에피소드 198개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C之音,你的隨身談資庫

    • 과학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繁華台中市區也有石虎出沒?!筏子溪畔追追追

    繁華台中市區也有石虎出沒?!筏子溪畔追追追

    筏子溪,台中市的母親之河,由北往南貫穿台中盆地西側;北方透過圳路與大甲溪相連,往南則流至烏日於台中高鐵站附近匯入烏溪。但你可能不知道,筏子溪的河灘地不僅是鳥類、蛙類、蛇類、許多昆蟲的居所,更有台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出沒!

    其實,石虎與人類的距離非常相近。跟著台灣石虎保育協會(以下簡稱石虎協會)秘書長陳美汀來到台中市南屯區筏子溪畔,可見河川左岸有高鐵、中山高經過,右岸不遠處則有台74線快速道路,交通極為繁忙;而人類的住宅、工廠、道路與堤岸設施,則限縮了筏子溪的行水區域,河灘腹地不算廣大。然而,這樣狹窄的河流廊道,已可提供讓石虎棲息、活動的環境。

    陳美汀秘書長表示,協會近2年於筏子溪追蹤4隻石虎,去年追蹤的個體亞多、波爾皆為雄性,可惜分別因路殺、中毒死亡;現在持續追蹤的大南、亞玟則為一公一母,都還幸運地活著。根據追蹤資料可以得知,石虎就在這樣人口稠密市區中的河道範圍過活,甚至繁殖。

    石虎協會專員廖啟淳指出,筏子溪的公石虎體重可達5公斤左右,比苗栗的公石虎平均4公斤來得重一些。陳美汀秘書長補充,根據母石虎亞玟的追蹤資料,月前開始縮小活動範圍,只於固定區域出沒,推測應該是成功繁殖育幼。上述證據都顯示,對石虎而言,筏子溪的河床及高灘地有著充足的食物。

    為了了解石虎於筏子溪的棲息狀況,石虎協會的研究人員會使用VHF無線電接收器進行個體追蹤。陳美汀秘書長舉例說明,大南、亞玟的脖子都掛了裝有無線電發報器的項圈,因此研究人員會在石虎可能出沒的位置附近,使用無線電接收器接收訊號,以判別該隻石虎的方位,並在2個以上的不同地點重複操作,透過三角定位法,推斷出石虎的點位。

    近期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與石虎協會共同舉辦了石虎追蹤體驗活動,讓一般民眾也能認識研究人員追蹤石虎的方法。石虎協會同仁先將無線電發報器藏在筏子溪畔附近的草叢深處,並由參加者試著透過三角定位,尋找出發報器的位置。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每位參加者判別的方位不同,有的偏東,有的偏西;周圍也有電廠、高鐵、汽機車干擾,甚至無線電訊號也會被鄰近得工寮鐵皮反射回來,造成誤判。因此,要順利以無線電追蹤到石虎,真的是需要經過一番訓練。

    現在我們就前進筏子溪畔,跟著石虎協會秘書長陳美汀,與荒野台中、石虎協會共同舉辦的石虎追蹤體驗活動,一起認識生活在台中市區的石虎。

    • 23분
    從遊隼「二寶」救援故事,談猛禽的生存危機

    從遊隼「二寶」救援故事,談猛禽的生存危機

    遊隼,是俯衝速度最快的猛禽,時速最高可達300公里,經常捕食鴿子、燕子等鳥類為食。台灣的遊隼有冬候鳥族群,也有部分為留鳥;東北角海岸的懸崖峭壁,是牠們在台灣的重要繁殖棲地。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個案遊隼「二寶」(綠03),一生命運多舛,曾經三進三出猛禽救傷站。牠短短兩年多的生命,告訴了我們猛禽的生存難題。

    二寶,是在2021年3月底、4月初,於新北市瑞芳區鄰近深澳漁港的酋長岩誕生。然而,在牠開始離巢學飛的階段,就墜落了兩次,第二次還不小心摔斷了翅膀。猛禽會猛禽救傷站主任王齡敏獸醫師表示,當時透過X光影像,確認二寶的尺骨斷裂,幸好錯位不嚴重,且橈骨正常,因此以外固定患翅方式,讓斷骨自行癒合。有著頑強生命力的二寶,不到3週便痊癒了。在野放之前,獸醫師在牠腳上繫上了金屬環與綠色編號03的色環。

