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afleveringen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以雙年展的形式在臺北舉辦主影展,選映來自臺灣與世界各國的民族誌影片,並在主影展隔年的春天進行全臺灣的巡演活動。

第11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主題為「新日常」,將放映世界各地及臺灣本地的35部優秀民族誌影片。於Podcast舉辦線上導演座談,邀請國際知名導演及學者,與國內導演及觀眾進行對話,期盼讓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不僅僅只是播映影片的場合,也是一場跨文化教育、討論與對話的盛會。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我們身處於巨變的時代,面對疫情的擴散、極端氣候變遷、威權主義的興起、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群眾抗議行動等,都迫使我們去面對未來必將與過去不同的事實。未來究竟會如何不同?在本屆影展中,我們希望能聚焦於想像、創造、或適應新生活方式的作品;無論是被迫或自發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本屆影展主題包含人們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難民或移民適應新社會文化時的處境、行動者嘗試建立新社群的替代方案、原住民族人或其他少數族群嘗試恢復傳統或創造更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新身分認同的創建、以及新科技的適應或發明等。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TIEFF

    • Tv en film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以雙年展的形式在臺北舉辦主影展,選映來自臺灣與世界各國的民族誌影片,並在主影展隔年的春天進行全臺灣的巡演活動。

第11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主題為「新日常」,將放映世界各地及臺灣本地的35部優秀民族誌影片。於Podcast舉辦線上導演座談,邀請國際知名導演及學者,與國內導演及觀眾進行對話,期盼讓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不僅僅只是播映影片的場合,也是一場跨文化教育、討論與對話的盛會。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我們身處於巨變的時代,面對疫情的擴散、極端氣候變遷、威權主義的興起、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群眾抗議行動等,都迫使我們去面對未來必將與過去不同的事實。未來究竟會如何不同?在本屆影展中,我們希望能聚焦於想像、創造、或適應新生活方式的作品;無論是被迫或自發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本屆影展主題包含人們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難民或移民適應新社會文化時的處境、行動者嘗試建立新社群的替代方案、原住民族人或其他少數族群嘗試恢復傳統或創造更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新身分認同的創建、以及新科技的適應或發明等。

    專題:TIEFF的創立和20年的演變與發展

    專題:TIEFF的創立和20年的演變與發展

    與談人:中研院民族所影像人類學家 胡台麗 老師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主題:新日常 NEW NORMALS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亞洲地區知名度最高、歷史最久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堂堂邁入二十週年,將於10月1日-10月5日在真善美戲院登場,再度與觀眾用影像對話。8月31日起在兩廳院文化生活OPENTIX開始售票!透過影展的影片展演,讓臺灣觀眾有機會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們所遭遇的處境與故事,提供各種生命經驗。期待能與臺灣觀眾一同探索、共學文化的多樣性,體悟全球人文資產的豐沛與多彩,從而反思臺灣當前面對瞬息萬變的處境,可能的因應方式。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關懷議題定調在:「新日常(New Normals)」。本屆影展主題是由研究流行文化與大眾媒體的人類學家、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司黛蕊(Teri J. Silvio)構思而成,內容聚焦在呈現全球新日常處境下各地人們的多元反應。為了表達人類學研究視角對主題的多義性與多貌性詮釋,她還特別將英文中大家常說的“New Normal”加上s,彰顯新日常的複數存在。為了順應新日常數位溝通模式的普及化,本屆影展首度嘗試每集以專題型態,每週一三五上架Podcast宣傳模式,邀請策展人、策展團隊、專家學者與入圍導演進行與談分享,聊聊策展及鏡頭下的故事。

    影展20週年,經歷了那些故事?TIEFF的創立和20年的演變與發展又有哪些精采的幕後大小事?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Podcast壓軸場,特別邀請到影展創辦人暨第一第二屆總策劃和負責人胡台麗老師,來分享影展二十年的發展故事。

