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episodes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

《诗经》讲‪解‬ 喜马拉雅

    • Society & Cultur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

    【夏语读书】009.汉广_周南_诗经讲解——求而不得,是毁灭还是成全?

    【夏语读书】009.汉广_周南_诗经讲解——求而不得,是毁灭还是成全?

    汉   广
    南有乔木⑴,不可休思⑵;
    汉有游女⑶,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⑷,不可方思⑸。

    翘(qiáo)翘错薪⑹,言刈(yì)其楚⑺;
    之子于归⑻,言秣(mò)其马⑼。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⑽;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jū)⑾。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全文详解,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

    • 12 min
    【夏语读书】008.芣苢_周南_诗经讲解——古人如何求子?

    【夏语读书】008.芣苢_周南_诗经讲解——古人如何求子?

    添加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免费获取讲解的文字部分


    《芣苢》描写了欢乐明快的劳动场面。深究其意,这还是一首求子之诗。为什么呢?我们先将全诗通读一遍,然后细细讲来。
    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⑷。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⑸。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⑹。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⑺。
    词句注释
    ⑴采采:采而又采。
    芣(fú)苢(yǐ ):植物,可食。即车前。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襟里塞裹。

    • 6 min
    【夏语读书】《诗经》拓展︱西周爵位制度

    【夏语读书】《诗经》拓展︱西周爵位制度

    添加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免费获取讲解的文字部分。




    西周的爵位 

    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朝初期的爵位。首先理清一个概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是不同阶层,而我们所熟悉的公侯伯子男,都是在诸侯这个阶层的不同爵位。据说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共分封了71国,有53国分给了姬姓,这也说明了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体系。


    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先看看“公爵”。《公羊传》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那怎么理解“天子三公”和“王者之后”呢?先看“天子三公”,在周初,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太公为太师,称之为“天子三公”。既然能成为“天子三公”,和天子的关系肯定不一般。那么周公、召公、太公又是谁呢?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著名的《周礼》就是周公所著。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姬旦封地“鲁”,但姬旦并没有受封鲁国,而是留在了周武王的身边辅政。周武王灭商建周不久就去世了,继位的周成王尚年幼,于是周公摄政。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是今河南陕县三门峡一代。周公管理陕县以东,召公管理陕县以西。周公所管理的陕县以东地区,称为周地,从此称为周公,任“太傅”,是公爵,但因为不是封地所对应的爵位,不可世袭。而周公的封地鲁,成为诸侯国,是从周康王开始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的是侯爵,鲁国从第二任国君开始才升为公爵。诸侯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

    再看召公,召公叫姬奭(shì),与周武王、周公同辈。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地区),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南)任职。召公分管河南三门峡以西区域(称为召地),担任太保,称召公,这是公爵,也不可世袭。召公的儿子作为燕国的国君,封的是伯爵。 

    太公,就是众所周知的姜尚姜子牙。太公的称号是周文王所封,虽然到了周武王一直沿用,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周代的公爵。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为姜子牙封地“齐”,建立齐国,姜子牙被封为齐侯。所以姜太公并不是公爵,而是侯爵。

    可见,“天子三公”,只有周公、召公是公爵。

    我们再看看 “王者之后称公”怎么理解。王者之后,主要指前朝圣贤的后裔。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宋国,作为殷商后裔,封为公爵,被周王室以“客礼”对待,所以在爵位上要比一般诸侯国高贵一点。除了宋国之外,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了杞国。至于黄帝、炎帝、尧、舜的后代,分别被分封为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这几国一开始都被封为公爵,但有的实力太弱,很快就被其他诸侯国吞灭,但不管怎样,都让我们看到一点:虽然夏为商所灭,商为周所灭,但是并不一味赶尽杀绝,夏桀暴虐,商纣昏庸,只拿他们算账,并不牵连无辜。对待前朝圣贤的后裔,还是以礼相待的,不仅封地,还给爵位,这和后世动辄诛九族,抄满门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天子三公”和“王者之后”,还有一类诸侯被封为公爵。那就是姬姓中较为亲信的长辈,他们是虢(guó)国和虞国。虢国的始受封者虢仲,是周文王的弟弟,也就是周天子周武王的叔叔;虞国始受封者为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这两位可都是周天子的长辈,所以不可称臣,只能尊为“公”,公

    • 10 min
    【夏语读书】007.兔罝_周南_诗经讲解——兔罝是个什么东东?

    【夏语读书】007.兔罝_周南_诗经讲解——兔罝是个什么东东?

