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min

掌中解脫論#133 第二十三天 金剛乘,四攝與發心儀軌(預備)pg.910-916 Atisha

    • Buddhism

01-5-22 22:38  

上一篇 下一篇

掌中解脫


    第二十三天   金剛乘、四攝與發心儀軌(預備)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先引用法王宗喀巴大師的言教,「如是三主道諸要」等 1,簡述糾正動機之法。在回顧了已講的各科之後,大師接著說:)

  庚三、學不共金剛乘之理

  如前所述,我們首先應當依靠下士道、中士道,生起出離心的體驗;然後依靠上士道發起菩提心的體驗;再對空性見獲得定解,此後方進入密宗。

  如果不作這些準備直接進入密宗,我們的努力就無法成為解脫與無上菩提的方便。就像小孩騎野馬,不僅無益,反而有極大的危險。生起「三主要道」體驗之後再進入密宗道,密宗的迅捷特色將因此而決定得到體現。

  據說密宗教法比佛還要稀有,如果依靠無上瑜伽之道,我們在濁世短暫的一生中即可獲得無學雙運位,因此一定要學習密宗道。只是為了掃除現前的違緣,去求一些諸如「馬頭」、「金剛手」等隨許 2是不夠的。我們應當依止合格的金剛阿闍黎,在「集密」、「勝樂」、「怖畏」任何一位本尊的曼荼羅中,妥善地獲得決定培植四身種子的清淨四灌頂,如護眼珠般愛護灌頂時所接受的三昧耶與律儀,在這基礎上聽聞二次第甚深引導並作實修。如此便完成了對整個教法的修持,這是極大的成就!

  若能妥善地學習這些修道之法,對於從依止善知識開始,至無學雙運之間的顯密妙道,便能獲得徹底的瞭解。

  (帕繃喀大師說,按照軌矩,在有很多弟子未得無上部灌頂的情況下,「學者金剛乘之理」這一節只提一百科判,而不細講。)

  己二、成熟他相續學四攝之理

  《經莊嚴論》中說:

  「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
  是為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如此頌所言,菩薩必須努力饒益其他有情,並以「四攝」的方式來成熟有情的相續。

  「四攝」之中第一為「佈施」,由於凡夫容易受財物的誘惑,所以先佈施財物讓他們歡喜,攝受為眷屬,再逐漸引入正道。

  第二為「愛語」,和他們談談與世間道理相符合的話,此外,更主要的是根據他們的根機與喜好,為之說法。

  第三為「利行」,要設法使他們一步步去學習為他們所開示的、符合其根機的正法之道。

  第四為「同事」,自己也要照著為他人開示的內容身體力行。必須以此「四攝」來利益有情。

  上述為正行的內容。

  己二、以儀軌受持發心

  前面我曾提到,「以儀軌受持發心」一科留待後面再講,現在補講這部分內容。

  此科分兩大段:(庚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庚二)已得守護不退之理。

  庚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

  所謂「以儀軌受持發心」,是指先要對菩提心有所體驗,再去受戒,律儀才會生起;沒有任何體驗,只是跟著句子唸誦,是沒有益處的。但是縱然沒有體驗,受戒還是能培植習氣的。所以,大家對此要鄭重其事,這很重要。已經生起體驗的諸位,明日受戒時要認真地觀修所緣,憑藉殊勝境而獲菩薩律儀,發心也將增長並堅固。

  發心儀軌有三種形式:無預備法的為略軌;預備、正行在同日完成的為中軌;一天為預備、一天為正行的為廣軌,這次按廣軌來傳。

  如果在灌頂、引導很傳經等之後傳發心儀軌,由於這些法不同於「菩提道次第引導」,所以軌矩上在前行階段,需要詳細講解全部共同道次第。這次因為與「菩提道次第引導」一起傳授,前行內容已在前面詳細地介紹過了,所以

01-5-22 22:38  

上一篇 下一篇

掌中解脫


    第二十三天   金剛乘、四攝與發心儀軌(預備)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先引用法王宗喀巴大師的言教,「如是三主道諸要」等 1,簡述糾正動機之法。在回顧了已講的各科之後,大師接著說:)

  庚三、學不共金剛乘之理

  如前所述,我們首先應當依靠下士道、中士道,生起出離心的體驗;然後依靠上士道發起菩提心的體驗;再對空性見獲得定解,此後方進入密宗。

  如果不作這些準備直接進入密宗,我們的努力就無法成為解脫與無上菩提的方便。就像小孩騎野馬,不僅無益,反而有極大的危險。生起「三主要道」體驗之後再進入密宗道,密宗的迅捷特色將因此而決定得到體現。

  據說密宗教法比佛還要稀有,如果依靠無上瑜伽之道,我們在濁世短暫的一生中即可獲得無學雙運位,因此一定要學習密宗道。只是為了掃除現前的違緣,去求一些諸如「馬頭」、「金剛手」等隨許 2是不夠的。我們應當依止合格的金剛阿闍黎,在「集密」、「勝樂」、「怖畏」任何一位本尊的曼荼羅中,妥善地獲得決定培植四身種子的清淨四灌頂,如護眼珠般愛護灌頂時所接受的三昧耶與律儀,在這基礎上聽聞二次第甚深引導並作實修。如此便完成了對整個教法的修持,這是極大的成就!

  若能妥善地學習這些修道之法,對於從依止善知識開始,至無學雙運之間的顯密妙道,便能獲得徹底的瞭解。

  (帕繃喀大師說,按照軌矩,在有很多弟子未得無上部灌頂的情況下,「學者金剛乘之理」這一節只提一百科判,而不細講。)

  己二、成熟他相續學四攝之理

  《經莊嚴論》中說:

  「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
  是為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如此頌所言,菩薩必須努力饒益其他有情,並以「四攝」的方式來成熟有情的相續。

  「四攝」之中第一為「佈施」,由於凡夫容易受財物的誘惑,所以先佈施財物讓他們歡喜,攝受為眷屬,再逐漸引入正道。

  第二為「愛語」,和他們談談與世間道理相符合的話,此外,更主要的是根據他們的根機與喜好,為之說法。

  第三為「利行」,要設法使他們一步步去學習為他們所開示的、符合其根機的正法之道。

  第四為「同事」,自己也要照著為他人開示的內容身體力行。必須以此「四攝」來利益有情。

  上述為正行的內容。

  己二、以儀軌受持發心

  前面我曾提到,「以儀軌受持發心」一科留待後面再講,現在補講這部分內容。

  此科分兩大段:(庚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庚二)已得守護不退之理。

  庚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

  所謂「以儀軌受持發心」,是指先要對菩提心有所體驗,再去受戒,律儀才會生起;沒有任何體驗,只是跟著句子唸誦,是沒有益處的。但是縱然沒有體驗,受戒還是能培植習氣的。所以,大家對此要鄭重其事,這很重要。已經生起體驗的諸位,明日受戒時要認真地觀修所緣,憑藉殊勝境而獲菩薩律儀,發心也將增長並堅固。

  發心儀軌有三種形式:無預備法的為略軌;預備、正行在同日完成的為中軌;一天為預備、一天為正行的為廣軌,這次按廣軌來傳。

  如果在灌頂、引導很傳經等之後傳發心儀軌,由於這些法不同於「菩提道次第引導」,所以軌矩上在前行階段,需要詳細講解全部共同道次第。這次因為與「菩提道次第引導」一起傳授,前行內容已在前面詳細地介紹過了,所以

14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