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afleveringen

纵观社会百态,坐看时事风云,
热辣点评,尽在姜湖。

姜湖评‪论‬ 羊城晚报

    • Nieuws

纵观社会百态,坐看时事风云,
热辣点评,尽在姜湖。

    老人强要座位被行拘,一次法律震慑胜过千次劝导

    老人强要座位被行拘,一次法律震慑胜过千次劝导

    6月25日,据北京公交警方通报:6月24日13时许,在地铁10号线从知春里开往知春路站的列车上,违法行为人叶某某(男,65岁) 因座位问题与另一乘客发生纠纷,扰乱乘车秩序。目前,北京公交警方已依法对叶某某行政拘留。(6月25日九派新闻)
    此前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北京地铁10号线上,一老人执意让女乘客让座,女子不肯,随即遭到老人动手袭扰。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其间,老人情绪越来越激动,甚至出手去捂女乘客嘴,又用拐杖袭扰她的腿脚,扬言让其报案。事发后,涉事老人被警方带走。
    事实上,涉事老人被警方行拘,理所应当。一方面,公开场合动手袭扰,且气焰嚣张,造成社会影响极坏,这就不是道德层面的事件了;同时,这一行政处罚的背后,也有着严谨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可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纵观这起公共事件,值得点赞的是北京警方的“雷霆出击”。近年来,在公交或地铁车厢里,类似因为让座问题引发冲突的事件,屡有发生。有老人以强行坐到别人腿上的方式来“抢座”“霸座”;也有女子在地铁上自称“老师”,强行要求乘客给自己孩子让座;此外,还有年轻人未给老年人让座,遭对方掌掴及言语辱骂等等。类似事件曝光后,虽然舆论和网友对此进行强烈谴责,但当事人大多没有受到惩罚。由此,也助长了个别人在公共场所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从而导致更多类似的“抢座”“霸座”事件发生。这无疑说明,仅靠劝导、教育、道德谴责,难以达到理想预期。一千次不痛不痒的教育劝导,远不如一次切身的法律震慑。
    通过这起具体而生动的法律案例,不仅能帮助普通公众厘清道德与法律二者的边界,也能倒逼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远离不文明行为。
    主播:姜雪媛
    责编:傅铭途 谢小婉
    文案:吴睿鸫
    编审:郑宗敏

    • 2 min.
    北京等多地取消景区预约,更重要的是保证旅游体验

    北京等多地取消景区预约,更重要的是保证旅游体验

    近年来,预约制已成为国内景区和文化场馆的标配。先预约购票、再参观游览,是景区精细化运营的表现。然而,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不少热门景区经常出现连续多天一票难求的现象,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外,北京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
    景区施行预约制,是近些年开始流行的一种门票管理方式。但随着国内文旅市场开始步入复苏轨道,过多的预约限制已经不太能匹配整体的市场活跃程度,所以不少地方都已经开始酝酿取消预约制,尝试全方位放开。
    除了北京,上海、苏州几地大部分景区均已取消预约制,杭州也在表示就是否取消预约制正在研究。北京等全国最火热的旅游城市宣布开始取消预约制,有着某种风向标的意义,未来大概率会看到更多地方跟进。
    取消预约制的消息一发布,就登上热搜,受到相当多的好评,可见人们还是非常渴望这种说走就走、想去就去的体验。而作为景区,尽可能地敞开大门、广纳游客,确实也是公共资源应有的姿态。
    但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就能发现,不少地方的规定其实留了“尾巴”。比如,北京就明确故宫、国博等景区除外;苏州也类似,拙政园、留园、虎丘等7个景区除外。相信这种例外的规定,也包含着一种现实的考量——这些知名景区,如果不有所限制,恐怕承载力会不堪重负。
    这也说明,人们看待预约制的存废,也要超越单纯的意气之争、价值之争:不预约固然好,但是也不能忽略具体的管理难题。所以,在对预约和非预约的讨论里,不妨有一个更大的前提预设,即把保障旅游体验放在第一位。
    其实,近些年旅游景区过载的情况并不鲜见。今年五一期间,河南新乡宝泉旅游区有大批的游客被滞留在景区,很多游客只能徒步十几公里山路下山;去年10月,四川巴中市南江县米仓山景区因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大量游客夜晚滞留山上挨饿受冻。这些都是相当深刻的教训。
    人们当然欢迎景区大门更大幅度地敞开,这毕竟意味着游客可以随心随意。但是这不意味着景区可以一放了之,相反这需要更多的设施保障和秩序疏导,以维持这种开放的持续。
    各地在公布相关政策时,对于这种可能的人流量冲击,也应当做好充分的预估。否则一旦游客的体验急剧下降,呼吁全面重启“预约制”的声音可能又会卷土重来,这些政策红利也有再度悬空的可能。
    对于那些仍然保持预约制的景区来说,也不应以为可置身事外、“坚持自我”。相反,景区和管理部门应当对社会整体对于开放的热情有所感知,哪怕保留了预约制,也应当在保障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拓展景区的承载力边界,扩大可接受预约的幅度。
    总之,这一波景区的政策调整是受到舆论好评的,这值得肯定。对于景区和管理部门来说,现在更重要的还是做好“放开后准备”,从整体上提升旅游体验,这其实也是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所在。(作者是知名时事评论员)
    主播:姜雪媛
    责编:傅铭途 谢小婉
    文案:易之
    编审:郑宗敏