    添加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免费获取讲解的文字部分。



    兔罝
    兔罝是一首狩猎诗。那么兔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兔,即兔子。罝(jū):捕兽的网。兔罝:补兔子的网。诗人由打椿定桩的威武猎人,联想到保家卫国的英勇武士。你可能会问,这猎人和武士有什么关系呢?先秦时代,狩猎除了获得食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活动,通过狩猎,选拔士兵、习兵布阵。这些平时在狩猎场上追捕猎物的健儿,也能在战场之上发挥才干。


                                               兔  罝

    肃(suō)肃⑴兔罝(jū),椓(zhuó)之丁(zhēnɡ)丁⑵。
    赳赳⑶武夫,公侯干城⑷。
     
    肃肃兔罝,施(yì)于中逵(kuí)⑸。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qiú)⑹。

    肃肃兔罝,施(yì)于中林⑺。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⑻。
     
    讲解
    ⑴肃肃(suō):兔网繁密的样子。肃是紧缩的缩的假借字。我们知道,物不申则缩。布兔网的时候需要打绳结,绳子看起来就缩在了一起,所以“肃肃”在这里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念成suō suō的肃肃在《诗经》中出现过好几次,意思都不太一样。其他地方都念sù。

    《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这里的“肃肃”是急速、快速的意思。天不亮就快速出征,白天夜里都在忙于王事。
    再有《诗经·小雅·黍(shǔ)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此处的“肃肃”是严正的样子。是说:严正地修整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
    还有《诗经·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庙里真恭敬。这里的“肃肃”是恭敬的样子。
    “肃肃”有时也作象声词。《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就是形容羽毛扇动的声音。

    ⑵椓(zhuó):打击。丁丁(zhēnɡ):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就会发出铮铮的声响。

    ⑶赳赳:威武雄健的样子。

    ⑷公侯:周代所封列国爵位。周天子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里的公侯,泛指统制阶层。干:盾牌。城:城池。干和城都用于防卫。这里借代能御外卫内的捍卫者。下文“公侯腹心”中的“腹心”同样是借代的手法,比喻最可信赖之人。公侯干城,就是王室诸侯强有力的保卫者。
     
    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朝初期的爵位。首先理清一个概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是不同阶层,而我们所熟悉的公侯伯子男,都是在诸侯这个阶层的不同爵位。据说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共分封了71国,有53国分给了姬姓,这也说明了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体系。

    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康王之后,各诸侯国的实力开始发生变化,最初的爵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凡是王室的执政卿士都可以称“公”,作为诸侯的通称,是一种荣誉称号,或者后人追加的谥号。

    ⑸中逵(kuí):即四通八达的路叉口。施(yì)于中逵(kuí),把捕兔的网放在兔子常经过的四通八达的叉路口。

    ⑹仇(qiú):通“逑”。匹配的搭档。好逑:在这里指好助手。

    ⑺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林中。

    ⑻腹心:即心腹。比喻最可信赖之人,是借代的手法。“兔罝”应该是中国文学借代手法的开篇。

    《兔罝》整首诗写得铿锵有力,由猎手,联想到赳赳武夫,再将赳赳武夫比喻成公侯的“干城”、“好仇”、“腹心”,层层推进,可见身为士兵的荣耀。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描写狩猎的诗有十多首,或歌颂英勇

    • 10 min
    【夏语读书】006.桃夭_周南_诗经讲解——女人美如花

    【夏语读书】006.桃夭_周南_诗经讲解——女人美如花

    添加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免费获取讲解的文字部分。                                    

    国风·周南·桃夭
    《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娘的诗,用兴和比的手法,以桃树的花、果、枝叶,来衬托新娘的年轻美貌,以及在其成婚之后,“宜其室家”的祝愿。 

     注释及译文
    全诗很短,却朗朗上口,这是一首欢快的婚礼歌。“之子于归”是这个姑娘来出家的意思。古时女子出嫁称为“归”。而这个“归”,发生在夭夭灼灼桃花盛开的春天。

    ①夭夭:少壮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形容花朵怒放,明亮鲜艳。华:同“花”。
    ③之子:之是语气助词,之子即子,是指这位新娘。于:去,往。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女子出嫁称为“归”。我们前面学过的《葛覃》中出现过“归宁父母”,归宁是指出嫁后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④宜:和顺、亲善。
    室家:其意有三。1,房舍;宅院。2,配偶、夫妻。3,泛指家庭中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等。此文的“室家”是取第二个意思:配偶、夫妻,在这里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左传》:“女有家,男有室。”
    ⑤有蕡(fén):“有”是语气助词,和叠词的作用相似,有蕡即蕡蕡,蕡是颜色斑驳的样子,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所以这里的“蕡”是形容果实硕大的样子。
    ⑥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学到蓁蓁,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之前我们学过的形容枝叶茂盛的样子的叠词。主要出现在《葛覃》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萋萋”和“莫莫”,和这里学到的“蓁蓁”,都是形容枝叶茂盛的样子。

    《桃夭》全诗共三章。第一章借咏桃花在春光中的娇艳之状,比喻新娘的美丽娇媚。第二章则是对婚后的祝福,花开之后,自然结果,借果子的肥硕,祝愿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枝叶的繁茂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全家和乐安康。整首诗从开花,到结果,再到枝繁叶茂,语境极有层次感。

