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avsnitt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Artfor Artfor

    • Konst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vol.015高氏兄弟 | 真实地经历这个时代,并把它记录下来

    vol.015高氏兄弟 | 真实地经历这个时代,并把它记录下来

    人生是有意义的吗?还是一片虚无?如果存在,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今夏北京之旅的最后一站,Artfor造访了798艺术区的高氏兄弟。面对人生意义的宏大命题,高老师给出的答案简单而赤忱,“我一直把人生当作一种体验的过程,于虚空中建立某种意义,如果我能真实地经历这个时代并把它记录下来,那对我是有意义的。”
    Q:Artfor
    A:高氏兄弟
    Q:您如何看待如今艺术界的创新?
    A:其实我觉得艺术出新这个问题呢,是大家都特别在意,也是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什么是新?当然我觉得每一个艺术家都希望从自己这儿能产生一种新的艺术。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呢,在大多数艺术家,甚至包括我在内的艺术家,可以当作一个你的思考的参照系,但是你想完全,像这个,当年萨特评价这个贾科梅蒂,从零开始,我觉得绝无可能,因为当代这种信息社会和资讯的发达,已经让你的思考变成是一个同化的东西了。
    就是你以为你创新的,比方说我们在北京,在尤伦斯,或者在某个空间看到你,如果不了解外边,你会觉得这个形式语言很新,但是你要是走遍了什么伦敦、纽约、柏林,然后把那些大的场馆,你看过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东西大家差不多。就好像有一些老外想跑到中国来看有没有这种异国风情一样,结果跑到这儿一看,和纽约、巴黎、伦敦是没什么区别的。因为这种艺术再加上当地说,它就是一种国际语言,一种范围的这么一种交流,所以这个这个问题变得,从我的角度觉得,你保留这种新的意识是对的,更重要的是你要遵循自己内在的表达的真实的一种冲动。我想一个人如果你要很真实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你在这过程中有可能反而能有一种所谓的新的东西出现,而不是为新而新。
    Q:艺术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吗?
    A:我是觉得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究竟应当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人而异的。在很多人那儿,他如果把他的成功当作唯一的目标,他觉得这些东西和我是无关的。中国的例子,外国的例子都很多。但是尤其像我这种,在一出生刚刚懂事就和这个社会发生了一种冲撞,一种密切的关系,就是带有一种痛感的一种感受,你不可能认为这个艺术和生存是没有关的。
    【本期嘉宾】
    高氏兄弟(高兟、高强),现居北京/纽约。1985年开始从事绘画、装置、行为、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
    主要艺术作品:《子夜的弥撒》、《感受空间》、《拥抱二十分钟的乌托邦》、《枪决》、《抓小姐》、《永不完工的大厦》等。出版《高氏兄弟》、《中国前卫艺术状况》、《艺术生态报告》、《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等书,曾于北京、纽约、洛杉矶、底特律、芝加哥、巴黎、伦敦、莫斯科、新加坡等世界各地举办个展。
    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艺术史》、《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中国先锋摄影》、《中国传世摄影》等艺术书目图册,并被法国蓬皮度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博物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美国堪珀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斯蒂芬·科恩、查尔斯 萨奇、乌力·希克等国际著名收藏家收藏。近期从事绘画与AI艺术研究与创作。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TIMELINE
    [04:02]从传统路径走向现代艺术,曾经被认为在走邪路
    [11:00]艺术家要打破传统语言工具对

    • 42 min
    vol.014一万兄 苏丽珍 | 当家庭压力涌来,生存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变得更有挑战

    vol.014一万兄 苏丽珍 | 当家庭压力涌来,生存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变得更有挑战

