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本のエピソード

禪心世界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法語,來傳達佛法智慧妙用,讓您生活益加悠遊自在。歡迎收聽頻道
網址:https://chuan.firstory.io/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禪心世‪界‬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 宗教/スピリチュアル

禪心世界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法語,來傳達佛法智慧妙用,讓您生活益加悠遊自在。歡迎收聽頻道
網址:https://chuan.firstory.io/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隨順覺性 1

    隨順覺性 1

    隨順覺性(一)
    何謂知識
    所謂知識,是後天學來的,例如醫學、哲學、文學、科學……等種種學問與道理。這些只要用功去學習,或是自己用功讀書、或是老師教授所得、或是個人經驗累積所產生、或是思考所得的道理,這一生,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至於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這幾十年當中所學習到很多的學問與道理,皆歸納於知識的範疇。古人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知識如同銀行裡的存款般,日積月累,不斷增加。但無論是技術或知識,仍然不能稱為智慧。
    何謂智慧?
    能夠學習的這一念心,心當中有正念,就稱為正智;心邪掉了,邪知邪見,就稱為邪智。正智就佛法而言,要具有正知正見,要修戒、定、慧,「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言行舉止端端正正,增長定力、福德、慈悲,而且還要發大願,使我們的人生不會走遠路、走錯路。
    然後再進一步檢討反省,使當下這念心,沒有貪心、瞋心、癡心,無明、煩惱,遇到任何境界,都不執著、不取捨,使心清淨。由清淨當中,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學來的,是本具的。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九)》
    釋迦牟尼佛昔日於拘薩羅國遊化時,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邊的身恕林中對比丘們開示:
    「過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師,他在肩上豎起一根幢竿,對他的徒弟們說:『你們爬至我肩上的幢時,要善護念幢下豎竿的我,我也會在底下保護你們,師徒彼此相互扶持,以此特技巡迴表演、遊戲,令觀眾歡喜,就能獲得財利。』
    幢技師的徒弟回答:『老師,不是像您所說的,應該是各自保護好自己,安全地在幢旗上表演、遊戲,讓觀眾看了歡喜,便能多得財利,自身得以安隱而下。』
    幢技師回答:『沒錯,正如你所說,我們應各自保護好自己。不過,這與我所說的意思是一樣的,保護自己的同時就保護了他人;護念他人的同時也護念了自己。各自關照注意自己的心念,在修正、學習、體證中,也是在護念他人,所以說自護即是護他。什麼是護他即是自護呢?不令眾生心生恐怖、不違逆、惹惱眾生、不傷害眾生,慈心悲憫眾生,因此護他即是自護。』
    是故,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善護念自己的人要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此斷除執著常、樂、我、淨的煩惱,即是善護念自己。善護念他人者也要修四念處,煩惱斷除便不會再觸惱他人,如此即是善護念他人。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護念自己者應當修習四念處,護他者亦應以修四念處為基礎。」
    諸比丘們聽佛開示後,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擾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能度世。」這是提醒修行人二六時中都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守口攝意身莫犯是自護,莫擾一切諸有情是護他。在規範自己身口意的當下,也是護念眾生的慈悲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7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18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18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8)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曾提到:眾生的心和佛的心本來是相同,可是由於修行仍然相差很遠,如來起心動念都是智慧、神通、三昧,而眾生起心動念卻是煩惱、妄想。地藏經裡也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眾生沒經過一番修行與沉澱。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定要修行,人人都有佛性,我為什麼不修?修行不是為師父,也不是為菩薩修,是為自己而修。如果這一生修不成,來生還是再受輪迴。不要說來生,我們現在修不好,生老病死苦現前了,到那個時候,你再來想修,那就很難了!業障已經現前了,我們就要去受報,再想修也來不及了。
    修行在平時,現在就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就是福德資糧。修善法不執著善法,這一念心時時要保持平靜、寧靜,就能解脫,如此簡單!金剛經云:「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持之以恆,保証不需多久,心自然就寧靜下來了,立刻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正念現前。有正念就能得正定,有了正定就永不退轉。
    所以修行無論出家、在家,修習任何法門,都是幫助我們產生正知見以及得到正定,這就是修行的最高目標。
    六祖壇經裡講的很清楚:「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不須要另外找極樂淨土,或是找佛、找菩薩。能夠經常在正念、正定上,就是和佛菩薩在一起了。想什麼,自然能辦得到,心想事成,事業成就,道業成就。
     《菩薩本行經.卷一》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看到有些僧眾身心懈怠,不精勤於道業,因此告訴阿難:「『懈怠』是一切行為中最令人受累的惡習,會造成種種弊端。在家之人懈怠,就會衣食缺乏、家業衰敗;出家人懈怠,則無法出離生死苦海。無論是世間、出世間一切眾事,都必須精進、努力不懈,才能成就。在家之人勤奮、精進,就能衣食豐饒,所經營的事業日益興隆,為大眾所稱揚、讚歎;出家人精進無有懈倦,所行道業皆能成就。
    修行之人想要具足三十七助道品、種種禪定三昧、佛法法藏,乃至截斷生死之流,抵達無為安樂的涅槃彼岸,當勤精進,以勤修為本。如果想圓滿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上報四恩,具足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殊勝功德,及六通、三達,成就一切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清淨國土,乃至教化一切眾生,都必須藉由精進不懈地努力,方得成辦。」
    佛陀又告訴阿難:「在無量劫以前,有五百位長者子設立布施大會,並且豎立高大幢幡,擊鼓宣告:『無論是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之人,乃至於乞丐,我們都將平等惠施,給與大眾所需之物。』五百位長者子各各布施珍寶、象、馬、車乘、衣被、飲食,依據每個人所欠乏的物品全數供給。這時,有一位行遍許多國家的窮人,適巧來到此國,看見五百位長者子設立布施大會,賑窮濟乏,毫不吝惜地救濟大眾,於是問他們:『你們毫無吝惜地布施,是想祈求什麼呢?』長者子回答:『我們以此布施功德,上求佛道。』
    貧人再問:『什麼是佛道?佛道的內容又是如何?』眾長者子回答:『佛道遠遠超越羅漢、辟支佛,於三界中最尊最貴。佛是人天的導師,有無量大慈、無盡大悲,悲愍五道眾生猶如對待初生的孩兒一般;佛陀教化一切眾生,悉令為善、斷除墮入三塗惡道的苦報,度化有情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安

