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你的愛心正在害牠?《適得其所》50+串聯展為犬貓也為野生動物請命

街頭的浪犬浪貓,是城市裡既柔軟又悲傷的風景。看到這樣的景象,許多人不忍心,默默為牠們提供食物。然而,這份善意,卻可能讓遊盪動物問題更加棘手。

今年夏天,接連傳出遊蕩犬隻攻擊人與野生動物的事件。七月底,一名七旬老翁在海邊游泳時遭流浪犬群攻擊,不幸身亡;緊接著,梅花鹿在馬頭山被流浪犬圍獵致死。這兩起事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地區都有人長期餵食浪犬。讓人不禁提出疑問,為什麼愛護浪犬的好意,最終會演變成對人與野生動物的致命威脅?

長期關注犬貓議題的「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指出,持續餵食的行為,反而會讓遊蕩犬貓問題永無止境。因為餵食行為會提高環境乘載力,讓遊蕩動物族群維持或擴張,使得TNR(誘捕-結紮-回置)成效降低,也造成人犬/人貓衝突、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生態破壞等外部成本。

面對社會正在討論的「餵養管理」措施,劉偉蘋認為,如果社會仍持續支持餵食遊蕩動物,那麼所有關於「飼主責任」的呼籲都將淪為空談。要真正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擺脫TNR與餵養管理的迷思,讓犬貓回歸飼主完全管理、完全負責的體系。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上述觀念,挺挺動物自2023年起舉辦《適得其所》展覽,進行社會溝通。今年起,更開創小規模的「微型展」、「旗幟展」,串聯全台超過百個據點,從書店、餐廳到寵物醫院,一步步打破同溫層,促使你我重新思考「善待動物」的真正意涵。

犬貓不是野生動物,牠們應該在人類的家裡;把牠們放在野外不是自由,而是傷害。本集節目,我們邀請挺挺動物創辦人劉偉蘋,從近期新聞事件談起,探討遊蕩犬貓問題背後的社會責任與制度挑戰。當下次在街頭遇見浪浪的身影,希望你能多想一步:愛,不應只是餵牠一口食物,而是讓牠不再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