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episodios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中国在1917年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一战那些事‪儿‬ 陈培西

    • Historia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中国在1917年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巨舰大炮的最后决战——日德兰海战:大战前夕

    巨舰大炮的最后决战——日德兰海战:大战前夕

    举世瞩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时,就已经超越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不再以一两次投入有限资源的战役来决定国家间的胜负,而是变成了动员国家一切资源以支撑战争需要的总体战。因此,获取必要的战争资源,已成为了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在二十世纪初的物质条件下,哪一方夺取了制海权,哪一方就掌握了战争取胜的钥匙。
    众所周知,英国是几个世纪中的头号海洋霸权大国,其海军力量举世无敌,具备全球性战略打击能力,一如后来的美国。而德国则是后起列强,追赶的势头很猛,至二十世纪初期在综合力国力方面已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和第二经济大国。可是,在海军建设方面德国却屈居英国之后。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雄心很大,企图称霸全球。然而德国的地缘态势却很不给力,国家海岸线局限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一隅,其中波罗的海位置偏内被四周国家环抱,只有北海方向能直面大洋。这种地缘环境决定了,只要英国海军封锁北海外围,德国海军就是一个旱鸭子,永无出头之日。
    说到德国海军,那实力可不弱。经过威廉二世主持下发奋追赶,充分发挥了德国工业化的威力,至一战爆发前夕,德国海军已非吴下阿蒙。其著名的公海舰队拥有主力战列舰24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重型巡洋舰11艘、驱逐舰63艘,共计各种大小水面战舰103艘,总排水量超过70万吨,舰上装备300毫米以上大径火炮244门,已经发成为仅次于英国海军的世界第二大海军。
    英国则非常清楚德国海军的巨大威胁,其战略计划死死咬住德国的软肋,从战争一开始,就动用强大的海军封锁了北海。英国海军拥有无畏级战列舰28艘、战列巡洋舰9艘、轻重型巡洋舰34艘、驱逐舰80艘,总计各种大小水面战舰151艘,总排水量超过125万吨,舰上装备3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334门,实力更胜德国海军一筹。

    德国公海舰队以北海东岸的威廉港为海军基地,整天面对着北海外的茫茫大洋发愁。这北海夹在英伦三岛和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东西宽600多公里,南北长900多公里,基本上是一个陆缘海。德国在北海拥有的海岸线并不长,出口也非常狭窄,英国海军舰队就在北海中不停巡航,严密监视威廉港的动向,死死锁住了德国海军通向大西洋的道路。
    德国海军如果不能杀出北海,就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不能从海上获得各种宝贵的战略资源,也就难以支撑消耗巨大而面临长期化的战争。可如果要向北海突击,就必须同英国海军展开面对面的决战,胜负殊难预料。从威廉二世到德国海军高层都知道己方实力不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愿意下此豪赌。无奈之余,德国海军只好采取所谓的“无限制潜艇战”,用游击战方式向英国海军报复。

    这种情况注定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到了1916年,西欧战场爆发了空前惨烈的凡尔登战役,德国的国力达到全面紧张程度。为了配合陆军作战,威廉二世下了狠心,要求德国海军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痛击英国主力舰队,夺取制海权,并进一步获得必要的战争资源。
    于是,惊心动魄的日德兰大海战,世界海战史上最后一次以巨舰大炮决定胜负的大洋厮杀,便悄悄拉开了帷幕。