    “满地都是充满生活铜臭的六便士,最便宜的生活,最辛苦的耕耘,是一生背向天空的劳作。只有个别人因为心中无法抗拒的力量,可以抬起头来仰望天空,看到了月亮。”——这是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低头捡拾六便士与仰望夜空之间的内心矛盾挣扎的经典描述。而Artfor与青年艺术家们的对谈,有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如何保有内心的一束月光,还能继续低头生活的问题。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沿环行走》公号主理人、微博#一万兄推荐# 话题主持人、前网易LOFTER、Onetake一闪摄影编辑、《只属于我的视界:手机摄影自白书》主编一万兄,以及摄影师苏丽珍。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家长。当家庭压力涌来,生存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变得更有挑战。接下来就是这一期的内容,由同样兼具创作者和母亲身份的汪滢滢,以及misclub的主理人Tim,与两位创作者共同进行这次播客的话题。
    Q:Artfor
    A:一万兄
    Q:身为摄影编辑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A:我现在时常会怀疑自己会看图片有什么用,如果我没有了一个平台来让我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比如我现在自己做公号,我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说做的时候我很享受那个过程,比如把照片组织起来,向他提出什么问题,但做完了以后就会陷入一种空虚。
    我接触到的所有是否被我推荐过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处在一个空虚的状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被我推出来,他们觉得你作为这个平台的编辑,你把我推出来,获得了一种认同,让他的空虚被填补了,这是我觉得这十来年我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但这个十来年的价值到了现在这个视频时代,分崩离析。
    Q:Artfor
    A:苏丽珍
    Q:您整个拍照的历程是什么样的?何时出现了创作高峰?
    A:我应该是22岁就买相机了,按快门时间应该有17年了。有小孩之前没考虑这些,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就这么简单。包括今天他说艺术家这个事情,艺术家这个词对我来说都很遥远,我觉得干自己开心的事情能坚持到现在就可以了。
    近半年应该算我创作的高峰,独立于自己了,知道我要去干什么。以前拍照是给自己充电,为了调剂自己心情,让自己区分开来家庭生活。现在会自己主动去想我要干什么,想要去做什么,我要拍什么。现在的话,你问我,模棱两可也好,我也能摸得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情绪和整个想法是比较清晰的。
    【本期嘉宾】
    一万兄,看图员、家庭摄影师、《沿环行走》公号主理人、微博#一万兄推荐# 话题主持人、前网易LOFTER、Onetake一闪摄影编辑、《只属于我的视界:手机摄影自白书》主编
    苏丽珍,80后普通女性,湖南人,现居杭州。职业家庭主妇。爱好摄影,正学习、尝试用图像表达。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TIMELINE
    [02:47]艺术家?爱好者?职业摄影师?
    [12:27]当下环境里,“艺术家身份”被我们束之高阁
    [20:30]影像是个快速更替的产业
    [27:05]艺术家的创作出发于各自的问题
    [37:34]让摄影师感觉到被认同,是我感觉做编辑的十来年做过最有价值的事情
    [53:07]带孩子/工作,多线程的方式无法兼容
    [59:26]不会做艺术家的拍照的人,只是快乐地沉浸在这里面
     BGM
    「 Earth, the Pale Blue Dot 」 - Ardie Son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

    • 1 tim. 2 min
    vol.013刘炳阳 | 出版物的时代可能会以别的状态回来

    vol.013刘炳阳 | 出版物的时代可能会以别的状态回来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青年艺术家刘炳阳。刘炳阳1990年出生于中国天津,于2017年和2021年分别获得加州艺术学院和加州大学河畔分校的艺术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他通过作品始终在对当代语境下的媒介,关系,以及困境进⾏反思探索与提问。⽬前他经营着⼀家叫鹅卵茄EggPlant的公司,以及⼀份叫做TISSUE ISSUE的期刊。
    Artfor除了关注成熟艺术家对艺术的见解之外,更多的焦点置于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现状。今天的这期节目,我们与青年艺术家刘炳阳共同探讨了独立出版物的生存空间,观念艺术在当下如何拓展自己的话语权等问题,敬请收听。
    Q:Artfor
    A:刘炳阳
    Q:您面对创作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A:我没有那种很强的欲望,想把自己名字写在什么艺术史上,我从来没想过这个事儿。可能我就是想做点有趣的事儿,好玩儿就行,这事儿不好。所以就是为什么后来拍东西,不太愿意拍,就是因为觉得不好玩儿了,就单纯觉得是不好玩儿了。
    我经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个东西一定要拍?每个作品里最硬核的那个东西应该是一个concept,你要表达的那个concept是什么,你要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Q:未来我们是否可能再次迎来“文艺复兴”?
    A: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特别浪漫的人,在这个观点上。我个人是觉得之所以做期刊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有些很有趣的想法,可能用书的方式呈现会比较有趣。包括产品的呈现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方式,那其实可能我有时候会觉得,就像他刚才讲的这个,文艺复兴也好,我个人感觉可能它会回来,但可能不是一个原本的那个样子,可能变成四个胳膊或者六条腿的一个东西回来。它还是那个东西,但是它和很多别的东西嫁接,我可能会觉得是更多是那样的状态。
    TIMELINE

