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avsnitt

【城南那一味】
「城南有意思」已經成為每年春天台北城南最具指標性的生活節品牌,2024年邁入第7年,位於城南範圍內的教育電臺每年亦設攤參與,配合「2024 城南有意思-春日好好市集」4月20日 至21日舉行, 由教育電臺新住民節目《幸福聯合國》主持人們,連同煥發新生的老鄰居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起合作,用「新」的聲音來紀錄臺北「舊」城區圍繞著南門市場一帶的眾多店家的故事,而這新舊交匯出的老味道,便是我們的《城南那一味》。
-----

【不單單是藝術】
單煒明老師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的」美學與藝術議題「簡單說」,「抽象的」美學與藝術思想「具體說」。

【微酸甜的青春文學】
帶您倘佯文學流域,細細嗅讀字裡行間包藏的種種心緒,以一腔熱血打包愛情、夢想、友情、家庭,或許參雜一點點成長的不安、一點點面對改變的窘迫、一點點未知的期待......但無妨,乘著青春晃晃蕩蕩輕輕搖擺,航向原本去不了的遠方。

【SEASON ONE 深藏一首愛情詩】
愛情像是一場綿雨,就在你認為無傷大雅無須撐傘的時候,一轉神你已渾身濕透。或擁有或失去或心狂或惆悵,我們用短短的五分鐘,以一首小詩--精琢而細膩,更似銀針直探內心,讓我們一起跟著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楊宗翰老師每周五分鐘精選愛情詩,反覆咀嚼回味愛情中酸甜苦辣的各樣人生況味。

【SEASON TWO 寫給青春的詩篇】
青春時期,最適合以詩餵養——不管是抄著詩集上的動人字句,對愛慕的人傳遞情感;或者閱讀那些心有戚戚的詩句,尋找苦悶靈魂的出口,詩都最直通靈魂的語言。
青春不須教條,屬於青春的現代詩就是生活裡最好的青春秘笈,它可以寬慰年少的無奈,療癒青澀的孤寂,編織青春的夢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藝文保育特‪區‬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Samhälle och kultur

【城南那一味】
「城南有意思」已經成為每年春天台北城南最具指標性的生活節品牌,2024年邁入第7年,位於城南範圍內的教育電臺每年亦設攤參與,配合「2024 城南有意思-春日好好市集」4月20日 至21日舉行, 由教育電臺新住民節目《幸福聯合國》主持人們,連同煥發新生的老鄰居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起合作,用「新」的聲音來紀錄臺北「舊」城區圍繞著南門市場一帶的眾多店家的故事,而這新舊交匯出的老味道,便是我們的《城南那一味》。
-----

【不單單是藝術】
單煒明老師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的」美學與藝術議題「簡單說」,「抽象的」美學與藝術思想「具體說」。

【微酸甜的青春文學】
帶您倘佯文學流域,細細嗅讀字裡行間包藏的種種心緒,以一腔熱血打包愛情、夢想、友情、家庭,或許參雜一點點成長的不安、一點點面對改變的窘迫、一點點未知的期待......但無妨,乘著青春晃晃蕩蕩輕輕搖擺,航向原本去不了的遠方。

【SEASON ONE 深藏一首愛情詩】
愛情像是一場綿雨,就在你認為無傷大雅無須撐傘的時候,一轉神你已渾身濕透。或擁有或失去或心狂或惆悵,我們用短短的五分鐘,以一首小詩--精琢而細膩,更似銀針直探內心,讓我們一起跟著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楊宗翰老師每周五分鐘精選愛情詩,反覆咀嚼回味愛情中酸甜苦辣的各樣人生況味。

【SEASON TWO 寫給青春的詩篇】
青春時期,最適合以詩餵養——不管是抄著詩集上的動人字句,對愛慕的人傳遞情感;或者閱讀那些心有戚戚的詩句,尋找苦悶靈魂的出口,詩都最直通靈魂的語言。
青春不須教條,屬於青春的現代詩就是生活裡最好的青春秘笈,它可以寬慰年少的無奈,療癒青澀的孤寂,編織青春的夢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古中作樂|古代的體育運動