    • 6 min
    德军名将福尔贝克——一战的不败战神

    德军名将福尔贝克——一战的不败战神

    一不败战神,三大国联合围剿,大胜却选择投降,回国后成民族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福尔贝克曾跟随德军前往中国镇压义和团,至于期间他做了什么,有没有参与决策就不知道了。四年之后,他第一次被派到南非(当时属于德国的殖民地)去镇压当地的起义。因为非洲还是属于比较原始的地方,丛林茂密,在那段时间,福尔贝克了解到了在丛林打仗有多难,从小就接受训练的丛林战士有多厉害!
    1914年,由于福尔贝克表现良好,接任为东非地区(同属德国殖民地)的总司令,负责管理训练当地的四千多名士兵。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刚开始还真不怎么样,因为里边只有几百人是正经军官,其他的都是一些非洲土著,从来没有正儿八经的接受过训练。
    对这些土著,很多德国人都表现出鄙视和不屑,只有福尔贝克平等对待他们,并且按照德国军人的标准去训练他们。正因为福尔贝克这种一视同仁的性格,使他在东非赢得所有人的爱戴,全军上下一心,这也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同年8月,一战的战火蔓延至东非,自信满满的英国人原本以为拿下东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没想到是被吊打!这一个结局,离不开福尔贝克的天才指挥。英军进攻的消息传来,福尔贝克没有因为兵力弱而怯敌,反而主动出击,把英国修的铁路给炸毁。
    11月,英国又派大军卷土重来,英军的数量是德国的八倍!福尔贝克下令德军往后撤,引诱敌军深入,不知所以的英军走进一个遍布炸药、地雷的区域,造成士兵死伤无数。后来英军败走,准备乘船撤离时,德军加大火力对他们扫射,使得英军伤亡四千多人,而福尔贝克仅仅损失了六十名士兵!战后,英国视这场战争为耻辱,不愿提起。
    1916年,英国派出一支四万多人的军队,约是德军数量的10倍,想要一举拿下东非。福尔贝克故技重施,继续后退,趁着英军在东非复杂的地形行走时,利用灌木丛的遮挡,突然发动游击战,在敌人看来那就是神出鬼没;再加上东非酷热的天气,导致许多士兵疾病缠身,英国这次再次大败。

    次年,英军、比利时军队、葡萄牙军队分不同的方向围攻,在个钟物资严重缺乏的前提下,福尔贝克勉强取胜,为此他还放弃了一些伤员,敌方伤亡一千五百多人,而自己方才损失了不到100人。
    1917年,战争都了尾声。德军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差了,粮食、衣服都没有,弹药、枪的装备也缺乏。福尔贝克了解到敌军在莫桑比克要塞屯了很多物资,于是他派兵突击并占领了这个地方,把所需的物资都抢回来了。到了1918年,准备充足的德军在福尔贝克带领下,攻下了赞比亚!

    本来福尔贝克还要进一步占领下去的,谁知这时候传出一个让他难以相信的消息——德国战败。他认为,作为一个德国人,要尊重并执行停战协议!于是,这一位让英军吃尽苦头的司令,率领手下剩余的三千多名士兵向侵略的英国政府投降。安排好一切事情后,福尔贝克于1919年年初回到德国。
    回到国家之后,福尔贝克才知道自己在东非抵抗英国军队的事迹早已传开,他被德国民众视为民族英雄。

    据战后的统计,福尔贝克在东非,用手下四千多名士兵,大败英国共计三十万军队,还有指挥的一百三十名将军,间接导致英国损失了150亿!
    可以说,福尔贝克只是因为自己的国家投降了他才会对敌军投降,其实他从来都没被对方征服过!他尊重每一个士兵,所以在他多年后回到东非时,曾经跟他一起作战的老兵仍然按照以前的传统,列队,热泪盈眶,向他表

