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episodes

这里是政见出品的几档播客节目的合集。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接触社科学术研究中的新知和思想精华。网站:cnpolitics.org;微信公众号:cnpolitics2011。

政见合‪集‬ 政见 CNPolitics.org

    • Science

这里是政见出品的几档播客节目的合集。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接触社科学术研究中的新知和思想精华。网站:cnpolitics.org;微信公众号:cnpolitics2011。

    针尖·多味听觉馆 #31:我是怎么当四个孩子的全职爸爸的

    针尖·多味听觉馆 #31:我是怎么当四个孩子的全职爸爸的

    「你是一个男人,你应该出去挣钱。」

    「堂堂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要呆在家里帮孩子洗尿布?」

    在武玉江在家做全职爸爸的那段时间,他不止一次受到来自家中亲戚以及朋友的质疑。武玉江目前和他的瑞典妻子以及四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他有过两段婚姻,四个孩子,其中一个是他和前妻所生,另一个是他和现在的妻子所生,而妻子还带着两个孩子。最大的孩子 13 岁,最小的则是 4 岁半。

    在常人眼中,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有各自的「分工」和「角色」:男人就应该赚钱养家,而女人则在家照顾孩子;父亲就应该是威严的、理性的、不苟言笑的,而母亲则是温柔的、感性的和善解人意的。不过,当社会对女性和母职做出规定的同时,其实也限制了男性和父职。

    在这一期节目中,「非典型」父亲武玉江现身说法,和我们聊了聊他的育儿经历以及这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意涵。由于自身的求学和生活经历,武玉江曾在日本、德国以及瑞典生活,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政治学的专业背景,畅谈了这些国家的育儿和社会福利政策。同时,我们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到了中国式家庭和代际关系在孩子成长方面造成的影响。你会听到:


    养育孩子没有「理性爸爸」和「感性妈妈」之分
    北欧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怎样避免「丧偶式育儿」的
    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育儿压力
    如何理解父职这一概念?
    如何理解中国式家庭的行为模式和父母分工?
    北欧女性地位的提高:六七十年代的平权运动以及社会福利系统的改变
    为何日本、韩国和台湾以及中国的大城市生育率持续低迷?
    中国特有的隔代育儿现象以及问题
    军备竞赛式的中产育儿带来的焦虑

    嘉宾
    武玉江:日本立教大学政治学博士生,四个孩子的父亲

    主持
    傅适野:界面文化记者
    王菁:美国莱斯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本节目由界面文化与针尖·多味听觉馆合作出品。这是针尖·多味听觉馆与界面文化(微信 ID:BooksAndFun)合作推出的关于母职的系列播客节目,不定期更新。这是第三期节目。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针尖·多味听觉馆 #30:她山石|育儿,只有焦虑

    针尖·多味听觉馆 #30:她山石|育儿,只有焦虑

    在美国读博士的第二年,许晶生了一个孩子。生完孩子的第七天,她撑着虚弱的身子去上课,被同样生完孩子不久的导师建议休息。当她问及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时,导师说了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There’s no balance, there’s only conflict.(没有平衡,只有冲突。)

    许晶意识到,原来那些可以做到「家庭与事业平衡」的女性故事,也许只是一种鸡汤。所有的母亲,都是在挣扎、焦虑和冲突中坚持下来的。

    后来,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她带着孩子在上海的一所私立幼儿园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儿童的发展与伦理教育问题。田野过程中,每一位母亲育儿时所面临的矛盾和纠结都让她感同身受。最终,她的学术专著《好孩子》,不仅探索了儿童成长,也讨论到育儿焦虑。

    前不久,界面文化介绍过一本名为《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的书,书中讲到,即便是纽约上东区光鲜亮丽的妈妈们,也依然无法摆脱育儿焦虑;在最近大火的韩剧《天空之城》中,那些被戏剧化的韩国顶端 0.1% 上流阶层里,奉丈夫为王的太太们绞尽脑汁的同样是如何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人中龙凤」……无论在哪里,围绕着育儿鄙视链、学区房斗争,焦虑总是相似的。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人类学者许晶,还有界面文化的记者傅适野一起聊了聊,关于「育儿焦虑」的话题。你会听到:


    根据保姆杀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温柔之歌》,展现了女性怎样的生存困境和欲望?
    上海私立幼儿园里的妈妈们,育儿过程中面临的焦虑和纠结
    异性恋婚姻是一种两性之间的交易和商品化的关系吗?
    关于丧偶式育儿,「男性在外打猎、女性在家喂养」「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一个从古到今未曾改变的模式吗?
    跨学科视角下如何看待母职(motherhood)这个概念
    对于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之间没有平衡,只有冲突?
    二胎开放会助长女性的生育焦虑吗?

