偏了、修错了。孟子讲“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慨,这也是儒家修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我希望弟子们能够沉下来、静下来,打理一下自己的内心,通过修心是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机遇的:但能否把握住机遇,不仅与你修行的深浅有关,也与你的能力、素质有关,与你做事是否能把握好度有关,更与你是否有儒家“铁肩担道义”的气慨有关。我体会,那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种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儒家精神。《论语》上记载,孔子的弟子,也是《大学》的作者曾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将实现儒家的最高追求“仁”作为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毕生向着这个愿景前进,死而后已;因为肩负如此重大的使命,而且要坚守一生,所以才说儒家知识分子是“任重而道远”。可以说,历代的儒家学者对于儒家的理想与信念是抱着一种宗教式的虔诚,从这个角度来看,称儒家为儒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理解,支撑历代大儒坚持走下去的理由,并不仅仅是人生在今世的成功,更多的可能是人的自我完善,是灵魂的成长,是生命境界的提升,也是对美好归宿的期冀。我是一个怯懦的人,恐怕担不起这样一副重担;我是一个脆弱的人,恐怕没有恒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但我也是一个冲动的人,不管自己是否担得起、走得下去,就已经将弘扬儒学作为自己的任务,并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事业。收弟子,就是要寻找有缘人,帮我一起来承担这副重担,我们相互勉励地一直走下去。成也罢、败也罢,风雨也好,彩虹也好,我想,我们毕竟一起走过,感受过不一样的人生,走向生命的更高层次。这样,我也就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了。

    • 4 min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觉悟与明了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觉悟与明了

    觉悟与明了
    修心的起点是觉悟。我这里说的觉悟要作动词理解,也许称为觉醒更合适一些。能够想到修心,能够有修行的愿望,这已经是一种觉悟了。试看中国十几亿人,认识到修心的重要性,想要修心的能有多少,可以说,99.9%以上的人一生都活在浑浑噩噩之中,完全没有觉悟、觉醒,就像是没有从梦中醒来。有什么区别呢?修行的人靠理性指导自己的人生,不修的人靠本能指导自已的人生。以理性指导人生,才能活的理性,才能真正过上自已想要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人”生;靠本能指导人生,只能是他的人生中充分体现着动物性的本能,这不是真正的“人”生。说的更直白些,不修的人生与动物的生活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先声明,我不是骂人哦。想一想吧,不修行的人,或者说绝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一种旋律,不外是挣钱、花钱两件事吧,年轻时努力学习,以便上好大学、有好工作,可以多挣一些钱,然后可以吃好的、喝好的,娶个漂亮媳妇,生儿子。然后是更努力地挣钱,供儿子上学、供儿子买房娶媳妇,然后发挥余热带孙子,再之后,没有力量去挣钱,甚至没有精力去花钱了,就在家安度晚年,说得不好听一点儿,混吃等死吧。这样的人生与动物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吗?动物小时候也在努力学习生存的本领吧,以便能吃好、喝好,然后呢,也努力打扮一下自己,求偶,然后是努力带好孩子,然后是晚年,竟争中被淘汰。人生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何在?在我看来,知道修心,是人性从其动物性本能中觉醒,有了与动物不同的追求,此后才活得真正像个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就是像动物一样过完一生,从未觉醒。我非常讨厌人是高级动物这一说法,这是抹杀人的灵性,将人混同于动物,为人像动物一样过一生、永不觉醒找理论依据,不是唤醒梦中人,而是给他安眠药,让他沉睡至死。只有觉悟者才会修行,因此说修心的起点是觉悟。带来明了的觉悟才是真正的觉悟。分两个方面。首先,明了,指你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绝大多数人的浑浑噩噩,发现自己与他们的不同,认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另一个高度上,这才是真正的觉悟。甚至会对这个世界存在一丝陌生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属于当下的这个世界。其次,明了,也指明白这一切之后,产生慈悲心,而不是傲慢心。怜悯众生的没有觉悟、浑浑,这就是慈悲心......