    • 9 min
    以一敌百的神枪手约克中士

    以一敌百的神枪手约克中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介入了欧洲战争。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阿尔文·约克要求免除服役,但遭到拒绝。他于1917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到第82师328 团2营7连。在战争中,他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战争。1918年5月,美82师奉命远征欧洲,被派往法国索姆地区作为英国陆军的预备队。同年8 月,该师胜利地占领了诺鲁瓦和旺德里两座城镇。 9月下旬,该师又被派往阿尔贡森林。10月初,第82师执行一次复杂而危险的任务:穿过友邻部队的前线,占领向德军提供补给的德科维尔铁路。当晨雾消散的时候,该师第二营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山谷的斜坡上,几百米的山谷尽头有三个高地,均是德军的支撑点。高地后面就是铁路。等太阳升起时,德军机枪手便可以俯视整个山谷。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约克所在的第一排受命于6 时10分向德军的高地发起进攻。在德军强大的机枪火力压制下,他们伤亡很大,第一次冲锋失败了。 连长决定从第一排派出一个小分队向敌后穿插,从而包围德军的机枪阵地,并指定由厄利带领一排仅剩下的17人,组成小分队执行这一任务。谁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命令,但没有一个人后退。小分队立即隐身于丛林之中,沿着沟壑行进。 当绕到德军防守的高地附近时,厄利决定迂回到德国兵的后面。于是,他们弯着腰, 从一个灌木丛到另一个灌木丛,尽可能地利用地形地物,一步步深入敌人阵地。小分队越过一条小溪后,摸到一块平坦地。这里是德国兵的营房,一个少校正与两个军官谈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坐着大约20名士兵,正在吃早餐,看来这是敌军机枪群阵地。阵地前面一个陡峭的高地上,德军机枪正向山谷射击。机不可失,小分队向德军阵地冲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大多数德国兵被迫投降。厄利命令停止射击,把敌人包围起来。这时坡顶上的机枪手听到了下面的枪声,就调转枪口朝自己的营地射击。厄利身中6发子弹,随即命令一个班长接替他指挥战斗,但这位班长后来也因中弹而无法作战。在激战中,只有约克和7 个士兵幸免于难。小分队处境十分危急,而处在开阔地带的阿尔文·约克成了敌人射击的目标,二三十挺机枪向他射击, 但他没有中弹。俯卧在软湿泥土上的约克利用时机进行还击。 一个德军中尉带着5 名士兵从距离他23米的沟壕中冲上来向他袭击。他扔掉手中炽热的步枪,举起柯尔特自动手枪,像往年打火鸡那样,小心地瞄准最后面那个士兵。因为打死后面的敌人,不会惊动前面的敌人;如果先击毙掉前面的敌人,后面的敌人就会卧倒向他射击。阿尔文·约克把这6 个人全部击毙。至此,他共发射20发子弹,却打死了21名敌人。在激战中,阿尔文·约克觉察到有人从身后向他射击,他立即转过身来,发现一名德国少校正拿着一支打光子弹的手枪。德国少校在惊愕中大喊:“上帝,如果你不再射击,我将叫他们投降。”于是阿尔文·约克和其他幸存者俘虏了这里的90名德国兵。在返回途中,他们又清除了几个机枪火力点,俘虏了一些德国兵,为该师顺利占领铁路扫清了前进中的障碍。 阿尔文·约克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了。不久,阿尔文·约克晋升为中士,获得了十字勋章、法国奖章、意大利奖章、从军纪念章,并在1922年获得美国荣誉勋章。1919年5月22日,阿尔文·约克回到纽约,受到全城居民的热烈欢迎。人们把他举在肩上,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这位“最伟大的普通士兵”的崇敬心情。有人想借他的名气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以赚取高额的

    • 6 min
    弗里茨·哈伯——集天才与魔鬼于一身,屠杀数百万人,逼死妻子,却荣获诺贝尔奖

    弗里茨·哈伯——集天才与魔鬼于一身,屠杀数百万人,逼死妻子,却荣获诺贝尔奖

    当一个人饿肚子的时候,没有什么比一个馒头、一碗大米饭更加重要的了。毕竟吃饱了才能有精神生活。
    所以我认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工合成氨,它使得当时的粮食产量直接翻翻,解决了很多人饿肚子问题,养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
    人们只有吃饱饭以后才有力气干活,创造经济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科学家同样只有吃饱了以后才能研究大自然,搞发明。所以没有什么比人工合成氨更为重要的了。
    如果没有这项发明,人类人口也不会从上世纪初的16亿增长到现在的75亿。

    那么是谁做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呢?他是德国的一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出生于1868年。

    但是哈伯除了是一位科学家以外,他还是一个德国人,并且是一位疯狂的沙文主义者。他除了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他也有阴暗的一面,导致了数百人死亡,甚至有些人是在痛不欲生中度过了余生。

    天使的阴暗面
    哈伯的一生正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德国的科学家当然无法独善其身。为了帮助德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西线战场堑壕战的僵局。
    他建议使用毒气战,虽然当时很多将军认为这有点胜之不武,是下三滥的手段,但是迫于无奈只好接受了哈伯的建议。
    他首先使用的是氯气,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比空气重,可以随着风在地面上漂移,

    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的伊普尔,从6000个毒气罐中释放了168吨的氯气。黄色气体淌过之处很快士兵就会倒地不起,使得盟军伤亡人数是德军的两倍。

    哈伯的妻子为了阻止他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至以死相劝,但哈伯此时已经疯狂到失去了理智,最终妻子在他面前自杀,也没有改变哈伯为自己国家研究毒气的决心。
    氯气之后,哈伯还研制的光气,最后是芥子气,一次比一次的毒性强,芥子气至今都被称为毒气之王。
    而哈伯也被称为了毒气战之父。

