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episod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C之音,你的隨身談資庫

    • Science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我們與熊的距離?解析台灣黑熊救傷數字

    我們與熊的距離?解析台灣黑熊救傷數字

    你知道近年台灣黑熊最主要的傷亡通報原因是什麼嗎?答案是:中套索陷阱。

    根據統計,2023年全台台灣黑熊救傷與死亡通報案件共11例,依縣市別統計,5例發生於花蓮,3例台東,2例台中,1例苗栗。分析傷亡原因,受困套索陷阱佔絕大多數,共有9例,佔去年總通報比例超過8成。(相關聆聽:受困套索救傷中!台灣黑熊的救援故事)

    若以年份觀察,2023年通報數是近10年最高,不僅高於2018、2019、2021、2022年的3例,也多於2020年的6例。推測原因,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秘書長張晉豪認為,應是林保署鼓勵台灣黑熊傷亡即時通報的政策發酵所致。

    張晉豪秘書長進一步說明,過往黑熊傷亡的通報數字應該存在著一些黑數,亦即民眾擔心誤捕保育類野生動物受罰,索性隱匿不報,私下處理。近年政府、民間單位積極宣導即時通報的重要性,搭配林保署將台灣黑熊納入生態服務給付的標的物種,讓社區部落一同站在保育的第一線,增加主動通報的意願。因此,死傷通報數字變多的背後,其實是黑數減少。

    至於目前黑熊死傷最主要的原因「中套索陷阱」,目前山區最常使用的陷阱就是俗稱的「山豬吊」,因為成本低廉且設置容易,成為部分農民防止農損、原住民捕獵的主要工具。中山豬吊的黑熊,輕則造成勒傷、切割傷、撕裂傷,嚴重者會引發組織壞死,需要截指、截肢;若未迅速救援,黑熊還可能因此送命。

    面對山豬吊對黑熊的傷害,有些團體主張應全面禁用套索;林保署則推廣「改良式獵具」,減輕制式套索對動物的傷害。張晉豪秘書長指出,因為部分農民與原住民對陷阱獵捕工具仍有需求,若全面禁用,可能會使得獵具使用地下化,或走回隱匿通報的老路,反倒不利於保育。改良式獵具是參照日本環境省訂定之規格設計,根據日本經驗,改良式獵具雖有獵捕到熊的可能性,但機率可大幅降低。

    推廣改良式獵具,不應是政策的終點。張晉豪秘書長建議林保署加大推廣改良式獵具的力道,更重要的是訂立獵具換發的期限,到期後一律禁用山豬吊。此外,誤捕成效評估、獵具實名制,及管理使用的區域、季節與數量等,也都是未來可以進一步討論的面相。

    如何積極「止血」台灣黑熊的傷亡?本集節目專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秘書長張晉豪,帶你從死傷通報數字,思考黑熊的保育措施。

    • 23 min
    受困套索救傷中!台灣黑熊的救援故事

    受困套索救傷中!台灣黑熊的救援故事

    台灣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野生動物台灣黑熊,不僅是台灣唯一一種熊科動物,同時也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近年不斷有台灣黑熊受傷救援的案例出現,如2023年全台就有9例台灣黑熊的通報救傷案件,其中7例發生在花東地區,由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以下簡稱野灣)負責救援。

    黑熊救傷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因為台灣黑熊體型龐大,也具有危險性,因此無法單打獨鬥完成救援,需要各路人馬協力合作。除了野灣的醫療團隊外,保育主管機關林保署花蓮分署、台東分署與地方政府農業處的人員,以及在地部落民眾的支援,都在救援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受困套索的黑熊救援為例,野灣獸醫師江宜倫指出,在接獲通報後,野灣會派出一組人員先抵達現場,評估該地交通位置與環境狀況、是否具有危險性等,即時回報院內,若有缺乏資源便立刻進行調度。而院內的醫療組人員約在20分鐘內,可將需要的救傷物資、器材備妥出發。

    在各方協力人員抵達救援地點後,第一步會確認各單位的人數,並針對現場情況進行分工與沙盤推演。因救援黑熊需要麻醉,負責吹箭的獸醫師會評估該隻黑熊需要的藥量,並由另一人負責吸引熊的注意力,以利吹箭麻醉施作。

    等到黑熊中箭昏迷,接著會移除套索,請搬運人員運用擔架布將熊移到鄰近平坦的醫療區,進行初步檢傷與醫療處置。如果個體受傷嚴重,需要進一步治療,則會將黑熊搬運至運輸籠內,送到野灣野生動物醫院。依照情況不同,每次野灣會出動4至8名人力展開救援,從接獲通報到成功救援回到醫院,需3至5小時。