    • 5 min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学者为己”,不仅学习、修身,我们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传习录》中记载的王阳明与弟子萧惠的一番对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人必须要有“为己之心”,就是真正为自己好的心,然后才能克制自己,进行自我约束,而只有能进行自我约束的人,才能成就自己。人生的修炼就是为己一克己一成己的过程,为己是出发点,是修身的动力,克己是修身的方式,也是修身的过程,成己是修身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我们修身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萧惠说:“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萧惠认为自己有为己之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克己,经常约束不住自己。王阳明问:“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就是问萧惠,你认为自己有为己之心,具体表现是什么?萧惠思考了很久才回答:“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萧惠一心想做个好人,因此就误认为自己有为己之心,在王阳明的启发下,他认识到这是不对的,看来他从前只是为了“躯壳的己”,并不是为了“真己”。这是古人的概念,所谓“躯壳的己”指肉体,“真己”指真正的自己。萧惠反思自己从前的所做所为,认为都是为了自己的肉体着想,并没有为真正的自己着想。王阳明说:“真己何曾离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真正的自己也是离不开肉体的,王阳明认为,萧惠恐怕都不曾真正地为自己的肉体着想。王阳明接着问:“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肉体是不是指耳目口鼻四肢这些东西?当然是啊!萧惠回答:“正是如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正是因为耳目口鼻四肢追求物质的享受,所以才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王阳明接下来讲了一大段话: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著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躯壳外面的物事。

    • 8 min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止于至善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人所说的《大学》的“三纲”,三条纲领。王阳明认为,亲民就是使人愿意与你亲近,这样你就能理顺人脉。朱熹认为,在这里“亲”应读为“新”,“新”的通假字,新民,是使人焕然一新,就是使身边的人都向好的方面转变。我觉得两位大儒都没错,只是视角不同。王阳明谈的是起点,你要想让人改变,人家都不和你亲近,你怎么能改变他呢?所以第一步要做到亲民。而亲民就必然会达到新民,这个人和你关系非常亲近,什么事都找你聊,问你意见,他就必然受你影响,必然会有所改变。因此我觉得,亲民和新民实际是一回事儿。止于至善,从字面上讲,是停留在至善的状态,孔子表扬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的心能够持续三个月不违背仁,这就是停留在至善的状态了。但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也不是修身的具体途径。

    • 5 min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明心复性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明心复性

    明心复性
    因为《论语》中提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又记载着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传统上认为,孔子很少给弟子讲天道、性、命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甚至进而认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里缺少哲学思辨层面的内容.但是,《论语》中也记载,孔子曾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如果不知道“命”,就无法成为君子,显然,君子必须进行与“命”有关的哲学层面的思考。由此看来,先秦时期的儒家一定对此方面有着精深的思辨.《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孔子家语》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从“道”或者说“天”中分离出来的那个东西叫作“命”,“命”与“天”、“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 7 min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克己复礼与慎独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克己复礼与慎独

    克己复礼与慎独
    克己复礼这个概念,出自孔子与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之间的一番对话: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作为孔子最出色的弟子,显然不可能不知道“仁者爱人”的道理,不可能不知道仁就是对他人的爱。那么,我觉得,“颜渊问仁”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颜回来问孔子什么是仁,而应该理解为颜回来问孔子怎么才能做到仁。孔子告诉颜回,“克己复礼”就实践了仁。颜回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的回答就是非常有名的“四勿”,四个不要,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孔子师徒口中的礼,应该是指“周礼”,就是西周以来的礼俗,因为孔子是提倡复兴周礼的。宋明理学家们将这个“礼”理解为“理”,认为“克己复礼”的意思是,克去自己的私欲,就能恢复天理。这恐怕不符合孔子的本义。但是仅仅将“礼”理解为周礼,似乎对我们今天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引申一下,“礼”是什么?周礼是西周以来的礼俗,也就是西周以来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已,那么,礼不外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所谓“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以使自己的所做所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克制自己的什么?克制自己那些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冲动,克制自已那些自私的欲望。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才是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可是我今天实在太累了,我也想坐着,这就是私欲。需要进行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才站起来给身边的老人让座。这一番思想斗争,就是对自己私欲的克制,就是“克己”;最终战胜了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就是“复礼”。传统上儒家将这种思想斗争称为“天人之战”,“天”指天理,。“人”指人欲、私欲,这种思想斗争实际上就是天理和私欲之间的斗争。最终天理战胜了私欲,作到了“克己复礼”,起来让座了;若是心中的天理被私欲打败了,没有起来让座,那就不是修行了。“克己复礼”,就是追求在“天人之战”中,天理战胜私欲的次数越来越多,这就是修行提升的过程,到最终完全按照天理的要求行动,就实现了“存天理、灭人欲”。

    • 9 min

Top Podcasts In History

The Rest Is History
Goalhanger Podcasts
Kongerækken
Hans Erik Havsteen og Anders Olling
Kampen om historien
DR
Bag om København
Københavns Biblioteker
Bakspejl
DR
Den yderste grænse
Vores Tid - Nationalmuseets mediehus & 24syv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