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r 13 min

51人播客 | 张听雷:从康定路出发(完整版‪)‬ 51人

    • Books

张听雷:从康定路出发
张听雷在静安区西康路,度过了自己从2001年开始的青少年时期。住在上海最后一代单位分配的大楼房子里,她的生活空间围绕着对康定路沿街足浴店的观测和出入80年代工人新村“姚西小区”展开,她中学时代的消费快乐则嵌入在2000年初的西宫(沪西工人文化宫)。
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如同分水岭,切断了往日绵延下来的廉价乐趣。她的童年伙伴,也在这变迁中或是被抛向静安以外的地球表面,或被锁在静安自带的时空胶囊里。只有在出国前一年短暂的田林新村的工作,让她找回了世博前上海的天堂感觉。这从康定路出发的世界观,在她当下所处的城市芝加哥却无处落地。
语言:沪语
嘉宾:张听雷
策划录音剪辑:陈韵
录音时间:辛丑年六月初六,入伏第一天
线上录音(上海-芝加哥联线)
节目时长:1小时14分钟
编者手记
对张听雷的采访是入伏当天,待得空剪辑完成,已是立秋次日。中间隔着一个起初颇为新鲜生动,但又因疫情而归于沉寂的夏天。生于1989年的张听雷,对千禧年初期的上海有着深刻而且精彩的印象。她的身体毫无疑问地扎根在康定路西康路这片躲藏在静安闹市背后的生活区。毕竟,在千禧年初,这座城市还没有真正扎实地开始兜售和变现其殖民地的历史和资产,以至于2000年前市井生活的杂糅性质还相当完整地遗留在她的生活世界里。从来都生活在1990年代建造的“大楼房子”(高层住宅)里,并没有影响她为马路上的事情操心和留意。康定路上平静而有滋味地经营着跟“静安”两个字不会有任何矛盾的低端色情业,成为她中学时代底色中不可或缺的一层。出入者本就来自周围邻居,而从业者也是她在DVD店里借碟片时同时在场的顾客。人们在她们沿街悬挂的内衣下穿行,就像穿行在任何上海人的内衣下一样必然。
在1980年代建造的姚西小区中,她品尝着最要好同学的邻居送来的肉馅很少的冷馄饨。而这最要好的儿时朋友,因为住在并不好被”棚户改造“的工人新村,不仅没有离开静安,也无法接受一个上只角以外的男友。而往日自豪骄傲的男同学,一朝被动迁,就消失在了令他懊丧、羞耻,并且毫无意义的另外的上海——浦东之中。
在这两个本地静安青年的视角里,有另外一个孤僻的上海。它也并未衰老,但在世博会之后的格局里变得边缘而消极。一种新的上海和上海概念在一夜之间生发,用了几年时间膨胀,彻底颠覆了”前世博上海“的诸多逻辑和“道理”。然而在最基础的单元里,在未被挑动或并不想被挑动的局部中,在不少突然显得简陋的窗户后面,却是跟这剧变保持距离的人们。
当西宫的新时代功能也宣告结束,10年的拆迁把康定路改变了模样,听雷在她离开上海前最后工作的田林新村里重温了一种上海的市井天堂。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工业化,最终在八十年代进入新村建设高潮的田林地区,是上海解放后市民生活变迁和改善的缩影,就像上海的其他工人新村一样,是这座城市在二十世纪留给全世界最独特而宝贵的建筑遗产。它不是一种设计,而是形成于对上海的普罗大众在生活方面的精神面貌所做的总结、回应与推进。工人新村在上海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它在九十年代末期在建设项目中的终结,预言着上海将在千禧年之后的建设中,逐步背叛和瓦解自己开埠以来价值最高的现代性发明。
无怪乎,听雷在芝加哥的探寻,卡在一个茫然的衔接点上。她看不到基本生活的层层内容,表面之下的种种味道

张听雷:从康定路出发
张听雷在静安区西康路,度过了自己从2001年开始的青少年时期。住在上海最后一代单位分配的大楼房子里,她的生活空间围绕着对康定路沿街足浴店的观测和出入80年代工人新村“姚西小区”展开,她中学时代的消费快乐则嵌入在2000年初的西宫(沪西工人文化宫)。
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如同分水岭,切断了往日绵延下来的廉价乐趣。她的童年伙伴,也在这变迁中或是被抛向静安以外的地球表面,或被锁在静安自带的时空胶囊里。只有在出国前一年短暂的田林新村的工作,让她找回了世博前上海的天堂感觉。这从康定路出发的世界观,在她当下所处的城市芝加哥却无处落地。
语言:沪语
嘉宾:张听雷
策划录音剪辑:陈韵
录音时间:辛丑年六月初六,入伏第一天
线上录音(上海-芝加哥联线)
节目时长:1小时14分钟
编者手记
对张听雷的采访是入伏当天,待得空剪辑完成,已是立秋次日。中间隔着一个起初颇为新鲜生动,但又因疫情而归于沉寂的夏天。生于1989年的张听雷,对千禧年初期的上海有着深刻而且精彩的印象。她的身体毫无疑问地扎根在康定路西康路这片躲藏在静安闹市背后的生活区。毕竟,在千禧年初,这座城市还没有真正扎实地开始兜售和变现其殖民地的历史和资产,以至于2000年前市井生活的杂糅性质还相当完整地遗留在她的生活世界里。从来都生活在1990年代建造的“大楼房子”(高层住宅)里,并没有影响她为马路上的事情操心和留意。康定路上平静而有滋味地经营着跟“静安”两个字不会有任何矛盾的低端色情业,成为她中学时代底色中不可或缺的一层。出入者本就来自周围邻居,而从业者也是她在DVD店里借碟片时同时在场的顾客。人们在她们沿街悬挂的内衣下穿行,就像穿行在任何上海人的内衣下一样必然。
在1980年代建造的姚西小区中,她品尝着最要好同学的邻居送来的肉馅很少的冷馄饨。而这最要好的儿时朋友,因为住在并不好被”棚户改造“的工人新村,不仅没有离开静安,也无法接受一个上只角以外的男友。而往日自豪骄傲的男同学,一朝被动迁,就消失在了令他懊丧、羞耻,并且毫无意义的另外的上海——浦东之中。
在这两个本地静安青年的视角里,有另外一个孤僻的上海。它也并未衰老,但在世博会之后的格局里变得边缘而消极。一种新的上海和上海概念在一夜之间生发,用了几年时间膨胀,彻底颠覆了”前世博上海“的诸多逻辑和“道理”。然而在最基础的单元里,在未被挑动或并不想被挑动的局部中,在不少突然显得简陋的窗户后面,却是跟这剧变保持距离的人们。
当西宫的新时代功能也宣告结束,10年的拆迁把康定路改变了模样,听雷在她离开上海前最后工作的田林新村里重温了一种上海的市井天堂。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工业化,最终在八十年代进入新村建设高潮的田林地区,是上海解放后市民生活变迁和改善的缩影,就像上海的其他工人新村一样,是这座城市在二十世纪留给全世界最独特而宝贵的建筑遗产。它不是一种设计,而是形成于对上海的普罗大众在生活方面的精神面貌所做的总结、回应与推进。工人新村在上海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它在九十年代末期在建设项目中的终结,预言着上海将在千禧年之后的建设中,逐步背叛和瓦解自己开埠以来价值最高的现代性发明。
无怪乎,听雷在芝加哥的探寻,卡在一个茫然的衔接点上。她看不到基本生活的层层内容,表面之下的种种味道

1 hr 13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