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episodios

“无穷的远方,迫近的现实,都与我有关”

这是出版品牌活字文化编辑部独立创办制作的播客,我们试图用时代性的目光观照热点话题、思想动态以及生活现实。这里有普通人的经历样本,也有学者专家分析。

活字电‪波‬ 活字文化mtype

    • Cultura y sociedad

“无穷的远方,迫近的现实,都与我有关”

这是出版品牌活字文化编辑部独立创办制作的播客,我们试图用时代性的目光观照热点话题、思想动态以及生活现实。这里有普通人的经历样本,也有学者专家分析。

    30+才读《10岁开始的经济学》,没有出息吗

    30+才读《10岁开始的经济学》,没有出息吗

    30+,没有娃,却打开了《10岁开始的经济学》。可能的原因是:一他是童书/绘本编辑,二她想学习一下。培养“富人思维”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晚了些?但是不妨碍在这本书里读到了社会运转的奥秘、感慨收获富足和幸福的人生,是有方式方法的。
    这套畅销100万册的套书,经受了家长们的考验,如今也听听两个中年人对“补足人生第一课”的感受。他们认为一套尊重儿童的好书,可以横扫全年龄段读者,也因其功能性,仿佛在读现实主义的、“非虚构”绘本,帮自己建构对真实世界和金钱的想象和认识。

    【本期时间轴】
    [01:40]30岁时该有多少存款?文艺青年都没钱吗?
    [06:25]5年前第一次责编《10岁开始的经济学》的感受
    [13:10]畅销100万册之后,再次责编这套书的发现
    [15:50]35岁的读者:先翻阅《如果没钱了怎么办》
    [26:30]我们小时候受到的金钱教育太有限了
    [34:50]钱不是问题,我们真正想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8:20]无端的恨意,可能源自常识的缺失
    [41:20]绘本创作者眼里的“非虚构”绘本

     图书介绍
    什么是股票?银行是怎么运转的?游乐场的定价该如何确定?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孩子很难有机会知道他们背后的秘密。“10岁开始的经济学”是一套针对儿童读者编辑的经济学科普绘本。
    通过场景式的故事,沉浸式为孩子讲述货币的作用、股票的作用、公司的经营方式、公司收购、经济与环境问题等等,并将不同选择所造成的结果清晰的呈现给孩子,
    为孩子揭秘经济活动背后的逻辑,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判断。
    在这套书中,孩子会了解货币的起源,了解公司经营模式,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48 min
    当一位北大男教授,成为妈妈的“妈妈”

    当一位北大男教授,成为妈妈的“妈妈”

    国内最早研究“数字化生存”的前沿学者,始终热爱尝试“新玩意儿”解读流行、对人工智能进行前瞻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近几年不再过“飞来飞去”的生活,甚至不怎么跨出北京市海淀区,因为他生活的B面,是照护高龄双亲。胡教授的父亲以96岁高龄过世未久,母亲患有重度阿尔兹海默症——世界上最残酷的病症之一。前不久,胡泳教授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自述了这场注定失败的照护之路上,他所经受的和思考的。这篇文章引发了大量的评论,共鸣以外的微辞集中在两方面:女性充当看护主力的时候无人问津,当有社会地位的男性开始参与照护,人口结构问题才算问题;北大教授亲自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母亲,是资源浪费吗?
    这二者都明或暗地指向社会结构和观念的适老性还没有被重视,作为肉身,我们每个人都在一直变老,照护工作却没有被赋予应有的价值高度。照护不仅关乎皮囊,如何让老、病、死更有尊严,不让照护那么狼狈,要重新定义价值观,在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现实中,郑重准备好全社会的结构性支持。包括机构、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心理、情感等等。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胡泳教授,聊聊在“不能散架”的生活之中,作为学者的本能和独特的思考。聊聊不少年轻人喊着“断亲”的时代,照护对双方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成为妈妈的“妈妈”的照护岁月里,他获得了什么。
    【本期时间轴】
    [05:45]意识到成为照护者的时刻
    [11:10]大量的精力,是用在怎么对付日常的挣扎和照护
    [15:20]照护者需要让自己的心理保持有序
    [21:00]00后学生,对照护的认识和感受
    [27:00]真正深远影响到我们生活的重要变迁,是人口结构的变迁
    [39:40]照护的对象是需要心理抚慰的
    [47:40]为什么不送母亲去养老院?其中包含的社会潜台词
    [56:30]心甘情愿的照护并不(完全)源于“被妈妈好好爱过”
    [01:09:00]当她忘了一切,如何看待“妈妈”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1h 16 min
    那年春天那个你,在图书市集上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那年春天那个你,在图书市集上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剩下的书已登记入库,本期节目也刚剪完,3月底在朗园vintage举办的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才算正式落下了帷幕。