    [04:14]出版物的时代还会再回来吗?
    [06:27]可能会以别的状态回来,四个胳膊六条腿
    [11:37]茄子的英文单词为什么是eggplant?
    [20:35]作品里最硬核的那个东西应该是一个concept
    [26:30]可能我就是想做点有趣的事儿,好玩儿就行
    [30:45]也许未来会反向地影响过去
    [45:36]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需要社群和环境的刺激
    [01:03:31]父亲对我做艺术的态度——“宽容地集权”
    【本期嘉宾】
    刘炳阳,1990⽣于中国天津,于2017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摄影与媒体专业纯艺术学⼠学位,于2021年获得加州⼤学河畔分校(UCR)视觉艺术专业纯艺术硕⼠学位。
    刘炳阳的个⼈作品经常以概念作为艺术创作的核⼼透过图像的转换进⽽拓展到雕塑,装置,出版,批量⽣产等不同领域。他通过作品始终在对当代语境下的媒介,关系,以及困境进⾏反思探索与提问。⽬前他的身份是⼀个⼩⽼板,经营着⼀家叫鹅卵茄EggPlant的⼩公司,以及⼀份叫做TISSUE ISSUE的期刊。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BGM
    「 Renewed Time 」 - Stephen Keech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在节目中,「艺术家」是常驻主播及受邀嘉宾共同的身份,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旨在呈现出艺术家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下所产生的精华部分。
    “忧虑是自由的眩晕。“ 不如和我们一起,在这阵甜蜜的眩晕中观看、聆听、交谈吧。
    【关于我们】
    每周五20:00更新
    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

    • 1 tim. 5 min
    vol.012萧沉 | 创作需拒绝平庸,要言之有物

    vol.012萧沉 | 创作需拒绝平庸,要言之有物

    今年夏天的天津之旅,我们还去到了萧沉老师的工作室。在萧老师工作室的台面上,有一张拍摄于80年代的他青年时期的照片。典型的文艺青年的样子,长发,忧郁,目光炯炯。而我们面前的萧老师已然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却依旧每天将自己浸泡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歌创作、文献研究等一系列文艺艺术创作工作中。
    那个下午,我们与这位有趣、有态度的艺术家就中国当下摄影现状,以及他对中国摄影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Q:Artfor
    A:萧沉
    Q:影响您创作的主要有哪些因素?
    A:你干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就是要言之有物。你为什么要写?拍照也是一样,你要拍某一个场景,拍某一个人物,拍某一个环境,或者说看到某一个事件等等。首先它刺激到你,能让你有感觉,你不可能没有感觉,你就随便可以按快门,那拍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自己都不清楚,你按快门那一下是为了什么。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因为有感觉,它触及到你。
    当然你这个感觉也有高也有低,也有个段位问题。有的时候觉得,哎我这种感觉挺平庸的,那就不写了,或者说不做了。很多人都明白这东西呢,你还是没有必要再写了,没有必要做 。
    Q:当下的创作表达会有什么样的缺失吗?
    A:好多年轻人拍的就是一种情绪。类似于森山大道,他拍了好多东西,都很具体,就是说信息量很少的一种片子,尤其是信息量非常少的那些,那些东西就是一个情绪,一个感觉,那这样的话,就等于丢失了时代的很多东西。当然也有完全把自己扔在一边,就是只反映时代,只反映社会,有这样的摄影师,他自己生活重不重要,已经无所谓了,对他自己的这种情感,或者说个人自我之类的东西,在他的图片里头,那占的比重非常少,全部都是社会问题,也有这样的摄影师。
    但是我比较赞同两者都能够兼顾的,既能够宣泄个人的人生啊、感受、情感,也同时也能够带出一些社会问题。你走两个极端,我其实都不太赞成。中国人还是讲究中庸嘛,哈哈哈。
    【本期嘉宾】
    萧沉,1962年生,朝鲜族。诗人背景,跨界摄影批评-书法-篆刻-绘画等。目前为独立诗人-摄影批评家-书画篆刻家。拒绝加入任何文艺协会。诗歌代表作1992年获美国《一行》诗歌一等奖。诗作曾多次入选中国诗歌年鉴及中国新诗百年大系。2002年著有《大唐诗人讲演录》;2007年著有《中国摄影英雄榜》。
    其对中国风光-纪实-画意-观念等类别的摄影均撰有观点独到文笔犀利的评论文章,所定义并批评的“糖水片”概念亦曾引起中国摄影界的震动,并被誉为“中国摄影邪派批评家”。2019年应邀出任民间性质的“蚂蚁摄影奖”评委。现居天津。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TIMELINE
    [08:46]创作需拒绝平庸,要言之有物
    [11:02]写作到最后,技术性的东西会渗透进血液,化为骨髓
    [16:44]我更赞成表达中兼顾情绪与社会问题
    [23:00]摄影的纪实权力被视频夺走的时代,艺术家以更抽象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0:48]将“摆拍”看作主题先行
    [50:20]朦胧诗中的“朦胧”是相对的
    [53:02]《桔梗谣》与《阿里郎》
    BGM
    「 Gate of Wonder」 - C.K. Martin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在节目中,「艺术家」是常驻主播及受邀嘉宾共同的身份,在此种

