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1. -4 H

    你的愛心正在害牠?《適得其所》50+串聯展為犬貓也為野生動物請命

    街頭的浪犬浪貓,是城市裡既柔軟又悲傷的風景。看到這樣的景象,許多人不忍心,默默為牠們提供食物。然而,這份善意,卻可能讓遊盪動物問題更加棘手。今年夏天,接連傳出遊蕩犬隻攻擊人與野生動物的事件。七月底,一名七旬老翁在海邊游泳時遭流浪犬群攻擊,不幸身亡;緊接著,梅花鹿在馬頭山被流浪犬圍獵致死。這兩起事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地區都有人長期餵食浪犬。讓人不禁提出疑問,為什麼愛護浪犬的好意,最終會演變成對人與野生動物的致命威脅?《石虎保育 × 適得其所》雙聯展於暨南大學圖書館1F暨大藝廊正式開展,展期至2026年3月1日。(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長期關注犬貓議題的「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指出,持續餵食的行為,反而會讓遊蕩犬貓問題永無止境。因為餵食行為會提高環境乘載力,讓遊蕩動物族群維持或擴張,使得TNR(誘捕-結紮-回置)成效降低,也造成人犬/人貓衝突、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生態破壞等外部成本。面對社會正在討論的「餵養管理」措施,劉偉蘋認為,如果社會仍持續支持餵食遊蕩動物,那麼所有關於「飼主責任」的呼籲都將淪為空談。要真正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擺脫TNR與餵養管理的迷思,讓犬貓回歸飼主完全管理、完全負責的體系。《石虎保育 × 適得其所》雙聯展述說著石虎的生存處境,並邀請觀眾一起思考什麼才是屬於伴侶動物及野生動物的「適得其所」。(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上述觀念,挺挺動物自2023年起舉辦《適得其所》展覽,進行社會溝通。今年起,更開創小規模的「微型展」、「旗幟展」,串聯全台超過百個據點,從書店、餐廳到寵物醫院,一步步打破同溫層,促使你我重新思考「善待動物」的真正意涵。犬貓不是野生動物,牠們應該在人類的家裡;把牠們放在野外不是自由,而是傷害。本集節目,我們邀請挺挺動物創辦人劉偉蘋,從近期新聞事件談起,探討遊蕩犬貓問題背後的社會責任與制度挑戰。當下次在街頭遇見浪浪的身影,希望你能多想一步:愛,不應只是餵牠一口食物,而是讓牠不再流浪。與生活雜貨連鎖品牌合作,《適得其所》展將生命教育帶入生活場景。(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適得其所》在高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開展,在庶民場域中持續推廣「以動保挺野保」的期盼。(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適得其所》於嘉義北興國中開展之際,劉偉蘋向學校老師與志工深度介紹展覽內容。(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

    23 min
  2. 4 NOV.

    熊鷹現身!閃現長空的白羽,走進猛禽會熊鷹特展

    台灣體格最壯、體重最重的猛禽——熊鷹,因棲息於深山密林、滯空時間短、族群稀少,成為最難觀察、最神祕的台灣猛禽之一。台灣猛禽研究會(以下簡稱猛禽會)於10月31日在草山猛禽中心推出「熊鷹-尋.閃現長空的白羽」特展,集結多方累積的珍貴資料,帶領觀眾一窺這群「閃現長空」的白色身影。展覽內容融合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的研究成果、導演梁皆得的影像紀錄,以及猛禽會的調查與救傷資料,完整呈現熊鷹的名稱、外觀辨識特徵,並揭露牠們獨特的獵食行為,同時透過追蹤研究與巢位直播畫面,生動還原熊鷹的棲息樣貌。猛禽會熊鷹特展(左起)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專門委員黃信富、屏科大特聘研究員孫元勳、導演梁皆得、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林文傑、台灣猛禽研究會副理事長吳盈瑩共同揭幕。現場最吸睛的莫過於熊鷹的立姿標本,英姿勃發、氣勢非凡。此外,展覽也設置了多項互動展示,例如1:1比例的3D列印熊鷹腳模,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牠的驚人爪力。透過視覺與觸覺的結合,觀眾能更深入認識這群森林頂級掠食者的生態與習性。猛禽會秘書長蔡岱樺也分享了熊鷹「雨水」的故事。「雨水」是一隻離巢不久的熊鷹,因為誤中獸夾而來到猛禽會救傷站。雨水康復期間的「拆房子」行為,更成了救傷團隊最難忘的趣事。這段經歷後續被改編成繪本《熊鷹雨水的歷險》,在特展前夕正式出版。現場展出1:1 3D列印熊鷹腳爪,比主持人的手掌還要大。同時,由梁皆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飛吧熊鷹》,也即將在明年上映。影片紀錄了孫元勳教授團隊的長期研究,並融入原住民族對熊鷹羽毛的文化意涵,讓觀眾從多重視角認識這位山林中的王者。「熊鷹-尋.閃現長空的白羽」特展將在草山猛禽中心展出至明年3月1日,邀請您把握機會前往觀展。在觀展之前,不妨先來聆聽這集節目吧!本次特展現場展出熊鷹立姿標本,並設有「熊鷹抓力體驗區」,讓觀眾能以互動方式近距離感受這位森林之王的力量與魅力。

    23 min
  3. 28 OCT.