    本次图书市集,活字电波把录音设备拉到了摊位上,邀请路过的逛市集的小伙伴,留下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当天有听过活字电波主动来聊的听友,也有被书的内容触动主动来讲书的读者,有像播客公社老袁、我们采访过的嘉宾格格这样的熟人,更多的是在市集上初次相逢的可可爱爱的人。
    如果你是其中之一,就在评论区里留个言,如果你发现了是你哪位朋友,就转给TA。如果谁都没听到,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那这条证明曾经“在场”的电波,永远在数字世界里明亮。

    再感慨一句,发声的、以及所有在市集里跟我们聊书、聊天的读者好可爱,很高兴与你共处过一段~
    【本期时间轴】
    [02:00]作为摊主对市集情况的回忆及说明
    [10:30]市集上也有“聊不到一起去”的情况
    [18:45]读者上场啦!~买了《无尽的玩笑》的女孩
    [21:10]秦皇岛龙媒书店主理人徐智勇

    网上找到的图,徐志勇(左)在龙媒书店
    [22:55]为《无声合唱》落泪的女士

    [26:10]被朋友“环孢素”(音译名)鸽了的两个人

    [27:59]两位市集广播员献声

    [31:20]赶大集,男朋友竟然迟到了20分钟!被她训了
    [34:38]两位北大小姐姐对市集的体验
    [40:34]自诩没文化,却很有想法的天秤座和她的哥特妆伙伴
    [46:42]播客公社老袁溜达来了

    贴张在播客公社摊位上忙活的老袁
    [50:15]佳作书局和方尖碑的将要下班的编辑们

    方尖碑那位“永远不下班”的编辑老师
    [53:30]市集上最害羞的女孩!一直不上前的那位!
    [54:26]收摊前,保安小哥来了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59 min
    淡人or浓人?适合春天的第一次约会就在这儿

    淡人or浓人?适合春天的第一次约会就在这儿

    “北京是个男性气质很重的城市,有点粗心,但又有意想不到的温柔”一边春花烂漫,一边春风狂卷,但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我们都想摆脱沉闷,活分起来,哪怕是位「淡人」,也想和喜欢的人一起走在阳光底下。
    淡人是一种新人设——情绪淡淡的、态度淡淡的、兴致淡淡的,统称「淡人综合症」,是对内卷带来的疲劳感和无意义感的抵抗。在MBTI标签和淡、浓的分辨之外,我们在城市里寻找舒适、放松且有所获的活动和地点。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播客银杏树下主播普洱猫、播客公社小朱、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张瑶,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出一些实用的、不那么消费主义的约会线路,供年轻人参考。我们发现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活动,比如北京图书市集,一年两度,好像一次钟摆重叠的时刻,给我们勇气重新开始!
    【本期时间轴】
    [06:15]I人约会地点抉择:户外、校园、书店
    [10:00]北京人均500平公园的舒适地点
    [18:30]去人多的地方约会有什么好处
    [22:46]通过旅游来判断两人是否合适,合适吗?
    [28:20]通过逛书店来了解彼此(很好!但有点儿风险)
    [35:30]读什么、阅读量成为判断标准,你赞同吗?
    [49:00]线下!一定要线下见面
    [54:40]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活动,的确有趣!
    [01:01:00]图书市集的各种玩法儿
    [01:09:10]为什么要约着朋友一起去图书市集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1h 19 min
    三八节,丁玲给妇女的四条建议要收好