    相关链接:
    《温柔之歌》
    Jing Xu, The Good Child:Moral Development in a Chinese Preschool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

    嘉宾
    许晶: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人类学者

    主持
    傅适野:界面文化记者
    王菁:美国莱斯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本播客为针尖·多味听觉馆与界面文化合作出品内容。想知道文化界的大情小事?想阅读深度的文艺评析?想了解时下热点和热点背后的思想议题?界面文化,每天一篇,为你呈现最优质的文化原创内容。你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BooksAndFun),也可以在微博和豆瓣搜索「界面文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针尖·多味听觉馆 #29:你所不知的迪士尼:童话的暗黑与乐园的虚幻一面

    针尖·多味听觉馆 #29:你所不知的迪士尼:童话的暗黑与乐园的虚幻一面

    说起迪士尼,你一定会想到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还有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走进迪士尼乐园,你也一定会被城堡、烟花雨童话般的欢乐氛围所打动。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迪士尼的造梦故事也曾有暗黑的一面:1933 年的《三只小猪》大灰狼长着犹太人的大鼻子,还操着一口犹太式英语;1946 年的《南方之歌》黑人叔叔仍然以奴隶身份出现。这些被指种族歧视的「黑历史」,折射着暗流涌动的美国社会的本来面貌。

    除此之外,「迪士尼化」本身也成为了一个专有概念,在形容城市化扩张与消费体验模式的同时,引起了学者的警惕和思考。

    去年年底之前,鸽子去上海的迪士尼游乐园玩了一趟。碰巧,早前小水母曾去过位于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的两个迪士尼乐园。节目录制时,恰逢2018年冬至夜晚,小水母和鸽子从各自的迪士尼乐园的游玩体验讲起,聊了聊与迪士尼有关的文化作品与消费模式。你会听到:


    香港、上海与美国的迪士尼有什么不同?
    迪士尼游玩体验:巡游、烟花与游客
    迪士尼文化中曾经也有种族歧视的映射?
    从《冰雪奇缘》到《疯狂动物城》,近两年的迪士尼的动画观念上有什么更新?
    什么是「迪士尼化」?城市的「迪士尼化」(Disneyization)是什么意思?
    迪士尼的体验型消费模式
    《佛罗里达乐园》与迪士尼化的另外一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针尖·多味听觉馆 #28:她山石|当妈的吃了那么多苦,这是理所应当的吗?

    针尖·多味听觉馆 #28:她山石|当妈的吃了那么多苦,这是理所应当的吗?

    「恭喜,你要当妈妈了!」如果你的朋友有了身孕,身边人多半会送上这样祝福。

    然而,在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那里,却这样描述自己二度怀孕的心情:「此时我重回围城,就像某个逃犯被捕,只能闷闷不乐地接受现实。」

    在《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一书中,卡斯克记录下自己成为母亲时身体、精神与社会角色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比起获得母亲身份时那种好奇、欣喜、憧憬与期待,自己更多地经历了初为人母的挣扎、矛盾、痛苦与困惑。

    这本书出版后引发了巨大争议。在占据主流地位的母职文化中,母亲被塑造为温柔善良体贴的、毫无抱怨的、尽职尽责的。然而,从怀胎十月到产后恢复,从微观层面的心理波动、产前产后抑郁,到与原先的社会角色逐步剥离,以及此后再度融入时经历的重重困难——成为母亲道路上所体验的这些艰难困苦,鲜有人提及、也不允许被提及。这是因为,这些艰难困苦往往被自然化(naturalized),仿佛它们是成为母亲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女性就理所应当承受并且毫无怨言。

    母职是不是天职?母职包括了哪些隐形的劳动?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理解现代女性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

    前不久,界面新闻推出了一篇题为《母职凭什么理所当然》的文章,介绍这本《成为母亲》的书并进行了相关探讨,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很多共鸣,甚至是争议。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傅适野,跟我们一起聊聊与成为母亲有关的话题。

    嘉宾
    傅适野:目前任职于界面新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针尖·多味听觉馆 #27:她山石|「我是女生,也曾想要去吸引女生」

    针尖·多味听觉馆 #27:她山石|「我是女生,也曾想要去吸引女生」

    性是什么?你同意男性是下半身动物吗?第一次被吸引的经历是什么时候?当这些略显「私密」的问题被抛给法国女孩儿,她回答起来毫不羞怯与含糊。

    本期节目中,中法混血的玛丽与在法国读社会学博士的桔子继续做客我们的「她山石」栏目,聊了聊有关「性吸引」的话题。你会听到:


    「性吸引」是什么意思?
    对于「女人是上半身动物,男人是下半身动物」,你怎么看?
    早恋是性吸引的朦胧形态吗?
    法国教育如何看待恋爱与学业?

    嘉宾
    玛丽:27 岁中法混血,生于巴黎长于巴黎
    桔子:法国社会学博士在读,《Space X 为知物语》主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针尖·多味听觉馆 #26:在宾大博物馆地下室,我与头盖骨「四目相对」

    针尖·多味听觉馆 #26:在宾大博物馆地下室,我与头盖骨「四目相对」

    如果你是一个博物馆迷,到了费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宾大人类学博物馆转转。这里有几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比如昭陵六骏中的两匹,其它四骏目前还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馆;再比如,博物馆二楼藏有传说中的慈禧水晶球。

    而这座博物馆背后的历史和有趣故事远不止这些。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在宾大人类学系读考古学博士的李黎(Lili),跟着她来了一次深度游,听她讲述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一刻,我们仿佛回到百年前,探寻一件件文物从遥远的国度来到费城的踪迹。你将听到:


    宾大博物馆的历史和文物来源
    中国馆的特色展品:昭陵六骏中的两匹和水晶球的故事
    博物馆的发展瓶颈在哪里?
    宾大最「臭名昭著」的收藏是什么?背后是美国怎样的一段殖民史和种族史?

    嘉宾
    李黎(Lili):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在读博士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Top Podcasts In Science

The Infinite Monkey Cage
BBC Radio 4
Naked Scientists, In Short Special Editions Podcast
The Naked Scientists
Science Vs
Spotify Studios
Hidden Brain
Hidden Brain, Shankar Vedantam
Ologies with Alie Ward
Alie Ward
Making Sense with Sam Harris
Sam Har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