    • 57 min
    vol.011龚钊 梁源 | 音乐在走下坡路,但作为表达当下的艺术形式可以永远存在

    vol.011龚钊 梁源 | 音乐在走下坡路,但作为表达当下的艺术形式可以永远存在

    我们的播客节目一直致力于与各个类型的创作者进行交流。这一期我们请到了两位音乐界的艺术家,一位是乐评人梁源,一位是创作人龚钊。龚钊自幼学习钢琴、小提琴,作为吉他手积极展开与中国国内众多艺人、北京多支乐队,关于创作、现场演出、录制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受身为板胡演奏家的父亲影响,对中西方音乐均有涉猎。
    而梁源除了乐评人的身份之外,同时兼具视觉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创作。他在今年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第三季中因犀利的点评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今天是Artfor第一期音乐类的播客节目,两位音乐界的专业人士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音乐资讯,有有关当下流行音乐生态、音乐人生存现状、乐理知识见解等内容的分享,敬请收听。
    Q:Artfor
    A:龚钊
    Q:如何营造良性的音乐创作环境?
    A:我有了更多的经验,应该有机会做更多的事情,那我除了这个以外可以再去发展一些新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情况是,比如一个乐手做到很顶级,做乐手赚的钱他认为够了,他也没有想到其他方式去突破,那么他其实工作量也没有扩大到那么多。那么这些到了top的乐手,他就会一直做这一个工作,然后导致年轻的乐手可能要内卷,可能要自我降价,并且没有新的成长经验,基本上现在就是这么一个状况。但是实际上我认为一个比较良性的状态,肯定是这些到了top的人,他们去找机会再做更多新的事情,然后把这个盘子做大,大家才会有更多(机会),但是我自己觉得这个几乎在国内没有。
    Q:如何看待当前音乐的发展趋势?
    Q:Artfor
    A:梁源
    A:我们俩都持这样的观点,我觉得音乐是一个在迅速下坡,或者说已经走到末路的艺术。因为我也接触美术嘛,也接触一些当代艺术,我觉得它可能比其他的都要绝望,比书法还绝望。因为书法的发展,你再怎么着,你的经济基础不需要特别雄厚。像我说了,如果你开拓出新的东西,应该花大量的钱,市场不满足,对吧?包括本身你开拓难度也在那,你做了很多东西就是纪缅。
    首先我不说我,因为我不是一个音乐创作者,我是音乐上的评论者,那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你创新的方向到底是什么,你是在描述当代吗?如果你是想描述你现在这个时代的感悟,那我们时代一直在进步,永远音乐是可以出现新的东西。但是我们如果回归真正的形式,你在革新什么?我觉得音乐它自身的内驱力,更新的内驱力,虽然是一个很悲观的态度,它虽然在往下走,但是我觉得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它表达的就是这个 “the present”的那种当下生活的反应,它永远是一种可以存在的很新鲜的艺术形式,这点我是毫不怀疑。我们未来还会有好的音乐出来,这好的音乐是新歌儿,它并不一定是一就是纯粹的音乐理论意义上的创新,但是它仍然是新的音乐作品。
    【本期嘉宾】
    龚钊,唱作人,吉他手。
    自幼学习钢琴、小提琴,作为吉他手积极展开与中国国内众多艺人、北京多支乐队,关于创作、现场演出、录制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受身为板胡演奏家的父亲影响,对中西方音乐均有涉猎。
    成立冷节奏乐队并任主创、主唱、吉他手;在北京发起BLIP不离谱电子合作项目并任联合主创。Gibson中国大陆全品类推广大使。在音频、视频领域制作发行了众多原创作品。
    梁源,艺术家,乐评人,著名喷子。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