    以味蕾認識北竿,馬祖2845的老酒品鑑體驗

    來到馬祖,除了欣賞迷幻的藍眼淚和獨特的戰地風光,遊客絕對不能錯過的,還有使用「馬祖老酒」入菜的特色料理。無論是傳統的老酒麵線、老酒黃魚,還是新創的老酒砲蛋、酒蛋披薩,老酒不僅是料理的靈魂,更是閩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飲食符號。然而,對多數遊客來說,蜻蜓點水式的跳島行程,往往難以深入了解戰地文化、閩東文化的真實底蘊。又像是北竿等離島中的離島,不像南竿那樣資源豐沛、遊客眾多,因此亟需一套能有效突顯自身魅力的策略,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馬祖2845」以北竿鄉坂里村的尚振大宅為基地,接待各地遊客與參訪團。(照片提供:馬祖2845)為此,地方創生團隊「馬祖2845」在北竿誕生了。創辦人歐陽瑞蓮以「媽祖28歲昇天,馬祖四鄉五島」為團隊命名 ,選擇從全台唯一的閩東文化切入,使用馬祖老酒設計出一套獨特的「老酒品鑑體驗」,帶領遊客透過味蕾認識北竿。在這個活動中,她會解析糯米、紅麴與時間如何交織出老酒的醇厚滋味,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菜餚所追求的酸、甜、苦、鹹、鮮五味,理解老酒如何作為媒介,貫穿了北竿人的每個生活場景。馬祖2845設計「老酒品鑑體驗」,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飲食文化。(照片提供:馬祖2845)原本歐陽瑞蓮僅以顧問身分協助馬祖地方創生,但最終她毅然決定親自下海成立馬祖2845,從單純的協助者,轉變成真正的新北竿人。她策劃了別具一格的「北竿酒祭」,運用「食光護照」串聯北竿4個村落、超過30間在地店家,引導遊客深入合作店家,鼓勵他們與鄉親面對面交流。這份真誠的熱情也打動了許多鄉親,願意情義相挺。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專訪馬祖2845創辦人歐陽瑞蓮,聽她如何將一杯老酒昇華為深度的文化體驗,並用創意與行動力,讓資源相對有限的北竿,展現出獨特的在地能量。「北竿酒祭」開幕推出「方城之戰」活動,採用放大版麻將道具進行趣味競賽,參與民眾玩得直呼過癮、欲罷不能。(照片提供:馬祖2845)馬祖2845至華山文創園區,參與2025台灣區域觀光市集。(照片提供:馬祖2845)

    23 min
  4. 21 OCT.

    邊境之島的新生命,鹹味島合作社為東引釀出創意能量

    東引,中華民國最北端的島嶼,即使在馬祖解除戰地任務後,這裡依然是重要的國防前線。從遍布島嶼的碉堡、據點與坑道,到忠誠門上的精神標語和士兵雕像,處處都在訴說著這座邊境之島的戰地記憶。然而,隨著駐軍裁撤、軍人數量減少,島上的經濟也面臨轉型,從仰賴軍人消費的年代,轉為迎接觀光客。可惜的是,受限於交通船班,造訪東引的旅客人數始終有限,也使地方發展面臨挑戰。從中路老街往港口方向眺望,右前方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中柳天后宮,忠城門上的士兵雕像則為這片街道增添了戰地氣息。就在這座「離島中的離島」,一群年輕人選擇返鄉深耕。2019年,「鹹味島合作社」誕生了。他們從在地出發,積極串聯居民與商家,並舉辦導覽、工作坊、市集、劇場、藝術家駐村等多元活動,帶領外界認識東引的獨特魅力。鹹味島合作社的創辦人林奕蕎、蔡沛原與劉香吟,是在東引一起長大的國小同學。他們從「島上好」計畫起步,帶著初生之犢的熱情,一腳踏進了地方創生的實踐。如今,6年過去了,他們已經成為島上重要的藝文與社群樞紐。「鹹味島就像是一座橋樑」,團隊成員關達蔚這麼形容,因為鹹味島不僅將島外的藝術、美學與劇場帶入島嶼,也讓在地珍貴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鹹味島合作社經營的老屋空間,其前身是經營魚露、米醋貿易的漁業加工廠與貿易商「瑞記商行」,院子前方排列著昔日釀製魚露的罈甕。初夏時節,鹹味島在狹窄的中路老街上,舉辦「東馬台小島市集」,成功讓沉寂多年的街道熱鬧起來。他們更向民眾進行田野調查,將鮮活的生命故事轉化為環境劇場演出,喚醒了島民的集體記憶。隨著一次次活動展開,愈來愈多居民主動參與,甚至願意暫時拉下店門,只為欣賞演出。本集節目,我們將帶您走進馬祖東引,看鹹味島的年輕人們如何在海風中,為這座島嶼注入嶄新的生命力。

    23 min
  5. 14 OCT.