    • 13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17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17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7)
    什麼叫做進步
    最重要的,要發長遠心,要有智慧,要有信心,我們在因中修行,就是菩薩行。時常自己看看我們有沒有進步?
    佛法上所謂進步,不是有神通、有感應叫做進步,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看看這個心清不清淨?心定不定?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慈悲?能安住在定力、慈悲心、平等心上,就是進步。所以我們修行煩惱慢慢減少了,我慢心減少了,這念心好像有點清涼了。這個心以前心浮氣躁,現在這個心落實了,這個就是進步。
    其實感應本來就是具足的,假設我們這個心真正達到清淨了,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為什麼?心想事成。從這上面去努力,那什麼自然都能得到。神通、智慧、感應是我們本具的,不要去求。這些不現前,就表示我們這一念心還不夠清淨,功德還不夠,戒還不清淨。但是有感應時也不要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這只表示我們修行沒有走錯路,沒有走遠路,不要執著這種感應,繼續保持這一念定力、智慧和慈悲。
    但是佛法也不是說不要感應,有很多人聽師父講佛法,以為「師父是禪宗的,不談神通,不要神通,不要感應」。這話就不正確了!禪是什麼?禪就是心,我們心清淨了、心定了,那自然而然就有感應,自然而然就有神通妙用了。歷代祖師講的很清楚,「挑柴運米無非是神通妙用」。我們契悟到這一念本心本性以後,這個心經常都有定力、都有智慧。起個心、動個念,就是神通、感應。
    從前罽(ㄐㄧˋ)賓國有一位比丘,教導數百名門徒,有人達到了四禪的境界,有人獲得了五神通,有人得到須陀洹果位,有人得到阿羅漢果位。

