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episodi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雪球·财经有深‪度‬ 喜马拉雅

    • Economia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2531.量化新规细则只写了两个字:公平

    2531.量化新规细则只写了两个字:公平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量化新规细则只写了两个字:公平,来自寻瑕记。
    简直梦回2018啊,每逢周五出新规,节前监管留作业,泪目。
    准确的说,这个文件叫《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不管是不是量化,只要接入了程序化交易,就一样要遵守规定。
    1、高频交易认定标准。
    最关键的两个数字:“300笔和20000笔”,与2 0 2 3 0 9 0 1 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中交易所重点监控的标准一致,即“单个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情形”
    2、高频交易的差异化监管。
    落实在了之前传闻甚广的“额外报告服务器所在地和应急方案;设定额外收费安排,加收流量费、行情信息使用费等费用;加强监管,对高频交易重点监控并从严管理“这几点上。
    参照国际实践,对过度占用系统资源的高频交易等行为,将收取更多费用,实行差异化收费。
    但是,具体报撤单笔数、频率、如何加收费,权限依然给到交易所,标准仍是未完待续。
    3、异常交易行为的认定。
    列举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种情形,认定标准中提到了“1秒钟内申报、撤单笔数/占比达到一定标准”和“1分钟内个股/指数涨(跌)幅度和成交金额/数量占比达到一定标准”。
    但是,小作文里说的监控关注点“同一秒内委托后立即撤单,全天累计秒内撤单超过500次;全天撤单笔数/委托笔数,占比超过50%”,并未出现在异常交易行为的认定细则中。
    4、公平分配交易资源。
    要求证券公司合理使用主机交易托管资源,不得为程序化交易投资者提供特殊便利。
    保障程序化交易客户和非程序化交易客户之间的交易公平,还是公平。
    5、坚持内外资一致的监管安排。
    北向也纳入程序化监管,内外资一视同仁,还是公平。
    结合证券时报的文章,我们看到了更多文件背后的”政策原意“:
    “相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程序化交易有明显的技术、信息和交易速度优势,客观上对其他投资者带来结果“不公平”。
    我国A股市场有2.25亿投资者,自然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超过99%,更加需要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维护市场公平性。”
    由于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速度优势,客观上带来结果的”不公平“,为了数量占比99%的自然人投资者,更加需要维护市场公平,保护韭菜,人人有责。
    “从全球资本市场看,程序化交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在一些海外成熟市场,程序化交易的占比超过50%,美国甚至达到70%。
    与境外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程序化交易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在股票市场的交易占比在30%左右,已经成为影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程序化交易占比越来越高,对市场的交易冲击越来越大,因此要对程序化交易进行客观看待:既存在提高市场活跃度、提升定价效率、加速价格发现的正面作用;又存在策略共振、交易趋同等问题,加大了市场波动,且可能带来交易的不公平。
    靴子落地,量化从业者们可以稍微松一口气,在缩量下跌市场中背的锅,也终于有了说法,降低印花税少交的,高频交易额外收费都得还回去。
    多赚钱,多花钱,多交钱。归根到底,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 4 min
    2530.隆基绿能发行100亿公司债的三种猜测