    古中作樂|古代的體育運動

    古代的讀書人要學習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個科目,其中的「射」指的是「射箭」,也就是古代的體育活動。古人認為運動也是一種教育,所以稱為體育不直接稱為運動,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一個品德好的人沒有甚麼可以要跟人爭的項目,如果有,那就是射箭這件事情。大家拱手作揖彼此禮讓然後進行比賽,贏的人請輸的人喝酒,這種爭,就是君子之爭啊。
     
    古代讀書人義要做的功課就是射箭,但這不是甚麼休閒活動,而是一種體魄鍛鍊,更是軍事需要,古代戰爭多,能讀書的多半是接受文武合一教育的貴族,也就是所謂的「士」,所以才有這方面的文武合一課程訓練。而除了射擊以外還要學會駕馭車輛,這些都是為了戰爭所做的準備。
     
    而隨著時代演變,體育項目也跟著改變,戰國時代在齊國臨淄就有了踢足球的運動,稱為蹴鞠,這個活動在宋朝的時候成為皇室與民間都喜愛的活動。在《水滸傳》的故事中,就有一個很會踢足球的人叫做高俅,手到宋徽宗的喜愛而成為官員,不過高俅雖然很會踢球卻是一個貪官污吏,讓人恨得牙癢癢。但不管怎麼樣,這個全世界受受歡迎的運動,是中國人發明的。
     
    宋朝時候的足球運動,除了是一種運動競技之外,還可以當作是觀賞表演。踢蹴鞠的時候常有一些新的花樣動作,難度很高,變成觀賞的動作,令人驚嘆。而在唐朝則有一種騎馬打曲棍球的活動,稱為擊鞠,俗稱為打馬球。唐玄宗還沒當皇帝時,當時吐蕃國看不起唐朝,並想跟唐朝舉行打馬球友誼賽,還好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加入陣營,以高超球技贏得勝利,也讓吐蕃不敢小看。充分說明體育與國力的關係。
     
    國家要富強就是人民要健康強壯,讀書再怎麼辛苦再怎麼累,都要記得士當運動,具有運動天分的更要積極培養。


    #每週六更新
    -----
    主持人:文史作家 余遠炫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古中作樂|古代也有補習班嗎?

    古中作樂|古代也有補習班嗎?

    古人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學問而已,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考試當官,所以就有一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實古人也有以純讀書為目的的,但是在隋唐時代科舉考試崛起之後,不管是官學還是私學學校,都像是個補習班,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學生通過考試當官。
     
    古代的學校制度裡中央與地方都有官學,但數量並不多,官學中的書院因為藏書多教師師資好,就成為培育官員的搖籃。民間私學裡也有書院,這時就要看書院裡如何找來優秀的老師指導學生考試了。宋朝的時候就出了一個很厲害的補習班老師叫做呂祖謙。他有一本很有名氣的書叫做《左傳東萊博議》,這本書專門在反駁春秋左傳的觀點,也成為研究左傳的重要書籍。
     
    其實呂祖謙的《東萊博議》更像是補習班叢書,因為宋朝科舉要考策論,考生不只要熟悉儒家經典,更要懂得時事問答,所以呂祖謙就以左傳為例,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同一件事情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呈現更豐富的觀點,這樣才能在考場得到高分。
     
    宋代的官營或私營的書院,都會在考試之前來個大猜題,當然也有考古題的複習,同時也會找來書院裡結業而且成績優良的校友回來跟考生們預測考前重點與方向。呂祖謙成為名師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考前猜題很到位,讓考生在準備的時候更為容易。南宋大儒朱熹的兒子就對呂祖謙非常崇拜,希望能在他門下學習,考試更順利。
     
    到了明代,因為明代考試出題侷限在四書五經的範圍裡,還有書寫上的八股體例限制,必須要用八股文的方式寫作,而考題也變得很古怪,又刁鑽,所以書院裡的老師就常鍛鍊學生熟悉格式,猜測命題,從這角度來看,科舉以後的學校其實都補習班化了,真正想要讀書的人也不多啊。


    #每週六更新
    -----
    主持人:文史作家 余遠炫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古中作樂|古代上學也要考試

