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in.

智商不够110不能上北大‪?‬ 有观点

    • Zaken en persoonlijke financiën

这几天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就在各地学子们纠结于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时候,有一位叫做姚洋的北大院长发话了:孩子,听你姚叔一句劝,这里边的人大多都是“疯”了的,智商不到110就别来北大了,智商不够140的更别来我这院,你把握不住。姚院长这发自肺腑攻击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的谏言一出,立马引来了网上无数问候家人之声。

原以为考大学是只看分数的,但是姚院长又创新性地开创了不止看分数,还要看智商的双标之举,姚院长智商到底多少先不去评论,好事哥觉得还是先帮姚院长捋一捋智商评测这玩意儿到底是咋来的。

话说19世纪,西方殖民者在全球获得大量殖民地之后,为了给自己贴金找到奴役殖民地人民的理论依据,诞生了“颅骨测量术”这个最早的智商测试的溯源,简单来说,就是单凭物理特征(尤其是颅腔容量)确认种族,进而区分不同种族的高低贵贱,相信看过欧美人长啥样的就明白,这一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规则就是智商测试目的所在。顺着这一逻辑,时间来到了1884年,在伦敦国际健康博览会上,达尔文(对,就是进化论的那个)表兄,一个名叫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第一次打出了“人体测量实验室”的招牌,这可以看成现代“智商测试”的第一个雏形。高尔顿还第一次喊出了优生学的口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Eu"和"genics",直译就是“生个好的”。不过你要把高尔顿理解成今天各大医院妇产科里的优生优育宣传口号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厮鼓吹的是有缺陷的人就别生,智商高的人你就要多生,归根结底还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甚至是要把种族直接灭绝在母胎里。这个观点后来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后来二战期间的臭名昭著的种族灭绝罪行提供了所谓“依据”。

法国人Alfred Binet
时间又过了十多年,估计是高尔顿的人体测量实验室测的也是驴唇不对马嘴,1898年,不甘寂寞的巴黎大学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比奈(Alfred Binet)开始着手研究智商测试的标准问题答表。Binet的实验方法是:选择一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任务,在专人指导下让孩子们完成,这些任务会根据难易程度评分,到1908年Binet与助手Théodore Simon发明的Binet–Simon量表第一版问世,正是这个量表建立了我们沿用至今的IQ测量标准。这世上本来没有智商,研究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智商,只不过智商高低仍是人为的定义方式。智力这东西能否被定义,就连Binet自己也持否定态度,他多次发表文章重申,反对用这张表来判定智力,并认为人的智力不是恒定不变的。不过,这一点不妨碍Binet–Simon量表的滥用。
1911年,54岁的Binet前脚刚去见了上帝,后脚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Lewis M. Terman就开始翻译和改编Binet–Simon量表,这一改不要紧,改款的量表变成了用于“减少智力低下者繁殖,消灭犯罪、贫困和工作效率低下”,量表测得的被公式量化过的所谓“智力评分”,让“智商”这一概念彻底成熟。直白说就是数字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且要干掉分数低下者。美国人说干就干,有了所谓“科学”依据,之后便有了对“智障者”进行强制绝育手术的法律,在欧洲,元首上台之后的德国人立即跟进,智商测试变成助纣为虐的工具最终高潮发生在那个奥地利小矮子领导下的纳粹第三帝国,至于发生了什么想必大家早已都知道了。

随着元首死得渣都不剩,“优生运动”也在高潮之后彻底变臭,伴随优生运动捆绑的“智商测试”也被人们重新审视。历史上的鲜血与几百万人的遭遇使研究该领域的人们重

这几天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就在各地学子们纠结于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时候,有一位叫做姚洋的北大院长发话了:孩子,听你姚叔一句劝,这里边的人大多都是“疯”了的,智商不到110就别来北大了,智商不够140的更别来我这院,你把握不住。姚院长这发自肺腑攻击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的谏言一出,立马引来了网上无数问候家人之声。

