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avsnitt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家好,这里是darling悦读。我是主播大玲。一个人的专业兴趣是无形的动力。生活虽然忙碌,但每个人总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放在首位。可能与自身的工作经历有关,音乐演唱专业出身的我,多年奋战在舞台中央。偶然的机会,做起了主持人这项工作,并喜欢上了它。当然,双重身份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也充满挑战。我坚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我也相信,分享是一种美丽的心境。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分享美文,分享音乐,分享时光。”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名家经典|Darling悦‪读‬ Darling悦读

    • Samhälle och kultur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家好,这里是darling悦读。我是主播大玲。一个人的专业兴趣是无形的动力。生活虽然忙碌,但每个人总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放在首位。可能与自身的工作经历有关,音乐演唱专业出身的我,多年奋战在舞台中央。偶然的机会,做起了主持人这项工作,并喜欢上了它。当然,双重身份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也充满挑战。我坚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我也相信,分享是一种美丽的心境。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分享美文,分享音乐,分享时光。”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名家散文——支边格尔木(大漠)

    名家散文——支边格尔木(大漠)

    支边格尔木   大漠             
         1965年是四清运动刚刚结束,文革即将开始的一个特殊时期。这年8月,我初中毕业后中考落榜了。开始很难过,后来得知班上凡是出身不好的同学基本都落榜了,而一些出身好的、平时经常考不及格的同学竟然都被录取了。这才知道落榜和成绩无关,和政治有关。
        落榜之后只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是等待招工就业,可能遥遥无期;二是下乡,那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的路。就在这时,青海建设兵团来招兵了,这无异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条新路。特别是配合招兵放映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纪录片《军垦战歌》,看得大家心潮澎湃。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建设兵团、屯垦戍边这些充满诱惑的字眼,将好多年轻人的心撩拨得再也按捺不住。
         那个年代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所居住的城市,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坐过火车。对外面的世界,大家既懵懂又向往。而对荒凉、艰苦这些词汇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没有真正的理解,更不知个中的滋味,只知道艰苦和光荣是连在一起的。
         于是我毅然报名参加兵团。结果查体因为心律不齐,被刷了下来。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越千方百计地想得到。第二年春天,我又去报了名。这次负责查体的医生恰好是我家的邻居,他下班后去家里征求了我父母的意见,第二天在我的体检表上填写了“合格”二字。
         发下军装之后,我到中山路上的天真照相馆拍照留念(图一)。记得当时一英寸的照片是五角六分钱。照相师傅给我拍完之后,提出让我捧着一本《毛泽东选集》,说是要拍一张样片。我没有听懂样片是什么意思,只是听明白我不需要再交钱。师傅拍的时候很上心,发现我的脖子太细,军装的领子挂上风纪扣后还有不小的空间,便拿来一个卡子从脑后把军装领子揪起来卡住,拍了好几张才算完。之后我取回了那张一英寸的照片和底片。到了青海之后,家里来信说,天真照相馆临街的橱窗里摆着一张好大的我手捧《毛选》的照片。我走的时候是1966年的第三批,后面还有第四批,照相馆这是为了配合宣传。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肖像权之类的概念,所以也无需征得当事人同意,家里还觉得挺光荣的。一年后,家人去照相馆花了两块钱,把那张大照片买回来了。(图二)
         4月15日,800名兵团战友满怀豪情地乘坐专列从青岛出发,一路上要给正常的列车让路,走走停停,三天后抵达西宁。休整两天期间,大家突然感觉上楼时有些气喘吁吁,连领导说这是高原反应。原来西宁海拔2300米,缺氧。之后我们换乘大客车,走了四天,抵达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格尔木。大客车还没有停下,透过车窗看见一个高耸入云的黄色风柱呼啸着迎面扑来,擦着车身过去,再一看车里每个人的头上身上全是一层黄尘。车外的路上有马车,上面坐着早我们半年来的军垦战士,军装已经褪色,脸上的皮肤晒得黢黑。我们知道面临的不是纪录片中的欢歌笑语,艰苦的考验开始了。
             一个月后,天热了。没有想到我们家乡只有夏季晚上才有的蚊子,这里大白天就铺天盖地地袭来。大家下地劳动要像养蜂人一样头戴防蚊帽,袖口裤腿都要扎紧,晚上睡觉要用床单把头蒙上。不少战友白天在地里做过测试,一巴掌拍在衣服上就能打死三四十只蚊子。加上强体力的劳动,出发时的热情才几个月就彻底浇灭了。但是我们往家里写信,都是只报喜不报忧。半年后家里来信说希望拍张照片寄回去,

