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episodios

「螺丝在拧紧」是单读主编吴琦的播客。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以独立的洞察,创造新的文化空气,和同代人一起,完成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

当旧标准开始松动,螺丝也往新的方向拧。在“小地方“、“愉悦清单”等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朋友一起散步,分享一手的生命经验,共同寻找未来的希望,以及更宽松、正直、值得一过的生活。

螺丝在拧‪紧‬ 单读

    • Cultura y sociedad
    • 5,0 • 1 valoración

「螺丝在拧紧」是单读主编吴琦的播客。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以独立的洞察,创造新的文化空气,和同代人一起,完成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

当旧标准开始松动,螺丝也往新的方向拧。在“小地方“、“愉悦清单”等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朋友一起散步,分享一手的生命经验,共同寻找未来的希望,以及更宽松、正直、值得一过的生活。

    Vol.84 在欧洲的边缘,从东亚文化中短暂解脱

    Vol.84 在欧洲的边缘,从东亚文化中短暂解脱

    本期声音|屠思齐,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者
    段志鹏,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设计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螺丝在拧紧」被散养了几个月后,主播吴琦终于要结束欧洲之行了!
    在德国内陆城市哈勒的访学即将结束,离开前的倒数第二天,他回望在哈勒——这个前东德的工业重镇,萨勒河畔的宁静小城度过的时间,决心录一期“日记”般闲适与私人的播客。
    于是“小地方”与“愉悦清单”两个专题临时合并,他找来了在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访学期间,亦同事亦朋友的两位研究员,思齐和志鹏,一起聊聊在哈勒的日常愉悦(不意外地,也有很长一段关于德国文化与作风的吐槽)。
    聊天的最后,吴琦忍不住感叹,从东亚文化的出厂设置中出走,发现在欧洲的边缘也够建立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给我们这样的人非常大的喘息”。他发来了一张照片,雨后天晴,天空中挂着两道彩虹。“想要把从这两道彩虹中得到的好的信号,带给螺丝的听众。”
    |时间线|01:01 在德国哈勒的倒数第二天,回望这次“出差”
    03:43 思齐:从上海来到哈勒,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06:11 志鹏:从奥斯陆来到哈勒,怎么还是这么静!
    10:19  日常就是散步与坐火车,落日与风吹麦浪
    19:45  吴琦’s pick:不把古玩当古董卖的二手商店
    思齐’s pick:为夜晚的“黑天使”们开的酒吧
    志鹏’s pick:堆垒了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群
    32:13 吐槽时间到……
    34:12“对于以哈问题,对于大屠杀的记忆,德国有一个非常官方的叙事”
    42:52 官僚感之重,“马克思·韦伯诚不欺我”
    47:53 表面理性,实则把规则变成暴力
    55:50 推荐哈勒周边的好去处(并忍不住吐槽)
    01:21:19“需要反思的人没有反思,过上了一点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却要不断反思,我觉得这不公平”
    01:23:37 在欧洲的边缘,从东亚文化中短暂解脱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án,1598-1664),西班牙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1617-1682),西班牙画家
    -谈话中提到的知识点粗野主义(Brutalism,又称蛮横主义或粗犷主义),上世纪 50 年代起源于英国的一种建筑风格,特色为外露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工程。挪威语的两套书写形式,挪威语长期包括新挪威语(Nynorsk,民间挪威语)以及书面挪威语(Bokmål,丹麦统治下的挪威语)。从 20 世纪早期,挪威政府就一直致力于将两种挪威语融合为共同挪威语,并进行数次改革使两者差异缩小。但这些改革激发了双方支持者的强烈反抗。直到 1980 年代,挪威政府放弃了融合政策,并且允许两套挪威语同时存在且被平等承认。
    -谈话中提到的地点卡塞尔,德国黑森州北部城市埃尔福特,德国图林根州首府德绍,德国东部城市魏玛,德国图林根州的小城市德雷斯顿,德国萨克森州首府瑙姆堡,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南部的著名古城维滕贝格,全称“路德城维滕贝格”,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东部维滕贝格县的县城,马丁路德的故乡奥斯陆,挪威首都,第一大城市莱比锡,德国东部第二大城市安达卢西亚,西班牙最南部的历史地理区卑尔根,挪威霍达兰郡的首府,第二大城市,挪威西海岸最大的港都弗洛姆,挪威的峡湾小镇科尔多瓦,西班牙南部城市,科尔多瓦省首府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Mosque-Cathedral of Córdoba)