    與談人簡介: 胡台麗老師是台灣民族誌紀錄片的先驅,也是一位影像人類學家。老師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前所長,目前退休後仍從事人類學研究工作及影片拍攝,是中研院民族所的兼任研究員。一手拿筆寫學術論文,另一手拿攝影機拍電影。20年來,老師完成了8部人類學紀錄片,題材包括原住民、榮民、本省籍婦女,以及農村的變遷。老師曾經在22年前寫下這句文字:「如果人類學者不主動站出來攝製民族誌影片,就只好任憑台灣觀眾在采風式的原住民影像中接收訊息。」現在,老師仍是台灣唯一一位密集且大量拍攝民族誌影片的人類學者。

    胡台麗的紀錄片作品曾獲得芝加哥國際影展紀錄片類銀牌獎、休斯頓國際影展金牌評審獎、金馬獎紀錄片首獎、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評審特別推薦獎、法國Jean Rouch國際民族誌影展非物質文化傳承推薦獎;以及入圍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入圍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入圍義大利日月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和獲選參加世界各地著名民族誌影展等。胡台麗導演之《穿過婆家村》是台灣第一部在商業電影院放映的紀錄片,並創下票房佳績,掀起了日後台灣紀錄片在商業電影院公映的風潮。

    著作有《媳婦入門》、《婆家村落》、《性與死》、《燃燒憂鬱》、《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等書。

    2014年獲教育部頒象徵教育界最高榮譽的「第58屆學術獎」。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tieff/message

    • 46 min.
    第十四集 國外焦點導演:扎卡里亞斯‧庫努克 (Zacharias Kunuk)

    第十四集 國外焦點導演:扎卡里亞斯‧庫努克 (Zacharias Kunuk)

    國外焦點導演:Zacharias Kunuk

    Zach兩部影片的重要性

    1.《冰原快跑人》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Q66M4b

    2.《諾亞 ‧ 皮加圖克的一天》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q11EL0

    導演簡介: 扎卡里亞斯‧庫努克出生於1957年11月27日,是加拿大因紐特製片人和導演。數十年來,扎卡里亞斯‧庫努克一直是加拿大乃至於全世界最激勵人心,最具活力,且最創新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獲獎無數的作品《冰原快跑人》(2001)在坎城影展贏得了備受讚譽的金攝影機獎。在這部首次以因紐特語完成對白的電影中,庫努克介紹了以神話,歷史和民間傳說為元素所構成的獨特因紐特電影語言。他是加拿大第一家因紐特獨立製片公司Igloolik Isuma Productions的共同創辦人,並在2008年協助創立了IsumaTV,全世界第一個原民媒體藝術網站,目前共以84種語言播放多達6,000多部的電影和視頻。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tieff/message

    • 42 min.
    第十三集 影展主題特刊「發展為了誰?」

    第十三集 影展主題特刊「發展為了誰?」

    與談人: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研究員 謝一誼 

    與談人簡介

    謝ㄧ誼是一位人類學家,她的研究興趣主要涉及東亞藝術與社會,藝術人類學,以及新物質研究 (new materialisms)。2016 年她在紐約大学取得東亞研究的博士學位,目前任職台灣大學人文與社 會科学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员。 謝一誼的藝術相關實踐包括曾經參與橫跨東京,台北,北京的帳篷劇團體,「台灣海筆子」的相關 藝術行動;2016 年於上海紐約大學藝廊策展「離散視覺藝術(Diaspora Visual Art)」,並且於 2017- 2019 年間參與了紐約大學 Tisch 藝術學院,藝術與公共政策學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Public  Policy)主辦的跨國藝術合作計畫“關鍵合作(Critical Collaborations)”。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tieff/message

    • 33 min.
    第十二集 影展主題特刊「大自然與超自然」

    第十二集 影展主題特刊「大自然與超自然」

    與談人: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DJ Hatfield(施永德) 