    • 32 min
    名家散文——KISSING THE FIER (吻火)梁遇春

    名家散文——KISSING THE FIER (吻火)梁遇春

    作者简介

    梁遇春(1906-1932年)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次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写作散文并翻译西方文学作品。1926年始,陆续在《语丝》、《奔流》、《新月》、《骆驼草》《现代文学》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其中大部分收在《春醪集》和《泪与笑》集中。26岁时,患急性猩红热,猝然离世。

    • 7 min
    名家散文——北京人速写(梁晓声)

    名家散文——北京人速写(梁晓声)

    ·作者简介

    梁晓声(1949年~)著名作家。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工人家庭。1966年初中毕业。1968年赴北大荒插队。当过农工、小学教师及报道员。1974年被推荐上大学,得以进入复旦大学中文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次年调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其创作以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天若有情》,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其中多数作品被译成英、日、法、俄等多种语言出版。

    • 14 min
    名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名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读汪曾祺的散文,总像是在欣赏一幅清新淡雅的素描简约、流畅。没有华美的辞藻,如信手拈来,但又不泛泛而谈。言辞间有如一杯清茶,饮完后齿颊生香。《多年父子成兄弟》就是这样一篇散文,从头至尾写父亲,写人伦之情,文章荡漾着剪不断的温馨,令人回味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情感丰富的人。他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养花、养蟋蟀,为亡妻做各式的冥衣……心灵手巧不一而足。儿子对于父亲的爱,溢于言表,却也正应了开篇之语“多年父子成兄弟”。父亲的好脾性,使得家里温馨,其乐融融。父子的沟通非常畅快。无论从学业、吸烟、恋爱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一个家庭长者所应有的慈爱、随和与宽容。

    • 12 min
    名家散文——小鸟,你飞向何方(赵丽宏)

    名家散文——小鸟,你飞向何方(赵丽宏)

    赵丽宏(1951年~)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乡插队。做过教师、木匠、乡邮员等多种工作。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82年大学毕业,在《萌芽》杂志社任职。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几十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其中,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 17 min
    名家散文——幽默的叫卖声(夏丐尊)

    名家散文——幽默的叫卖声(夏丐尊)

    作者简介
    夏丐尊(186-1946年)原名铸,字勉旃,浙江上虞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早年留学日本。1908-1920年在两级师范和一师任通译助教、国文教员兼舍监。曾参与木瓜之役和“五四”新文化运动。1927年任开明书店总編,创办《中学生》杂志。1936年当选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主席。抗战爆发后,参与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坚持“孤岛”文化斗争。著有《现代世界文学大纲》、《文章作法》及《平屋随笔》、《人间爱晚情》等。

    散文的取材历来广泛。街头巷陌、感情抒怀,无不可入文。大的篇章驾驭宏阔的思想内涵,小巧行文阐发个人感悟,可谓各有所长。然而,以小的题材抒写大的哲理,却更显示作者行文的实力与独具匠心。
    《幽》篇的艺术特色,正在于从生活的小事物中提炼深刻的世理,令人品读后犹然回味。

    • 6 min

Mest populära poddar inom Samhälle och kultur

Mer än bara morsa!
Kenza & Ines
P3 Dokumentär
Sveriges Radio
30s in the City med Hanna och Stella
Podplay | Hanna & Stella
Spöktimmen
Ek & Borg Productions
P1 Dokumentär
Sveriges Radio
Creepypodden i P3
Sveriges Ra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