    • 1h 27 min
    Vol.83 声援巴勒斯坦,学生为何又走在了最前列

    Vol.83 声援巴勒斯坦,学生为何又走在了最前列

    五一前后,美国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活动。学生们扎营、占领草坪和大楼、演讲游行,声浪从美国东岸传到西岸。在大洋彼岸的我们,也无法不关注这群“精英”的、“养尊处优”的年轻人的努力——他们正在为千里之外饱受战乱的巴勒斯坦人寻求公正。
    身处德国的主播吴琦,更感觉自己来到了某种世界的现场。他在街头看见许多支持巴勒斯坦的标语,在笔记里写下:世界的变化不是在你我之外,而是在你我之中。
    所以,在「螺丝在拧紧」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们紧急开张,请来了主播的老朋友、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王炎,请他谈谈这一次学生运动与以往的异同、学生们同情巴勒斯坦的原因,以及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什么样的政治现实。
    “在这样重要的政治议题上,我们再一次看到,是学生、是年轻人走到了所有人前面。我很迫切地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和许久未见(听)的主播一起,走入世界的变化。
    |时间线|04:20 巴以问题上,学生再一次走到了所有人前面
    12:31 在什么意义上,这是一次“迷你六八”?
    30:27 为什么这一次,学校迅速地动用国家机器来镇压学生?
    38:09吴琦:在西方语境里,打击“反犹”几乎是一种教条
    49:18 王炎:犹太人具有道德免责?以色列年轻人其实不认同
    59:58 “这块土地事实上能容下两个民族共同生活,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生活?”
    01:11:08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悬殊,是民族意识与现代化的差距
    01:15:05 “抗议让缺席已久的基本的国际正义有了实际的形态”
    01:26:06 受平等教育的年轻人,会找到参与历史的形式
    01:36:19 21 世纪的青年运动,更多给人一种“情动”
    01:39:18 从“落后就要挨打”,到“进步但不要打人”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1949-),以色列总理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1962),纳粹德国高官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952),以色列化学家、犹太复国运动政治家,曾任世界锡安主义的组织会长、首任以色列总统(1949-1952)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1929-2004),曾任首任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伊扎克·拉宾(Yitzhak Rabin‎,1922-1995),以色列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曾任以色列总理(1974-1977,1992-1995)
    乔治·哈巴什(George Habash,1926-2008),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创始人
    贾迈勒·阿卜杜尔·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1918-1970),埃及政治家,曾任埃及共和国第二任总统(1956-1970)、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首任总统(1958-1970)
    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1925-1961),法国马提尼克作家、心理分析学家、反殖民主义活动家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1935-2003),巴勒斯坦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穿越时间的纵深》,王炎
    《现代巴勒斯坦史》,[以] 艾兰·佩普
    《虚构的犹太民族》,[以] 施罗默·桑德
    -谈话中提到的机构与组织
    “抵制、撤资和制裁”(Boycott,Divestment and Sanctions,BDS),非暴力的、国际性的运动,旨在通过社会压力迫使以色列放弃对巴勒斯坦的占领以及其他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利库德集团(Likud),以色列右翼

    • 1h 40 min
    Vol.82 独白时刻:离散是为了重新在场

    Vol.82 独白时刻:离散是为了重新在场

    在疫情时期启程的播客「螺丝在拧紧」,在疫情后的现在决定开启一段(非永久的)睡眠。过去几年里被迫健谈的主播吴琦,最近也去往德国中部萨勒河畔的哈雷(Halle),在新的“小地方”开启访学与工作。
    吴琦从德国发来“明信片”:他正在重新认识一个城市,过上一种与《单读 37·离散与在场》相当应景的生活。其余的话,就留在这一期独白式的「螺丝在拧紧」里讲吧。

     *可移步“单读”公众号查看更多“明信片”
    本期节目已经上线,听众朋友们可以在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马拉雅、Spotify、网易云音乐或单读 App 里搜索“螺丝在拧紧”进行收听。
    欢迎大家在各个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你想听什么,也许下一期节目就是你贡献的选题。在这个新阶段,我们也继续开放与热爱对话的伙伴们一起创作的可能性,欢迎联系:dandu@owspace.com。
    这里是「螺丝在拧紧」,我们下期再见。
    |本期音乐|Adieu, 17 HippiesChrome, The Vision/Robert Hood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翁毓璐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 14 min
    Vol.81 新年加更:礼物就是我纯粹想要你快乐的心