    古中作樂|古代上學也要考試

    古時候學生除了要上學,為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會進行考試。古時候的老師是可以體罰學生的,家長也會要求老師責打學生,三字經裡更有一句話說「教不嚴,師之惰」,想要當個合格的老師,就要嚴格教導學生,就連孔子的全身畫像裡,都還配有教鞭呢。
     
    古代體罰學生主要是督促學生學習,不要調皮搗蛋,對於一些學習好、規矩好的學生也會有一些獎勵,譬如說給他一個獎章可以犯錯時少打一次之類的,有個免打狀牌。學生真正的考試不在學校裡,而是在職場裡。尤其在古代,讀書之人想當官就要通過考試,一場考試下來通常要十年的時間,所謂就有一句話說:「十年苦讀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
     
    這個重要的考試稱為科舉制度,第一關要先考上秀才,然後在當上舉人,最後考上進士,這樣你就會進入政府單位服務有機會當官了。而這三個關卡有人可能一輩子就考不上,或是卡在第一關,像清代的大文學家,寫聊齋誌異的蒲松齡,就卡在第一關,只是一個秀才。
     
    秀才充其量只是一個資格考而已,如果仲舉有了舉人資格,有時還會有些後補當基層官員的資格。因為如果遇到有缺額,進士不夠的時候,就會擇優選舉人當官。例如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他就是舉人出身的官員。進士出身的官員就是天之驕子了,不過進士其實也有分等級,一甲進士及第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與探花,二甲進士出身十幾個人,沒有分名次,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約有一兩百人也沒也分名次。
     
    這些進士們都是通過殿試選出來的佼佼者,但像清朝曾國藩因為是三甲出身,科舉考試考得比別人差,他竟然當成一輩子的遺憾,可見得古人對考試成績非常在乎,難怪每個階段都要努力考試,人生一輩子這麼長,都在考試中渡過,這樣的人生也太可憐了。


    #每週六更新
    -----
    主持人:文史作家 余遠炫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古中作樂|古代怎麼上學?

    古中作樂|古代怎麼上學?

    上學這件事,在古代就已經有了,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學,一般而言是貴族階級的人,或是相當有財力的人才可以上學。所以在古代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意獲得的,因此這個學習機會就顯得非常珍貴。
     
    先秦時代八歲入小學,古人八歲實際上相當六七歲,跟現代人入學年齡差不多,通常八歲到十五歲是小學階段,當然也有人一直讀到二十多歲的也有。小學學習的是啟蒙教育,以識字為主,也讀些韻文類的書籍。宋代以後小學的內容就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家文》等簡稱為「三百千千」。
     
    開學期間各朝就不一樣,南北朝的時候是春夏務農冬入學,其他時代有春天入學也有秋天入學的,主要是因為知識不普及,學校也不多的原因。古代的學校有官學與私學兩種,中央跟地方都也官辦的學校,類似現在公立學校,私學則是私人辦的學校,官辦學校因為有政府支持,老師工作有保障,通常都辦得比較好,但私學也有辦得相當出色的,吸引不少人就學。
     
    私人辦學的第一位就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的學生號稱有三千人,資優的學生有七十二人,準備束脩也就是肉乾就可以入學。不過也有學者把「自行束脩」以上解釋為「行束脩」不是準備肉乾而是指年齡,也就是孔子收十五歲以上的學生入學,而不是收肉乾當學費。
     
    除了小學外其實還有太學的設立,中央跟地方都有太學,成績好的太學生就有機會擔任官員。古代官學也稱為國子監,首長稱為國子監祭酒。私學則大多是私塾教育,稱為書院。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就曾經是太學生,後來他的一些太學裡的好朋友,幫助他打敗群雄建立東漢平定天下。東漢末年太學裡的老師與學生反對朝廷宦官亂政,遭到宦官打壓而有了黨錮之禍,但也可看出東漢太學生的反抗精神。 
     
    隋唐時代開始有了科舉制度,政府官員的選取,透過考試方式任用。所以私人興學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一直到清朝光緒26年,正式廢除科舉改用新式制度後,才發展出各級的學校,政府公務人員任用,則透過各類型公務人員考試任用。