    野放後,二寶順利回到牠的家人身邊,長大離巢之後也再也沒有二寶的消息,直到2023年6月。

    王齡敏獸醫師回憶,當時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通報有一隻在頭城、疑似撞玻璃的受傷遊隼,癱瘓、無法站立。透過金屬環確認,牠就是二寶。送往猛禽救傷站,檢查發現二寶有些許創傷、白血球很少,且血汞含量高達人類容許值的45倍。經過了3個月的細心治療,並確認二寶的健康與飛行、獵食能力良好之後,9月初猛禽會將牠帶到了頭城的梗枋國小,背上衛星發報器進行野放,同時也對學校的孩子們進行環境教育。

    透過衛星訊號,研究員觀察到二寶在10月中旬,從宜蘭、新北跨越了重重山頭,最後來到苗栗。但是,11月下旬,牠的訊號出現異常,2天都沒有移動,實在令人擔心。猛禽會的同仁來到了衛星訊號的最後發送地點勘查,發現在茂密的雜木林裡面,有一片倒臥的鳥網,而二寶的屍體就掛在上面。在網上的還有乾掉的大冠鷲、鳳頭蒼鷹與夜鷹——4隻中網的鳥類,就有3隻是猛禽。

    二寶的受傷與死亡,反映出台灣猛禽普遍遭遇到的生存危機。現在就讓我們跟著猛禽會猛禽救傷站主任王齡敏獸醫師,一同沿著二寶的生命軌跡,思考如何提供一個更友善的環境,給同樣生活在寶島上的猛禽。

    • 23분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母親節前一同認識鳳頭蒼鷹的繁殖與育雛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母親節前一同認識鳳頭蒼鷹的繁殖與育雛

    這個禮拜天5月12日就是母親節了!母親生養我們、教育我們、陪伴我們成長,這不僅是母愛的展現,也是母職的實踐。然而,每一種動物的母職表現都有差異,因為各種動物為了讓族群順利繁衍,採取了不同的繁殖與育幼策略。

    在母親節前,本集節目就帶您跟隨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專員王李廉,從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鳳頭蒼鷹的巢位直播,認識鳳頭蒼鷹的繁殖與育雛行為。

    原則上,鳳頭蒼鷹每年繁殖一次,大多產下2顆蛋;如果在繁殖前期失敗,可能會再嘗試一次。然而,鳳頭蒼鷹的繁殖準備工作在孵蛋之前就已經開始,王李廉研究專員指出,於前一年10月、11月左右,配對好的鳳頭蒼鷹就會物色好適合的環境,開始打造撫育寶寶的愛巢,大約到農曆年後完成。

    根據統計,台北都會區的鳳頭蒼鷹大多在榕樹上築巢,相較之下,南部以黑板樹作為巢樹的紀錄較多。鳳頭蒼鷹的巢位高度幾乎都在12公尺以上,且四周有樹葉遮蔽,隔絕人為活動的干擾,也提供隱密的繁殖環境。

    在約30-35天的孵化期中,主要由雌鳥負責孵化工作。這段時期鳳頭蒼鷹媽媽無法隨意離開巢位,除了要以體溫維持蛋的溫度之外,還不時要翻轉蛋,讓未孵化的寶寶能有正常發育。鳳頭蒼鷹寶寶破殼而出之後,仍由雌鳥看顧保護;等雛鳥逐漸長大,雌鳥才會到離巢不遠處活動。

    至於鳳頭蒼鷹的雄鳥,在孵化與育雛期間負責狩獵尋找食物。在鳳頭蒼鷹的巢位直播中,可以看到鳳頭爸爸將帶回來的食物丟到寶寶頭上,或擺出想餵食孩子卻不知如何著手的姿態,這時鳳頭媽媽會接手分解食物,細心餵食雛鳥。

    今(2024)年大安森林公園的巢位直播,可惜結局令人傷心。該巢的2隻雛鳥寶寶因感染鴿毛滴蟲,於5月2、3日先後死亡,也成為大安森林公園第2次因雛鳥感染毛滴蟲夭折而育雛失敗的案例。對此,猛禽會已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公園鳩鴿等鳥類的毛滴蟲感染情形進行研究,了解問題成因。

    為了營造友善鳳頭蒼鷹的環境,也請您一起做好以下4步驟:



    * 佈置窗戶玻璃,減少鳥類窗殺。

    * 做好環境衛生,不用老鼠藥,讓猛禽也有食安。

    * 只在室內使用黏鼠板,避免猛禽無辜受害。

    * 不餵食野鳥或野生動物,避免動物群聚、疾病交叉感染。

    • 23분
    永續、固碳、增匯,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讓竹材回到日常生活

    永續、固碳、增匯,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讓竹材回到日常生活

    進入21世紀,永續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關鍵詞;每個領域,都在研究該如何減碳護地球,包含建築業。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與營建部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8%。因此,在追求永續的當下,建築業也在思考如綠建築、永續建材等解方。有些建築師則重新回過頭在建築中運用自然素材,例如竹子。

    台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所所長許倍銜指出,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關注竹構建築,原因是竹林的固碳力為針闊葉混合林的3~6倍,而且相較樹木至少要30、40年才能成材,竹子只要4年就能使用。此外,竹林也要定期更新利用,才能發揮固碳和商品價值,對於目前全球重視的「淨零碳排」議題可創造巨大貢獻。

    然而,竹子是非常有個性的素材,每根竹子各自長短粗細不同,且中空有結,利用上較木材不便,在在挑戰著建築師的創意與能力。自2021年起,台灣竹會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竹構人才培育計畫」,引導年輕世代設計師與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的學習與實驗,並藉由設計、實作以及公開展示的過程,探索竹材應用於當代建築領域的機會與挑戰。第3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表示,今年展覽延續前兩屆的基礎,希望打造出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竹構築作品,也讓民眾對竹構產生信心。

    走訪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便可以看到5件極富創意的作品,建築師運用竹子打造出獨特的空間,引領觀眾親近使用。如建築設計師郭恩愷的《橋繭》,首度使用「蒸汽彎曲木」工法應用於竹構上,將竹螺旋環繞成拱,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陽明交大建築所助理教授曾令理的《蜷蜷亭》,打造出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挑戰了如何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性與平滑性。

    「島嶼構竹」帶領民眾重新認識竹構造的潛力,但要讓竹構真正進入當代建築,挑戰不少。台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認為,法規與成本是兩大關卡。此外,相關竹構人力短缺也是一大問題,因此台灣竹會透過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有系統地將竹工藝進行傳承、復興。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與竹子這位舊識再相逢,也看竹材如何在建築師的創意與努力下,展現出強大的美學和功能性。

    • 23분
    把握鳥類攝影Dos & Don’ts,邀您參與國家地理台灣攝影大賽

    把握鳥類攝影Dos & Don’ts,邀您參與國家地理台灣攝影大賽

    2023年2月,媒體披露業者經營鳥類籠拍、誘拍場所,發現籠中不僅豢養罕見候鳥、保育鳥類,還依時節安排鳥類育雛、交配畫面,最高1年獲利百萬元,拍鳥已發展成傷害鳥類的產業鏈。

    2024年4月,有攝影玩家為了拍到保育類「東方灰林鴞」捕獵的瞬間,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憩區擺放老鼠等肉餌,甚至還在夜間大開閃光燈拍照,結果造成灰林鴞驚恐萬分,急覓出路而竄逃,導致碰撞到尖銳物體而倒地不起。

    因為鳥類的拍攝倫理議題,國家地理雜誌在2023年的台灣攝影大賽中,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投稿,並且在同年10月雜誌刊登〈鏡頭下的飛羽〉特別報導,提出了鳥類攝影的十大準則:保持距離、不捕捉或綑綁、不驚擾、不餵食、不播放鳥音、不隨意散布稀有鳥類的棲息位置、不使用無人機、不使用閃光燈直射、尊重鳥類棲地、不移動或移除巢位周圍的任何東西。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張瑞麟指出,上述鳥類攝影十大準則背後的中心思想,是人類該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存。若攝影者用老鼠吸引猛禽,可能會影響其覓食習性;播放鳥音則會干擾鳥類求偶或育雛,消耗牠們的能量;要是為了照片構圖移除巢邊的枝條和樹葉,將讓鳥類有更高的機會遭天敵獵捕。張瑞麟理事長表示,假如我們在攝影時以「鳥」為優先,多幫鳥兒想一想,自然不會做出誘拍、擺拍等行為。