    • 3 min.
    人工增雨影响演唱会?畸形饭圈文化当休矣

    人工增雨影响演唱会?畸形饭圈文化当休矣

    6月21日,徐州一场人工增雨作业,使全市大部分地区的旱情得到缓解,可这场“及时雨”却引起不少网友不满,有网友在“徐州气象”微博下留言称,这场降雨为什么非得挑在这个时候,难道是故意的?就不能改一下时间吗?原来,当晚在徐州奥体中心有一场薛之谦的演唱会,网友们感觉下雨给听演唱会带来不便。6月22日,徐州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次人工增雨的必要性及时间选择作出回应。(6月23日现代快报)
    一场旨在缓解旱情的及时雨,竟引发部分网友吐槽,不禁让人想到了唐代诗人李约的那首著名悯农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场关于人工增雨与演唱会之间的争议,不仅暴露了部分粉丝的狭隘心态,更折射出当下畸形饭圈文化的种种弊端。

    客观讲,徐州市气象局的回应,于法有据,亦合情合理。人工增雨并不是想增就能增的,必须要出现相应的气象条件,必须要抢抓时机,气象条件达不到,或者错过时机,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当人工降雨与演唱会产生冲突,孰轻孰重,不言自明。民以食为天,饭碗永远要比休闲娱乐重要。
    徐州气象局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是对公共利益负责的体现,也是科学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面对这样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及时雨,部分粉丝的反应却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甚至到了指责气象部门的地步,这种情绪化的反馈,暴露了当下某些饭圈文化的狭隘与自私。
    畸形饭圈文化,是指一种以偶像为中心、过度崇拜、过度消费,甚至过度偏激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下,粉丝们往往为了偶像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丧失了理性和道德底线。在这种氛围下,任何与偶像有关的事件,都可能引发粉丝的过度反应和偏激行为。
    在这次事件中,部分粉丝因个人娱乐活动受到干扰,便无视公共福祉,将矛头指向履行职责的气象部门,这不仅是对公职人员辛勤工作的不尊重,对社会责任感的漠视,也是对偶像形象的一种伤害和抹黑。这种只关注个人私利、忽视社会大局的心态,正是畸形饭圈文化的典型表现。真正的偶像,应当是激励粉丝向上向善的力量,而非成为忽视社会责任、放大个人欲望的借口。
    现实中,明星演唱会遭遇暴雨屡见不鲜,组织方也会事先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如果天气过于恶劣,给明星和粉丝带来重大安全隐患,演唱会就不得不延期;如果雨不太大,在保障到位的情况下并不会影响演唱会进行,甚至还会给粉丝留下别样的难忘记忆。
    总之,徐州这次人工增雨作业,本是这场演唱会一个无伤大雅、不足挂齿的小插曲,不应成为部分粉丝泄愤的理由。
    主播丨姜雪媛
    责编丨傅铭途 谢小婉
    文案丨陈广江
    编审丨郑宗敏 周嘉彤(实习生)