    Vol.81 新年加更:礼物就是我纯粹想要你快乐的心

    一把奢华但无用的指甲刀,一盒用剩的牙线,给失意朋友的幸运刀叉,小姐妹们众包叠的1000 只千纸鹤……
    送礼这件小事,却能衍生出那么多或搞笑或温情的故事。春节、情人节接踵而至,应广大听众强烈的送礼需求,「螺丝在拧紧」特别加更!
    主播吴琦连线他的“礼物老师”,远在荷兰读书的老朋友刘宽(Kiva),从她发明并形成传统的“交换礼物大会”聊起,追问礼物的意义。他们发现,谈及过往的礼物时,与老友度过的“所有你可以想象的美好回忆”会不断复现;是对具体的人的了解,让他们学会挑礼物、收礼物,以及赞美礼物。
    那么好礼物究竟是什么样?它最好有闪亮夺目的包装,能修复亲密关系中的伤疤,能指向共同度过的时光……但归根结底,好礼物关乎时间,关乎尊重——“放下教导的姿态”,关乎爱。
    爱是流动的,是需要不断确认的。怎样将内心里的爱意,变成一种行动,变成一种策划,用一定的时间、巧思和金钱去建立一个爱的具体场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操练和学习。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与赫莲娜共同创作。
    |时间线|03:49 好久不见,重回学生时代的 Kiva08:54 年关将至,回到由爱支持的系统中休整自我
    10:55 什么最让你感到被爱?13:58 礼物代表彼此分离时,我曾想到过你21:36 吴琦:沿着对具体的人的了解去挑选礼物23:32 送的是礼物,也是附着其上的情感和运气26:46 “花心思”送的指甲刀,却正中雷点?31:55 Kiva:礼物背后,是你在对方身上付出的时间46:15 爱是一种方向,而非状态47:25 亲密关系中的礼物,帮助确认共同的未来?54:51 “礼物就该有礼物的样子”1:01:07 1000 只千纸鹤,是青春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肖海鸥,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螺丝在拧紧#080 期嘉宾Alex,《绝对是个妞》频道主理人、创作者STOLEN 秘密行动,乐队孙一钿,艺术家,螺丝在拧紧#066 期嘉宾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犹太人、法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余幼幼,诗人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在期待之中》,[法] 西蒙娜·薇依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繁花(2023),导演:王家卫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刘宽@Kiva--,与主播互动。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 陈梓芸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 翁毓璐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 1h 5 min
    Vol.80 2023 年终总结:我们如此勤奋,只为一个正常的世界

    Vol.80 2023 年终总结:我们如此勤奋,只为一个正常的世界

    疫后第一年,这个世界仍保持着它的惯性——生活的复苏浮于表面,过往的经验仍然失效;具体到单读所处的出版行业,卖书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如何穿透迷雾,应对寒冬?也许首先要认清,2023 年是一个周期的开始,我们已经身处其中。“大家都要为这个周期做好准备,都要开始全面的调整。”
    第三季「螺丝在拧紧」的最后一期,主播吴琦请来上海艺文志出版总监肖海鸥,她作为编辑一路陪伴着横跨整个疫情的单读出版工作。她这样总结 2023 年的关键词:“勤恳”,“平淡”,同时思考“如何健康地工作”。
    当外部标准变得虚弱,他们重新思考以什么来评判工作的价值。比如让书到达它真正的读者手中,追求心底的爱惜之情,“想明白做书挣不了钱后,你会意识到其他价值的浮现”。
    对海鸥来说,编辑刘天昭的诗集《竟然是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仅仅通过工作,就接近了自己那么欣赏的人,而且是接近她的内核”。而徐泓教授的非虚构作品《燕东园左邻右舍》下厂前,她作为一个“铁石心肠”的老编辑,还在为书中对记忆的挽救“无声而羞涩地流泪”。同时,单读 MOOK 做到了三十多本,《单读 33·多谈谈问题》也悄悄迎来了创纪录的第七次加印。
    她也在节目里引用雅斯贝尔斯的《论韦伯》,一本她决定今年要“快点把它出了”的书:“难道他(韦伯)象征渐趋式微,但仍然徒然照亮人们精神的光明?既然徒劳无功,他为什么还要兀自汲汲营营地散布这些光亮?”
    雅斯贝尔斯对韦伯的评述看似是疑问,实则也是对一群同样以韦伯为榜样的人们的鼓舞。在扭曲的大环境中,个人做的事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但它依然是对正常的争夺,依然值得持续,值得肯定。
    |时间线|06:33 2023 年重要课题:如何健康地工作21:26 海鸥:相信所做之事值得,并向全宇宙散发这一意念25:54 “冬天已经来了,怎么办?”——给书足够的时间,对书抱以正常的期待……39:41 吴琦:正常人做做正常事,朴素的道理也变成了鸡汤?47:00 编辑的恶习,就是把最心爱的书留到最后去做56:43 “我们必须要肯定自己,我们多么辛勤地工作”59:51 “单读的每一本书就是与世界近身肉搏”1:03:01 哪一本书销量虽不起眼,但在编辑心中极有分量?1:14:14 “我们如此勤奋,无非是争取一个正常的世界”1:17:40 可预见的艰难面前,更要为自己搭好挡风遮雨的房子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张吉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编辑室主任陈嘉映,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江绪林(1975-2016),政治哲学学者马雁,诗人、散文作家丸山真男(1914-1996),政治思想史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杨晓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总编辑涂涂,乐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周昀,惊奇创始人老王,诚与真书店主理人罗丹妮,编辑,螺丝在拧紧#000、011、023 期嘉宾赵磊,明室副主编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法学家陈直,哲学爱好者,农民工,《海德格尔导论》(待出版)译者王梆,作家,螺丝在拧紧#039 期嘉宾谢希德(1921-2000),物理学家、教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为新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曾昭抡(1899-1967),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

