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avsnitt

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裡,是否存在著你所不知道的小細節、小故事?快跟著師父一起補充韻文當中的小驚喜!

師父的家(FB):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聯絡師父:eliza@orchina.ne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詩賦,別NG‪!‬ 唐詩│宋詞│詩人│經典│國學素養│教育

    • Utbildning

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裡,是否存在著你所不知道的小細節、小故事?快跟著師父一起補充韻文當中的小驚喜!

師父的家(FB):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聯絡師父:eliza@orchina.ne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思夫情切 終日不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元代伊世珍《瑯嬛記》記載,李清照將這闋詞寄給遠在他鄉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閱讀後讚賞不已,同時也激起他的勝負欲;在廢寢忘食三天後,其創作了五十多闋詞作,並將這闋〈醉花陰〉混入其中,請友人陸德夫品評。沒想到,陸德夫就點出有三句堪稱「絕佳」,即「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正是李清照的作品。
     
     
    李清照與趙明誠鶼鰈情深,倆人閒暇時一同考訂書畫金石、創作詩詞,因此,在面臨離別之苦時,李清照往往能以「詞」這種精緻的文體,將其細膩的情緒變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醉花陰〉上片聚焦於「時間」,同樣是重陽佳節,但這次詞人卻感到無比漫長。室外薄霧瀰漫、雲層濃厚,為白日增添壓抑之感;詞人回到屋內,百無聊賴地盯著從香爐中冉冉騰起的青煙;到了晚上,她獨自睡在紗帳玉枕中,初秋的涼意不僅攪擾睡眠,更加深詞人內心的悲苦。
    下片則寫詞人為了排解愁情,漫步至東籬旁飲酒賞菊,不知不覺沾染了滿身花香。「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古詩十九首》中的「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表達敘述者皆和良人相隔遙遠,故難以將花香所代表的綿綿思念傳遞出去。蕭瑟的秋風吹動菊花,更捲起了珠簾,才讓人發現簾後之人,可是比菊花還要清瘦!
    整闋詞不直言相思,但從天氣變化、詞人的動作與身形入手描寫,無處不透露其獨守空閨的寂寥。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的詞作多有提及女性閨房的陳設,如獸形香爐、玉枕、紗帳、珠簾等等,一方面展現其生活品味,另一方面也帶領讀者一探過去較為私密的女性起居空間。
     
     
    【今日NG點】:李三瘦
    李三瘦之名,源於李清照三個運用到「瘦」字的著名詞句。除了〈醉花陰〉「人比黃花瘦」一句,將愁情推至高峰;〈如夢令〉也寫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將形容人體態的「瘦」字運用在「植物」上,以花朵的萎落,含蓄地道出詞人的苦悶;還有〈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說明詞人近來消瘦,不是因為飲酒,亦非悲秋,而是為情所苦啊!
     
    -----------------------------------
    0:34宋詞吟誦
    1:04宋詞解釋
    3:57【今日NG點】李三瘦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風雨無情 少女有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說到中國古代的女性作家,李清照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創作者之一。今天師傅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李清照著名的詞作〈如夢令〉。這闋小令寫於李清照十七歲時,屬於她少女時期的作品,雖然篇幅短小,卻寫出春日的慵懶情致。末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尤其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名句,後來更被挪用、作為小說與電視劇的名稱呢!
     
    詞中寫的是一位主人翁酒醉睡醒後的情境。在早晨醒來後,依稀能記得昨晚睡夢中聽見外頭風雨聲,而即使沉沉的睡了一覺,仍覺得昨夜的醉意還未完全消退。帶著睡意與醉意的主人翁還未起身查看窗外,就先問窗邊拉起簾幕的侍女:窗外的海棠經過一夜風雨,是否還是一樣盛開呢?
     