    經驗在救援中不斷累積,野灣也持續升級黑熊救傷所需要的軟硬體資源。在協會成立初期,受傷黑熊都需要後送至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如今野灣完成了醫療籠、照養籠舍、野放訓練籠舍等硬體設置,加上每年年度救援演練、全員皆須參與的基礎生命支持BLS培訓等能力強化,已成為可以完整執行從黑熊救傷、醫療照養到復健等任務的團隊。

    東部是黑熊救傷的一級戰區。去年,野灣救援7隻黑熊,其中有2例不幸在救援過程中死亡,其餘5例順利康復野放。我們希望這些野放的黑熊都不要再見,然而,故事未必如人所願,像是黑熊Da qu-ali(達古阿里),又再度受困套索入院。

    現在就讓我們前進台東池上,拜訪野灣獸醫師江宜倫,認識台灣黑熊的救傷工作。

    • 23 min
    如何拯救石虎?石虎的六大生存危機

    如何拯救石虎?石虎的六大生存危機

    2023年7月,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在曾文溪下游進行調查時,意外拍到一隻石虎。

    2023年10月,宜蘭大學在大礁溪實驗林場進行野生動物生態研究時,拍攝到石虎的身影。

    日治時期,石虎普遍分布在全台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丘陵地區,但後來面臨極大的狩獵壓力,各地區石虎逐漸消失。現在族群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及南投等3縣市,新竹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也有石虎的發現紀錄。

    去年,台南的曾文溪下游與宜蘭的大礁溪實驗林場,都記錄到了石虎的蹤影。看到上述新聞,你可能會猜想,這是否代表石虎保育有成、族群擴散了?對此,台灣石虎保育協會(以下簡稱石虎協會)秘書長陳美汀表示,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回答,因為可能的確是有石虎的亞成體往外拓展領域,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其棲地遭遇開發,導致個體被迫往外遷移,因此必須有更多資料佐證何者正確。

    陳美汀秘書長指出,相較於台南與宜蘭,石虎協會已於新竹縣的北埔鄉、峨嵋鄉穩定記錄到石虎,甚至拍攝到母石虎帶小石虎的畫面。從此推測,石虎應該已在此地建立族群,所以對於新竹縣南部、鄰近苗栗區域的族群狀況,可以較為樂觀看待。

    話雖如此,石虎的整體族群並沒有脫離險境,因為牠們還是持續遭遇6大生存危機,包括:棲地減少與破碎化、棲地品質惡化、路殺、雞舍衝突、非法獵捕、遊蕩犬貓的威脅。

    棲地,支撐著動物的獵食、躲藏、繁殖、活動,若沒有提供足夠的棲地,石虎的族群便無法順利拓展。針對棲地被蠶食鯨吞,石虎協會持續關注石虎重要棲地上的大小開發案,如鳥嘴潭人工湖工程以「培厚」名義,在烏溪河床傾倒工程廢土,陳美汀秘書長指出,此程序並未出現於提送環保署審查的工程內容,且河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地,相關工程對溪流生態和廊道功能造成極大影響,因此石虎協會聯合多個環境團體,向環境部提起行政訴訟。

    至於棲地品質不佳,則是由於農民可能使用農藥、除草劑、老鼠藥等藥劑,造成石虎極有可能吃到中毒的獵物,導致二次中毒。為此林保署推動「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引導農民不使用農藥、除草劑、毒鼠藥、毒餌,化身石虎保育的神隊友,也讓農地成為野生動物能安心棲息生育的家園。

    本集節目將繼續專訪石虎協會秘書長陳美汀,告訴您石虎面臨了哪些生存危機,而身為人類的我們又該如何搶救石虎,不讓石虎走上台灣雲豹的滅絕之路。

    • 23 min
    繁華台中市區也有石虎出沒?!筏子溪畔追追追

    繁華台中市區也有石虎出沒?!筏子溪畔追追追

    筏子溪,台中市的母親之河,由北往南貫穿台中盆地西側;北方透過圳路與大甲溪相連,往南則流至烏日於台中高鐵站附近匯入烏溪。但你可能不知道,筏子溪的河灘地不僅是鳥類、蛙類、蛇類、許多昆蟲的居所,更有台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出沒!

