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episod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由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策劃製作。主要以藝文生態的職業、議題、創作、策展等延伸出相關的聲音、談話內容。

除了具備《典藏ARTouch》藝文生態的嗅覺,聲音談話本質出發的「ARTbience」也附帶了 ambience(環境)與 bience(雙性)的雙重寓意,兼顧深入淺出的閱聽體驗,拓展新媒體使用者的多工生活面貌。

節目監製|典藏雜誌社
製作統籌|嚴瀟瀟、陳思宇
視覺設計|劉致宏
台呼音樂|王榆鈞
社群宣傳設計|Idealform 理式意象設計
節目錄音、混音、剪輯|複耳工作室

▍Business Cooperation 環境音工商洽談:artoucheditor@mail.artouch.com
➤➤追蹤《典藏ARTouch》官網|FB|IG|YouTub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典藏雜誌社

    • Art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由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策劃製作。主要以藝文生態的職業、議題、創作、策展等延伸出相關的聲音、談話內容。

除了具備《典藏ARTouch》藝文生態的嗅覺,聲音談話本質出發的「ARTbience」也附帶了 ambience(環境)與 bience(雙性)的雙重寓意,兼顧深入淺出的閱聽體驗,拓展新媒體使用者的多工生活面貌。

節目監製|典藏雜誌社
製作統籌|嚴瀟瀟、陳思宇
視覺設計|劉致宏
台呼音樂|王榆鈞
社群宣傳設計|Idealform 理式意象設計
節目錄音、混音、剪輯|複耳工作室

▍Business Cooperation 環境音工商洽談:artoucheditor@mail.artouch.com
➤➤追蹤《典藏ARTouch》官網|FB|IG|YouTub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77|謎迷音|愛如潮潮水水——潮流藝術與潮流文化的潮水退了?! ft. Kea&Shawn

    EP77|謎迷音|愛如潮潮水水——潮流藝術與潮流文化的潮水退了?! ft. Kea&Shawn

    ▍主持人|陳晞
    ▍來賓|Shawn CHANG(《Juksy 街星》總編輯)、Kea TSAI(DOPENESS ART LAB 創辦人)

    自去年開始,藝術博覽會中逐漸出現「潮流藝術的潮水退了」的聲浪,在藝博會
    中,我們越來越少見到那些通常會被大家視為潮流藝術的藝術作品。也因為潮流藝
    術在市場上總是以行銷明星般的手法被宣傳著,而鮮少被冷靜地討論它的好與壞。

    有些人認為,潮流藝術不過是具有時尚文化資本與娛樂經濟資本的素人藝術家作
    品。但也有人認為,這個不被藝術學院討論、從「圈外」誕生、被市場炒作的藝術
    類別,其實承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

    大概在2010年代開始,藝術市場逐漸出現「潮流藝術」這四個字,它是中文世界
    獨創的分類,在英文的語境裡,通常被認為與「Urban Art」較為接近。而潮流藝
    術的內裡,則揉雜著街頭藝術、塗鴉藝術、低眉藝術、藝術玩具,乃至於村上隆的
    「超扁平」美學。這讓我不禁好奇,那潮流藝術跟潮流文化在亞洲的誕生有什麼樣
    的關係?它們之間又有哪些同質與異質的地方?潮水退了之後,我們可以怎麼討論
    它?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圖片勘誤:《Jusky 街星》應為《Juksy 街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9 min
    EP76|編輯部臨時動議|現象級展覽落幕?漫談近期臺灣美術史的策展趨勢 ft. 劉錡豫

    EP76|編輯部臨時動議|現象級展覽落幕?漫談近期臺灣美術史的策展趨勢 ft. 劉錡豫

    ▍主持人|朱佑霖
    ▍來賓|劉錡豫(藝術史作家,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大家還記得北師美術館曾展出「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等現象級轟動全臺的大展嗎?重新發現黃土水《少女胸像》與《甘露水》的故事,帶給臺人的感動至今仍深刻難忘。當現象級展覽熱潮落幕後,一波一波臺美展覽的推陳出新,又為臺灣美術史帶來什麼變化?或者成長?