    「卻」字表現出侍女的回答竟不同於主人翁的預料──即便站在窗邊的侍女,理應能看見海棠的真實狀態,不過主人翁並未採信她的說法,反而說到:你可知道,窗外的海棠,該是綠葉多而紅花少了。究竟窗外的海棠花是開是落呢?相較於探討花兒真實的狀態,李清照在詞中更著重於暈染出無計消解的春愁,因此詞的末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與其視之為對侍女回應的反駁,倒更接近主人翁的喃喃自語,除了反映出心境,更藉此表現出對春光流逝的傷感與煩悶。
     
    【今日NG點】:綠肥紅瘦
    描述海棠的姿態時,李清照不用花和葉稱之,也不用通常形容植物生長姿態的繁盛、稀疏等詞彙形容,而是以「綠」借代樹葉,以「紅」借代花,「綠肥紅瘦」描繪出海棠綠葉茂盛而紅花稀落的景象。以顏色借代海棠的不同部位,使人更容易有視覺的想像,此外,「肥」與「瘦」的對比,使花所代表的春日時光與美好意象顯得更加纖細、脆弱,正如同生命中的青春美好歲月。
     
    「綠肥紅瘦」的海棠與整闋詞惜春、傷春的情感一致,明代文人張綖在《草堂詩餘別錄》中對此評價道:「結句尤爲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可見這闋短小精緻的詞是如此魅力無窮呀!

    -----------------------------------
    0:33宋詞吟誦
    0:54宋詞解釋
    3:10【今日NG點】綠肥紅瘦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 min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嘆歲月催人老  夢回當年憶濃情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先前介紹的詞作,大多展現蘇軾瀟灑、豪放的一面,但這並不是其詞作的全貌。這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在密州時,夢見自己已逝世十年的妻子──王弗,醒來後有感而發,故有此創作。
    其實,蘇軾一生共有三位重要的女性。除了跟隨他遠赴惠州的側室「朝雲」,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則是與其共度謫居黃州的艱困歲月。至於第一任妻子正是「王弗」,是蘇軾老師王方的女兒。她十六歲就嫁給十九歲的蘇軾,陪伴他走過意氣風發的年歲,可惜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去世了……。
    整闋詞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凸顯「現實」和「夢」所帶來的矛盾,也將讀者一同捲入蘇軾所面臨的悲傷情緒中。上片先寫王弗之墓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眉山,這十年裡,即使蘇軾不刻意去想,但與妻子琴瑟和鳴的歲月卻仍銘記於心。然而,即使真的能與妻子見面,自己早已滿面滄桑、鬢髮斑白,她應該也認不出來啊!
    下片轉入蘇軾的夢,夢裡的妻子依然坐在花窗下梳妝,兩人相望,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開口,唯有不盡的淚水訴說著離別的苦痛。末尾,蘇軾還設想在淒涼的夜幕下,妻子就埋在周遭種有松樹的墓地裡,而自己勢必也會年復一年的思念到肝腸寸斷。
    【今日NG點】:悼念亡妻相關作品
