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r 55 min

答香港參學同修 016 聽師父說

    • Buddhism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這裡有香港同修提的問題。
問:他說有許多人經朋友介紹到道場來立牌位,目的是希望消災免難。但這些人對於佛法多半缺乏認識,只是抱著反正不用錢姑且一試的心態而來。當我們勸他們,自己也應該聽經明理、念佛迴向的時候,他們就投訴,說我們藉著立牌位之名,招攬他們來念佛,使得我們的義工不能勸人念佛。
答:這個問題,希望這個介紹的朋友,就是介紹人,介紹他到我們道場來,介紹的朋友要特別謹慎一點。不信佛的人不要介紹,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所以這個介紹的人他要背因果責任,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到道場,尤其是個正法道場,你不能夠隨便在這裡破壞。我們道場沒有拉信徒,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如果這個形象錯誤,讓人家發生誤會,這個因果責任很重。介紹人不是隨便的,他相信,介紹他歡迎他來;他要不相信,要有疑惑,決定不能介紹,希望介紹人注意。
問:第二,道場負責寫牌位的義工同修,很多時候會集合共同的力量替受難者祈禱,如果這個方法真有效,為什麼佛菩薩不幫助苦難眾生消業?
答:佛菩薩不是不幫助,眾生的業力障礙住佛菩薩的幫助。這個事情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我初學佛的時候,他老人家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很多人在佛門當中有求不應,這怎麼回事情?老師就說了,為什麼不應?是因為你本身有業障,一定要懺悔業障,你的業障懺除了,感應就現前。不是佛菩薩不應,障礙在我們自己本身,而不在佛菩薩那邊,這個一定要懂得。怎麼樣懺悔?我們很多人都拜懺,都懺悔,還是懺不掉。章嘉大師很慈悲,告訴我,那時我剛剛學佛,我對於佛教這些東西還都認為是迷信,還都很難接受。他那時候很慈悲的教給我,他說懺悔不在儀式,你們現在拜《梁皇懺》、拜《慈悲三昧水懺》、拜《大悲懺》,能不能懺悔掉?不一定。怎樣才能夠懺悔業障?後不再造;我知道我錯了,我以後再不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正懺悔。
佛家的懺悔,我們才曉得,就是儒家講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回,不能有重複,有重複哪裡是懺悔?今天拜懺,明天照幹,這個不行,這是絕對沒有效果的。所以,理透徹之後就明瞭了,我們搞了幾十年,在大經大論把這個道理搞通了。感應,佛菩薩對我們是感應,感應是性德,譬如說你看江本勝實驗水,水是礦物,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以愛心對待它,它的感應結晶就很美;我們很討厭它,不喜歡它,它反應的結晶就非常醜陋,這就是感應的原理。所以我們真正用懺悔心,後不再做了,斷惡修善,那跟佛菩薩的感應決定正確,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感應不能現前,是我們心裡頭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就難了,這個求感應就很不容易。所以感應這樁事情,隨著我們自己修學的程度不斷向上提升。你修行功夫愈得力,換句話說,妄想、煩惱、業障、習氣愈少,感應就愈明顯,就愈顯著。
義工同修們很難得,我也很感慨,在道場做義工,熱心為大家服務。可是怎麼樣?自己很少聽經,很少自己做修行的功夫。修行不是聽經多,念佛多,拜佛多,念咒多,這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方法;你照這個方法去做,你是不是真修?問題很多。什麼叫真修?行是我們的行為,行為就太多了,行為就是造作,太多了,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無量無邊的生活行為,總不超過這三大類。第一個是身體造的,像殺盜淫,這身造的;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這裡有香港同修提的問題。
問:他說有許多人經朋友介紹到道場來立牌位,目的是希望消災免難。但這些人對於佛法多半缺乏認識,只是抱著反正不用錢姑且一試的心態而來。當我們勸他們,自己也應該聽經明理、念佛迴向的時候,他們就投訴,說我們藉著立牌位之名,招攬他們來念佛,使得我們的義工不能勸人念佛。
答:這個問題,希望這個介紹的朋友,就是介紹人,介紹他到我們道場來,介紹的朋友要特別謹慎一點。不信佛的人不要介紹,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所以這個介紹的人他要背因果責任,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到道場,尤其是個正法道場,你不能夠隨便在這裡破壞。我們道場沒有拉信徒,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如果這個形象錯誤,讓人家發生誤會,這個因果責任很重。介紹人不是隨便的,他相信,介紹他歡迎他來;他要不相信,要有疑惑,決定不能介紹,希望介紹人注意。
問:第二,道場負責寫牌位的義工同修,很多時候會集合共同的力量替受難者祈禱,如果這個方法真有效,為什麼佛菩薩不幫助苦難眾生消業?
答:佛菩薩不是不幫助,眾生的業力障礙住佛菩薩的幫助。這個事情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我初學佛的時候,他老人家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很多人在佛門當中有求不應,這怎麼回事情?老師就說了,為什麼不應?是因為你本身有業障,一定要懺悔業障,你的業障懺除了,感應就現前。不是佛菩薩不應,障礙在我們自己本身,而不在佛菩薩那邊,這個一定要懂得。怎麼樣懺悔?我們很多人都拜懺,都懺悔,還是懺不掉。章嘉大師很慈悲,告訴我,那時我剛剛學佛,我對於佛教這些東西還都認為是迷信,還都很難接受。他那時候很慈悲的教給我,他說懺悔不在儀式,你們現在拜《梁皇懺》、拜《慈悲三昧水懺》、拜《大悲懺》,能不能懺悔掉?不一定。怎樣才能夠懺悔業障?後不再造;我知道我錯了,我以後再不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正懺悔。
佛家的懺悔,我們才曉得,就是儒家講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回,不能有重複,有重複哪裡是懺悔?今天拜懺,明天照幹,這個不行,這是絕對沒有效果的。所以,理透徹之後就明瞭了,我們搞了幾十年,在大經大論把這個道理搞通了。感應,佛菩薩對我們是感應,感應是性德,譬如說你看江本勝實驗水,水是礦物,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以愛心對待它,它的感應結晶就很美;我們很討厭它,不喜歡它,它反應的結晶就非常醜陋,這就是感應的原理。所以我們真正用懺悔心,後不再做了,斷惡修善,那跟佛菩薩的感應決定正確,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感應不能現前,是我們心裡頭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就難了,這個求感應就很不容易。所以感應這樁事情,隨著我們自己修學的程度不斷向上提升。你修行功夫愈得力,換句話說,妄想、煩惱、業障、習氣愈少,感應就愈明顯,就愈顯著。
義工同修們很難得,我也很感慨,在道場做義工,熱心為大家服務。可是怎麼樣?自己很少聽經,很少自己做修行的功夫。修行不是聽經多,念佛多,拜佛多,念咒多,這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方法;你照這個方法去做,你是不是真修?問題很多。什麼叫真修?行是我們的行為,行為就太多了,行為就是造作,太多了,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無量無邊的生活行為,總不超過這三大類。第一個是身體造的,像殺盜淫,這身造的;

1 hr 55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