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本のエピソード

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裡,是否存在著你所不知道的小細節、小故事?快跟著師父一起補充韻文當中的小驚喜!

師父的家(FB):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聯絡師父:eliza@orchina.ne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詩賦,別NG‪!‬ 唐詩│宋詞│詩人│經典│國學素養│教育

    • 教育

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裡,是否存在著你所不知道的小細節、小故事?快跟著師父一起補充韻文當中的小驚喜!

師父的家(FB):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聯絡師父:eliza@orchina.ne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蘇軾〈蝶戀花.春景〉

    蘇軾〈蝶戀花.春景〉

    嘆春光易逝 方知萬般愁情皆由心造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曾總結自己平生的功業就在黃州(湖北黃岡)、惠州(廣東惠州)和儋州(海南儋州),一次比一次還遙遠、艱辛,因此說是「功業」,實則是以自嘲口吻道盡自己多舛的一生。
    有關這闋詞的創作時間說法不一,但根據薛瑞生考證詳備的《東坡詞編年箋證》,其認為這闋詞應編於宋哲宗紹盛二年(西元1095)年,也就是蘇軾謫居惠州的時候。
    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但蘇軾卻也發現自然中細微的生機──青綠色的杏子正生長著。眼看枝頭上的柳絮隨著強風吹拂而減少,不過沒關係,畢竟以天下之大,哪裡尋不到芳草呢?如此轉折,實則展現出蘇軾一貫豁達的性格。下片過渡為人事的描寫──一道牆阻隔著佳人與行人,圍牆內佳人盪著鞦韆、開懷大笑,只不過當嬉笑聲越來越小聲,難免讓過路的行人感到悵然若失……思索之後,才發現種種情緒皆是由不平靜的內心所產生的,其實與旁人無關啊!
    如果僅就詞意來看,或許會以為這闋詞是寫相思無果的愁情,但是結合研究者們對於蘇詞的繫年,可以了解這其實是蘇軾藉著傷春、惜春,抒發自己被貶到惠州的感傷。整闋詞用語清新、秀麗,呈現蘇詞的另一種面貌。
    【今日NG點】:天涯何處無芳草
    提到「天涯何處無芳草」,我們多半會接著道:「何必單戀一枝花?」現在經常用這兩句話來勸慰他人於情事上看開一些。不過,這句話最初是出自屈原〈離騷〉,原文為:「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這是講述屈原因為政治抱負難以施展而痛苦不已,故請巫師為其占卜,巫師便加以開示,指出他又何必執著於楚國呢?世間哪裡尋不到芳草?由於屈原的心路歷程與蘇軾有些相似之處,故蘇軾將其典故化用於這闋詞中。
    相傳,蘇軾的侍妾朝雲在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竟哽咽不已。原來是因為朝雲隨蘇軾輾轉漂泊到偏遠的南方,蘇軾自己或許能以瀟灑的態度看待這一切,但朝雲卻替他感到心疼。不久,朝雲病逝於惠州,蘇軾終身也不再聽他人唱這闋詞了。
    -----------------------------------
    0:26 宋詞吟誦
    1:08宋詞解釋
    3:19【今日NG點】天涯何處無芳草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分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忘卻榮辱,遙遊天地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介紹這闋詞之前,師父要先與大家說明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帶)時,除了定惠院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生活空間。其一是位在長江邊上的「臨皋」,這是蘇軾及其家眷的住處;其二是「東坡」,是指黃岡東面的坡地。蘇軾〈雪堂記〉即寫到他在此處覓得一塊廢棄菜園,經整修後,便在這裡搭建房屋,作為第二個居所,並將其命名為「雪堂」,而自己則號稱「東坡居士」。
    題目即點出這闋詞描繪的是蘇軾夜晚回到臨皋住所時的場景和心境──然而,是什麼樣的契機,使得蘇軾有感而發呢?原來是他在東坡雪堂暢飲,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待到回去臨皋時,早已是深更半夜了。家中童僕的打呼聲一如雷鳴,怎麼樣也聽不到敲門聲,嘗試幾次無果後,蘇軾乾脆在門外倚杖聽江聲。
    奔騰的江水聲,襯托出蘇軾內心的不平靜,他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道出自己壓抑的心情,也感慨生命有太多不可控的變化,而人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拋卻對名利的追求呢?待到下半夜,隨著風聲、水聲漸趨平靜,望著眼前靜謐美好的景觀,蘇軾豁然開朗。是啊!如果能夠乘一小舟與萬物同遊,這樣便能拋卻世俗羈絆,豈不暢快?
    【今日NG點】:縠、縠紋
    縠,音「ㄏㄨˊ」,要注意底下是「糸」字旁而非「禾」。這個字是指細薄的布料,例如漢代司馬相如〈子虛賦〉寫美女們「雜纖羅,垂霧縠」。纖羅、霧縠都是用來形容飾有精緻花紋的布料或薄紗。由於輕薄的衣飾容易隨風飄揚,如同水上的波紋緩緩暈開,因此縠紋也就用來形容水波之細。
     在這樣尋常的夜晚裡,蘇軾糾結的內心因為思想的昇華,從而得以和自我和解。有趣的是,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還記載蘇軾唱誦完這闋詞之後,隔天竟然傳出他乘舟遠去的消息。太守徐君猷聽聞後嚇得半死,以為蘇軾擅離職守,所以馬上前往查訪。沒想到,只聽見蘇軾鼾聲如雷──他還沒起床呢!由此可見蘇軾豁達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所以才會發生這般烏龍事件XD
    -----------------------------------
    0:33宋詞吟誦
    1:10宋詞解釋
    3:22【今日NG點】縠、縠紋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分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豁達之前,寂寞為誰人說?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上星期介紹〈定風波〉,我們看見東坡在面臨生命挫折時坦然面對的曠達與自適,而在今天要介紹的〈卜算子〉當中,則讓我們看見遭遇貶謫的重擊之際,東坡亦有落寞孤獨的一面。〈卜算子〉是東坡於黃州時期,在當時的居處「定惠院」所作。

