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episodes

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极富营养,能够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对中国哲学史,有清晰完整的真知灼见!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为大众所写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 天山揽月

    • Society & Culture

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极富营养,能够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对中国哲学史,有清晰完整的真知灼见!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为大众所写的中国哲学史!.

    49、《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3

    49、《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3

    孟子揭示王道真谛:无需高深莫测,只需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便可实现仁政。他巧妙运用"善推"原则,让敬老爱幼、人性弱点皆成为施行王道的桥梁。孟子智慧非凡,将崇高难行的王道仁政化为切实可行的道路,赢得君王与民众的广泛尊重与推崇,从而有力地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02:04 孟子的聪明才智:儒学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
    他不仅循循善诱,而且能提供简单易行的途径,使那些昧义逐利、脑满肠肥的君王们感觉到“从之也轻”。孟子告诉他们王道仁政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把自己的心情反省一下,想想自己如此,别人也如此;而能推己及人,见诸行事,那就是王道的精神了。古来的圣王所以能行仁政而王天下, 并没有什么诀窍,其关键就在善推所为以及于百姓而已。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在这“善推”原则的活用下,不仅敬老怀幼是德政,就是许多小疵又何害于王道的推行?例如齐宣王坦白地承认他好货好色,孟子却告诉他没关系,只要能同时想到别人也一样的好货好色,而能替别人解决问题,那就是王道了。
    王道仁政本是崇高伟业,难以着手,但在孟子手中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无往而不能行了。试看他是多么的聪明而有办法?岂是那些徒 诵 章句、食古不化的俗儒所能比?正因如此,他才能博得君王的崇敬、社会的景仰,而有效地弘扬孔道。他当时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
    孟子声势之大,中外古今还没有第二人。这并不是什么排场和气派,而是说明孟子在朝野间具有何等的影响力。以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来弘扬孔道,那就无怪乎孔道大行了。

    • 3 min
    48、《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2何以弘扬儒家之道

    48、《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2何以弘扬儒家之道

    孟子一生的抱负就是要继承孔子、弘扬儒道,这一使命孟子是有声有色地完成了。孔门弟子虽号称三千,贤者达七十;然而大抵只是些颂经乐道的君子。他们对谨守师说、努力做人,尚能各有所长;至于发扬孔子之学,光大孔子之业,却无此才气。纵使颜渊不死,也不过对孔子的学术思想能有极高的领悟而已;若想有魄力有办法地弘学救世,使人接受孔子之道,那也绝非他之所长。因此假如没有孟子出来,则孔子的精神势必为其平淡的外貌所掩埋;孔子的大道势必为那些浅见的众人所摒弃,还哪里会其道大行,尊为至圣?孟子所以能达成这一辉煌使命,一方面在其能阐扬孔学的精义,使学者能认识孔学的伟大价值;一方面在其能有办法慑服那些拥有威权的君王政要,使他们尊崇孔子的地位。唯有这些代表社会权威的人物能崇敬,然后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信奉。
    博取学者的服膺很简单,只要你拿出真东西来,他自会识别而信从;但是要说服君王权贵则不简单了。他们不学无术却居高位而拥大权,哪里听得进你那书呆子的理论?但是孟子有掀天撼地的气魄,摧慑其声威;有操纵自如的本事,导使其就范。君主们的崇高地位,孟子根本没放在眼里,他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 我得志弗为也……”
    他们的骄矜自满,孟子只消两句话便给封回,使其驯服地听他教训。例如齐宣王初见面时,第一句话便得意地问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希望能从孟子的回答中,表现表现自己的神气。哪知睿智练达的孟子却一百个不屑一道的样子,硬说不晓得,要谈就谈王道罢!谈王道当然便是孟子的一套了。(按:孟子如据实而对,下面的话便只有恭维齐国和齐王了,那还谈什么?难道孟子是来听训的么?)有时君王们对某些行为感觉惭愧不安,孟子不但不加责难,反而指示彻底贯彻的办法。怎样才能彻底贯彻呢?那就又是王道的一套了。尤其他对齐宣王讲“好乐”那一段,简直就像师长父母哄着小孩用功上进一样。我们说孔子循循善诱,但孔子所诱的只是学生,孟子却是对君王权贵循循善诱了。