    在整个战争中,包括后来的二战,因为哈伯的毒气至少造成了百万计的伤亡,给人类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的恐惧。
    到了二战时期,由于哈伯是犹太人,就算他对德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德国依旧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地。
    1933年他逃亡英国,1934年去世,当时他69岁。
    虽然他逃离了德国,但是他发明的芥子毒气却被用来残害了自己的同胞犹太人。其中有哈伯的朋友、亲戚。

    • 6 min
    士兵亨利.坦迪——一个差点改变世界历史的小人物

    士兵亨利.坦迪——一个差点改变世界历史的小人物

    我们总喜欢对历史上诸多决定性的时刻满怀假设,想象着另一种可能性,但我们也清楚,历史不存在如果,一念之差,历史的发展便无法挽回,就像蝴蝶效应一样。
    只不过,项羽在鸿门宴上,怎么也不会料到未来会败在刘邦之手;关羽在华容道上,也未能预卜放过的曹操会在日后要了自己的命;同样的,在1918年9月28日的法国战场上,亨利坦迪更想不到自己一念之仁所放走的人,20年后竟让整个欧洲陷入了一场大劫难。

    亨利坦迪是一名出色的英国大兵,自从19岁参军以后,他的英勇善战给他带来了无数荣誉。1919年12月17日,英王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亲自授予他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而他在伊普尔战役中被战地记者拍到的背负一名受伤的战友艰难前行的照片,更是让他成为国民眼中的英雄。
    不过,就连他自己也想不到,在此之前不久的法国马尔宽渡口战斗中,他出于基督教徒的信仰而放过的一名受伤的德军,却会是一场大劫难的开始。
    1918年9月28日,法德双方在马尔宽渡口的战役打响,为了端掉德军早前部署的重型火力点,亨利坦迪孤身犯险,扛着炸药包摧毁了敌人的工事,并搭建木板桥确保了部队的进攻。最终,这场战斗以法军的全盘胜利而告终。
    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亨利坦迪发现一名负伤的德国士兵慢慢爬了起来,他手里没有任何武器,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直勾勾地盯着亨利坦迪。

    “我当时只是瞄准了他,却没有开枪。我不可能对一名没有还手之力的伤员开枪,我最终选择放走了他。”这是亨利坦迪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的。当然,此时并没有人对这个无关痛痒的小插曲留意过,就连亨利坦迪本人也没有在乎。
    直到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应邀来到希特勒的私人别墅,看到墙壁上挂的那幅英国士兵的油画时,才发现这竟是当年英国的英雄人物亨利坦迪。而希特勒也对其讲起了这段尘封的往事,“画中的士兵差点要了我的命,当时我以为再也看不到德国了,是上帝将我从他的枪口中救了出来!”临别之际,希特勒还托张伯伦向自己的“救命恩人”问好。
    然而,这样的往事并没有换来希特勒的仁慈之念,短短数月之后,二战爆发。而此时早已退役的亨利坦迪,刚从前首相张伯伦的口中得知,自己20年前放过的,正是如今给英国给欧洲带来无尽苦难的希特勒!

    尤其是1940年,亨利坦迪的家乡考文垂遭到德军的狂轰滥炸,无数平民死于其中的时候,亨利坦迪几乎是愤怒到了极点,他恨自己当初的一念之仁,更恨这个滥杀无辜的法西斯魔头。尽管当时亨利坦迪已经49岁,而且早已因为受伤而退役,但是他依然加入了后方志愿者工作中心,为反法西斯尽一份力。
    在战后的一次采访中谈到这段往事的时候,亨利坦迪不无痛心地说:“当时如果知道这个家伙是这样一个人,我真该一枪毙了他!那么多人被他无辜杀害,我真的是有愧于上帝啊!”
    所幸,上帝并没有施与这个恶魔更多的怜悯,1945年,随着法西斯的衰亡,希特勒也自杀而亡。直到此时,亨利坦迪心中的愧疚感才算消减了一些。
    或许,我们并不能责怪于他,仁慈之心是最本初的人性,即使换做他人,可能也会选择放过那个德国伤兵。要怪,只能怪那些一心变成魔鬼的家伙,上帝给了他们新生,他们却用来制造灾难。