    「缺月掛疏桐」一句亦有版本作「缺月掛梧桐」,詞的前二句藉由「人靜」說明時間已入深夜,風景中的「缺」與「疏」更增添一抹蕭瑟淒涼之感。「幽人」與「孤鴻」相對,人與鳥皆形單影隻,正是東坡以鴻鳥映照自身命運的寫照。隨後他生動地寫出飛鳥受到驚嚇的姿態,比喻自身處於政治風暴當中,同樣感受到驚懼不安;此刻的他孤身遭貶至黃州,身旁無親無故,種種心緒亦無處宣洩 ,因此鴻鳥獨自在沙洲間「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景象,正如詞人現下的生命樣態。

    【今日NG 點】:孤鴻
    〈卜算子〉中東坡以孤鴻自喻,「幽人」與「孤鴻」等詞,相對寫出身處異鄉的寂寞。此外,最末二句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令人聯想到《莊子.秋水》中的說法:「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無論是東坡詞中的孤鴻,或者莊子筆下的鵷鶵,無非都是以鳥類對棲息環境的堅持來比喻其高潔的品性。

    然而,「揀盡寒枝不肯棲」除了表達出東坡不願隨波逐流的堅持,另一面也幽微地表現出其身經動蕩,無處能安駐的悽惶心境。「何妨吟嘯且徐行」是東坡令人印象深刻的曠達形象,但在一度面臨殺身之禍,又經歷貶謫之苦後,東坡詞除了曠放之外,更呈現出驚懼和寂寞等人性軟弱──雖然詞人在絕境中堅持理想,同時卻也必須承受無處安身、無人理解的孤獨。
    不過,也因為經過這些痛苦境遇的洗禮,往後東坡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達觀,才顯得彌足珍貴!
     -----------------------------------
    0:32宋詞吟誦
    1:00宋詞解釋
    2:35【今日NG點】孤鴻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分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任天而動,何懼人生多坎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貶謫到黃州的四年多裡,蘇軾的思想幾經轉變,也連帶反映到他的文學創作上。這闋〈定風波〉前面有序,其寫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可以知道這闋詞的創作背景是因為蘇軾和朋友在前往沙湖的途中偶遇大雨,當大家都狼狽不堪時,僅有蘇軾一人鎮定自若。不久,天氣轉而放晴,蘇軾就將其感觸寫成了〈定風波〉。
    躲避突如其來的大雨,乃是人之常情,但蘇軾一開頭就提供另一種做法:何不順應當下的境遇,放慢腳步、高聲吟詠呢?雖然他的身上只有竹杖和芒鞋,卻比騎著馬還要輕省方便啊!「一蓑煙雨」的「蓑」,指的是使用棕櫚纖維製成的雨衣。既然穿上蓑衣,那麼這場大雨還有什麼好怕呢?當微冷的春風吹散蘇軾的酒意,往前張看,山頭的斜陽正緩緩露出;回首望去,令人糾結萬分的狂風暴雨也早已結束。