    #每週六更新
    -----
    主持人:文史作家 余遠炫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古中作樂|凱達格蘭大道與總統府歷史街區

    古中作樂|凱達格蘭大道與總統府歷史街區

    「歷史街區」有時候也稱為「古蹟區」,至於凱達格蘭大道,通常也以「凱道」簡稱。「凱道」可說是臺灣在1987年解除戒嚴以後,最常被各類團體、不同人士申請借用的公共空間,除了國慶典禮以外、政治性的集會遊行、類似嘉年華會的民間團體活動,乃至於歲末天寒、為貧困街友辦理的大型尾牙宴,都會在這個空間及周邊舉行。不過,其實「凱道」以前的路名叫「介壽路」,甚至更早以前,清代及日本時代,「凱道」位於街區名稱叫「文武街」或「文武町」的範圍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投降、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1946年10月,為了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六十大壽,除了將前一年、1945年受到「臺北大空襲」炸壞了的臺灣總督府大樓整修為「介壽館」以外,館前道路也更名為「介壽路」。「介壽路」的名稱據說源自於《詩經》:「以介眉壽」的典故,如果我們用比較白話文的方式來說,大概就是祝福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蔣介石,「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雖然在今天民主時代的臺灣,或許感覺不可思議,不過歷史學家向來強調「同情的理解」,也就是說,同不同意是一回事,但是可以體會當時的人為什麼這麼作。1996年3月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改名「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則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名稱來源就是為了此處是「最早的臺北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凱達格蘭族(Kedagalang)生活棲息之地,以此命名來象徵重視及尊重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不過,眼尖的民眾可能會發現,其實「凱道」兩旁的派出所、公園,仍然沿用「介壽」這個名稱。

    今天「凱道」本身及兩邊區域,已經形成「歷史街區」。「凱道」的西端,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府(原來的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東端則是1884年(光緒10年)清朝建造的臺北城的東門(景福門)。另外,「凱道」由西向東,右邊的路旁則有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介壽公園及介壽公園裡面的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868-1943)的銅像。左邊路旁、坐落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先的日本時代臺北公園,老一輩臺北人稱新公園)、還有臺北賓館(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官邸,現由外交部用來招待國賓或辦理慶祝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史蹟眾多,相關二二八歷史遺產之外,不但有清代天后宮遺跡、急公好義坊,日本時代到戰後初期棒球場也曾位在公園內(就位於今天國立臺灣博物館後方,不過現在則是成為五位歷史人物紀念亭:孫文,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橫),還有一座號稱臺灣第一的土地公廟「二二八公園福德宮」(因為土地公的神威範圍包括總統府),或許有空可以一探究竟。

    「凱道」的名稱提醒我們,臺灣最早的主人翁其實是比漢人更早來臺灣的原住民族。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上網原住民族委員會查找,目前依據法令、被正式承認為臺灣原住民族的16族,是哪16族。
    -----
    主持人:臺北市立大學教授 張弘毅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城南那一味13|創業新氣象:雪球咖啡(第五季終~)

    城南那一味13|創業新氣象:雪球咖啡(第五季終~)

    在最後一集的節目中,新住民主持人們就帶著大家去聽聽,在舊城南地區中發現的新創業。就像在每一座城市中發展的市民一樣,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匯集到有人潮的城區尋求發展,追逐夢想,所以即使在舊城區中,也總有新的追夢人、創業者停駐創業,追求幸福的未來,南門市場後街的小店雪球咖啡,正是這樣一個面向未來的故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 min

Mest populära poddar inom Samhälle och kultur

Sommar & Vinter i P1
Sveriges Radio
P3 Dokumentär
Sveriges Radio
Måndagsvibe med Hanna och Lojsan
Podplay
Creepypodden i P3
Sveriges Radio
Mer än bara morsa!
Kenza & Ines
P1 Dokumentär
Sveriges Radio

Du kanske också gillar

故事時光機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巷仔口的臺語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打開小耳朵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爸媽好聊育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NER Kids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小新聞動動腦
動動腦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