    • 4 min
    英土对决 | 一战中的东西两个大帝国在中东的厮杀

    英土对决 | 一战中的东西两个大帝国在中东的厮杀

    当土耳其于1914年11月1日与中欧强国结盟时,英国在中东的兵力包括一个为保护英波石油公司的财产而驻守在波斯湾的阿巴丹岛的印度旅。为寻求一个更适于军事行动的基地,这个旅向北前进,去夺取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处的美索不达米亚(现在的伊拉克)的主要港口巴士拉。这座城市于11月22日落入英军手中,但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代价。

      几个月后,印度陆军的高级军官约翰·尼克松爵士将军把他的部队从印度的西北边境省调往美索不达米亚,他在那里率领一个军,包括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土耳其的实力和英国人的相等,计有阿瓦士附近的部队八千人和幼发拉底的一万八千人。可是,英国人仍然低估土耳其的战斗力,并且不注意热病盛行、干旱贫瘠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流域所特有的作战危险。
    尼克松派统率第六印度师的查尔斯·汤申德将军去追逐力量不均地分布在整个地区的土耳其主力,汤申德向底格里斯的东岸前进,于6月3日以微不足道的损失攻占了阿马拉。土耳其人宁愿往后撤退,重新集结更多的兵力,而不为一个缺乏任何战略价值的城镇去战斗。
    汤申德的特遣部队不顾敌人的扰乱,烘炉般的温度和疾病,沉重缓慢地上溯底格里斯河,于1915年9月夺取库特伊马拉,然而,由于缺乏充分的医药设备,许多伤员不必要地死亡了。汤申德继续沿着底格里斯河前进,遇到的抵抗日益增加,10月初进入阿齐齐亚,那时河谷深处往往干涸为泥泞的细流。谨慎的尼克松感到进一步前进的困难,命令汤申德把他的部队停下来,但后者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英国内阁为转移公众对加利波利灾难的注意力,要尼克松攻占巴格达。10月3日,一封电报告知这位指挥官说,他“可以向巴格达进军,如果他相信他使用的兵力能胜任作战的话”。这是一个狡猾的手法,因为伦敦完全了解尼克松没有胜利的希望。如果这一计划失败,尼克松将承担失败的责任,而胜利则将增加政府的信誉。

      在不熟悉地形作战的汤申德的印度士兵,在巴格达东南二十英里、牢加设防的古代吉泰西普洪遗址与土耳其军遭遇。两天的战斗,一万四千人的英-印军队伤亡了四千五百人。于是,汤申德的筋疲力尽的部队带着只有两个月的存粮退到库特伊马拉,他们的唯一希望是掘壕防守,等待增援。
    追击的土耳其军包围了库特伊马拉,粉碎了一切援救守军的尝试。1916年1月,芬顿·艾尔默爵士将军试图和他的伙伴会合,遭受了六千人的伤亡。3月,他又作了一次努力,再次损失了近五千人。此刻,汤申德下令宰了一千一百匹马,使他的饥饿的士兵吃到东西。到4月末,守军面临了被歼灭的命运。根据汤申德用无线电发出的迫切请求,基切纳勋爵准其向敌方投降,这也许是一个可怕的失着,因为伤员和瘦弱的被俘人员经过沙漠时一路受到残酷的鞭打。
    土耳其之未能于1915年攻占埃及,促使英国人加强他们在那里的部队以对付重新开始的进攻,而英国在达达尼尔的失败,使土耳其部队解脱出来,作又一次进攻埃及的尝试。这一次,土耳其人在苏伊士运河被击退,已经渡过这条水道的前进部队大批被击毙。在亲土耳其的埃及人于1916年春发动的地方叛乱被征服后,阿奇博尔德·默里爵士将军于是继续向干透了的西奈半岛进军。
    默里的目的是保护苏伊士运河,并为从西南打击土耳其军创造条件。当部队于1916年5月到达西奈时,他的士兵和一大群土著劳工,开始了筑造一条通向西奈海岸的铁路和输水管道的费时的作业。

    • 11 min

Top podcasts de Historia

Todo Concostrina
SER Podcast
La escóbula de la brújula
Podium Podcast
Acontece que no es poco con Nieves Concostrina
SER Podcast
Curiosidades de la Historia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 España
Cualquier tiempo pasado fue anterior
SER Podcast
DESPIERTA TU CURIOSIDAD
National Geographic España

Quizá también te gu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