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min

掌中解脫論#131 第二十二天毗缽舍那 離諦實異決定扼要pg.895-901 Atisha

    • Buddhism

  子四、離諦實異品扼要


  如前決定了離諦實一之後,我們應接著思考:「現在只剩下我與蘊兩者為自性異的可能性了。」

  如果是自性異,情況又該如何呢?如《根本慧論》中所說:

  「若離取有我,是事則不然,
  離取應可見,而實無可見。」

  如果山羊、綿羊、牛三頭牲畜同時存在,那麼除了山羊與綿羊之外,還剩下牛可以示人。同樣的,如果我與五蘊自性為異,除了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還應該有個與蘊無關的「我」可以指認出來,然而這是辦不到的。

  《根本慧論》又說:

  「若我異五蘊,應無五蘊相。」

  我應該不具足五蘊所表有為法的生、滅等相。雖然五蘊有生、老、病、死,但我卻沒有。對五蘊的饒益或傷害對我沒有影響,這些都是與世間名言相違背的。

  主張我與蘊自性為異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過失,例如,在無蘊的基礎上也將產生「我」想,以及「已造業失壞」、「值遇未造業」等,如前已述。

  因為有這麼多不合理的地方,由此可得出結論:我與蘊自性為異也根本不能成立,此即「離諦實異扼要」。

  現在總結上述四種扼要如下:

  首先,將「所破決定」的顯現理牢記在心,不要讓它跑掉。然後,用「一異」正理來作觀察。當肯定這兩種可能性都不成立時,又將如何?譬如,有一頭牛走失了,它只有兩條山溝可走,別人對你說牛找不到了,但你不相信,從兩條山溝的溝頭至溝尾尋找卻遍尋不獲,這時你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心裡想找的這頭牛已經不在了。同樣的,作為俱生我執所著境的這個「我」本來也是十分鮮明的,好像可以用眼睛看到、用手捉到,但在用正理觀察之後,它便完全地消失了、沒有了,當我們清楚地生起這一定解時,即獲中觀正見。

  在那一時刻,利根習氣強的人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鈍根的人則會感到驚恐,像突然失去某件重寶,這是正常的。以前宗喀巴大師在色拉卻頂傳正見引導時,傑‧喜饒僧格(慧獅子)因通達正見而發生恐懼,伸手抓自己的衣領。宗喀巴大師見狀十分高興,說:「那塘巴正在抓世俗的衣服。」歐曲瓦傳正見引導時,他的一些弟子也出現恐懼的情況。

  當所破徹底消失時,心裡可能會有「這是空性!我證到了!」之類的念頭,因為這些是非遮或能立之相,所以不要跟著它走。在確定所破「我」沒有時,這一決定智應具有兩個特點:決定相──確定無自性的決定智十分堅固;顯現相──唯破所破實有而產生一種空朗朗的感覺。應以正念保住這一決定智、不要忘失。

  當行相力開始減弱、變得不明顯時,如果此時尚不需出定,則應如前作四扼要觀察,當重獲定解時,即應生起有力的決定智,在持續有力的定解中一心入定。

  在定中唯破所破實有產生出空朗朗如虛空的感覺,此即定中如虛空的修法。此時因遮破所破「我」的力量,會導致名言我相的喪失,找不到名言我相,但可不必因擔心墮入斷見而試圖去找回名言我。

  在出定後的後得位中,應觀察何為破除所破之後的遺留物,將會發現只有我的名字留了下來,引發這樣的堅固定解:這個唯名言我就像幻化物一般,它能造善不善業、也能領受黑白異熟果。

  譬如,對魔術師來講,幻化的象、馬雖然顯現,但在意識中,他知道象、馬是不存在的,於是確定這些是虛妄相。與此同時,他還是能直接地、無可否認地看見象、馬來來去去。同樣的,我們應該懂得,這個我是無自性的唯名言

  子四、離諦實異品扼要


  如前決定了離諦實一之後,我們應接著思考:「現在只剩下我與蘊兩者為自性異的可能性了。」

  如果是自性異,情況又該如何呢?如《根本慧論》中所說:

  「若離取有我,是事則不然,
  離取應可見,而實無可見。」

  如果山羊、綿羊、牛三頭牲畜同時存在,那麼除了山羊與綿羊之外,還剩下牛可以示人。同樣的,如果我與五蘊自性為異,除了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還應該有個與蘊無關的「我」可以指認出來,然而這是辦不到的。

  《根本慧論》又說:

  「若我異五蘊,應無五蘊相。」

  我應該不具足五蘊所表有為法的生、滅等相。雖然五蘊有生、老、病、死,但我卻沒有。對五蘊的饒益或傷害對我沒有影響,這些都是與世間名言相違背的。

  主張我與蘊自性為異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過失,例如,在無蘊的基礎上也將產生「我」想,以及「已造業失壞」、「值遇未造業」等,如前已述。

  因為有這麼多不合理的地方,由此可得出結論:我與蘊自性為異也根本不能成立,此即「離諦實異扼要」。

  現在總結上述四種扼要如下:

  首先,將「所破決定」的顯現理牢記在心,不要讓它跑掉。然後,用「一異」正理來作觀察。當肯定這兩種可能性都不成立時,又將如何?譬如,有一頭牛走失了,它只有兩條山溝可走,別人對你說牛找不到了,但你不相信,從兩條山溝的溝頭至溝尾尋找卻遍尋不獲,這時你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心裡想找的這頭牛已經不在了。同樣的,作為俱生我執所著境的這個「我」本來也是十分鮮明的,好像可以用眼睛看到、用手捉到,但在用正理觀察之後,它便完全地消失了、沒有了,當我們清楚地生起這一定解時,即獲中觀正見。

  在那一時刻,利根習氣強的人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鈍根的人則會感到驚恐,像突然失去某件重寶,這是正常的。以前宗喀巴大師在色拉卻頂傳正見引導時,傑‧喜饒僧格(慧獅子)因通達正見而發生恐懼,伸手抓自己的衣領。宗喀巴大師見狀十分高興,說:「那塘巴正在抓世俗的衣服。」歐曲瓦傳正見引導時,他的一些弟子也出現恐懼的情況。

  當所破徹底消失時,心裡可能會有「這是空性!我證到了!」之類的念頭,因為這些是非遮或能立之相,所以不要跟著它走。在確定所破「我」沒有時,這一決定智應具有兩個特點:決定相──確定無自性的決定智十分堅固;顯現相──唯破所破實有而產生一種空朗朗的感覺。應以正念保住這一決定智、不要忘失。

  當行相力開始減弱、變得不明顯時,如果此時尚不需出定,則應如前作四扼要觀察,當重獲定解時,即應生起有力的決定智,在持續有力的定解中一心入定。

  在定中唯破所破實有產生出空朗朗如虛空的感覺,此即定中如虛空的修法。此時因遮破所破「我」的力量,會導致名言我相的喪失,找不到名言我相,但可不必因擔心墮入斷見而試圖去找回名言我。

  在出定後的後得位中,應觀察何為破除所破之後的遺留物,將會發現只有我的名字留了下來,引發這樣的堅固定解:這個唯名言我就像幻化物一般,它能造善不善業、也能領受黑白異熟果。

  譬如,對魔術師來講,幻化的象、馬雖然顯現,但在意識中,他知道象、馬是不存在的,於是確定這些是虛妄相。與此同時,他還是能直接地、無可否認地看見象、馬來來去去。同樣的,我們應該懂得,這個我是無自性的唯名言

16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