    2530.隆基绿能发行100亿公司债的三种猜测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隆基绿能发行100亿公司债的三种猜测,来自围棋投研。
    最近光伏行业就不算太平,周五突然又看到一条重磅公告:隆基绿能拟公开发行人民币100亿元公司债券。
    这可是大事情,大龙头融资那么大额度,而且又是深度覆盖的标的,我赶紧去仔细阅读了公告并进行多方探讨,决定连夜给球友们做个汇报。
    看到这个公告,我想大部分人第一反应肯定是非常负面情绪:这时候还想着融资,而且隆基应该是账上现金最多的光伏企业,是不是有些没有底线了?我写之前还稍微瞄了眼新闻下面的评论,确实是一片骂声。
    但作为机构投资者,我的理念一贯是:只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上市公司做出任何动作都不用惊讶,而是要搞清楚背后的动机,动机才是评判的最终标准。
    比如,高管减持大概率是负面因素,但有时候是为了支付税款,偶尔就能情有可原;再比如,企业拆分大多数被解读为利空,但有时候是赚规模不赚利润的新业务,划分出去反而有利于聚焦主业。
    隆基绿能一纸公告,要发公司债融资100亿,背后动机是什么?没人敢给出肯定答复。后面可能会有官方说明或者交易所问询函,但至少现在是未知数。
    那么,咱们就来做些猜测,并逐个分析下,看看哪种可能性最高。
    猜测一:B C 技术将要大幅扩产,资金端有压力。
    突然要融资100亿,很有可能是觉得BC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期,是时候该量产了,因此就向市场要一笔钱,拿来做产能扩张。
    其实大部分光伏企业以前都是这么做的,不然也不会产能过剩,但这事放在隆基身上就有点疑虑,原因是公司账上并不缺钱。
    拉一下光伏行业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的货币资金,隆基不仅很有钱,而且是最有钱,比第二名通威要高出一倍。
    那么账上有500多亿现金,为什么还要融资呢?难道这些是“假钱”吗?
    先看2024年一季报,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总共195.5亿,即有息负债差不多是200亿。
    再看2023年年报,在货币资金科目注释里写到:其他货币资金25.8亿元为本集团向银行申请开具无条件、不可撤销的担保函、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所存入的保证金存款等。
    也就是说,大概570亿现金里,有226亿是要还债或受限制的,按道理还剩下344亿是可用资金。相比100亿融资规模,理应绰绰有余。
    当然,这里都是基于公开数据做探讨,剩下344亿元里是不是还会有特殊情况,我不得而知,就暂且认为都是活期存款吧。
    那为什么还要发债融资呢?继续往下探讨。
    猜测二:低利率环境下融资成本低,用做现金储备。
    如果隆基直接用344亿去扩产能,假设用掉100亿,还剩244亿,就会发现,资金规模直接和后排厂商无限接近,“大哥”地位很可能不保。
    做惯了老大的人,一般是很难接受老二或老三来挑战的,中美关系就是最好证明。那么隆基想通过发债来维持住榜首,同时手里也能更宽裕一些,好像就说得通。
    同时,现在融资成本很低,银行利率已经一跌再跌,面临困境是银行想把钱借给别人,别人都不要,因此发行公司债的利率就不需要定得很高。
    用较低利率去融资,维持自己现金层面的绝对优势,是我觉得发债的较大原因。
    此外,今晚和融资一起发出的还有“增加2024年度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额度”公告,隆基把理财额度从200亿提高到了300亿。
    没错就是这么“巧”

    • 6 min
    2529.如何度过康波周期的裁员潮?

    2529.如何度过康波周期的裁员潮?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如何度过康波周期的裁员潮?来自青山隐士。
    2024年年初,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先后宣布裁员计划,掀起了一轮裁员潮。
    临近年中,特斯拉、理想汽车等造车企业跟进,宣布裁员计划。不排除,临近年底,更大一波的裁员潮正在酝酿中。
    说实话,在康波的衰退期,“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应该一直是有效的。
    什么是康波衰退?
    康波,全称“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是1926年由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时间跨度为50至60年的经济周期,分为回升、繁荣、萧条、衰退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持续10至15年。
    那么,当下是什么阶段呢?说实话,四个时期,繁荣期的顶点是最好判断的,2007年的金融危机代表了繁荣结束、萧条开始。
    往前数15年,1992年至2007年大概就是一段15年的繁荣期;往后数15年,2007年至2022年大概就是一段15年的萧条期;也就是说从2023年开始,经济即将进入大约15年的衰退期。
    衰退期的特点,主要是产能利用率下降、失业率提升、供给清出、去产能。
    由于康波周期很长,绝大多数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不可能有类似的人生经验,咱们只能从历史中找寻规律。
    上一轮的康波衰退大概是1971年至1982年左右。衰退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的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举债印钞、寅吃卯粮,美元的购买力急速下滑,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价暴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暴涨。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为了维护美元霸权,开始大幅提升利率水平,全球经济进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时代。
    “康波衰退”的应对策略
    说实话,在一个失业率高的时代,怎么找工作以及找到一个不会被裁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愿望。这是这些年“考公热”,“考编热”的最大群众基础。
    根据相关报道,2023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而报名过审的人数接近260万,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比1。
    这意味着,每70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中,仅有1人能够被录取,录取率仅为1.42%。“百里挑一”的言外之意,就是99%的人需要另谋出路。
    省钱、攒钱以及合理投资,才是普通人的出路。
    《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可以说是很多人投资理财的入门书籍,对大多数人而言,能够省钱、攒钱以及合理投资,是应对“康波衰退”的最佳策略。
    省钱、攒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难,合理投资才是最难的。在衰退期,指数以“震荡”为主,不存在趋势性行情。
    如果寄希望通过股票市场获得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敢于“抄底”。
    说实话,周期股、成长股,是高收益的来源,寄希望于“红利股”带来“高收益”是不现实的,如果喜欢“吃息”,可以考虑短期国债,安全性高、收益率尚可且不用担心未来利率走向。