    這闋詞是展現蘇詞曠放風格的經典之作。對蘇軾而言,外在自然環境的變化,其實就如同人生中遭遇的種種起伏跌宕,只要保持開闊的心胸,沒有什麼坎是跨不過去的;而且誰也說不準,或許風雨過後,有朝一日更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暖陽。詞中的「誰怕」,係透過口語化的字詞,將蘇軾面對逆境的自信與閒適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吟嘯」、「竹杖芒鞋」等動作和形象的描寫,使詞人瀟灑快意的風姿躍然紙上。

     【今日NG點】:料峭
     料峭,形容風冷,比較特別的是,一如詞學大師葉嘉瑩教授所指出,古人多使用這個詞來形容春天乍暖還寒時節的冷冽。她更進一步指出「料峭春風」並非壞事,因為它能使人在微冷中稍微清醒,而在清醒之後,復迎來山頭斜照,令人備感溫暖;這樣的經歷將使當事人永遠充滿希望,因為知道在苦難過後,將可能迎來光明的一面,而這也正是東坡對於人生一種通徹的認識與把握!
    -----------------------------------
    0:27宋詞吟誦
    1:08宋詞解釋
    3:35【今日NG點】料峭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分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異地同望月 天涯共此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家對蘇軾的這一闋詞,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下片最後二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常被引用來表達對另一人的深切思念與祝福。詞作當中的繾綣相思,乍見不免令人聯想到男女之間的愛戀思慕之情,不過這闋詞前有序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中說明了寫作的時間、原因與對象,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闋詞是東坡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大醉時正逢月圓,因想念弟弟蘇轍(子由)而創作。
    這一闋詞上片寫月色與望月而生的遐想,下片由望月而懷人,思念相隔兩地的弟弟子由。上片夜飲的東坡舉杯問天:明月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呢?由此一問,東坡的思緒飛上月宮,好奇月宮中的時間又是否與人間相同?他一面渴望飛升成仙,一面又擔心:月亮上縱有華美的宮殿,然而氣氛冰冷淒清,更難耐的則是無人相伴的孤獨。
    下片以月光照入室內所造成的光影流動,表現月亮在穹蒼中徹夜移動的軌跡,也帶出了時間的推移。明月映照下,無法安穩入眠的東坡望月懷人,雖說「月圓人團圓」,此刻正逢中秋,他與親人卻遠隔不能相見,如此的情境,更加深了傷感,也因此東坡寫「不應有恨」,又何曾是怨懟明月無情,而更多的是感慨自身的命運啊!不過,在描寫月宮的冷清寂寞,以及人間聚散總是事與願違的感傷之後,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反而提振起全篇情感:即便與思念之人相隔兩地,但無論身在何處,抬頭都能見到美麗圓滿的月亮。這顆星體遂成了彼此思念的見證和寄託,而原本因為思念而生的悲傷之情,也在這一轉念之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相思的兩人之間溫暖的情誼。
     
    【今日NG點】:月的聯想
    蘇軾的〈水調歌頭〉全篇以月亮的意象貫穿,上片當中勾勒月宮作為凌駕於塵世,超脫而冰冷的存在;下片則以「月圓」與「團圓」寫出時間流轉而人事無常之感,最後將月亮視為思念之情的聯繫與寄託。
    上片之所以將月亮描繪為冰冷的宮殿,來自於古人對月宮的想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後,就居住在月亮上的「廣寒宮」中。例如我們曾讀過李商隱的〈嫦娥〉一詩中,就有詩句云:「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將月宮想像為一片冷清的景象。而蘇軾就用這樣的意象來連結自身與家人相隔的孤獨情感。
    下片末句「千里共嬋娟」的「嬋娟」,同樣為月亮的代稱──除了指月亮之外,嬋娟一般也能用來形容姿態曼妙美好,或指稱美麗的女子。在詞作的最後,東坡對著中秋月圓期許家人平安長久,原本分離的傷感悵惘,也因此昇華為美好的祝願了。
    -----------------------------------
    0:32宋詞吟誦
    1:22宋詞解釋
    4:21【今日NG點】月的聯想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wa3rk9wavu20969rcje0py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6分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縱身歷史大浪 笑看人生多變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監察御史彈劾,指其詩作有諷刺朝廷之意。沒多久,蘇軾就被關入御史臺的牢獄中,而御史臺周遭種植著柏樹,樹上又有許多烏鴉棲息,因此又被稱作「柏臺」或「烏臺」。這場讓蘇軾人生大轉彎的「烏臺詩案」,經過蘇轍、王安石等眾大臣的求情,蘇軾最終雖然免除重刑,卻也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擔任沒有實權的「團練副使」。
    在這偏遠荒涼的地方,蘇軾一待就是四年多,期間他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千古名文〈赤壁賦〉,詞作〈定風波〉、〈念奴嬌〉,詩作〈寒食雨〉二首等等。今天介紹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視為〈赤壁賦〉的姐妹作,都是蘇軾遊覽湖北黃岡赤鼻磯,隨興而起寫下的名篇,故此赤壁其實並非當年三國赤壁大戰的地方喔!
    __
     