    《周礼》中有记载:“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桃夭》开创了用花比喻美人的先例,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桃花来比喻美人的诗词层出不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代韦庄的《女冠子》中有“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还有宋代陈师道《菩萨蛮》词:“玉碗枕香腮,桃花脸上开”。后人在诗文中形容少女姿色,也常以自然景物为喻,如杏眼、柳眉、柳腰、樱唇、梨涡、玉筍、春葱、金莲等。我们现在说女子的美貌,也常用“面若桃花”、“艳若桃李”来形容。

    新娘出嫁之后,诗人祝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其室家”的“宜”是全诗之志。宜者,和顺之意。新娘不仅要有艳若桃花的美貌,还要有“宜其室家”的美德。孔子曾说“里仁为美”,内在的仁德才是善美的人性。“艳若桃花,照眼欲明”只是“尽美”,而非“尽善”。若要尽善尽美,还需“宜其室家”。

    • 8 min
    【夏语读书】005.螽斯_周南_诗经讲解——猜猜螽斯是什么昆虫

    【夏语读书】005.螽斯_周南_诗经讲解——猜猜螽斯是什么昆虫

    添加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免费获取讲解的文字部分。



                               螽   斯
    螽(zhōng)斯羽①,诜(shēn)诜②兮。
    宜尔子孙,振(zhēn)振③兮。

    螽斯羽,薨(hōng)薨④兮。
    宜尔子孙,绳(mǐn)绳⑤兮。

    螽斯羽,揖(jí)揖⑥兮。
    宜尔子孙,蛰(zhé)蛰⑦兮。
    注释及译文

    ①螽(zhōng)斯:或名斯螽,蚣蝑(gōng xū),常称为“蝈蝈”。

    ②诜诜(shēn ):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③宜:多。尔:你,也只被祝福的人。
        振振(zhēn):茂盛的样子。
    “宜尔子孙,振(zhēn)振兮。”和下文的“宜尔子孙,绳绳兮”,“宜尔子孙,蛰蛰兮”都是说:祝福你的子孙多到世世代代繁衍昌盛。
    “振(zhēn)振”在《詩經·周南·麟之趾》中还将出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这里的“振(zhēn)振”是指仁厚的样子。

     ④薨薨(hōng):很多虫飞的声音。这里形容螽斯的齐鸣声。
    薨薨也常用来形容各种其他声音,如雷声、鼓声、流水声、填土声等。
    《诗经·大雅·緜(mián)》:“捄(jū)之陾陾(réng)),度(duó)之薨薨。”这里的薨薨用来形容填土声。
    宋代苏轼有诗云:“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这里的薨薨是形容击鼓声。

     ⑤绳绳(mǐn):延绵不绝的样子。
    《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近代康有为《强学会序》:“夫中国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
    “绳绳”还有小心谨慎之意。《管子·宙合》:“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

     ⑥揖揖(jí):“集”之假借,会聚的样子。
    宋代欧阳修诗:“我年虽少君,白发已揖揖。”

     ⑦蛰蛰(zhé):多,聚集。
    唐代李贺《感讽》诗之五:“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


    《螽斯》全诗只有短短三章,而一共用了六组叠词,使全篇韵味无穷。就意象而言,蝗虫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可谓是多子的昆虫。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寄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可见,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

    读到《螽斯》,让我想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知名度极高的藏品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菜叶上的螽斯和蝗虫则代表了多子多孙,多福多寿。

    《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五月斯螽动股”,预示着夏天的到来。所以有句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还记得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描写初春的景象,寓意着,男女动情婚嫁于春天。而这首《螽斯》则是出现在孟夏季节,寓意着,婚嫁之后,接着就该在夏天孕育新的生命,繁衍后代了。这倒很符合中国道家顺应天时的主张呢。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微信公众号:夏语读书
                                                 

    • 8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Edit Your Life | Simplify + Declutter Your Home, Time, and Mental Space
Christine Koh
Philosophy, Ideas, Critical Thinking, Ethics & Morality: The Creative Process: Philosophers, Writers, Educators, Creative Thi
Philosophers, Writers, Educators, Creative Thinkers, Spiritual Leaders, Environmentalists & Bioethicists · Creative Process Original Series
Horror Story
Horror Stories
Pretty Basic with Alisha Marie and Remi Cruz
Dear Media
True Scary Story
Scary Stories
Off the Record with Clancy and Gabie
Clancy and Gabie

You Might Also Like

More by 听喜马拉雅

Mr. Me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50 Books
晓麓读书
咬客说
咬电台
福尔摩斯探案集第1季:凝视生命的黑箱
非星凡文化
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祝唯庸
惊人院
惊人院
米小圈上学记:一二三年级
米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