    • 3 min
    2528.海运冲击下的超额收益

    2528.海运冲击下的超额收益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海运冲击下的超额收益,来自非完全进化体。
    近期海运费持续大涨,导致出海板块整体承压。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原因:
    这轮海运费大涨,一是红海危机影响,单有红海影响其实矛盾并不算突出,红海危机主要影响欧地、波红航线,船舶被迫绕行,运力供给压力加大。
    二是因为不少品类,尤其是对巴西电动汽车,担心会被加征关税,出口抢在关税加征前交付,主要影响的是南美航线。这一情形有可能会在下半年会出现回落。
    三是因为欧美去库存结束,贸易需求自然回暖,属于探底回升。如果只是这一因素,并不会导致运力紧张。
    当前运力不足、海运费大涨属于三者叠加的结果。
    再来看对不同类型公司的影响。
    从商业模式看,海运费及部分原材料大涨对出海企业影响不一。
    一是小件的稳定性要明显强于大件,从运费与原材料端均是如此。
    二是,上游直接面对大宗原材料且成本占比高的,相比上游面对零部件商且原材料成本占比相对低的,盈利能力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三是合同性质,离岸价因不承担运费,相比到岸价,规避了合同期海运费波动的风险。
    最后是竞争格局与议价能力,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强的公司,能够将成本压力有效传导。
    不论如何,海运费上涨幅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终端产品价格抬升,最终还是会影响需求。
    从这个角度,产品单价低、客户对于价格不敏感是优点。
    以上为整体定性分析。
    从具体公司来看,经营小件、海运费占比很低的公司受影响很小。
    其中一家公司股价表现基本未受影响,另外一家同样是经营小件产品的公司股价出现一定回调,但基本面无须担心。
    某家经营中大件的出海公司与客户签署的合同均为离岸价模式,现有订单也基本未受影响。
    但如果海运费持续维持在高位,则可能会影响客户下单意愿,或者客户会适当压价。会对公司的经营节奏与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基于这种担忧,股价出现回调有其合理性。
    与短期外部利空形成反差的是,根据近期我们对公司的调研与跟踪,公司自身的经营质量与势头在不断向好,内部降本增效成果持续显现,接单及业务增长有逐季加速的势头。
    如果不考虑海运影响,以公司正常盈利水平进行估值,公司2024年市盈率仅为10倍出头,对应未来2到3年年化20%左右的营收或业绩增速。
    按照保守估计,假设红海危机持续下去,海运费维持在高位,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周期为14至24个月,会对今年以至明年上半年的接单及盈利水平带来压力,明年下半年公司经营才能够逐步恢复正常。
    如果我们忽略未来一年多的股价波动,在上述影响逐步消除后,基于20%的业绩增速与14到15倍左右的合理估值中枢,公司股价应为当前价格的1.2乘以1.3倍,即156%,此处暂不考虑几个点的股息。
    换句话说,如果愿意承受一年多时间的股价波动,有很大可能获得50%左右的投资收益,这笔投资是否值得?
    我们认为这是一笔十分超值的投资。
    事实上,基于出海板块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与长期成长逻辑的稀缺性,如果市场能够发挥其有效性,很可能在这一期间很难跌下去,或一旦海运费出现回落的迹象就提前兑现预期。
    如果这家公司股价继续回落,我们会考虑继续加仓。
    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投资理念和方式。在不可持续的中短期利空冲击下的便宜价格进行投资,承担股价波