    中國古典文學裡,有不少文人曾寫下追憶亡妻的作品,例如西晉時潘岳有〈悼亡詩〉三首,回憶自己和妻子楊氏相處的點滴。「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道出自己不管是看到屋子或進入屋內所見的各式擺設,皆會不自覺想起妻子的音容笑貌。再如明代歸有光在面臨喪妻之痛後,於〈項脊軒志〉的末尾又補寫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以枇杷樹的茂盛,反襯自己的悲涼,以及妻子離去後的孤獨。
    同是悼念妻子,蘇軾寫「夢」,潘岳抒發自己的感受,歸有光則以「景」寫情,再加上詩、詞、散文等不同體裁所表達的情感各異,讓我們得以了解文人在家國抱負之外的溫情一面。
    -----------------------------------
    0:27宋詞吟誦
    1:17宋詞解釋
    3:35【今日NG點】悼念亡妻相關作品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兩鬢微霜 仍是豪情萬丈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先前介紹的東坡詞中,我們看見他遭遇烏臺詩案被貶官,以及如何由挫折轉為曠達的心境。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則是蘇軾在烏臺詩案前所寫下的作品。這闋詞作於神宗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當時蘇軾從南方的杭州來到密州(今日山東省一帶)擔任知州,詞中描繪打獵的情景,字裡行間豪情滿溢,也是東坡詞豪放風格形成之初的代表作品。
    開篇「狂」字點明全篇情感,以手牽黃狗、擎蒼鷹,大隊人馬出獵排場,鋪展開打獵的壯觀場面。詞人又以「親射虎,看孫郎」,追慕三國時孫權的英姿,一方面寫出欲在獵場上大展身手,也表現出自己作為地方官能有所建樹的抱負。
     東坡接著寫酒酣耳熱,胸中豪情煥發,希望可以如漢代的馮唐一樣為即便年老仍投身報效國家。彎弓射天狼與上片的親射虎相呼應,誇大的描寫凸顯出詞人高昂的情志。東坡在完成此作時,在寄給友人的信件中寫道:「近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永)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爲節,頗壯觀也。」由此可見,東坡從宋詞婉約的傳統中另闢蹊徑,開創出與柳永所代表的風格截然不同的豪放詞風。
     【今日NG點】:雲中、馮唐
    詞的下片寫道「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運用漢文帝時馮唐這個人的典故,隱喻當時西北地區的戰事,以及自身心繫家國的心意。漢文帝時,雲中等郡(今內蒙古自治區)時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當時馮唐無畏強權,針對文帝任用將領之事直言進諫。最後,文帝採納了馮唐的諫言,並任命他輔佐戰事。
     東坡在詞中用了馮唐的典故,除了表達自己願為國家戰事盡一分心力之外,馮唐出仕為官時年事已高,文學作品中時常以「馮唐」來指老年難得志。然而將「老夫」、「鬢微霜,又何妨」與此典故併觀,更能發現東坡在詞中不斷流露出對自身年紀增長的意識,正也因為如此,他為國效力的渴望也更顯強烈、急切。
    -----------------------------------
    0:27宋詞吟誦
    1:13宋詞解釋
    3:38【今日NG點】雲中、馮唐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蘇軾〈蝶戀花.春景〉