    三八节,丁玲给妇女的四条建议要收好

    《三八节有感》是作家丁玲写于1942年“三八节”清晨的一篇杂文。这篇讨论延安女性婚姻问题的文章,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并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近年这篇文章又得到新的关注,是每年“三八节”转载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三八节有感》开篇的质询时至今日仍不过时,这篇文章最后给延安女性的4条“强己”建议依然震撼着今天每一位新的读者。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贺桂梅教授在B站的《北大贺桂梅教授的女性文学课》的课程主编卤煮,和师从贺桂梅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程格格一起聊聊丁玲和阅读《三八节有感》的感受,和我们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回到丁玲。
    【本期时间轴】
    [02:50]我们是如何与82年前的《三八节有感》相遇的
    [14:30]丁玲研究者对丁玲的理解
    [18:35] 《三八节有感》究竟讲了什么,对给自己冲击最大、最震撼的部分
    [36:00] 丁玲《三八节有感》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原点问题
    [42:20]研究女性主义的女青年与其所面对的现实生活
    [57:10]由“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所想到的
    附《三八节有感》丁玲的原文建议:
    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我不必说大家都懂的。而且,一定在今天会有人演说的:“首先取得我们的政权”的大话,我只说作为一个阵线中的一员(无产阶级也好,抗战也好,妇女也好),每天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有时会觉得浪漫,有诗意,可爱,然而对今天环境不适宜。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没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
    第二、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才有活力,才觉得生命饱满,才觉得能担受一切磨难,才有前途,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而是生活的战斗和进取。所以必须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读点书,都能有东西给别人,游惰只使人感到生命的空白,疲软,枯萎。
    第三、用脑子。最好养好成一种习惯。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这事是否处理的得当,不违背自己作人的原则,是否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后悔。这就是叫通过理性,这,才不会上当,被一切甜蜜所蒙蔽,被小利所诱,才不会浪费热情,浪费生命,而免除烦恼。
    第四、下吃苦的决心,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真正为人类,而非为己的人才会有。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1h 11 min
    给悬浮者的书——与你的故乡重新联结

    给悬浮者的书——与你的故乡重新联结

    “舒飞廉的《云梦泽唉》重建了自然自在的乡村叙事,是草木心、文人骨与少年气的叠加与融合”这是2023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作品榜TOP5榜单中,对舒飞廉《云梦泽唉》的评价。本期也被活字电波第182期《春运路上读什么?一份事先张扬的书单》编辑种草后的“还愿节目”,在我们自己读完《云梦泽唉》之后,终于可以跟责编吴什么一起分享读后感。
    本书是一种乡土写作探索,承续沈从文、汪曾祺以来的乡土写作文脉,融合对神话学、叙事学、文章学及大众文化的研究,写神存真乡土文明的消逝与变奏;是一次南方乡园漫游,深描云梦泽的灵性多重宇宙:风物、神话、仪礼、歌诗、变迁、人情、食味……我们不仅贴着书聊,也沿着书聊聊乡土内外,人如何维系跟烟火风物的关系、面对生命的流动、抵抗虚无、找回灵性,也聊聊这本书包含的43篇声色味书写+12幅精彩艺术插画,折页式护封内含大幅艺术海报。
    【本期时间轴】
    [03:05]一位对文字描述的、写作发生的地理空间十分敏感的编辑如何做书
    [08:45]自然+人文、高“密度”的写作,阅读《云梦泽唉》的感受分享
    [19:00]书名里为何有个“唉”字
    [22:40]以楚剧“悲迓腔”为例,阅读带来认知的改变
    [26:30]“新乡土写作”的散文精选集
    [33:10]面对故园,如何做到又沉浸又超脱
    [40:50]关于故土并不需要压迫性地找到答案,只先跟着文字走
    [50:40]我、飞廉、作者君…如何看待和理解同一篇中作者人称的不断转换
    [54:30]不断消逝变动的乡野与我们的未来
    [01:01:30]关于本书的独特设计


    图书介绍
    本书为“新乡土写作”代表作家舒飞廉献给乡园——南中国腹地“云梦泽”的散文精选集,也是近年发表于《文汇报》“笔会”副刊专栏的文章结集,延续沈从文、汪曾祺、孙犁以来乡土写作文脉的书写实验与创新。取自楚剧“悲迓腔”的“唉”字,既是作者对当地真实发生的追怀咏叹,又像祈求新生的召唤祭语,或对科技狂飙时代古老乡园何去何从的真切提问。
       近十年间,身为高校文学院教师的舒飞廉以每月定期回乡闭关的方式,为生活重新加入了大别山之西、江汉平原北部一片邮票大小乡园的泥土、星斗、流水和荒野。他以祖居所在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农四村为身体位移、思维通达的原点,一边沉浸体验、一边思考观照时代浪潮里传统不断消逝变动的乡野,以身体作为方法,最终成就了这部将都市气象与乡居烟火、神话志怪与具象现实、农夫与贤哲、传统与数字化、幼年回忆与中年心气交会一炉的“在地”之书。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1h 12 min

Top podcasts de Cultura y sociedad

The Wild Project
Jordi Wild
LO QUE TÚ DIGAS con Alex Fidalgo
Alex Fidalgo
Sastre y Maldonado
SER Podcast
A solas... con Vicky Martín Berrocal
Podium Podcast
Relojeros
Onda Cero Podcast
Dios, Patria, Yunque
Podium Podcast

Quizá también te guste

Talk三联
三联中读
忽左忽右
JustPod
岩中花述
GIADA | JustPod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井户端会议
番薯剥壳工作室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