    與談人簡介

    來自美國的Berkelee College of Music 歷史與人類學副教授,精通中文、閩南語與阿美語,2006年起便年年造訪都蘭進行Taiwan Soundscapes研究,其中多年關注阿美族參與遠洋漁業而發展出來的歌謠文化研究。阿美語達到可以全程跟老人家聊天談笑的境界,遂被認可成為都蘭部落的一份子。近幾年從學術研究跨界進入聲音與環境創作領域,曾獲2016年台灣南島藝術獎佳作,亦為2018森川里海濕地藝術節駐地藝術家。

    作為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和聲音裝置藝術家,DJ Hatfield曾在威廉瑪麗學院和伯克利音樂學院任教,於 2021 年加入 GIM 學院。研究興趣包括音景、土著媒體和地方倫理。目前,DJ Hatfield 的工作越來越關注原住民詞曲作者和當代藝術家作品,他與他們一起擔任翻譯、對話者和合作者。DJ Hatfield 是專著《台灣人到中國的朝聖》(2010 年)的作者和《考古與人類學雜誌》特刊的編輯

    DJ Hatfield 不滿足於將寫作作為民族誌展示的一種方式,還從事多模態民族誌研究。DJ Hatfield 長期採集台灣民族音樂進行學術研究,於拉黑子《旅行》作品製作過程現場收音並操刀製作吟誦混音聲音作品一件,2014共同展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其民族誌聲音藝術作品曾出現在2016台東國際南島藝術獎、2018 Mipaliw藝術節、2019 TECLand藝術節和2020台北雙年展。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tieff/message

    • 45 min.
    第十一集 影展主題特刊「次文化創作的新日常」

    第十一集 影展主題特刊「次文化創作的新日常」

    與談人:義大利媒體人類學者 Gabriele de Seta(胡子哥)

    與談人簡介

    社會學家。擁有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目前是卑爾根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Gabriele的研究以多地點田野為主,主題包括數位媒體實踐、中國網路使用者的日常創意展演。目前的研究計畫則包括東亞的實驗音樂與都會生活,以及中國線上平台的新媒體美學與數位民俗展演。同時也在進行連結媒體人類學與藝術的實驗性展示品。

    研究領域:以跨多個站點的民族誌參與為基礎,專注於中文世界的數字媒體實踐、社會技術糾葛和本土創造力。他還對實驗音樂、網絡藝術以及人類學與藝術實踐之間的協作交叉感興趣。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tieff/message

    • 32 min.
    第十集 影展主題特刊「音樂:傳承與創新」

    第十集 影展主題特刊「音樂:傳承與創新」

    與談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林浩立老師

    與談人簡介

    被人類學耽誤的饒舌歌手。
    饒舌歌手與人類學研究者的樂人人生。因開設嘻哈文化課程而獲林老師之稱號,與小個、老莫共組嘻哈樂團「參劈」,被喻為啟動了饒舌文藝復興。

    主要研究興趣是太平洋島嶼與更廣泛的南島語族社會的當代環境發展議題,特別是針對地方社群如何以充滿彈性的方式與跨國、國家、區域等不同的行動者互動,推動自己所認定的「發展」計畫。研究項目是在探索斐濟一個海岸社群如何藉由禁漁區的設置、生態旅遊的經營、現金作物的栽培等活動來進行村落發展,而在這些過程中看似沒有直接相關的歷史、儀式、身份認同、物種也會被捲入其中,形成意外的合作關係。在同樣的架構下,也關心運動、音樂、電影、文學、舞蹈、紋身如何成為島民延伸出更多當代連結的契機。另外一項研究則是關於嘻哈文化與饒舌音樂,亦曾與多位做類似題目的學者、研究生合作過。

    主要田野區域:斐濟、大洋洲
    研究領域:環境、地景、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保育、發展、嘻哈文化(Hip-Hop)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tieff/message

    • 41 min.

Top-podcasts in Tv en film

De Communicado's
Victor Vlam & Lars Duursma
AD Media Podcast
AD
De mediameiden
Tamar Bot & Fanny van de Reijt
Tina's TV Update
Audiohuis
Culturele bagage
de Volkskrant
Het Mediaforum
NPO Radio 1 / KRO-NC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