    • 1 tim. 20 min
    vol.010塔可 | 摄影会给人一个走出去触碰现实的机会

    vol.010塔可 | 摄影会给人一个走出去触碰现实的机会

    提到中国当代摄影,一定不会少了塔可这个名字。塔可出生于青岛市,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他的作品基本都是从传统文本出发,关注遗迹探寻与记忆重塑。他的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凤凰城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上周,我们得知塔克将在假杂志上海艺术中心Sep发布名为《碑录-黄易计划》的新书与同名展览,并邀约了塔可与假杂志的创办人言由一起进行了这一次的播客对谈。我们聊天的内容涉及塔可的创作历程,以及假杂志与塔可合作的渊源。
    Q:Artfor
    A:塔可
    Q:创作带给你最大的“得”是什么?
    A:当时为什么选择摄影,说回来其实有很大的一个点。我们这种性格的人,就是在家里面待很长时间也会自得其乐那种, 你把我封几个月在家里面,只要吃的不断也OK的。但这种其实性格是有问题的,就是你总不跟外面去接触的话,你总不去看看这个世界。我就很羡慕214这种,他能从一个自然当中,花草树木当中找到自己的这种宇宙。我们那种就是,你不出去的时候完全脑海中是没有这个宇宙的,只是你出去的时候,你真的看到了这个东西,然后你就感觉有点触动,或者有点什么,但你还是要走出去。所以摄影其实就是给个这么一个机会,你走出去,借着触碰历史的由头走出去,触碰现实的这么一个契机。
    Q:每一个作品之间的创作节奏是怎样的?
    A:刚刚跟画廊合作的时候会被他们带着走。他们几年会有一个展,新作品推出。现在艺术生态就是这样的嘛,作品要不停地出新,然后你几年不做,感觉就被艺术市场抛弃了,除非像特别大咖的那种呢,他们无所谓,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来。但我后来发现我其实不是这种人,我做这个东西,首先我对这个东西得有兴趣,没兴趣的东西我真的是不太行。就像我相机从来不拿回美国去,然后我在美国一张照片都不拍的,因为我觉得没什么兴趣,就是也不好玩,我觉得那种东西,数码,手机拍就可以了。
    【本期嘉宾】
    塔可
    出生于青岛市,曾就读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他的作品基本都是从传统文本出发,关注遗迹探寻与记忆重塑。
    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凤凰城美术馆等美术馆与机构收藏。
    近期的展览包括:“山的艺术:透过中国摄影师的镜头”,华美协进社,纽约,美国;“碑录-黄易计划”,前波画廊,纽约,美国;“永恒存在:艺术和东亚”,波克夏美术馆,皮茨菲尔德,美国; “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中国;“中国册页艺术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 “第十九届悉尼双年展”,悉尼,澳大利亚。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TIMELINE
    07:11出国以后才对古今对话的题材感兴趣
    17:33摄影会给人一个走出去触碰现实的机会
    20:50创作要有自己的兴趣和步调
    25:42用留有错位二十年氧化痕迹的书作为封面
    33:23对创作者而言,书比展览重要得多
    40:00看见这块汉碑的时候我想哭
    44:36石头是会给人永恒感的东西
    46:50想做非常open的,真正的影像艺术节,是未实现的愿望
    54:07创作是幸福的事情,会依赖这种生活,不想去改变
    BGM
    「Tell It in a Letter」 - Straight White Teeth
    「Like Pinholes in the Fabric

    • 56 min

Mest populära poddar inom Konst

Expressens bokklubb
Expressen
Modemassakern
Emily Dahl
Jordkommissionen
Perfect Day Media
Recept tack!?
Perfect Day Media
Skilda världar
Nicole Falciani & Anna Pankova
Matpodden
Jimmy Guo & Siri Barje