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集

Vol.59 马岩松:探寻一种情感建筑

建筑师普遍相对较晚才会获得展现的机会,马岩松是一个例外,他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我跟岩松认识了有整整20年,那时我还在办《生活》杂志,他则因“梦露大厦”刚刚声名鹊起。20年过去了,他成为了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成功的建筑师,作品遍及很多国家。

这次我们去了他在北京设计的燕保·百湾家园和乐成四合院幼儿园,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聊起他此刻对建筑和人生的思考。相比于年轻时的宣言,他现在喜欢谈论建筑与人的情感,在一个看起来日趋隔阂封闭的世界,如何用建筑抵达每个人内心的自由之城,比起以前他更细腻温柔。

岩松的《二十城记》,第一章是对北京的记忆。我六岁来的北京,在军队大院长大,他是在北京的什刹海和胡同里长大的,我很羡慕他的童年记忆。他说小时候以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句好话,后来发现他的很多建筑,不管是大剧院、体育场,还是幼儿园,他都希望孩子能在房顶上乱跑。

|时间线|

00:50 20年前的梦露大厦

04:22 当时以为是常态,现在发现还是挺幸运的

05:05 从疯狂的状态拉回到记忆里

07:41 在日趋隔阂封闭的世界里建筑师应该做什么

09:36 技术还是得以人的表达为核心

10:35 抱着开放的心态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情感

11:54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一直觉得是一句好话

13:21 我很羡慕他的童年记忆

14:44 《二十城记》之北京

17:08 用建筑抵达每个人内心的自由之城

|本期嘉宾|

马岩松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2025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人物

|本期Pick|

📖《二十城记》

马岩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活字文化|2024-8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的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欣赏不同城市的气质,分享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

|节目中提到的建筑|

燕保·百湾家园(MAD)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MAD)

玛丽莲·梦露大厦(MAD)

衢州体育公园(MAD)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巴格斯韦德教堂(Bagsvaerd Church)

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克里斯蒂安那自由城(Fristaden Christiania)

|节目中提到的主要作家、公众人物、事件|

陈冠中,1952年生于上海,作家、文化学者、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至1998年

约翰·伍重(Jørn Utzon,1918-2008),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建筑设计师,普利兹克奖得主,澳大利亚勋章(AC)获得者,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Hon. FAIA),青年时期曾为优秀水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生于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被誉为“曲线女王”和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西班牙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Piano Sonata No. 11 in A Major, K331 I. Andante grazioso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Christian Blackshaw

Gran vals - Norbert Kraft

Nature Boy - Quadro Nuevo

Clair De Lune - Claude Debussy

Historia De Un Amor - Lex Vandyke

Danse Avec Moi - Franz Gordon

Bye, Bye Baby - Marilyn Monroe/Jane Russell

|关于华为见非凡品牌计划|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非凡大师,华为“见非凡”品牌计划,希望与众多领域的非凡人物相遇,从一张张面孔,一个个故事里,看见非凡,听见非凡,遇见非凡。

这一次,华为“见非凡”系列内容由十三邀团队特别制作,邀请嘉宾从不同领域展开对话,探寻TA们的非凡旅程。

让我们一起追随TA们的脚步,开合间,见非凡。

|关于「游荡集」|

出品:单向空间

制作人:赵艺 王十三

内容编辑:左尧依

商务:赵艺 李晓璐

视觉设计:涂书玉

原创音乐:龙飞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