    要拍到一張完美的鳥類照片,絕對少不了等待。張瑞麟理事長認為,許多人可能認為等待很無聊,但其實鏡頭外的世界無比遼闊,像是可以觀察鳥類的行為與習性、與同伴互動的過程、棲地的特色等。如果我們對牠有更多認識,就有更高的機會可以拍攝到心目中理想的照片。

    為了讓鳥類生態攝影真正成為愛惜、保護野生鳥類的力量,今(2024)年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重啟鳥類作品徵件,也邀請參賽者簽署友善拍攝準則,同時邀請國際鳥類攝影權威提姆.雷曼(Tim Laman)擔任評審,為鳥類作品的評選工作把關。

    2024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徵件期間至6月15日止,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投稿(前往大賽官網)。但別忘了,若要拍攝野生動物,請以牠們的生命、生存與棲息為優先,把握這個原則,拍攝出來的作品才稱得上是一張好的生態照片。

    • 23분
    來認識台灣紫斑蝶家族!看到標記密碼請協助回報

    來認識台灣紫斑蝶家族!看到標記密碼請協助回報

    在空中翩然飛舞的紫斑蝶,閃爍著幻色的身影,輕巧曼妙,有如亮麗的「紫色精靈」。

    紫斑蝶外觀最大的特徵,就是前翅背面在陽光照射下,會出現帶有金屬光澤感的紫色,而且會因為視覺角度不同,呈現不一樣濃淡的紫色,稱為「幻色」。會有如此迷人的色彩變化,是因為牠們翅膀背面的鱗片有溝槽狀結構,在光線下產生了繞射、干涉、散射等物理現象,進而閃耀出夢幻般的色澤。

    目前台灣有4種原生種紫斑蝶,分別為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以及端紫斑蝶,牠們乍看有點像,細看不一樣。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以下簡稱紫斑蝶協會)執行長余淑娟教導了一個簡單的辨識口訣:「小紫點一面、圓翅兩面點、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也就是用紫斑蝶前翅的斑點分布,進行辨認。

    根據過往紀錄,台灣原本有5種原生紫斑蝶,但其中「大紫斑蝶」已經在台灣絕跡了。如名稱所示,大紫斑蝶是台灣原生紫斑蝶中體型最大的蝶種,展翅可達11公分,可惜1960年代之後就沒有再捕獲紀錄,推測應該已在台灣滅絕。紫斑蝶協會理事長陳瑞祥指出,一般認為,牠的消失與城市開發、棲地消失有關。

    大紫斑蝶在台灣滅絕,這也提醒我們要積極針對現存4種紫斑蝶進行研究、作保育,顧好牠們的棲地。余淑娟執行長表示,台灣的紫斑蝶研究仍有許多待解之謎,例如南部縣市仍有未被發現的紫蝶幽谷,而紫斑蝶的遷徙路徑也僅解開一部分,需要持續透過標放作業,才能逐步拼湊出紫斑蝶的移動行為。(相關聆聽:國道讓蝶道,守護紫斑蝶遷徙繁殖之路)

    所謂的「標放」,就是標記和野放。余淑娟執行長解釋,標放執行者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他們在野地捕捉紫斑蝶後,會用標記筆在其腹面翅膀上,寫下一組代號與日期,同時記錄牠們的蝶種、性別、前翅長、行為等基礎資料,最後再放飛。若民眾在野外發現紫斑蝶的翅膀上有這些標放密碼,就可以拍照下來,回報給紫斑蝶協會,協助研究人員蒐集紫斑蝶的移動記錄。

    本集節目繼續帶您前進雲林縣林內鄉,參與紫斑蝶協會與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共同舉辦的國道讓蝶道生態解說活動,認識台灣的紫斑蝶家族,與標放研究工作。

    • 23분

인기 과학 팟캐스트

과장창 : 모두에게 과학이 필요한 시간
팟빵
과학하고 앉아있네
과학하고 앉아있네
Hidden Brain
Hidden Brain, Shankar Vedantam
All In The Mind
ABC listen
Overheard at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
Radiolab
WNYC Studios

추천 항목

我們的島Podcast
我們的島|公共電視
知識好好玩
鏡好聽
宮說宮有理-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週報時光機(生活歷史、冷知識)
派翠克/ Patrick
IC之音|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
IC之音竹科廣播|李惠貞主持
迷誠品
誠品 es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