    其實,石虎與人類的距離非常相近。跟著台灣石虎保育協會(以下簡稱石虎協會)秘書長陳美汀來到台中市南屯區筏子溪畔,可見河川左岸有高鐵、中山高經過,右岸不遠處則有台74線快速道路,交通極為繁忙;而人類的住宅、工廠、道路與堤岸設施,則限縮了筏子溪的行水區域,河灘腹地不算廣大。然而,這樣狹窄的河流廊道,已可提供讓石虎棲息、活動的環境。

    陳美汀秘書長表示,協會近2年於筏子溪追蹤4隻石虎,去年追蹤的個體亞多、波爾皆為雄性,可惜分別因路殺、中毒死亡;現在持續追蹤的大南、亞玟則為一公一母,都還幸運地活著。根據追蹤資料可以得知,石虎就在這樣人口稠密市區中的河道範圍過活,甚至繁殖。

    石虎協會專員廖啟淳指出,筏子溪的公石虎體重可達5公斤左右,比苗栗的公石虎平均4公斤來得重一些。陳美汀秘書長補充,根據母石虎亞玟的追蹤資料,月前開始縮小活動範圍,只於固定區域出沒,推測應該是成功繁殖育幼。上述證據都顯示,對石虎而言,筏子溪的河床及高灘地有著充足的食物。

    為了了解石虎於筏子溪的棲息狀況,石虎協會的研究人員會使用VHF無線電接收器進行個體追蹤。陳美汀秘書長舉例說明,大南、亞玟的脖子都掛了裝有無線電發報器的項圈,因此研究人員會在石虎可能出沒的位置附近,使用無線電接收器接收訊號,以判別該隻石虎的方位,並在2個以上的不同地點重複操作,透過三角定位法,推斷出石虎的點位。

    近期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與石虎協會共同舉辦了石虎追蹤體驗活動,讓一般民眾也能認識研究人員追蹤石虎的方法。石虎協會同仁先將無線電發報器藏在筏子溪畔附近的草叢深處,並由參加者試著透過三角定位,尋找出發報器的位置。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每位參加者判別的方位不同,有的偏東,有的偏西;周圍也有電廠、高鐵、汽機車干擾,甚至無線電訊號也會被鄰近得工寮鐵皮反射回來,造成誤判。因此,要順利以無線電追蹤到石虎,真的是需要經過一番訓練。

    現在我們就前進筏子溪畔,跟著石虎協會秘書長陳美汀,與荒野台中、石虎協會共同舉辦的石虎追蹤體驗活動,一起認識生活在台中市區的石虎。

    • 23 min
    從遊隼「二寶」救援故事,談猛禽的生存危機

    從遊隼「二寶」救援故事,談猛禽的生存危機

    遊隼,是俯衝速度最快的猛禽,時速最高可達300公里,經常捕食鴿子、燕子等鳥類為食。台灣的遊隼有冬候鳥族群,也有部分為留鳥;東北角海岸的懸崖峭壁,是牠們在台灣的重要繁殖棲地。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個案遊隼「二寶」(綠03),一生命運多舛,曾經三進三出猛禽救傷站。牠短短兩年多的生命,告訴了我們猛禽的生存難題。

    二寶,是在2021年3月底、4月初,於新北市瑞芳區鄰近深澳漁港的酋長岩誕生。然而,在牠開始離巢學飛的階段,就墜落了兩次,第二次還不小心摔斷了翅膀。猛禽會猛禽救傷站主任王齡敏獸醫師表示,當時透過X光影像,確認二寶的尺骨斷裂,幸好錯位不嚴重,且橈骨正常,因此以外固定患翅方式,讓斷骨自行癒合。有著頑強生命力的二寶,不到3週便痊癒了。在野放之前,獸醫師在牠腳上繫上了金屬環與綠色編號03的色環。

    野放後,二寶順利回到牠的家人身邊,長大離巢之後也再也沒有二寶的消息,直到2023年6月。

    王齡敏獸醫師回憶,當時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通報有一隻在頭城、疑似撞玻璃的受傷遊隼,癱瘓、無法站立。透過金屬環確認,牠就是二寶。送往猛禽救傷站,檢查發現二寶有些許創傷、白血球很少,且血汞含量高達人類容許值的45倍。經過了3個月的細心治療,並確認二寶的健康與飛行、獵食能力良好之後,9月初猛禽會將牠帶到了頭城的梗枋國小,背上衛星發報器進行野放,同時也對學校的孩子們進行環境教育。

