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시간 3분

【讲座016】《道德谱系学》第一篇:主奴道德、怨恨与虚无主‪义‬ 页边笔记

    • 철학

时间线:
00:00:13 尼采不需要引言00:02:07 尼采生平以及三个时间点00:04:32 《道德谱系学》与「谱系学」00:07:36 第一篇的核心内容00:10:39 前言:《道德谱系学》的问题意识00:16:31 第一篇1-5节:高贵者的道德00:19:46 第一篇6-7节:祭司之「纯洁」与「道德上的奴隶起义」00:26:46 第一篇8-10节:司汤达、基拉尔与有毒的「怨恨」00:34:14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00:36:35 第一篇11-12节:「人类的倒退」与虚无主义00:40:33 第一篇13节:主体/行动者不存在00:46:32 第一篇14-15节:「奴隶道德」的制造00:49:38 第一篇16-17节:两种道德的斗争00:55:22 第一篇内容总结与阅读尼采的心态问题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可以加以定义的东西,只能是没有历史的东西。”(二,13)第一篇论文的真理是基督教的心理学:基督教之诞生源于怨恨精神,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源于“精神”……——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天生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蜜蜂,振翅撷蜜,营营嗡嗡,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带东西“回家”。至于生命(Leben),即所谓的“体验”(Erlebnisse),我们当中曾有谁于此认真对待?(前言,1)事实上,在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时,关于恶的起源问题就已经在困扰我了……我把我的第一篇文字游戏和第一篇哲学习作献给了这个问题——至于我那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很合理地将荣耀给了上帝,将他作为恶之父。(前言,3)一点历史学和语文学上的训练,包括天生对于心理学问题的挑剔意识,这些很快就把我的问题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类是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发明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它们是否乃是生活困顿、贫乏与蜕化的标志?还是恰恰相反,在它们身上反映出的乃是生活的充盈、强力与意志,抑或是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前言,3)……这本小册子的题目是《道德感觉的起源》,作者是保罗·雷伊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从未读到过这样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结论,我都无法苟同……(前言,4)其实,无论是来自于我本人还是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说(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某一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都远远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来得重要。对我来说,道德的价值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前言,5)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它带给人类最崇高的引诱与诱惑——人类将被引向何处呢?走向虚无?——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看到了回顾往事的倦怠,看到了反对生命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征兆,它温柔而又忧伤:这种同情式的道德传播得越来越广,甚至连哲人们也被波及,并因此染病。(前言,5)现在让我们大声把它说出来,这个新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必须首先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前言,6)假如在“善”中也包含着衰落的征兆,包含着某种危险、诱惑和毒药,还包含着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现在满足的麻醉剂的话,情况会怎样呢?也许会变得更舒适,更安全,但也更卑微、更低级?

时间线:
00:00:13 尼采不需要引言00:02:07 尼采生平以及三个时间点00:04:32 《道德谱系学》与「谱系学」00:07:36 第一篇的核心内容00:10:39 前言:《道德谱系学》的问题意识00:16:31 第一篇1-5节:高贵者的道德00:19:46 第一篇6-7节:祭司之「纯洁」与「道德上的奴隶起义」00:26:46 第一篇8-10节:司汤达、基拉尔与有毒的「怨恨」00:34:14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00:36:35 第一篇11-12节:「人类的倒退」与虚无主义00:40:33 第一篇13节:主体/行动者不存在00:46:32 第一篇14-15节:「奴隶道德」的制造00:49:38 第一篇16-17节:两种道德的斗争00:55:22 第一篇内容总结与阅读尼采的心态问题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可以加以定义的东西,只能是没有历史的东西。”(二,13)第一篇论文的真理是基督教的心理学:基督教之诞生源于怨恨精神,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源于“精神”……——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天生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蜜蜂,振翅撷蜜,营营嗡嗡,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带东西“回家”。至于生命(Leben),即所谓的“体验”(Erlebnisse),我们当中曾有谁于此认真对待?(前言,1)事实上,在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时,关于恶的起源问题就已经在困扰我了……我把我的第一篇文字游戏和第一篇哲学习作献给了这个问题——至于我那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很合理地将荣耀给了上帝,将他作为恶之父。(前言,3)一点历史学和语文学上的训练,包括天生对于心理学问题的挑剔意识,这些很快就把我的问题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类是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发明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它们是否乃是生活困顿、贫乏与蜕化的标志?还是恰恰相反,在它们身上反映出的乃是生活的充盈、强力与意志,抑或是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前言,3)……这本小册子的题目是《道德感觉的起源》,作者是保罗·雷伊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从未读到过这样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结论,我都无法苟同……(前言,4)其实,无论是来自于我本人还是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说(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某一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都远远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来得重要。对我来说,道德的价值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前言,5)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它带给人类最崇高的引诱与诱惑——人类将被引向何处呢?走向虚无?——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看到了回顾往事的倦怠,看到了反对生命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征兆,它温柔而又忧伤:这种同情式的道德传播得越来越广,甚至连哲人们也被波及,并因此染病。(前言,5)现在让我们大声把它说出来,这个新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必须首先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前言,6)假如在“善”中也包含着衰落的征兆,包含着某种危险、诱惑和毒药,还包含着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现在满足的麻醉剂的话,情况会怎样呢?也许会变得更舒适,更安全,但也更卑微、更低级?

1시간 3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