    • 3 min.
    教师救人致上课迟到被罚,生命面前理当诸事退让

    教师救人致上课迟到被罚,生命面前理当诸事退让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布的一起查处通报,引起网友热议。其中提到,今年5月10日《Pediatrics》课程上课前,授课的俞莉老师发现其科室的患儿病情危重,疑似脑出血,遂留下来紧急处理,导致未能及时赶到教室。学校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扣发俞莉5月奖金2000元,在全院通报批评,取消俞莉本年度评优评先资格。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官微发布情况说明称,学校已关注到有关网络信息,正在向相关单位了解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6月16日光明网)
    大学教师不注重基础教学,把教学之外的科研、学术活动等工作看得更重,这是普遍现象。为此,很多院校推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比如规定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课时,否则就要受到相应惩戒等。假如单纯站在督促大学教师重视基础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待此事,院方对这位教师的处罚有合理之处。
    并且,与其他院校相比,医学院校的教师多了一项更重要的任务——负责一定数量的临床诊疗工作,他们兼具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因此会显得更加忙碌,教学与诊疗的天平也更容易失衡。医学院校为了避免教师远离基础教学,采取一些措施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医科生的学习任务很重,教师让一个班的学生等待较长时间,对学生也缺乏尊重。
    图源网络
    然而,生命大于一切,在生命面前理当诸事退让。从现有信息看,俞莉分管的患儿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死亡风险高,她留下来抢救患儿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尊重生命的一种体现。此外,在抢救患者的紧要关头,医生心无旁骛,会忘记时间和后面的工作。因此,假如患儿当时的情况的确十分危重,俞莉的做法就没什么不妥,对她的处理有过当之嫌。
    虽然俞莉迟到有合适的理由,但事情未必不能做得更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人才济济,此次抢救是否缺少俞莉不可?假如俞莉在技术上并非不可替代,但替代者没有及时补位,则说明在医生排班、教学与医疗衔接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此外,即使俞莉只能留下来抢救患儿,科室其他人员也应该迅速汇报情况,以便及时调课或请其他教师代课。大学教师难免临时有事,但应变规则和程序不能缺失。
    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事都要让位于生命,重视生命者应该得到善待,这是民众最朴素的观点,也是这起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应让救人者在更大范围内被免责,包括一些规章制度要为之让步,方能体现出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医疗与教学都很重要,天平不能向任何一端过度倾斜,如何保持两者的均衡,怎么让相关约束更经得起质疑等,这些问题,也值得社会深入思考。
    主播:姜雪媛
    责编:张齐 王隽杰
    文案:罗志华
    编审:郑宗敏

    • 3 min.
    天价志愿填报服务的背后,系学校生涯教育与升学规划指导的缺失

    天价志愿填报服务的背后,系学校生涯教育与升学规划指导的缺失

    近日,标价11999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这还并非最昂贵的选项。张雪峰旗下的峰学蔚来,还为2024年的考生推出了价值17999元的圆梦卡,该服务包含四次专业填报咨询、志愿规划视频等内容。
    网络截图
    对于价格高达17999元的高考志愿填报一对一服务,有支持者认为这是明码标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人质疑,认为这是利用家长的焦虑,把家长当“韭菜”收割,填报志愿信所谓的“专家”,还不如信自己。
    近年来,每逢高考季,天价志愿填报咨询都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天价志愿填报服务之所以有市场,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学校没有尽到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升学指导规划的职责。让不少学生、家长有选择学校、专业的困惑,这就给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提供了市场需求。
    我国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的学科选择权。本来,按照高考改革的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与选科指导,引导学生在高一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未来职业兴趣,确定初步的升学目标,报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根据这一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对学生的这方面进行教育与指导,而是告诉学生怎么获得高分就怎么选科,不要考虑兴趣。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部分考生和家长没有自己的想法。针对这种问题,那些能给出简单、明确回答可报什么专业、不能报什么专业、哪些专业是“坑”的“网红名师”便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
    网络截图
    然而,这经不起进一步追问,学生对这些专业感兴趣吗?能学好这些专业吗?别人认为的好专业真的适合自己吗?另外,志愿填报一对一服务,大多集中在公布高考分数之后到提交志愿表的一周左右时间,一名资深的志愿咨询师,最多只能完成三四十个一对一咨询服务,如果一个团队要服务一万个学生,就需要三百个以上的咨询师,那么,这些咨询师有相应资质吗?能保障相应咨询质量吗?能兑现宣传承诺的咨询服务吗?这都是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也需要监管部门对其间存在的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加强监管。
    如果学生接受过生涯教育,就知道选择大学、专业是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哪怕被某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录取,可如果不感兴趣,学不好也是枉然。可不少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兴趣,而部分家长也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即便自己孩子有兴趣,也会被“网红名师”以这些专业没有“钱途”“普通家庭学生不适合报考”为由,让学生打消念头。这又进一步迎合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和功利心态:报考专业就要选“好就业”“有钱途”的专业。大学生的求学经历与就业市场一再表明,这种选专业的思维并不恰当,有不少学生就曾掉进了追逐热门的陷阱之中。如最近媒体报道,当年曾引起媒体关注的衡水中学毕业生张某,考进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求学三年之后说“后悔了”。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无疑是“好学校”“好专业”,可是这门专业是否适合自己?这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大学和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尤其是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不能盲目从众,更不能把学生的志愿,变为家长的志愿、咨询师的志愿。评价志愿选择得好不