    故事從近期引起熱議的李梅樹紀念館開始,4月27日李梅樹紀念館舉辦了臺陽美協特展「春色無邊──初代臺陽人的春日和鳴」,因為展覽主視覺看板選用了李石樵《橫臥裸婦》,裸體畫作遭附近家長抗議要求撤下,最終館方也妥協下架了事,卻在網路上引起不少討論。而成立於1934年的臺陽美術協會,今年恰逢90周年,是臺灣最長壽的民間藝術團體,這個民間藝術團體與日治時期《橫臥裸婦》曾發生的撤畫風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本次邀請臺灣美術史專家劉錡豫,我們將一起撿拾過去歷史的記憶,透過他的經驗分享,一起來聽聽近期臺灣美術展覽的發展動向吧!

    ※典藏新書折扣※
    《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https://reurl.cc/EjWoOA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劉錡豫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的非虛構書寫跟推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30 min
    EP75|編輯部臨時動議|編輯來QA:故宮體檢與當代藝術的解殖之路

    EP75|編輯部臨時動議|編輯來QA:故宮體檢與當代藝術的解殖之路

    ▍主持人|朱貽安、藍玉琦

    本集編輯部臨時動議,以2024年五月號《典藏古美術》與《典藏.今藝術&投資》專題為內容,邀請雙方進行古今QA,互為讀者亦為彼此的聽眾。

    「故宮體檢」與「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這兩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題目,是否能有交集點?在彼此不同的視角中,又能看到什麼?

    我們所關心的話題,不侷限於各自且試圖理解彼此,可以是已然發生的歷史,可以是正在進行的事務,可以是國際視野,可以是在地關懷。期待我們都能在這些對話中找到更多共鳴與靈感!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專題介紹

    【故宮體檢】

    1925年故宮博物院於紫禁城內廷正式成立,隨著歷史流轉,國立故宮博物院經歷北溝時期,終在1965年落腳於臺北外雙溪。2025年將是故宮百週年,也是故宮在臺60週年,作為指標性的博物館,故宮的未來除依循政策,更需聆聽公眾的聲音。

    現在就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在故宮迎向百年的前一年《典藏.古美術》組織專題,邀請各界專業人士提出對故宮的觀察與期許,從硬體設施、軟體服務、展覽規畫,到館藏開放應用、行銷宣傳……「國立故宮博物院」應該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又該如何以具體作為去實踐?並就現正進行之新故宮計畫「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詳實說明其爭議交鋒。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

    近年來,黑人藝術、全球南方等後殖民與解殖議題成為藝術世界的顯學。它在藝術領域的發展脈絡是什麼?從流行全球的嘻哈與街舞,到近期的黑人藝術研究展與第三世界電影,我們又可看見什麼發展趨勢乃至於值得借鑑的地方?本期《典藏.今藝術》專題由此出發,期待帶給大家不同的思考。

    電影《星際大戰》中,其惡勢力正是一個靠工業與科技征服銀河系的「帝國」,反抗軍由受到帝國高壓殖民統治的多元族群組成,而天行者聯合原住民等少數族群,利用他們的地方知識與力量瓦解了帝國統治。結合了古典英雄神話和東方思想,展示了典型的後殖民抗爭結構,我們也正從殖民抗爭終曲走向後殖民時代開啟的未來神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7 min
    EP74|編輯部臨時動議|第22屆台新藝術獎真心話——文本、田野與何謂雅俗共賞 ft. 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

    EP74|編輯部臨時動議|第22屆台新藝術獎真心話——文本、田野與何謂雅俗共賞 ft. 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

    ▍主持人|童詠瑋
    ▍來賓|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第22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即將在6月1日揭曉得主!這份入圍名單反映出什麼樣的現象趨勢?身處後端的藝術獎又該如何回應時下的生產結構?本次邀請三位提名觀察人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出來打球。

    從本屆熱議的「文本」與「田野」兩個關鍵字切入,我們除了回頭探討兩者之於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各自發展脈絡,亦相互借鏡、省思藝術創作與觀眾/大眾的關係距離,如何彰顯「形式」與「內容」之間,乃至「雅」與「俗」之間的互動張力。其中的微妙變化,又如何牽動著藝術獎的評判標準?