原以为考大学是只看分数的,但是姚院长又创新性地开创了不止看分数,还要看智商的双标之举,姚院长智商到底多少先不去评论,好事哥觉得还是先帮姚院长捋一捋智商评测这玩意儿到底是咋来的。

话说19世纪,西方殖民者在全球获得大量殖民地之后,为了给自己贴金找到奴役殖民地人民的理论依据,诞生了“颅骨测量术”这个最早的智商测试的溯源,简单来说,就是单凭物理特征(尤其是颅腔容量)确认种族,进而区分不同种族的高低贵贱,相信看过欧美人长啥样的就明白,这一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规则就是智商测试目的所在。顺着这一逻辑,时间来到了1884年,在伦敦国际健康博览会上,达尔文(对,就是进化论的那个)表兄,一个名叫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第一次打出了“人体测量实验室”的招牌,这可以看成现代“智商测试”的第一个雏形。高尔顿还第一次喊出了优生学的口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Eu"和"genics",直译就是“生个好的”。不过你要把高尔顿理解成今天各大医院妇产科里的优生优育宣传口号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厮鼓吹的是有缺陷的人就别生,智商高的人你就要多生,归根结底还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甚至是要把种族直接灭绝在母胎里。这个观点后来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后来二战期间的臭名昭著的种族灭绝罪行提供了所谓“依据”。

法国人Alfred Binet
时间又过了十多年,估计是高尔顿的人体测量实验室测的也是驴唇不对马嘴,1898年,不甘寂寞的巴黎大学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比奈(Alfred Binet)开始着手研究智商测试的标准问题答表。Binet的实验方法是:选择一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任务,在专人指导下让孩子们完成,这些任务会根据难易程度评分,到1908年Binet与助手Théodore Simon发明的Binet–Simon量表第一版问世,正是这个量表建立了我们沿用至今的IQ测量标准。这世上本来没有智商,研究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智商,只不过智商高低仍是人为的定义方式。智力这东西能否被定义,就连Binet自己也持否定态度,他多次发表文章重申,反对用这张表来判定智力,并认为人的智力不是恒定不变的。不过,这一点不妨碍Binet–Simon量表的滥用。
1911年,54岁的Binet前脚刚去见了上帝,后脚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Lewis M. Terman就开始翻译和改编Binet–Simon量表,这一改不要紧,改款的量表变成了用于“减少智力低下者繁殖,消灭犯罪、贫困和工作效率低下”,量表测得的被公式量化过的所谓“智力评分”,让“智商”这一概念彻底成熟。直白说就是数字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且要干掉分数低下者。美国人说干就干,有了所谓“科学”依据,之后便有了对“智障者”进行强制绝育手术的法律,在欧洲,元首上台之后的德国人立即跟进,智商测试变成助纣为虐的工具最终高潮发生在那个奥地利小矮子领导下的纳粹第三帝国,至于发生了什么想必大家早已都知道了。

随着元首死得渣都不剩,“优生运动”也在高潮之后彻底变臭,伴随优生运动捆绑的“智商测试”也被人们重新审视。历史上的鲜血与几百万人的遭遇使研究该领域的人们重

4 min.

Top-podcasts in Zaken en persoonlijke financiën

The Diary Of A CEO with Steven Bartlett
DOAC
Jong Beleggen, de podcast
Pim Verlaan / Milou Brand
Unfinished Business
Danique & Pieter / Tonny Media
Prof G Markets
Vox Media Podcast Network
Mijn eerste miljoen
Quote
Scherpschutters
Special Forces & Frontlinie strijders

Meer van 听喜马拉雅

段子来了
采采
儿童睡前故事
青年网络
雅思口语新周刊 English Podcast
雅思口语家森Jason
秘史趣谈丨趣谈中国史
十里铺人民广播频道
五分钟心理学
柠檬心理
雪球·财经有深度
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