    蘇軾〈蝶戀花.春景〉

    嘆春光易逝 方知萬般愁情皆由心造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曾總結自己平生的功業就在黃州(湖北黃岡)、惠州(廣東惠州)和儋州(海南儋州),一次比一次還遙遠、艱辛,因此說是「功業」,實則是以自嘲口吻道盡自己多舛的一生。
    有關這闋詞的創作時間說法不一,但根據薛瑞生考證詳備的《東坡詞編年箋證》,其認為這闋詞應編於宋哲宗紹盛二年(西元1095)年,也就是蘇軾謫居惠州的時候。
    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但蘇軾卻也發現自然中細微的生機──青綠色的杏子正生長著。眼看枝頭上的柳絮隨著強風吹拂而減少,不過沒關係,畢竟以天下之大,哪裡尋不到芳草呢?如此轉折,實則展現出蘇軾一貫豁達的性格。下片過渡為人事的描寫──一道牆阻隔著佳人與行人,圍牆內佳人盪著鞦韆、開懷大笑,只不過當嬉笑聲越來越小聲,難免讓過路的行人感到悵然若失……思索之後,才發現種種情緒皆是由不平靜的內心所產生的,其實與旁人無關啊!
    如果僅就詞意來看,或許會以為這闋詞是寫相思無果的愁情,但是結合研究者們對於蘇詞的繫年,可以了解這其實是蘇軾藉著傷春、惜春,抒發自己被貶到惠州的感傷。整闋詞用語清新、秀麗,呈現蘇詞的另一種面貌。
    【今日NG點】:天涯何處無芳草
    提到「天涯何處無芳草」,我們多半會接著道:「何必單戀一枝花?」現在經常用這兩句話來勸慰他人於情事上看開一些。不過,這句話最初是出自屈原〈離騷〉,原文為:「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這是講述屈原因為政治抱負難以施展而痛苦不已,故請巫師為其占卜,巫師便加以開示,指出他又何必執著於楚國呢?世間哪裡尋不到芳草?由於屈原的心路歷程與蘇軾有些相似之處,故蘇軾將其典故化用於這闋詞中。
    相傳,蘇軾的侍妾朝雲在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竟哽咽不已。原來是因為朝雲隨蘇軾輾轉漂泊到偏遠的南方,蘇軾自己或許能以瀟灑的態度看待這一切,但朝雲卻替他感到心疼。不久,朝雲病逝於惠州,蘇軾終身也不再聽他人唱這闋詞了。
    -----------------------------------
    0:26 宋詞吟誦
    1:08宋詞解釋
    3:19【今日NG點】天涯何處無芳草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忘卻榮辱,遙遊天地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介紹這闋詞之前,師父要先與大家說明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帶)時,除了定惠院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生活空間。其一是位在長江邊上的「臨皋」,這是蘇軾及其家眷的住處;其二是「東坡」,是指黃岡東面的坡地。蘇軾〈雪堂記〉即寫到他在此處覓得一塊廢棄菜園,經整修後,便在這裡搭建房屋,作為第二個居所,並將其命名為「雪堂」,而自己則號稱「東坡居士」。
    題目即點出這闋詞描繪的是蘇軾夜晚回到臨皋住所時的場景和心境──然而,是什麼樣的契機,使得蘇軾有感而發呢?原來是他在東坡雪堂暢飲,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待到回去臨皋時,早已是深更半夜了。家中童僕的打呼聲一如雷鳴,怎麼樣也聽不到敲門聲,嘗試幾次無果後,蘇軾乾脆在門外倚杖聽江聲。
    奔騰的江水聲,襯托出蘇軾內心的不平靜,他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道出自己壓抑的心情,也感慨生命有太多不可控的變化,而人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拋卻對名利的追求呢?待到下半夜,隨著風聲、水聲漸趨平靜,望著眼前靜謐美好的景觀,蘇軾豁然開朗。是啊!如果能夠乘一小舟與萬物同遊,這樣便能拋卻世俗羈絆,豈不暢快?
    【今日NG點】:縠、縠紋
    縠,音「ㄏㄨˊ」,要注意底下是「糸」字旁而非「禾」。這個字是指細薄的布料,例如漢代司馬相如〈子虛賦〉寫美女們「雜纖羅,垂霧縠」。纖羅、霧縠都是用來形容飾有精緻花紋的布料或薄紗。由於輕薄的衣飾容易隨風飄揚,如同水上的波紋緩緩暈開,因此縠紋也就用來形容水波之細。
     在這樣尋常的夜晚裡,蘇軾糾結的內心因為思想的昇華,從而得以和自我和解。有趣的是,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還記載蘇軾唱誦完這闋詞之後,隔天竟然傳出他乘舟遠去的消息。太守徐君猷聽聞後嚇得半死,以為蘇軾擅離職守,所以馬上前往查訪。沒想到,只聽見蘇軾鼾聲如雷──他還沒起床呢!由此可見蘇軾豁達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所以才會發生這般烏龍事件XD
    -----------------------------------
    0:33宋詞吟誦
    1:10宋詞解釋
    3:22【今日NG點】縠、縠紋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Mest populära poddar inom Utbildning

4000 veckor
Christina Stielli
Sjuka Fakta
Simon Körösi
I väntan på katastrofen
Kalle Zackari Wahlström
The Mel Robbins Podcast
Mel Robbins
TED Talks Daily
TED
The Rich Roll Podcast
Rich Roll

Du kanske också gillar

親子天下Podcast
親子天下
兒童世界報報(Broadcast 4 Kids)
Tiffany Chang & Yuan Chin
宮說宮有理-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吳淡如人生不能沒故事
吳淡如
下一本讀什麼?
閱讀前哨站 瓦基
小新聞動動腦
動動腦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