    有一天,一位安息人來到罽賓國,看到比丘的教化,心生崇仰,跟隨出家修行,不久修得五神通,並在眾人面前顯現他的神足通。
    師父對他說:「你雖然已經獲得了五神通,但是心的結惑還未解脫,不要顯現神足來炫耀自己。」
    這位弟子因此對師父感到憤怒,認為師父是在嫉妒他的能力,便用神足飛回自己的國家,在安息國王面前顯現神足飛行。
    國王恭敬的向道人詢問:「道人是哪個國家的人?」
    道人回答:「我是這個國家的人,去了罽賓國學習佛法,現在回來,想要祝福這片土地,報答我出生地的恩惠。」
    國王非常高興,立刻跪下並請求:「希望道人從今天起,常住在我的宮殿中,接受我的供養!」道人接受了國王的請求。
    國王親自供養道人,有時也會讓王后或宮女前往供養。道人對宮女有了染指之心,被臣子們發現,並向國王報告,但被國王斥責。因為國王認為道人有神足通,必有道德,所以不相信。不久一位宮女懷孕了,臣子們再次向國王報告此事。國王讓王后去驗證是否屬實,知道了真相,便剝奪了道人的修道服,驅逐出宮。但因為他是一位修行人,國王並沒有對他施加酷刑。
    道人離開後,無法生計,便開始搶劫。國王不知道搶劫者就是道人,招募勇士,活捉了這名搶劫者。當搶劫者被捉到國王面前,國王發現是之前的道人後,問他說:「你之前犯下了淫欲的罪行,我以為那只是一時的錯誤,為什麼又去搶劫人呢?」道人跪下磕頭,說:「我是因為窮困潦倒,別無他法,才犯下這過錯。」
    國王說:「我原本看見你使用神通飛來,所以不忍心對你下毒手。現在再次饒恕你,不要再觸犯我國的法律。」於是釋放道人,讓他離開。
    道人心想:「我應該為人作工,以維持生計。」於是沿街尋求僱傭工作。
    有一家屠夫雇他

    • 9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16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16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6)
    悲智願行
    修道是屬於修加行,怎麼樣使自己不要起煩惱,怎麼樣使我們自己這個心保持平靜、保持寧靜,修行才能成就,這就是一條大路,就是一條直路。
    明白了以後,就要發長遠心了。看到我們這個心幾十年來都在妄想當中、都在昏沉當中,作不了主。要如何對治呢?那就要發大願,修大行,起大悲,修大智慧。
    什麼叫做智慧?了達一切法空性,這個就是智慧。
    了達一切法空性還不算,還要有大願行,像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大願,有了願行、有了大悲、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我們要度眾生。那麼要如何實踐「悲智願行」這四個菩薩的願行?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如此你現在就和普賢菩薩這個心相感應。假使沒有願行,今天做一做,明天就退失掉了。
    不但要發大願,而且要有大慈悲心,我們的願行才能落實。什麼是大慈悲心?就是明白三世因果,進而明白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所以,我們自己相信了佛法,還要普度眾生。
    發了大願普度眾生,修了一切大行,還要了達「修無修修,念無念念,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之理,才不會起我慢,為什麼呢?假若起了執著心,生了我慢,我們的心又是一個障礙。本這個原則來修行,我們這一生所做所為就是菩薩,你不要另外去找菩薩了。你精進用功這個心就是菩薩。與菩薩法界相感應,你到那裡去,都有龍天護持。能和佛菩薩感應到,就清淨落實了,這個就是一條正路,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
    《雜寶藏經.卷第二.(一三)佛以智水滅三火緣》
    在過去久遠劫前,有一隻名叫歡喜首的鸚鵡,牠與許多鳥獸同住在雪山對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裡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漫延開來,竹林一下子就成了一片火海。由於火勢猛烈,鳥獸們都非常害怕,驚惶恐怖地四處逃竄。
    眼見這一幕,歡喜首當下生起悲憫之心,勇敢地飛向前方的一處大海去取水。儘管大海距此遙遠,竹林面積廣大,歡喜首仍不捨林中的鳥獸同伴們,毅然決然地往大海處飛去。歡喜首飛到了海面時,將牠的翅膀沾濕,再回到竹林中,用牠沾濕的翅膀朝竹林的上空振動,把翅膀上微少的水滴灑向已成火海的林中,希望熄滅這場大火。就這樣,牠不停地在大海與竹林間往返奔波著。
    「碰!」此時忉利天宮有大震動,天主釋提桓因深感驚訝: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忉利天宮發生這麼大的震動?於是用天眼觀察,當釋提桓因看到鸚鵡正在救火的景象時,露出詫異的神情,深受感動地想著:「這種事情,只有真正發心的菩薩才做得到啊!」
    於是,釋提桓因以神通力來到了歡喜首的面前,釋提桓因對歡喜首說:「這片竹林,有數千萬里這麼廣大;你用翅膀所沾到的水也不過幾滴而已,要想熄滅這場大火是很困難的!」歡喜首回答:「我相信只要自己堅持這個心願,精進努力一定可以滅掉這場大火;如果犧牲了性命而大火仍未熄滅,為了這竹林中的一切生靈,我願意來生再繼續滅火,直到大火熄滅為止!」
    釋提桓因被歡喜首的悲心及精進的行動力所感動,立刻用神通力降下大雨,而這場火也迅速的被熄滅了。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國父曾說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張最美的藍圖,它讓每一個人都有邁向成功的

