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三課:萬事起頭難,先從「魯濱遜模型」思想實驗開‪始‬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 社会科学

**
《萬事起頭難,先從「魯濱遜模型」思想實驗開始》**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小說講述了一位海難的倖存者魯濱遜,在一個偏僻荒涼的熱帶小島-特立尼達拉島上度過28年的故事。

這時候我們不禁想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魯濱遜一個人的孤單生活,是不是依然能用經濟學作為主題去研究呢?此外,研究孤獨一人的狀況有什麼意義?難道人類不是社會動物嗎?難道我們對經濟學的興趣,不是基於他適用於多人之間交往的真實情境嗎?

人類的確是社會動物,不過,思考孤獨的個人情境,對於經濟學來說是必要的,正如物理學中,考慮核反應堆裡,單獨的粒子一樣。正是在孤單的個人環境中,經濟學的基本要素才能被呈現得最清晰。

卡爾·門格爾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到:

「接下來,我將致力於將人類經濟行為的複雜現象簡化為最簡單的要素,而我們仍可以精確地觀察到這些要素……(並且)可以研究這些複雜的現象是如何按照確定的原理,從要素中逐漸形成的。」

奧派經濟學家將經濟學建立在人類選擇的基礎之上,堅持使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因為只有個人才能夠做選擇。有人可能會問,團體也會做選擇啊,比如說一個國家決定要幹嘛幹嘛,但無論何時,我們都會發現,即便是團體,其實仍然是一個,或者更多的個人在進行選擇。

一般語境下,我們說某人屬於某個團體,意思是說,他被其他的個人認為屬於該團體的成員。意思是,團體成員的資格存在人們的心中。

假設你現在往你家窗外一看,發現有一堆人在外面聚集在一起,他們究竟是偶然聚集的人群,還是一群憤怒的暴徒,取決於該人群中的個人,賦予這個聚集的意義。

這邊稍微離題補充一下大眾心理學的觀點,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當中,便提過關於群體的定義,大意是:

「一群人聚在一起並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只是人群。形成群體心理,首先要使這群人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共同訴求。這種認同往往是短暫的,甚至只是在群體互相感染的時刻形成的,分散之後這種認同就消失了,所以這種群體又稱烏合之眾。」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需要藉由假想魯濱遜一人在島上的情況來進行思想實驗呢?難道我們就不能讓經濟學變成像物理學,那樣透過真實的實驗做研究嗎?

的確,實證主義在自然科學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不過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件事,用鐵鎚來敲打釘子完全沒有問題,但這工具不見得適合拿來切西瓜。

在經濟學中試圖靠經驗證據來進行研究,所碰到的第一個阻礙,就是當人們發現他們變成了「被觀察」的對象時,行為表現就會變得不同。

作為實驗對象的人,會試圖對實驗有所了解,並且根據他們了解的狀況去修正他們的行為。首先,如果實驗對象喜歡進行實驗的人,他們通常會盡量推測實驗者想要得到什麼結果,並且按照那個方向行動。

另外,光是知道自己處於實驗環境中,受試者本身就會改變他們的行為了,因此我們必須在精神世界中,運用我們自己也是人的行為邏輯,來推理出人的行為基本組成部分,並且盡力去認識這些基本組成。


好了,那我們正式開始思想實驗吧。

魯濱遜一個人孤零零的在荒島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就,經濟學對於他的狀況有什麼見解呢?

此時此刻他被困在島上,這是他所面臨的基本情況,他應該怎麼做?要

**
《萬事起頭難,先從「魯濱遜模型」思想實驗開始》**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小說講述了一位海難的倖存者魯濱遜,在一個偏僻荒涼的熱帶小島-特立尼達拉島上度過28年的故事。

這時候我們不禁想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魯濱遜一個人的孤單生活,是不是依然能用經濟學作為主題去研究呢?此外,研究孤獨一人的狀況有什麼意義?難道人類不是社會動物嗎?難道我們對經濟學的興趣,不是基於他適用於多人之間交往的真實情境嗎?

人類的確是社會動物,不過,思考孤獨的個人情境,對於經濟學來說是必要的,正如物理學中,考慮核反應堆裡,單獨的粒子一樣。正是在孤單的個人環境中,經濟學的基本要素才能被呈現得最清晰。

卡爾·門格爾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到:

「接下來,我將致力於將人類經濟行為的複雜現象簡化為最簡單的要素,而我們仍可以精確地觀察到這些要素……(並且)可以研究這些複雜的現象是如何按照確定的原理,從要素中逐漸形成的。」

奧派經濟學家將經濟學建立在人類選擇的基礎之上,堅持使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因為只有個人才能夠做選擇。有人可能會問,團體也會做選擇啊,比如說一個國家決定要幹嘛幹嘛,但無論何時,我們都會發現,即便是團體,其實仍然是一個,或者更多的個人在進行選擇。

一般語境下,我們說某人屬於某個團體,意思是說,他被其他的個人認為屬於該團體的成員。意思是,團體成員的資格存在人們的心中。

假設你現在往你家窗外一看,發現有一堆人在外面聚集在一起,他們究竟是偶然聚集的人群,還是一群憤怒的暴徒,取決於該人群中的個人,賦予這個聚集的意義。

這邊稍微離題補充一下大眾心理學的觀點,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當中,便提過關於群體的定義,大意是:

「一群人聚在一起並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只是人群。形成群體心理,首先要使這群人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共同訴求。這種認同往往是短暫的,甚至只是在群體互相感染的時刻形成的,分散之後這種認同就消失了,所以這種群體又稱烏合之眾。」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需要藉由假想魯濱遜一人在島上的情況來進行思想實驗呢?難道我們就不能讓經濟學變成像物理學,那樣透過真實的實驗做研究嗎?

的確,實證主義在自然科學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不過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件事,用鐵鎚來敲打釘子完全沒有問題,但這工具不見得適合拿來切西瓜。

在經濟學中試圖靠經驗證據來進行研究,所碰到的第一個阻礙,就是當人們發現他們變成了「被觀察」的對象時,行為表現就會變得不同。

作為實驗對象的人,會試圖對實驗有所了解,並且根據他們了解的狀況去修正他們的行為。首先,如果實驗對象喜歡進行實驗的人,他們通常會盡量推測實驗者想要得到什麼結果,並且按照那個方向行動。

另外,光是知道自己處於實驗環境中,受試者本身就會改變他們的行為了,因此我們必須在精神世界中,運用我們自己也是人的行為邏輯,來推理出人的行為基本組成部分,並且盡力去認識這些基本組成。


好了,那我們正式開始思想實驗吧。

魯濱遜一個人孤零零的在荒島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就,經濟學對於他的狀況有什麼見解呢?

此時此刻他被困在島上,這是他所面臨的基本情況,他應該怎麼做?要

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