    • 4 min
    2527.加拿大降息对市场的影响

    2527.加拿大降息对市场的影响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加拿大降息对市场的影响,来自猎手思远。
    6月5日晚,加拿大央行宣布降息,是发达国家主要央行降息的头阵。
    之前瑞士央行和瑞典央行相继降息,但是因为国家体量不大影响也有限。加拿大是G7成员,对市场的影响更大一些。
    说说个人理解:
    1、看了加拿大央行的利率决议声明和之后央行行长发布会。
    加拿大央行对通胀率将朝着2%的目标迈进更有信心,并表示,如果进展继续下去,“预期进一步降息是合理的”。
    麦克勒姆在讲话中表示,“有进一步且更持续的证据显示,通胀正在缓解,货币政策不再需要那么严格”。
    更显得这次降息诚意十足,是一次“鸽派降息”,即暗示还会进一步下调利率。
    若是鹰派降息,那么会在利率决议和发布会上对于后续动作前瞻会非常强硬,要打消市场对于进一步降息的想象,显然加拿大央行并没有这么做。
    2、这次加拿大央行的降息背景是:
    自今年年初以来,加拿大的通胀放缓速度快于预期。
    4月份CPI年率放缓至2.7%,而央行预测的第二季度通胀增速为2.9%。核心价通胀也连续四个月有所缓解,4月份加拿大两项核心通胀数据的平均值达到2.75%。
    相比来说,美联储当下面临的通胀情况要比加拿大央行更大一些。
    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在于:加拿大房贷的利率最多只能固定5年,而美国可以30年固定不变。
    加拿大的房贷即将迎来疫情以来的“五年大限”,疫情期间以极低利率2%到3%加杠杆买的大房子,马上就要集体面临重定价,如果不降息很多居民面临的重定价的价格将是6%到7%,这样对房地产市场定位的冲击很大。这也倒逼了加拿大央行的尽早降息。
    3、更重要是点燃了市场对各国央行掀起宽松浪潮的情绪。
    特别是6日晚欧盟央行的利率决议,之前欧盟央行也多次放风6月降息。降息应该是情理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对于后续动作的表态和前瞻,决定了6日晚欧盟央行是一次鸽派降息还是鹰派降息。
    因为5月欧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四月环比略有上升,当然绝对值2.6%还是低的。欧盟央行怎么看五月数据也是一大看点。
    4、这一次最大看点是加拿大央行和美联储的分道扬镳。
    甚至在发布会上加拿大央行行长也说到这一点“ 不需要与美联储同步,我们与美国的分歧是有限度的,我们还没有接近这个限度。”
    之前市场一直把加拿大央行视作美联储的风向标,这一次22年加息周期也是加拿大央行先于美联储开始加息的。
    也是因为自九十年代北美自贸区成立之后,美加两国高度互通且没有资本管制,两国的利率基本上如影随形。
    所以正常来说,两国政策利率走势最终还将“同流合污”,只是时间问题。

    • 3 min
    2526.银行股因何分化?