    從黑嘴端鳳頭燕鷗到四季飛羽,探索馬祖賞鳥風景

    在馬祖,除了藍眼淚與戰地風情,還有另一個吸引旅人造訪的理由──賞鳥。因為馬祖位於東亞候鳥遷徙線上,是許多鳥類北返南遷時的重要中繼站,春過境、秋過境、夏候鳥與冬候鳥,一年四季都能看見不同鳥類的身影。這片島嶼也因豐富的鳥類資源,成為賞鳥與觀察自然的新亮點。山藍仙鶲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及東南亞地區,在馬祖是罕見的迷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馬祖野鳥學會理事長王建華指出,馬祖因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春天可以看到白眉黃鶲、草鵐、金鵐等鶲科與鵐科鳥類;夏天則迎來燕鷗的繁殖季,包括白眉燕鷗、紅燕鷗、大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等;到了秋天,鶇科鳥類與灰面鷲陸續現身;冬季則能觀察到紅喉潛鳥等水鳥。在東引島上,人稱「東引鳥神」的林利中十多年來持續專注於鳥類紀錄,曾記錄到三趾翠鳥、山藍仙鶲、方尾鶲、北方鷹鵑、白眶鶲鶯等,其中許多是東引的第一筆,也是全國的第一筆紀錄。林利中大哥說,要在東引看到這些特別的鳥類,常得在陰雨天,因為這些過境迷途的鳥類,往往是受到天氣影響,才會暫時棲息在東引。「東引鳥神」林利中拍攝之稀有迷鳥三趾翠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然而,馬祖的鳥類生存也面臨多重挑戰。夏季的明星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近年在北竿鐵尖島的招引復育地,因遊隼干擾而出現集體棄巢、繁殖失敗的情況。此外,海上演訓射擊、人為耕作與棲地開發,再加上氣候變遷,都使鳥類的棲息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賞鳥的意義,不只是欣賞、拍攝鳥的美麗,更是在觀察中理解大自然的運行。希望你在下次造訪馬祖時,也能抬頭看看那些飛過島嶼的鳥類,關心牠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23 min
  6. 7 OCT.

    讓地質成為旅行的起點,馬祖地質公園協會帶你讀懂馬祖

    在馬祖,每一條蜿蜒的道路,都隱藏著一段古老的地質絮語。有一群人,正努力將這些地質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2018年,馬祖地質公園依文資法公告設立,是台灣第一座地方級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之誕生,並以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區參與等4大核心展開工作。協會不僅在據點官帽山進行步道改善、環境維護,更舉辦導覽解說、社區走讀與地質嘉年華等豐富活動,讓居民與遊客在參與中認識地質,感受地景保育的價值。莊順福會長帶領介壽國小同學走訪官帽山景觀區,認識景區內的地質演變與戰地地景。(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為了順利推動上述工作,2023年,志工隊應運而生,如今已有40多名夥伴長期投入。從官帽山景觀區的日常維護,到地質嘉年華的後勤支援,志工們自發投入環境守護與活動協助,將地景保育的工作延伸到社區生活之中,展現出居民共同守護環境的決心。要讓遊客讀懂馬祖的獨特,專業的導覽人才不可或缺。自成立以來,協會陸續開設初階與進階解說員培訓課程,內容涵蓋導覽禮儀、地形與地質學、實地見習等主題,培養在地解說員的專業技能。「自己也是從零開始」,會長莊順福坦言,透過老師的指導,才重新看見家鄉文化與戰地歷史的獨特之處。台大地質系宋聖榮教授前進東引授課,帶領學員實地走訪世尾山景觀區、西引海岸景觀區,掌握解說架構。(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著解說員能力的提升,課程內容也持續深化。今年協會更針對莒光與東引推出特別課程,由地質學者帶領實地踏查,探索島嶼中隱藏的地質奧秘。學員們學習如何將生硬的地質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成為串連地景與遊客的最佳橋樑。如今,馬祖地質公園協會正朝向申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目標邁進。他們希望,未來「地質」不再是遙遠的專業名詞,而是每個人踏上馬祖,體驗它、認識它、愛上它的起點。在2025年第三屆馬祖地質公園嘉年華活動中,與台東縣地質公園協會簽訂締結姊妹地質公園協議。(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來自中正、塘岐、仁愛、介壽國小的學生,在協會開設的「馬祖小小解說員培訓課程」中,認真學習地質知識及解說技巧。(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馬祖地質公園協會與海委會海保署、連江縣政府合作,於北竿海上孔子像的鄰近潮間帶區域進行淨灘活動。(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

    23 min
  7. 30 SEPT.