    • 4 min
    47、《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1

    47、《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1

    这善良之性虽微弱不显,但一经存养发挥,便将如“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而有辉煌灿烂的表现。这时我们恻隐好善的本性不仅灵明显著地存在于胸中,而且充沛诚挚地形诸于外境。它势必一方面由己身而扩展到他人和群体,一方面由主观的意念而见诸于实际的效益。那也就是说我们的仁心善性不仅程度增深,范围扩大,并且要具体地加被于社会人群,使社会人群真能受到我们的泽惠。唯有如此,我们这仁心善意才算真正地美满完成。我们所以要设官分职、作君作师,所以要分田制产、为民谋福,就是要把我们的仁德善意客观化,以便其有组织、有力量地实现和完成。而一个仁人志士所以献身政治,推行仁政,也就是出于这股仁心的推动。因为他们强烈的仁心善意使他们对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祸福,感到是自己分内的责任。所谓“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因此便势必要挺身而起,为人群服务了。
    但是要把这仁心善意完美地实现出来,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世间的事并非照着我们的意志而安排,许多事与我们的意念不能配合,因而构成推行的阻力;同时又有许多事,深合躯体的欲念,诱使我们乐此不疲,以致忘掉,或违反了我们为仁好善的本意,这时必须有坚定的道德勇气,才能克服一切,贯彻初衷。以上还是就个人而论,至于施政为邦,事态复杂,必定要碰到许多便利可欲却伤仁害善的事情,以及许多诱惑多端、似是而非的事情。这时就更需要能通观体要,明辨权利,而选择我们应走的途径。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绝不会被任何物欲诱惑而动摇道义的信念,绝不会在任何威胁困难下,放弃为仁行善的原则。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真能“铁肩担道义”,才真能堂堂地做个大丈夫。

    • 3 min
    46、《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10

    46、《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10

    当孩童落井,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种纯洁的同情,是不是我们所有人的本性?如果人人生来善良,为何恶行频发?原来,善与恶的萌芽同在一个基础上,它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02:01 人性的双重性:努力的方向与挑战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乍见”和“将入”。“乍见”是说没有任何心理的准备。“将入”是说事态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合起来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心理上空灵无住的时候,突然看见孺子落入井中,便必定会发生一股纯洁的“怵惕恻隐之心”。只这一念的恻隐,就足以证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从这里面绝不会发展出丑恶的败德;相反的,它正是仁的源泉,它就是一切美德的种子。只要让它合理地发展出来,就自然形成人们的道德仁义。否则人们的高风美德将成为无源之水,纵加以塑造,恐怕也难实现了吧!
    或者说:既然人性本都善良,何以未见人人都善,而那丑恶之事却层出不穷呢?原来人们恻隐好善之心虽也如饥食渴饮一样,都是  与生俱来的本性;但它并不如后者那样具体显明。饥食渴饮可凭生理的反应来告知人们,并迫使人们去追求;恻隐好善之心却奥妙精微,只能凭心官的反应才能体现。心官用思,自然反应清楚;心官不思,便势必意识模糊,而为强烈的躯体欲念所淹没。一旦欲念越出常轨,便随之而为恶了。其实推本溯源,他的本性仍是善良的。这就如牛山之木一样,牛山本是佳木葱茏的,但因地在齐国近郊,树木便为人砍光了。我们既不能因此便说牛山不生树木;同样的也不能因为有人为恶,便说人性不善。
    从上面看来,人既有善良的本性,也有善性泯灭,纵欲为恶的可能,他实具有可好可坏的双重性。而在这可好可坏之间,便产生了人们努力的课题。人们如果心官失明无主,专从躯体发展,纵不为恶,也是禽兽世界。因为他只表现了和禽兽共有的性能,而未显露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反之我们心官若能灵明有主,把这善良本性保持而加以发挥, 那才真是表现了人与禽兽不同的特征,而真正做到了“人”的要求。