    上片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大格局,為整闋詞注入磅礡的氣勢,這明顯和先前柳永、歐陽修等詞人,以庭院、秋雨、殘花等事物營造出的纖細柔美詞風不同。蘇軾面對滾滾長江,不禁想起了人們傳述的,過去周瑜大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如今,他自己站在赤鼻磯岸邊,眼見岩石陡峭、巨浪洶湧,無數浪花翻騰而起,不禁感嘆這片錦繡山河,在漫長的歲月中竟出現過這麼多的英雄豪傑!

    蘇軾於上片先將讀者帶領至廣闊的時空當中,而下片則聚焦於「周瑜」身上──想當年,周瑜英姿煥發,不僅娶了國色天香的小喬,就連指揮聯軍作戰時,他也是手搖羽扇、頭戴綸巾,一派儒將打扮;而誰又能料想得到:他就在談笑間,使曹軍戰船灰飛煙滅……短短幾句話,盡顯周郎的才智與魅力。

    然而,那些三國人物早已不復見,後一句「多情應笑我」為倒裝,應還原成「應笑我多情」。蘇軾雖然笑嘆自己神遊得那樣遙遠,但這背後卻隱含著無限感慨──赤壁之戰時,周瑜僅三十多歲,而自己如今四十多歲了,仍舊一事無成。罷了,人生如夢一場,何必執著呢?不如以一杯酒祭奠江月和那些英靈吧!

    整闋詞包含歷史抒懷與個人抱負,情感一再變化,呈現蘇軾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之前介紹柳永詞的時候,師父曾引用宋代俞文豹《吹劍錄》,文中指出柳永作品,應是年輕女郎打板歌唱;至於東坡詞,則恰恰相反:「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可知,蘇軾走出了宋詞婉約內斂的詞風,豪放與豁達遂成為後人評其詞作的思考方向,這樣的風格轉折,可說是宋詞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
    ___
     
    【今日NG點】:羽扇綸巾 
    「綸巾」意思是男子頭上戴的青色絲巾。手拿羽製的扇子、頭戴綸巾,對於這種瀟灑輕便的打扮,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歷史人物大概就是「諸葛亮」。小說《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寫到:「孔明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乘駟馬車,左右眾將簇擁而出。」這個造型幾乎成為諸葛亮登場的經典形象,但是葉嘉瑩指出,其實在三國兩晉時期的武將、文士多會做這樣的裝扮,因此根據這闋詞的前後文,箇中主角應是指「周瑜」而非「諸葛亮」喔~
     
    ※量詞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清楚了解事物

    • 8分

教育のトップPodcast

英語で雑談!Kevin’s English Room Podcast
ケビン (Kevin's English Room)
6 Minute English
BBC Radio
英語聞き流し | Sakura English/サクラ・イングリッシュ
SAKURA English School
TED Talks Daily
TED
ゆる言語学ラジオ
Yuru Gengogaku Radio
Hapa英会話 Podcast
Jun Senesac: バイリンガル 英会話 & ビジネス英語 講師

その他のおすすめ

親子天下Podcast
親子天下
吳淡如人生不能沒故事
吳淡如
蔣勳_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
蔣勳
小學生診聊室-怡辰老師
林怡辰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天下雜誌
秦老闆話江湖
秦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