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分

俱舍論382 (分別賢聖品第六‪)‬ pabongka

    • 仏教

俱舍論382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廣泛地說,道的差別很多。世出世中,見道修道等。不管出世間的道、世間的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有漏道、無漏道等等,總括下來,一切的道只有四種。那四種呢?

「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

即是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這四個道。

正在斷煩惱的那個道,是「無間道」。無間道之前,是「加行道」。而「解脫道」是斷掉煩惱,得到擇滅無為的那個「得」,也就是緊貼著「無間道」之後的一剎那,便是「解脫道」。所以,「解脫道」是把所要斷的煩惱障斷掉,最初生的那個道是「解脫道」。解脫道之後再往前邁進。除前面三個道之外,其餘的道,一個一個往上進的,即解脫道之後,再往上進是勝進道。安立這四個道,可以把一切道都包在裡邊。

道是通達涅槃的路、得。所以,升天,或者去淨土,這些都談不上涅槃的是路、得,亦不是「道」。

涅槃寂靜,沒有貪瞋痴,沒有苦的果。真正通向涅槃的路是「道」。分別是「菩提(覺)、涅槃(淨)」兩個概念,一方面是菩提,另一方面是涅槃。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通行有四種」,依什麼來安立道呢?

「樂依本靜慮,苦依所餘地,遲速鈍利根」

樂通行,根據得不得四個根本定。

苦通行,除四個靜慮以外的那些地,就是三無色、未到、中間定。

遲通行是鈍根。

速通行是利根。

總的說是依據得不得根本定、利根還是鈍根,來安立四通行。所以,通行一共有四種:

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遲是鈍根,速是利根。遲通行、速通行是利根或鈍根的關系。苦樂是根據得不得四根本定來說的,得到四根本定的是樂通行,沒有得到的是苦通行。

得四個根本定的,稱為樂通行。這裡的樂是攝受「十八禪支」。十八禪支:

(一)初禪天定五支:

(1)覺支(尋),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定,發初禪色界觀諸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生大驚悟,即生身識,覺此色觸。

(2)觀支(伺),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為欲界所未有。

(3)喜支,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思惟所捨欲界之樂甚少,今得初禪,利益甚多,歡喜無量。

(4)樂支,謂行者發初禪時,喜踊之心既息,則恬然靜慮,受適悅之樂。

(5)一心支(定),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喜樂心止息時,心自然重生與定合一。

(二)二禪天定四支:

(1)內淨支(內等淨支),謂行者欲離初禪,呵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淨。

(2)喜支,謂行者初得內淨時,得免覺觀之患,而獲勝定,內證之喜無量

(3)樂支,謂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怡悅之樂。

(4)一心支,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

(三)三禪天定五支:

(1)捨支,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呵責二禪之喜,喜既滅謝,則發第三禪之樂,若證三禪之樂,則捨二禪之喜,不生悔心。

(2)念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則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

(3)慧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

(4)樂支,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若能善用捨、念、慧三支,將護此樂,樂則徧身,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

(5)一心支,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為一,澄渟不動。

(四)四禪天定四支:

(1)不苦不樂支,謂行者欲離第三

俱舍論382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廣泛地說,道的差別很多。世出世中,見道修道等。不管出世間的道、世間的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有漏道、無漏道等等,總括下來,一切的道只有四種。那四種呢?

「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

即是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這四個道。

正在斷煩惱的那個道,是「無間道」。無間道之前,是「加行道」。而「解脫道」是斷掉煩惱,得到擇滅無為的那個「得」,也就是緊貼著「無間道」之後的一剎那,便是「解脫道」。所以,「解脫道」是把所要斷的煩惱障斷掉,最初生的那個道是「解脫道」。解脫道之後再往前邁進。除前面三個道之外,其餘的道,一個一個往上進的,即解脫道之後,再往上進是勝進道。安立這四個道,可以把一切道都包在裡邊。

道是通達涅槃的路、得。所以,升天,或者去淨土,這些都談不上涅槃的是路、得,亦不是「道」。

涅槃寂靜,沒有貪瞋痴,沒有苦的果。真正通向涅槃的路是「道」。分別是「菩提(覺)、涅槃(淨)」兩個概念,一方面是菩提,另一方面是涅槃。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通行有四種」,依什麼來安立道呢?

「樂依本靜慮,苦依所餘地,遲速鈍利根」

樂通行,根據得不得四個根本定。

苦通行,除四個靜慮以外的那些地,就是三無色、未到、中間定。

遲通行是鈍根。

速通行是利根。

總的說是依據得不得根本定、利根還是鈍根,來安立四通行。所以,通行一共有四種:

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遲是鈍根,速是利根。遲通行、速通行是利根或鈍根的關系。苦樂是根據得不得四根本定來說的,得到四根本定的是樂通行,沒有得到的是苦通行。

得四個根本定的,稱為樂通行。這裡的樂是攝受「十八禪支」。十八禪支:

(一)初禪天定五支:

(1)覺支(尋),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定,發初禪色界觀諸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生大驚悟,即生身識,覺此色觸。

(2)觀支(伺),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為欲界所未有。

(3)喜支,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思惟所捨欲界之樂甚少,今得初禪,利益甚多,歡喜無量。

(4)樂支,謂行者發初禪時,喜踊之心既息,則恬然靜慮,受適悅之樂。

(5)一心支(定),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喜樂心止息時,心自然重生與定合一。

(二)二禪天定四支:

(1)內淨支(內等淨支),謂行者欲離初禪,呵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淨。

(2)喜支,謂行者初得內淨時,得免覺觀之患,而獲勝定,內證之喜無量

(3)樂支,謂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怡悅之樂。

(4)一心支,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

(三)三禪天定五支:

(1)捨支,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呵責二禪之喜,喜既滅謝,則發第三禪之樂,若證三禪之樂,則捨二禪之喜,不生悔心。

(2)念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則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

(3)慧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

(4)樂支,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若能善用捨、念、慧三支,將護此樂,樂則徧身,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

(5)一心支,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為一,澄渟不動。

(四)四禪天定四支:

(1)不苦不樂支,謂行者欲離第三

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