    • 3 min
    45、《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9 构建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

    45、《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9 构建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

    然而批评各派思想,只是孟子弘扬儒学的消极一面。光靠这一面的努力并不够用;更重要的是他能积极生动地发挥孔子的精神,使得人人都能接受。同时他又在学理上给孔子思想建立有力的哲学基础。
    孔子教人“做人”,其旨趣在使人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他虽有“仁”的中心思想,但只是以仁者的境界和做法来勉人,对于“仁”的理论并无说明;虽则在他心中是有一个深厚圆融的“一以贯之”的思想系统。其实这本来也无须说明,做人的好坏,世道的兴衰,与哲学知见毫无关系。诚如陆象山所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但孔子既没之后,百家并起,以学争鸣。这时一切主张教训,便必须有其理论的说明才足以折服人心,以对抗他家的辩难。否则纵有金箴zhen1宝训,也无法使人理解和接受,当然更谈不到服膺ying1奉行了。因此孟子便势必要把孔子的主张说出个原委来,以与百家之学相对抗。
    首先要说明的是孔子学说的“客观性”。大家都知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孔子千言万语勉人为仁,并不是出于孔子的私衷所好;相反的,“仁”乃是人们的本性。它是亘古以来与人俱存的,不过孔子把它明确地指出来,一如牛顿指出地心之有吸力一样。因此人们为仁,并不是劝人矫揉造作,塑造成孔子一己的蓝图;也不是孔子个人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想借此来实现。那只是把人们潜在的本性完美地发挥出来而已。这就如花的开放、果的成熟一样,完全是顺尽自然之性。
    但人性果真是本质良善,能产生“仁”的美德吗?假如人性本质是丑恶的话,那岂不是愈发挥就愈丑恶,愈给人类带来更多的问题吗?孟子很坚定地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他并且举出一段精彩的例子来证明。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4 min
    44、《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8 非好辩、实不得已

    44、《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8 非好辩、实不得已

    又有一次,孟子在滕国遇到一位儒生陈相。这位陈相听了许行的一番宣传,便要脱离儒家,去追随许行。而这位许行, 乃是一个小集团的领袖。他的信徒有数十人,都是穿着粗布的衣服,而且自己织衣穿、织席睡。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自耕而食,没有劳心劳力之分,即使是君主,也应与人民同耕,不可依赖俸禄以自养。由这种说法,可知许行是一位兼有杨朱思想的墨者。因为他的自耕而食,像杨朱;而他的苦行精神,似墨者。如果套用现代的观念,它似乎是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
    孟子认为许行的做法是极端的、荒唐的。因为天生万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物有每物的特点,每物有每物的功用。同样,每人有每人的能力,每人有每人的欲望。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农夫、工人又是商贾,因此他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生活,而必须有社会的生活。社会的存在,就是为了分工合作,调整彼此的需要。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这并非在基本人权上有所差别;而是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组织中,应该有这样的安排。所以许行提倡与民同耕的理论,无异否定了个别的差异、社会的组织。
    孟子这番话,是从人性的根本上,从社会学的观点上,批评杨墨的。其间并无意气用事的地方,请看他的解释:“杨墨的学说不灭,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挥。于是邪说引诱人心,道义被遗弃,造成兽食人,人食人的危机。我担心这种危机,所以要发扬先圣的学说。”这是孟子批评杨墨,发挥儒学的抱负,岂是为了好辩逞强?所以有一次他的学生公都子问他:“别人都说你好辩,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却问答说:“我哪里是好辩,只是不得已罢了。”为什么不得已?为的是要“正人心,息邪说”。以尽其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

    • 3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Fryktløs
Både Og & Blåkläder
Morten
VGTV
Svarttrost Dok
Svarttrost
Harm og Hegseth
VGTV
Frankrike forklart
Institutt for litteratur, områdestudier og europeiske språk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with Ted Danson and Woody Harrelson (sometimes)
Team Coco & Ted Danson, Woody Harre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