    透過衛星訊號,研究員觀察到二寶在10月中旬,從宜蘭、新北跨越了重重山頭,最後來到苗栗。但是,11月下旬,牠的訊號出現異常,2天都沒有移動,實在令人擔心。猛禽會的同仁來到了衛星訊號的最後發送地點勘查,發現在茂密的雜木林裡面,有一片倒臥的鳥網,而二寶的屍體就掛在上面。在網上的還有乾掉的大冠鷲、鳳頭蒼鷹與夜鷹——4隻中網的鳥類,就有3隻是猛禽。

    二寶的受傷與死亡,反映出台灣猛禽普遍遭遇到的生存危機。現在就讓我們跟著猛禽會猛禽救傷站主任王齡敏獸醫師,一同沿著二寶的生命軌跡,思考如何提供一個更友善的環境,給同樣生活在寶島上的猛禽。

    • 23 min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母親節前一同認識鳳頭蒼鷹的繁殖與育雛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母親節前一同認識鳳頭蒼鷹的繁殖與育雛

    這個禮拜天5月12日就是母親節了!母親生養我們、教育我們、陪伴我們成長,這不僅是母愛的展現,也是母職的實踐。然而,每一種動物的母職表現都有差異,因為各種動物為了讓族群順利繁衍,採取了不同的繁殖與育幼策略。

    在母親節前,本集節目就帶您跟隨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專員王李廉,從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鳳頭蒼鷹的巢位直播,認識鳳頭蒼鷹的繁殖與育雛行為。

    原則上,鳳頭蒼鷹每年繁殖一次,大多產下2顆蛋;如果在繁殖前期失敗,可能會再嘗試一次。然而,鳳頭蒼鷹的繁殖準備工作在孵蛋之前就已經開始,王李廉研究專員指出,於前一年10月、11月左右,配對好的鳳頭蒼鷹就會物色好適合的環境,開始打造撫育寶寶的愛巢,大約到農曆年後完成。

    根據統計,台北都會區的鳳頭蒼鷹大多在榕樹上築巢,相較之下,南部以黑板樹作為巢樹的紀錄較多。鳳頭蒼鷹的巢位高度幾乎都在12公尺以上,且四周有樹葉遮蔽,隔絕人為活動的干擾,也提供隱密的繁殖環境。

    在約30-35天的孵化期中,主要由雌鳥負責孵化工作。這段時期鳳頭蒼鷹媽媽無法隨意離開巢位,除了要以體溫維持蛋的溫度之外,還不時要翻轉蛋,讓未孵化的寶寶能有正常發育。鳳頭蒼鷹寶寶破殼而出之後,仍由雌鳥看顧保護;等雛鳥逐漸長大,雌鳥才會到離巢不遠處活動。

    至於鳳頭蒼鷹的雄鳥,在孵化與育雛期間負責狩獵尋找食物。在鳳頭蒼鷹的巢位直播中,可以看到鳳頭爸爸將帶回來的食物丟到寶寶頭上,或擺出想餵食孩子卻不知如何著手的姿態,這時鳳頭媽媽會接手分解食物,細心餵食雛鳥。

    今(2024)年大安森林公園的巢位直播,可惜結局令人傷心。該巢的2隻雛鳥寶寶因感染鴿毛滴蟲,於5月2、3日先後死亡,也成為大安森林公園第2次因雛鳥感染毛滴蟲夭折而育雛失敗的案例。對此,猛禽會已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公園鳩鴿等鳥類的毛滴蟲感染情形進行研究,了解問題成因。

    為了營造友善鳳頭蒼鷹的環境,也請您一起做好以下4步驟:



    * 佈置窗戶玻璃,減少鳥類窗殺。

    * 做好環境衛生,不用老鼠藥,讓猛禽也有食安。

    * 只在室內使用黏鼠板,避免猛禽無辜受害。

    * 不餵食野鳥或野生動物,避免動物群聚、疾病交叉感染。

    • 23 min

Top Podcasts In Science

La science, CQFD
France Culture
Science & Vie « A voix haute »
Science & Vie
Maths en tête
Maths en tête - le podcast
StarTalk Radio
Neil deGrasse Tyson
Radiolab
WNYC Studios
La Terre au carré
France Inter

You Might Also Like

我們的島Podcast
我們的島|公共電視
週報時光機(生活歷史、冷知識)
派翠克/ Patrick
泛泛泛科學
PanSci
宮說宮有理-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知識好好玩
鏡好聽
兒童世界報報(Broadcast 4 Kids)
Tiffany Chang & Yuan 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