    • 7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5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5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五)
    修行第三步功夫
    第三個功夫是什麼?破無始無明、斷煩惱。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將心中的煩惱,如濁水中的泥沙,沉到杯子底,並且把它化掉,等於是「化腐朽為神奇」。把煩惱轉的乾乾淨淨,連一粒泥沙都沒有,就是究竟成道了,就是聖人的果位,這就是了生死了。有了這種認識,我們這一生就能究竟成就,也就是所謂「人人都有佛性」。
    有了這種認識與信心,然後再來修一些法門。因為我們心當中煩惱太多。等於吃菜一樣,桌子上要有好幾道菜,換換口味。修行也是一樣的,你是上上根機,就是覺性一直到底,什麼都不要念,打坐就是一念不生。契悟了這個心,就是一條直路,那什麼法門都不要修。我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個心,就是保持清楚明白,沒有妄想,沒有昏沉,能夠作主,一直保持下去,直了本心,就能成佛道。就是這麼簡單!
    說是容易,諸位也不要認為很簡單,你可以試著保持這個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五分鐘,看看做不做得到?做到了以後,再進一步,就是我們這個心要能作主,要能清楚,要能明白,雖然是不打妄想,可能馬上瞌睡就來了,這又不對了!或者是沒有念頭,沒有瞌睡,你坐在這裡卻感覺到無聊,這也是不對了。這是三個毛病。我們有這三個心態,就屬於眾生,所以修行若是明白這個道理,那這條路就找到了。
    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是不要打妄想,沒有妄想,智慧就自然顯現出來了,不要另外去求智慧。打坐的時候沒有昏沉,心清清楚楚,是智慧。沒有妄想,心不動就是定力,所以說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道,這不是修出來的,所以修道、修道,不是把道修出來的,是契悟我們這一念本心。
    打坐不一定要在禪堂或在深山裡面;在人多熱鬧的地方,心也要不散亂、不顛倒,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街頭好打坐」。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動也如是、靜也如是,有這樣的定力,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一切都是不究竟的。

    從前有一位佛海禪師在山上打坐,禪定功夫很深。有一天,梁武帝看到這座山的氣勢雄偉,而且,當其他的山頭都是大雪封頂的時候,這座山卻連一點雪痕都沒有。於是梁武帝就請教他的師父誌公禪師:「師父,這座山為什麼一點雪都沒有,而其餘的山都是白雪蓋頂呢?」誌公禪師回答說:「因為這山中有位大修行人在巖洞裡打坐,所以積雪都融化了。」梁武帝聽說山上有禪定功夫這麼高深的修行人,就派隨從侍衛去迎請佛海禪師到皇宮裡接受供養,並且和誌公禪師平起平坐。

    這天,梁武帝問誌公禪師:「佛海禪師的定力如何?」誌公回答:「佛海禪師的定力功夫很高,但仍有無明在。」武帝覺得奇怪,定力高深的人為什麼還有無明呢?誌公知道武帝心中的疑惑,就對武帝說:「不信您可以試試。從明天起,將他的菜減少幾樣,而且以普通的菜飯來供養,看看他反應如何?」

    第二天,佛海禪師和武帝、誌公禪師一起用齋。佛海禪師看到自己的菜比其他人的差,心中就生起了無明。靠著定力,還有一些反照能力,就告訴自己:「自己是個修行人,怎麼能為了飯菜而生氣呢?」於是暫時將脾氣壓了下去,一餐、二餐都是這樣忍耐過去。

    梁武帝看到佛海禪師對於供養的差別,心無所動,很讚歎,但是仍想再試一試。於是隔天,武帝廣設齋食,供養僧眾。用齋完畢後,武帝又派宮女以珍品供養誌公和佛海禪師

    • 7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 7分

宗教/スピリチュアルのトップPodcast

クラウドチャーチ牧仕の聖書の話
小林拓馬
Temple Morning Radio
松本紹圭
Talk with your soul 10分間瞑想
Talk with your soul
オカルト捜査官のFOIラジオ
FOIオカルト捜査官
道端ドコカの迷い道 from 5点ラジオ
Michibata Dokoka
引き寄せの法則&量子力学 ~お金・理想のパートナー・仕事・健康・願望実現・時間、場
メンタルコーチナオト

その他のおすすめ

僧敲月下門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您好!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聖嚴法師經典學院
法鼓山
法師不設限
釋小禪
聖嚴法師的有聲書
法鼓山
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
曾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