    尤其,表演藝術近年邁入大場館時代,確實更受市場機制左右,專業化的精品講求文本的精雕細琢;相對來說,視覺藝術雖看似較能維持在野特質,卻也無可避免地靠攏菁英、學術品味,而可能得另闢蹊徑、辨識模糊的觀眾面孔。

    兩者所共同指向的,或許是從獎補助到場館資源分配等整體生產機制的成熟。生產鏈與資本鏈的需求,漸取代培育理想性的環境,為愈發朝向中小企業經營模式的藝術創作,複製出標準化的作業流程。

    隨著台新藝術獎成立二十餘年,過去的文化生產正走向今日的文化消費,政策環境亦大力擁抱文創產業的永續經營;此刻,藝術獎作為結構中的一環,又該如何意識到此一問題,並匯聚不同領域專業相互對話,從彼此差異的現實條件,與共同面對的處境難題,商議因應之道?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研究專長為華語文現當代戲劇,批判文化與性別表演理論,除了出版專業學術論文,也長年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寫評論文章。

    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曾任《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深舞蹈編輯,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評論文章亦散見於媒體。2002-2022年間擔任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文獻室主任,同時協助雲⾨流浪者、創計畫、羅曼菲等獎助計畫的運作,淡水雲門劇場成立後擔任劇場節目經理。目前為自由評論人。

    張韻婷
    藝評人。現從事教學、書寫與展覽策劃。線上藝文平台「藝術圈圈」總編、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長領域為當代藝術與藝術評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 hr 4 min
    EP73|來顆讀書丸|在318學運十週年,聊聊藝術與公民運動的折返跑 ft. 呂佩怡

    EP73|來顆讀書丸|在318學運十週年,聊聊藝術與公民運動的折返跑 ft. 呂佩怡

    在318學運十週年之後,我們怎麼觀看當代藝術創作與公民運動之間的關係?

    ▍主持人|陳晞、陳思宇
    ▍來賓|呂佩怡《「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作者


    在318運動十週年之際,終於有一本專門討論臺灣當代藝術與公民運動的專書出版了!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學程(CCSCA)呂佩怡副教授撰寫出版的《《「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從當代藝術的視角出發,尤其是視覺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不以全景式解釋歷史變化,而採用個案串接時代轉折,透過論述分析、訪談與參與觀察,希冀提供一個不同的觀看視角,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正在變動中的多重關係。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呂佩怡老師,除了與她聊聊《「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這本書之外,也談談十年前她在318學運現場中,感受到藝術與運動之間的何種關係。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呂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藝評人。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主軸: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則關注展覽史、策展研究。策展與策劃實踐包括:擔任2014年第八屆深圳雕塑双年展「我們從未參與」副策展人、2015年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微型小革命」策展人、2016年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共同策展人、北美館「對談雙年展」講座策劃主持、2017–2018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春之當代夜-亞洲策展史I&II」策劃主持。其出版發表散見於國內外研討會、學術期刊等,研究計畫專書《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9 min
    EP72|華麗島當代藝文誌|日治台灣繪畫記錄下消逝的日本民俗 ft. 張靖委

    EP72|華麗島當代藝文誌|日治台灣繪畫記錄下消逝的日本民俗 ft. 張靖委

    ▍主持人|陳飛豪
    ▍來賓|張靖委

    在本單元的前一集,民俗眼看陳澄波主題中,我們透過他的繪畫看到了日治時期,在現代性都市概念下,嘉義與彰化的地景改變,所帶來的台灣本土民俗景觀變動。

    另外一條由日本政權帶來的宗教脈絡之下,神道的神社以及日式佛教的相關建築物,也順勢進到這座島嶼,不只陳澄波透過了他的畫筆,記錄了這樣的改變,當時在台灣的日本畫家們,如木下靜涯、鄉原古統和野村泉月也曾將神社入畫,在不同的眼界視角之下,這些畫作又傳遞出怎樣的訊息?而我們又如何定義神社與佛寺的文化遺產?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張靖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民俗亂彈」編輯。

    *主視覺圖片:
    木下靜涯,口繪,《臺灣警察時報》,書籍插圖,1938-01-05。(新年特別號)
    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勘誤|28:06 原鄉古統姓氏應為鄉原古統姓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39 min

Top Podcasts In Arts

Archi-Tech Network
Archi-Tech Network
African Story Magic with Gcina Mhlophe
East Coast Radio Podcasts
The Creative Insider
Georgi Lechtarski
Toksave: Culture Talks
Jodie Kell and Steven Gagau
The Archers Omnibus
BBC Radio 4
Glad We Had This Chat with Caroline Hirons
Wall to Wall Media

You Might Also Like

誰來報樹
小樹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宮說宮有理-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 by致昕
劉致昕 & 午營咖啡
違章女生lalaLand
李屏瑤
迷誠品
誠品 es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