    • 1h 19 min
    Vol.79 愉悦清单|小剂量的快乐就很够用了!

    Vol.79 愉悦清单|小剂量的快乐就很够用了!

    在简单勾画的轮廓内涂颜色,观察自己的笔触;相比叠软绵绵的衣服,用热水冲刷油腻碗筷更有成就感;早晨到特定的店吃一盆口味浓烈的米粉,以捍卫对它的尊重……
    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填满了本期愉悦清单。主播吴琦请来作家陆茵茵,把自己从过分严肃的深渊里拉出来——即使只是短暂相处,她的细腻和敏感总是令人放松。
    他们还分享对于戏剧共同的喜爱——活生生在眼前的演员,不断重复的台词,随风吹动的道具,这些需要打开所有感官才能接收得到的细节,让剧场,也让看戏的人“活”过来。
    极其个人化的愉悦清单,也辐射到对创作的理解。陆茵茵的新作《表演者》并不追求波澜起伏的情节,关注“无事发生”时的心理片段,这种“小剂量”的叙事,是她有意识地淡化前因后果之后的造物。“其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未必那么明显地有一个合理的路线。”
    节目的最后,他们都意识到,其实小剂量的愉悦就很够用。正是这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面对宏大的系统的吞噬,还能庆幸自己仍有真正能做主的部分,还有那些个人的,合理或不合理的愉悦感。
    |时间线|03:42 自认严肃的陆茵茵,却总能使人放松09:00 涂颜色的愉悦在于简单又有创造性10:50 “啊,那你没有纯粹的爱好吗?”13:36 大扫除时,隐隐期待重逢过去的记忆16:20 谁没梦想过当超市收银员或公交车售票员呢?20:13 “灾难性思维”:因为太想要,反而不要了34:57 湘菜推广者:“我心中最理想的米粉是非常浓烈的”39:11 不洗碗是怕碎?42:05 提前准备应急包 VS 不必责备小疏忽58:06 从“活”的戏剧中吸收能量1:02:44 “无事发生”在此刻是奢侈的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罗丹妮,编辑,螺丝在拧紧#000、011、023 期嘉宾窦文涛,主持人梁捷,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美国戏剧导演、舞台设计师btr,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哈温,韩国童星宋民国,韩国童星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表演者》,陆茵茵《台风天》,陆茵茵《秘密花园:一本探索奇境的手绘涂色书》,[英] 乔汉娜·贝斯福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戏剧/影视作品H-100 秒到午夜("H" 100 seconds to midnight,2022),导演: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相对平静(Relative Calm,2023),导演: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布莱希特的鬼魂(The Brecht's Ghosts,2023),导演:苏瑟·魏西特(Suse Wächter)抱枕人(2020),导演:米立、钟向霖
    |本期音乐|给奇怪的你,猛虎巧克力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陈梓芸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翁毓璐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 1h 16 min

Reseñas de clientes

5,0 de 5
1 valoración

1 valoración

Top podcasts de Cultura y sociedad

The Wild Project
Jordi Wild
A solas... con Vicky Martín Berrocal
Podium Podcast
LO QUE TÚ DIGAS con Alex Fidalgo
Alex Fidalgo
Relojeros
Onda Cero Podcast
Sastre y Maldonado
SER Podcast
Yo documental
Uveobe

Quizá también te guste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来都来了_
没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新媒体部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
忽左忽右
JustPod
知行小酒馆
有知有行
声东击西
ETW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