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min

EP3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後疫情時代,大家要懂得放輕鬆。經過Covid-19、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全球石化業正面臨轉型之路‪。‬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 Self-Improvement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28日,紐約時報刊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文章,呼籲大家要懂得放輕鬆。
為什麼?事實上,隨著疫情跨入第二年,曾經最慘的美國靠著撒錢一馬當先,但煙花瀰漫中也讓大家越發看不懂疫情過後的世界趨勢,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The economy is finally booming, but millions of Americans can't feel it -- yet〉(美國經濟終於起飛,但數以百萬人仍然感覺不深)
●CNBC:〈U.S. Economy’s Strong Start Signals a Stellar Year〉(美國經濟的強勁開局,預示著輝煌的一年)
●WSJ華爾街日報:〈How to Tip Post-Covid-19〉(Covid-19過後的小提示)

分析解讀

近來美國經濟的起承轉合,引起很多人的焦慮。媒體報導充斥著斗大的標題,像是「原物料價格飛漲!」、「企業缺工!」、「通膨復熾宛如1970年代夢魘重現!」。大致而言,克魯曼認為,最近美國經歷的情形有如經濟「車輪一時的打滑」,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應該並無大礙,只要駕駛做好調整,就可以讓一切恢復正常,無須過度驚慌。

不過,克魯曼在紐約時報文章中指出,當前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一些值得討論的狀況,引起不少的辯論,例如:
1,職業婦女離開工作崗位,有多少是因為學校停課,迫使媽媽們把工作放在一旁,回家照顧子女?
2,政府發放加碼版失業津貼,果真使勞工不願重回職場接低薪工作?
3,明年展望會是如何?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經濟會不會過熱,迫使聯準會(Fed)急踩煞車,以防止物價上漲演變成更長期的通膨麻煩?

克魯曼承認,以上三項疑慮確實都有可能,只是此刻許多反應都是過度,大多反映「經濟力圖在幾秒內從0加速到60英里」,當下難免晃盪,但克魯曼仍認為,美國的經濟基本面仍然良好。

今年初,美國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深淵,每天病故人數不斷創新高,單日死亡人數動輒超過3,500人。所幸疫苗施打計畫告捷,染疫死亡病例已陡降逾85%,且仍在下降中。

隨著恐懼消退,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復甦速度之快可能打破歷年紀錄。然而,在經濟突然加速行駛的過程中,怎麼可能不留下一些輪胎打滑的痕跡?

因此,原本預料景氣長期沉淪的鋸木廠業者驚見需求暴增,措手不及,導致木材價格飛漲;租車公司去年脫售一大部分的車,如今卻又連忙大量買車,也促使二手車價格飆升。

那「缺工」報導又是怎麼回事?克魯曼指出,其中一些情況反映,在高失業時期過後總是會發生,例如習慣應徵者上門排隊求職的企業主,驚覺「買方市場」結束而抓狂。

2015年初的小企業調查顯示,雇主抱怨勞工嚴重短缺,但奇怪的是,從2010年展開的聘僱熱潮又延續了五年。所以,很難為抱怨招募不到人手的雇主掬一把同情淚,他們得認真思考求職者的提問:「你給多少薪水?」

這意味社會大眾要求供應商快馬加鞭提高產量,並期待雇主迅速招募到大量新員工。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多數問題將在數個月內自動化解。

他的結論是,放輕鬆點。的確有些壞消息,但多半是「異常好消息的短暫副作用」:新冠病毒節節敗退,經濟將凱旋回歸。

確實,市場震盪總是讓人不舒服,特別是在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時候。顯然易見的,目前並非歷史上的承平時期,對於無論是個人、商業及工業活動來說,我們相信,現在將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時刻。

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他們知道自己投資時,是著眼於企業的增長潛力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28日,紐約時報刊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文章,呼籲大家要懂得放輕鬆。
為什麼?事實上,隨著疫情跨入第二年,曾經最慘的美國靠著撒錢一馬當先,但煙花瀰漫中也讓大家越發看不懂疫情過後的世界趨勢,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The economy is finally booming, but millions of Americans can't feel it -- yet〉(美國經濟終於起飛,但數以百萬人仍然感覺不深)
●CNBC:〈U.S. Economy’s Strong Start Signals a Stellar Year〉(美國經濟的強勁開局,預示著輝煌的一年)
●WSJ華爾街日報:〈How to Tip Post-Covid-19〉(Covid-19過後的小提示)

分析解讀

近來美國經濟的起承轉合,引起很多人的焦慮。媒體報導充斥著斗大的標題,像是「原物料價格飛漲!」、「企業缺工!」、「通膨復熾宛如1970年代夢魘重現!」。大致而言,克魯曼認為,最近美國經歷的情形有如經濟「車輪一時的打滑」,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應該並無大礙,只要駕駛做好調整,就可以讓一切恢復正常,無須過度驚慌。

不過,克魯曼在紐約時報文章中指出,當前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一些值得討論的狀況,引起不少的辯論,例如:
1,職業婦女離開工作崗位,有多少是因為學校停課,迫使媽媽們把工作放在一旁,回家照顧子女?
2,政府發放加碼版失業津貼,果真使勞工不願重回職場接低薪工作?
3,明年展望會是如何?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經濟會不會過熱,迫使聯準會(Fed)急踩煞車,以防止物價上漲演變成更長期的通膨麻煩?

克魯曼承認,以上三項疑慮確實都有可能,只是此刻許多反應都是過度,大多反映「經濟力圖在幾秒內從0加速到60英里」,當下難免晃盪,但克魯曼仍認為,美國的經濟基本面仍然良好。

今年初,美國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深淵,每天病故人數不斷創新高,單日死亡人數動輒超過3,500人。所幸疫苗施打計畫告捷,染疫死亡病例已陡降逾85%,且仍在下降中。

隨著恐懼消退,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復甦速度之快可能打破歷年紀錄。然而,在經濟突然加速行駛的過程中,怎麼可能不留下一些輪胎打滑的痕跡?

因此,原本預料景氣長期沉淪的鋸木廠業者驚見需求暴增,措手不及,導致木材價格飛漲;租車公司去年脫售一大部分的車,如今卻又連忙大量買車,也促使二手車價格飆升。

那「缺工」報導又是怎麼回事?克魯曼指出,其中一些情況反映,在高失業時期過後總是會發生,例如習慣應徵者上門排隊求職的企業主,驚覺「買方市場」結束而抓狂。

2015年初的小企業調查顯示,雇主抱怨勞工嚴重短缺,但奇怪的是,從2010年展開的聘僱熱潮又延續了五年。所以,很難為抱怨招募不到人手的雇主掬一把同情淚,他們得認真思考求職者的提問:「你給多少薪水?」

這意味社會大眾要求供應商快馬加鞭提高產量,並期待雇主迅速招募到大量新員工。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多數問題將在數個月內自動化解。

他的結論是,放輕鬆點。的確有些壞消息,但多半是「異常好消息的短暫副作用」:新冠病毒節節敗退,經濟將凱旋回歸。

確實,市場震盪總是讓人不舒服,特別是在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時候。顯然易見的,目前並非歷史上的承平時期,對於無論是個人、商業及工業活動來說,我們相信,現在將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時刻。

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他們知道自己投資時,是著眼於企業的增長潛力

16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