    2526.银行股因何分化?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银行股因何分化?来自表舅是养基大户。
    讲两个分别和银行、保险相关的热点。
    一则是银行的。
    6月3日,超过4000家公司下跌,占比超过80%。
    银行也好不到哪里去,42家上市银行里,4正1平37负,最大的特点是极致的分化,涨幅排前六的正好是六大行,而小行则普遍跌的非常惨。
    跌得最狠的,分别是城商行里最赚钱的江苏银行,以及农商行里净利润排第一的上海农商。
    江苏和上海农商跌得最多,大家猜测,主要还是和指数调仓有关。
    原来预测江苏能进上证50指数,上海农商可以挤进沪深300,那么就有大量的被动资金要买入,但指数抬轿子的预期落空后,部分博弈的资金就撤了。
    但这只能解释个股,银行股极致分化的背后,最核心的原因,恐怕还是5月31日,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银行业一季度的净息差数据,进一步下滑到了1.54%。
    从银行业的净息差数据中,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基本上每一年的四季度末到一季度末,都是净息差收窄最快、曲线最陡峭的一段。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一季度是银行的开门红期间,银行全年的信贷投放,大头都是在一季度完成的,这也导致,一季度,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迭代速度最快的区间。
    也就是说,企业的贷款一季度很多都是一季度到期,然后一季度重新投放,存款也是如此。
    如果去年一季度,净息差大幅下滑,还可以用疫情放开后,新增社融、新增贷款大增,银行通过以量补价去找补的话。
    那么今年,在融资需求比较萎靡的情况下,净息差还在快速下行,对银行来讲,就是量价齐跌的过程,经营的压力显然是在进一步抬升的。
    有意思的是,反观香港的银行业,因为香港的利率水平跟的是美国的利率,所以基本和美国的加息周期同步。
    截止2023年末,香港零售银行的净息差是1.73%,近年来首次反超了大陆的银行业。
    香港本土的银行近年来业绩反弹,主要就是,虽然高利率抑制了融资需求,但是价格高,可以以价补量。
    而在逆境当中,更加市场化的中小行,往往业绩表现会更加敏感,波动会更大,这可能是银行股分化的主要原因。
    另外,中小行可能还面临两个不利的因素。
    一个,也是5月31日的消息,辽宁的锦州港被披露虚增营收,业绩造假,而4月中旬,锦州银行刚刚从香港退市。
    市场也会揣测,这种地方国企、民企的业务虚增和造假,会不会仅仅是个例,如果不是的话,对中小行的影响显然会更大一些。
    另一个,是今年年中,各家银行,开始纷纷搞中期分红,也就是原来一年分一次红,现在分两次。今年到目前,已经有15家银行准备这么搞了,六大行全部都是提前发公告要中期分红。
    中期分红的好处,主要是吸引保险这样的机构投资者的,因为对改善保险的现金流和偿付率都有帮助,所以你每半年分一次,很多保险可能就长期拿着不走了。
    搞一年两次分红,抬高股息率这些动作,对家底厚实的大行来说,没啥问题,所以现在大行现金分红的比例都是30%起步。
    但对于很多中小行而言,资本金的压力本来就很大,还要每年多分一次,那资本就更紧张了。
    上面两个背景,都会导致资金更加青睐于大行,也可以解释6月3日银行股的分化。
    当然,最后一个原因就不用说了,国家队加仓的时候,不管是加个股,还是买指数,最后资金都会落到大行头上,这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

    • 7 min

Top podcast nella categoria Economia

STORIE DI BRAND
MAX CORONA
The Bull - Il tuo podcast di finanza personale
Riccardo Spada
Market Mover
Il Sole 24 Ore
GURULANDIA
Marco Cappelli & Roberto Vertucci
Marco Montemagno - Il Podcast
Marco Montemagno
The Diary Of A CEO with Steven Bartlett
DOAC

Potrebbero piacerti anche…

涨乐早知道
涨乐全球通
商界早知道|一早速览商业事
商界识堂
36氪·8点1氪
36氪音频
36氪·快讯不联播
36氪音频频道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声动活泼

Altri contenuti di 听喜马拉雅

早安英文-一个有点调皮的中英双语播客
早安英文
五分钟心理学
柠檬心理
晚安妈妈睡前故事
晚安妈妈
国家大剧院|聆听古典
国家大剧院FM
365读书|精选美文
365读书
段子来了
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