    • 5 min.
    别掉进“花钱包过”的“职称代评”陷阱

    别掉进“花钱包过”的“职称代评”陷阱

    两年多过去了,张健依然没有拿到期待已久的工程师中级职称证书。据中青报报道,2021年10月27日,张健和湖北武汉德育优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职称代评合同。合同约定,只要通过官方组织的能力测评,她就可以拿到证书。后来,她被告知通过了能力测评,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证书,6000元报名费也没有退回。一段时间以来,记者收到多条线索,不少年轻人与德育优才公司签订职称代评合同后,迟迟没有收到自己的证书,该公司也人去楼空。
    “职称代评”如果只是提供咨询、代办有关手续的服务,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变为帮当事人伪造评审材料,做出“包过”“年限不够可评”“不需提供业绩贡献直评”等虚假宣传、承诺,则涉嫌违规经营、虚假宣传。至于以“职称代评”为名,诱骗当事人签订虚假合同,却并不提供任何代办服务,则是以有偿代办职称为诱饵的诈骗。
    图/视觉中国
    其实,针对“职称代评”虚假宣传、虚假合同与代办诈骗问题,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展过专项治理。如今媒体曝光,仍有机构运作“职称代评”业务,且当事人花了钱没办成功,机构却人去楼空。这表明,“职称代评”乱象依旧存在。
    现实中,确有人是本人符合职称评审条件,但自己很忙,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有关评审职称的事务性工作,如整理、提交材料等,这类中介服务是允许的。只要提交的材料完全是委托人本人的,不存在伪造、虚构,就符合规定。而这类服务的收费并不会很高,有此类服务需求的也不多。
    花钱购买职称代评服务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本人材料并不过硬,甚至完全不具备相应资格,却想评上职称。非法中介机构就盯着这一群体,通过虚假宣传来招揽生意,有的则进行诈骗。对于这些委托人来说,即便机构帮其把职称办下来,如果事后发现其职称材料是包装、伪造的,有关方面也将取消其靠不法手段获得的职称。
    治理“职称代评”乱象,首先要对那些扰乱职称评审的非法机构、人员严厉查处,同时,要加强对评审职称者的教育,评审职称要靠真本事,提醒他们不能谋求通过购买职称代评服务,掉进虚假代评代办的陷阱中。若去购买“职称代评”服务,其中包含伪造材料、代写论文等行为,本身属弄虚作假的不端行为。
    考虑到现实中存在的“职称代评”非法服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必须坚持独立与专业评价,不能出现评审专家与中介机构里应外合,为伪造材料参加评审者“开绿灯”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查处。
    主播:姜雪媛责编:张齐 李妹妍文案:蒋理
    编审:郑宗敏 叶肖霞(实习生)

    • 3 min.

Top-podcasts in Nieuws

Maarten van Rossem - De Podcast
Tom Jessen en Maarten van Rossem / Streamy Media
Boekestijn en De Wijk
BNR Nieuwsradio
NRC Vandaag
NRC
Vandaag Inside Oranje
Vandaag Inside Oranje
Weer een dag
Marcel van Roosmalen & Gijs Groenteman
de Volkskrant Elke Dag
de Volkskrant

Suggesties voor jou

新闻早报
羊城晚报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井户端会议
番薯剥壳工作室
雪球·财经有深度
雪球
涨乐早知道
涨乐全球通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刘飞&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