    走進億萬年的時光,傾聽馬祖地質的奧秘

    堅硬的火成岩,層層交錯的紋理,見證了馬祖島嶼的形成故事。當我們來到馬祖,眼前的每一塊岩石,背後都蘊藏著億萬年的地質秘密。跟隨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理事長莊順福,走訪南竿秋桂山海岸風景區的「斑馬岩」。黑白相間的岩石,如同斑馬身上的條紋,其實是花崗岩與玄武岩漿在地層深處相遇後,歷經上千萬年的推擠與抬升所誕生的奇蹟。秋桂山主要岩體是花岡岩,後來約9千萬年前玄武岩沿著花岡岩的節理侵入,形成一深一淺的岩石排列,如斑馬狀的條紋。接著來到東引,跟隨金牌解說員劉雅佩(佩佩)的腳步,觀察3種不同岩石共存的「三色岩」。在夕陽映照下,紅棕色的花崗岩,介入顏色較淺的閃長岩與深色的輝長岩,讓人驚嘆於地質運動的力量。不遠處的后澳,還能見到地形演化的「三部曲」,從海蝕洞、海拱門到海蝕柱的完整變化,是最好的地質教室。令人訝異的是,馬祖的四鄉五島各自擁有不同的地質樣貌。從南北竿的花崗岩,到西莒的凝灰岩、東莒的火山角礫岩,再到東引的閃長岩,每一座島嶼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像是一部地質的百科全書。三色石位於西引的國之北疆海岸線上,在岬角上的岩石呈現三種不同的色澤。也因此,馬祖在2018年設立了全台第一座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也正式成立,透過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群參與,以推廣、守護這片珍貴的自然地景。協會更期許未來能讓馬祖地質公園升格為國家級,讓更多人看見馬祖地質的特色。在馬祖,時間化作岩層的紋理,每一步,都是在與億萬年前的大地對話。如果你也想親身體會這份大自然的壯麗,不妨親自走訪馬祖。西引后澳海蝕柱。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南竿八八坑道,坑道主體由花崗岩構成,相原為居民躲避海盜的藏身山洞,軍方進駐馬祖後闢為戰車坑道。

    23 min
  8. 23 SEPT.

    搶救雙連埤,移除外來種魚類的行動現場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過去曾被譽為「水草天堂」。這片湖泊曾孕育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原生水生植物,是極為珍貴的生態寶庫。但在大約30年前,因人為引入吳郭魚、草魚等外來種魚類,水草逐漸被啃蝕殆盡,湖泊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衝擊。為了挽救這片珍貴的濕地,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長期投入復育與調查工作,2024年起,更展開定期移除外來種魚類的工作。施佩君副主任 (右)與志工在湖上收起樣點一的傘網,準備進行魚類的分類與量測。9月20日週六一早,荒野的同仁與9位志工,穿上救生衣,划著膠筏,分批在湖面作業。他們頂著烈日,將前一天放置的傘網、長城網、蝦籠和刺網一一收起,再仔細測量捕獲魚類的體長、體重,建立完整的紀錄。原生種魚類在量測後放回湖裡,外來種則會被移除。這些數據是評估外來魚移除成效的重要依據。研究團隊透過「肥滿度」等指標,觀察外來種魚類的體型是否因為持續移除作業而出現變化。這樣的分析,讓復育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撈魚,而是一項能長期追蹤、累積成果的科學行動。調查使用刺網捕捉湖中體型較大的魚種,志工正小心取下掛網的吳郭魚。然而,生態的恢復並非一蹴可幾。未來除了持續移除外來魚類,還要尋找能與牠們共存的水生植物,逐步擴展族群,才能提昇雙連埤的生物多樣性。這是一場長跑,需要科學研究的支持、志工的投入,以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與關心。唯有如此,昔日的「水草天堂」才能再次重現眼前。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跟隨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基地副主任施佩君,以及多位志工的腳步,走進這片湖泊現場,聽他們分享第一線移除外來種魚類的經驗與感觸,也一起思考,我們要如何守護這片珍貴的濕地。小魚數量多,每一隻都需要量測體長、體重並紀錄。志工在記錄表上詳細登錄不同樣點與陷阱捕獲魚類的名稱、體長、體重等資訊。

    23 min

À propo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Plus de contenus par IC之音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